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研究活动中具体做什么

历史研究活动中具体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27 11:07:01

历史学家平时都在干什么

其实历史遗留的谜题有很多,我觉得他们一般都是针对某个谜团,在查阅古书资料。

历史学家也称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史着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以历史为自己学术研究对象的人群,一般都是指在该领域颇有威望的人士。
历史学家包括历史记录的编撰者和历史材料的研究者。
在古代中国,历史学的传统主要是以历史编撰的形式创立和发展的,在西汉历史编撰者司马迁之后,唐代的刘知几开创了另外一种门类的工作,即对历史编撰这项工作本身的研究(historiography)。在宋代,开始了以以往的历史记录为材料的针对“历史”的研究活动。

㈡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

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政治学家一般都承认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承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历史研究法曾经是政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政治制度的着作都是由历史学家撰写的。在西方,采用历史研究法有影响的学者,有法国的孟德斯鸠、德国的沙维格尼、英国的S.H.梅因。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中文名
历史研究法
外文名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性质
一种研究的方法
亦称
纵向研究法
快速
导航
介绍研究记录问题总结
发展
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后,历史研究法受到了批评。有些学者认为这一方法容易受历史研究者的宗教信仰、政治党派、种族偏见或哲学理论的影响,容易把个人因素或偶发事件视为转变历史方向的主要因素,从而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同时现代政治学者将研究重点从政治制度转向政治行为,越来越多地采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原则、方法及资料,使现代政治研究大大减少了对历史研究法的依赖。
介绍
几乎每个人都对过去发生的事有种天然的好奇心。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所谓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但历史研究法并不是对任何事,不管它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都加以研究。因此,历史研究法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按照《辞海》的解释,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从这一定义看,历史的范围十分广泛。因而,历史研究法应用的范围也很广泛。它不仅应用于社会学科领域,也应用于自然学科领域,如生物学研究、地理学研究(研究地球的历史)等。只要是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展的轨迹,探究发展轨迹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就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历史研究法。;简而言之,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研究,它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历史研究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利用定量资料。它与其他定性研究一样,关注一个真实情况中的自然行为,它着重于解释在具体背景中的行为有何意义。但历史研究不同于其他研究的一点是,历史研究本身并不创造数据或事实,而是力图发现正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数据或事实。;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首先表现在,通过历史研究获得大量史实,能为现实决策提供信息,且有助于理解现实问题。这就是“以史为鉴”的含义。历史研究对于预测未来趋势也十分有用。它可以预示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谁不了解历史上的错误,谁就注定要重蹈覆辙”。历史研究可以提供我们避免重复犯错的信息。列宁还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所以,历史研究很有意义。有人把历史研究的贡献概括成四个字“期望”和“预防”,这是极有道理的。;历史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探索资料而非生产资料。因为过去的变化已经发生,人们无法改变、操纵历史。因而,历史研究法的资料来源也有自己的特点。
研究记录
历史研究的记录通常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其二则为遗迹、遗址或遗骸。譬如陶器、钱币、瓦罐、战斧、界址以及工具、器皿的碎片等等。前者是人们(历史上的人们)有意识地选择用以传递给后代为目的的记录,是借助于石块、纸片、玻璃等实现的。而后者则是无意识的,它们可能存在洞穴、坟冢之中。;历史记录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从真实性和有效性来看,官方记录的价值要高于非官方记录。但也未必尽然,因为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也会歪曲事实。科学研究不能仅以遗址为依据.因为它提供的关于历史活动的资料通常是不系统的、残缺不全的,虽然有些也极有价值。通常讲的历史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在有文字可记载之前的则为史前史,对史前史的研究,其资料来源又不一样。;历史研究的资料通常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就是原来的或该事件(或活动)的首次记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经历的。第二手资料是至少一次以上被援引的关于该事件的叙述。如法院审理某一案件,当时的法庭记录就是第一手资料.而新闻界对此案件及其审理的评论就是第二手资料。从信息学的观点看,第一手资料转变为第二手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生信息过滤,因而存在信息失真的情况。因此,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最好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二资料应作为背景知识、观点或熟悉该领域的方法来看待。而第一手资料的获得,无论是对哪种研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判别资料是第一手的,还是第二手的?这就要求对资料进行分析。这一过程称为历史批判,有人也称之为“历史批评”。而历史批判又可分为外在批判和内在批判两种。;所谓外在批判,就是要回答:这些材料真实、可靠吗?它们是如何得来的?由谁记录的?材料的时间、地点与实际相符吗?;内在批判则要解决材料的意义和可信度问题,强调批判材料内容本身的价值。当然.内外批判有交叉、重叠的部分。但内在批判强调内容本身,而外在批判强调资料作为来源的情况。;这二者实际是不可分离看待的。

㈢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中有哪些重要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其中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属于定量研究,实地研究法和文献法属于定性研究。

统计调查适用于对集体的态度、行为倾向和社会舆论的研究,如民意测验,群众对某事物的态度,对一些社会公认的问题的民意考察等。

实地研究法最早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它适用于对少数有代表性的或独特的社会单位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那些只有在现场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如费孝通的“江村研究”。

实验法最适用于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和小群体研究。

文献法是历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利用现存的第二手资料,侧重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主要借助历史文献研究过去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是综述性的研究,或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和来龙去脉等。

(3)历史研究活动中具体做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因此,合情合理的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㈣ 历史学研究什么

历史学研究什么?

历史学(history),简称史学,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学科,一般而言,其专指整理与研究人类有文字以来所留下的文字与图像纪录的学科。

History is the study of the past, focused on human activity and leading up to the present day.[1] All that is remembered of the past and preserved in some form is seen as the historical record.[2] Some historians study universal history, comprising all that has been recorded of the human past and all that can be deced from artifacts. Others focus on certain methods, such as chronology, demographics, historiography, genealogy, paleography, and cliometrics, or areas, for example History of Brazil (1889–1930), History of China, or History of Science.

The word history is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Greek ἱστορία, historía, meaning "a learning or knowing by inquiry, history, record, narrative." The Latin form was historia, "narrative, account." In Old French, the word "estoire" was coined by Brigitte Gasson.[1] The word entered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1390 with the meaning of "relation of incidents, story". In Middle English, the meaning was "story" in general. The restriction to the meaning "record of past events" in the sense of Herodotus arises in the late 15th century. In German, French, and indeed, most languages of the world other than English, this distinction was never made, and the same word is used to mean both "history" and "story".

Broad discipline
Although the broad discipline of history has often been classified under either the humanities or the social sciences,[3] and can be seen as a bridge between them, incorporating methodologies from both fields of study, Ritter places history in the humanities, and asserts that it is not a science.[4]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History has been revolutionized by French historian Fernand Braudel,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such outside disciplines as economics, anthropology, and geography on global history. Traditionally, historians have attempted to answer historical questions through the study of written documents, although historical research is not limited merely to these sources. In general, the source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can be separat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at is written, what is said, and what is physically preserved, and historians often consult all three.[5] Historians frequently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written records, which would limit history to times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This emphasis has led to the term prehistory,[6] referring to a time before written sources are available. Since writing emerged at different time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ehistory and history is often dependent on the area being studied.

There are a variety of ways in which the past can be divided, including chronologically, culturally, and topically. These three divisions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and significant overlaps are often present, as in "The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in an Age of Transition, 1930–1945." It is possible for historians to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both the very specific and the very general, although the trend has been toward specialization. The area called Big History resists this specialization, and searches for universal patterns or trends. Traditionally, history has been studied with some practical or theoretical aim, but now it is also studied simply out of intellectual curiosity.[7]

History and prehistory

Stonehenge, United KingdomThe development,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practices and events are the subject of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division between history and prehistory became problematic. Criticism arose because of history's implicit exclusion of certain civilizations, such as those of Sub-Saharan Africa and pre-Columbian America. Historians in the West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focusing disproportionately on the Western world.[8][9]

Additionally, prehistorians such as Vere Gordon Childe and historical archaeologists such as James Deetz began using archaeology to explain important events in areas that were traditionally in the field of written history. Historians began looking beyond traditional political history narratives with new approaches such a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all of which relied on various sources of evidence. In recent decades, strict barriers between history and prehistory may be decreasing.

There are differing views for the definition of when history begins. Some believe history began in the 34th century BC, with cuneiform writing. Cuneiform was written on clay tablets, on which symbols were drawn with a blunt reed called a stylus. The impressions left by the stylus were wedge-shaped, thus giving rise to the name cuneiform ("wedge-shaped"). The Sumerian script was adapted for the writing of the Akkadian, Elamite, Hittite, Luwian, Hurrian, and Urartian languages, and it inspired the Old Persian and Ugaritic national alphabets. Even older pictographic scripts from the region are also known, including the pre-cuneiform Proto-Elamite and Ins scripts (still undeciphered).

Sources that can give light on the past, such as oral tradition,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have become accepted by many mainstream historians. Nevertheless, archaeologists distinguish between history and prehistory based on the appearance of written documents within the region in question. This distinction remains critical for archaeologists because the availability of a written record generates very different interpretative problems and potentials.

Historiography has a number of related meanings. It can refer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ical study, its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s (the history of history). It can also refer to a specific body of historical writing (for example, "medieval historiography ring the 1960s" means "medieval history written ring the 1960s"). Historiography can also be taken to mean historical theory or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writing and memory. As a meta-level analysis of descriptions of the past, this third conception can relate to the first two in that the analysis usually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s, interpretations, worldview, use of evidence, or method of presentation of other historians.

The historical method comprises the techniques and guidelines by which historians use primary sources and other evidence to research and then to write history.

The "father of history" has generally been acclaimed as Herodotus of Halicarnassus (484 BC – ca.425 BC).[12] However, it is his contemporary Thucydides (ca. 460 BC – ca. 400 BC) who is credited with having begun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history in his work 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hucydides, unlike Herodotus and other religious historians, regarded history as being the proct of the choices and actions of human beings, and looked at cause and effect, rather than as the result of divine intervention.[12] In his historical method, Thucydides emphasized chronology, a neutral point of view, and that the human world was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s of human beings. Greek historians also viewed history as cyclical, with events regularly reoccurring.[13]

Outside of Europe, there were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sophisticated use of historical method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a. The groundwork for professional historiography in East Asia was established by the Han Dynasty court historian known as Sima Qian (145–90 BC), author of the Shiji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For the quality of his timeless written work, Sima Qian is posthumously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hinese historians of subsequent dynastic periods in China used his Shiji as the official format for historical texts, as well as for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Saint Augustine was influential in Christian and Western though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edieval period. Through th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periods, history was often studied through a sacred or religious perspective. Around 1800, German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brought philosophy and a more secular approach in historical study.[7]

In the preface to his book the Muqaddimah, historian and early sociologist Ibn Khaln warned of seven mistakes that he thought that historians regularly committed. In this criticism, he approached the past as strange and in need of interpretation. The originality of Ibn Khaln was to claim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of another age must govern the evaluation of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 to distinguish the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which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attempt the evaluation, and lastly, to feel the need for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rational principles, in order to assess a culture of the past.

Other historians of note who have advanced the historical methods of study include Leopold von Ranke, Lewis Bernstein Namier, Geoffrey Rudolph Elton, G.M. Trevelyan and A.J.P. Taylor. In the 20th century, historians focused less on epic nationalistic narratives, which often tended to glorify the nation or indivials, to more realistic chronologies. French historians introced quantitative history, using broad data to track the lives of typical indivials, and were promin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history (cf. histoire des mentalités). American historians, motivated by the civil rights era, focused on formerly overlooked ethnic, racial, and socio-economic groups. In recent years, postmodernists have challenged the validity and need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 on the basis that all history is based on the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sources. In his book In Defence of History, Richard J. Evans, a professor of modern history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defended the worth of history.

㈤ 历史研究主要有哪些内容

事实判断(靠史料佐证,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认识判断(是根据可靠的史实资料而认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探讨深层次规律性的问题);价值判断(探讨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历史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历史研究常用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2、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3、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4、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5、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6、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㈥ 历史研究员是干嘛的

给你发个历史研究员招聘要求和岗位职责:
要求:
1、热爱考古事业,在青铜器、陶瓷、石刻、字画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
2、熟悉政府、企业的办事流程;
3、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交际能力,综合素质好;
4、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
5、良好的职业化商务礼仪和商务谈判技巧;
6、工作细致认真,具有敬业、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7、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工作主动性高;
8、高尚的职业操守,作风踏实,良好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总结,能够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9、能适应长期出差;
10、有博物馆工作经验者优先。

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
1、承担藏品的保管、整理和拓展;
2、负责藏品的陈列展示、维护以及临时展览的策划、组织及实施;
3、负责藏品历史文化背景、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4、负责藏品的讲解和参观者接待;
5、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工学转文科 很容易的,如果你对历史充满兴趣,就好好按着要求完善自己把,建议考个硕士或博士(历史方面的),然后进研究所或高校搞研究也挺好的

㈦ 怎样做“历史研究”

表面看来,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或哲学研究比历史研究更能显示其现实意义。不过,历史研究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哲学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着明”的效应。[1]与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看,“现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见得调查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的而历史研究的对象就一定是“过去”的。相反,一切“现代”都正在成为过去,而一切历史都可以理解为当代史。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实践史)和学术史研究三种。而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事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历史的考证研究和历史的叙事研究其实就是历史的调查研究,可统称为历史的实证研究。一般意义上的调查是对“当下的事件”的调查,而历史的考证研究和历史的叙事研究是对“过去的事件”的调查。
历史的解释研究在面对历史事实(主要是历史文献)时,它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判断及其所选择的视角。不同的研究者总是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解释,这使解释研究不可能像其他实证研究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那样显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观性。但是,历史的解释研究在提出解释时仍然重视解释的理由和证据,以便使自己的解释令人信服。就此而言,历史的解释研究也有某种实证研究的含量而并非任意、任性地随意发挥。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

●了解历史的考证研究的三个主要途径;
●掌握历史的发生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途径;
●学会使用历史的话语分析法,掌握历史的话语分析的三个主要方法;
●学会使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法;
●理解传统的解释学研究与隐微解释学研究的主要差异;
●理解历史的述评研究的技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
●掌握隐微解释学研究的三个技巧并理解“解释学的三个自信”;
●学会历史的比较研究。
中外历史研究几乎都有重视史料考证的传统。中国有“乾嘉学派”,西方有“兰克学派”。中国史学界在18世纪已经兴起“考证”之风。干隆、嘉庆两朝,迄于道光中叶的百余年间,朴实的经史考证成为学术主流,时人“皆以考博为事,无复有潜心理学者”,形成“乾嘉学派”(也称为“考据学派”)。[2]“清代是校勘硕果累累,校勘学独立形成的时期。”[3]当时出现一大批从事校勘、版本、目录研究学者。[4]发展至戴震(1724~1777)、章学诚(1738~1801)等人那里,“乾嘉学派遂臻于鼎盛”。
西方史学界重视史料考证的传统并非始于德国史学家兰克(L. Ranke,1795~1886),但兰克为这个传统制定了严格的考订与批判的方法,并发展成一个学派。“兰克学派”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它倡导“史学即史料学”的实证主义史学,因为,“兰克本人既没有说过此话,他的着作也绝非史料的编排”。相反,兰克本人一直相信“历史背后的精神力量”,他甚至会在其着作中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论。他的着作隐含了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兰克学派”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只追求“如是直言”而不重视写作的艺术。相反,“他的史笔,从容流畅,且有音乐节奏,……他从不讳言史家需要艺术天才和造诣,他一直认为大气磅礴的叙事,仍是史家的重要任务。他的书不仅仅为专家而写,也可供非专业者阅读。”[5]兰克学派的真正贡献在于:它不仅收集和利用档案资料,而且辨别档案文献的真伪,强调在引用史料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史料辨伪或史料批判。1886年兰克去世,3年后德国史学家伯伦汉(E. Bernheim,1850~1942,兰克的再传弟子)总结兰克的史料辨伪方法,出版《史学方法论》。兰克学派所强调的史料辨伪对后来的史学发生了持久的影响。即便后来出现的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对兰克学派提出批判[6],但是,年鉴学派或新史学也依然重视考据。其差异只在于,年鉴学派或新史学更重视社会经济史、文化史而不赞成兰克学派只强调政治史以及相关的宗教史和外交史的研究。[7]
至民国初年,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人结合中国“乾嘉学派”的传统和西方兰克学派的精神而倡导史料的考证与辨伪,一度兴起“古史辨派”(也可称为“古史辨伪”)。[8]考证研究看似与现实无关或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它往往为相关的思想史研究或制度史研究以及哲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证据。学术研究可以因此而避免以讹传讹。
史料考证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根据比较所采用的材料来看,考证研究可分为校勘法和三重证据法。考据是历史研究的必要工具,但是,在义理和考据之间,义理优先于考据。

一、校勘法
校勘是寻找适合阅读的文献、做注释或参考文献以及撰写文献综述的前提条件。与之相关的研究包括版本学研究和目录学研究。
(一)校勘与校勘学
有关校勘的系统研究,称为“校勘学”。狭义的校勘就是“用本子互勘” [9],以便发现同一部书的错误、错漏,然后订正。也有人认为,校勘学的主要工作有三:“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10]
校勘既可以作为历史研究中的辅助方法,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独立的校勘研究似乎并不多见,但在编辑教育着作或引用他人的文献时,需要基本的校勘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校勘技巧。比如,在编辑和整理杜威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着作时,编者特别强调了“文本的校勘原则和程序”。[11]又如,有研究者对有关拉伊(W. Lay,1862~1926)的“实验教育学”的相关简述及其版本做了校勘,发现大量以讹传讹的错误(见案例6-1)[12]。

案例6-1:拉伊和他的实验教育学

拉伊在1903年出版了他的《实验教学论》。这本书1905年推出第2版,1910年推出第3版。迄今未见中译本。他在1908年出版了他的《实验教育学》,1912年和1918年分别推出第2版和第3版。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译本;199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中译本。
在我国建国以前,比如,钱歌川的《现代教育学说》正确地指出了拉伊在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授学》,1908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雷通群在其《西洋教育通史》中说,拉伊于1903年着《实验教授学》,但未及《实验教育学》。
然而,如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书》中的“拉伊”目说,“1903年,发表《实验教育学》一书”;其“实验教授学”目,说“实验教授学之名词,始于拉伊所着Experimentelle Didaktik(1903)一书”。又如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的《现代西洋教育史》说,在1903年,始才公布他的《实验教育学》(Experimentelle Didaktik);又提到“《实验教育学》(Experimentelle didaktik)1912”。把拉伊的两本书搞成一瓶浆糊了!建国以后、我国一些教育类工具书、教育理论和教育历史的书籍,搞错了的确实不少,比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教育实验学》第2页,说“另一位德国教育家拉伊1903年写出了《实验教育学》一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第259页,说“拉伊于1903年写成《实验教育学》一书”。……之所以如此缕述拉伊的《实验教学论》和《实验教育学》两本着作及其出版年份,是因为感到“以讹传讹”实在太多了!

(二)校勘学与版本学、目录学
传统的校勘学主要是指对古籍的校勘,它与版本学、目录学相关,三者一起构成“古典文献学”。[13]版本学侧重研究各种版本的源流(发生和传播)、差异、优劣及其演变规律,并以此为校勘提供基础;目录学侧重书名、卷数、页码、作者、版刻以及索引和提要。[14]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校勘学、版本学、目录学三者往往相互支持、彼此呼应。广义的校勘学包括了版本学和目录学。[15]也因此有人统称之为“目录版本校勘学”[16]或“版本目录学”。[17]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领域卓有成就者,被称为“版本目录学家”或“校雠学家”。[18]这样看来,校勘包括了史料辨伪。[19]中国近代兴起的“古史辨伪”,也可以视为广义的校勘和校勘学的一个部分。[20]
在现代学术研究领域,很少有学者被称为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或校勘学家,也很少有学者被称为“版本目录学家”或“古典文献学家”。但是,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一起浓缩为“现代文献学”或“历史文献学”。[21]与之相关的“文献研究”以及“文献综述”成为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校勘的时机
并非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校勘,但是,当研究者遇到以下情境时,则需要做必要的校勘,以免出现学术研究中的“低级错误”。
第一,在阅读文献时,需要在不同版本之间做出选择。如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的开篇所提示:“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读书不知道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22]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考察文献的目录、导言、注释以及参考文献来对文献的质量做一个整体的评估。然后,在比较不同版本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第二,在引用文献时,如果同一着作或论文有多种版本,则需要通过校勘的方式选择高质量的版本。
第三,在引用文献时,如果发现所引用的文字不顺畅,则需要通过校勘的方式确认原文是否准确。
第四,在转引他人的文献时,需要确认所转引的文献是否准确。比如,在讨论柏拉图的“灵魂马车”比喻时,不少研究者的引文与注释出现错误[23]:一是引文与原来的译文不符。二是注释错误,标示的页码与原来的译文不符。[24]又如,Rudck, J.和Hopkins, D.在其主编的Research as a Basis for Teaching: Reading from the work of Lawrence Stenhouse中引用了Stenhouse的What Counts as Research,其注释所标注的出处是错误的。类似的错误同时也说明,应该引用原始文献而不得转引他人文献或“文摘”式的文献,除非研究者经过努力之后实在无法获得原始文献才可以采用转引。如果发现某份文献与原始文献摆放在一起可以起到“互文阅读”的效果,则可以在注释中同时列出原始文献和转引的文献。这样做的前提是,需要对转引的文献与原始文献做一些校勘,以便确认转引的文献是否准确。
第五,如果同一着作出现多个版本,则需要以校勘的方式确认版本的质量,一般而言,专业出版社的版本比较可信,而商业出版机构出版的作品需要警惕。本领域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献比较可信,而没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献则可能难登“大雅之堂”。若同一文献出现多种资料集,应尽量使用最早的版本或选编校勘精良的版本。
第六,如果同一着作出现了多种译本,则需要通过校勘的方式比较译本的质量以便选择优质的译本。
第七,如果同一着作出现了多次修订版,则尽可能采用最新的版本,不过,也可以通过校勘的方式确认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便选用合适的版本。
第八,如果引用译本,则需要对原文与译文做必要的校勘,以便确认译文的质量。如果发现译文的语义不顺畅,则立刻进入校勘状态。

二、两重证据法
如果把校勘理解为“用本子互勘”,那么,这种考据的方法仍然是以文本为单一的证据,有人称之为“以文献考证文献”、“以古书论古书”。[25]除了“用本子互勘”这种“单一”证据之外,还有两重证据法和三重证据法。
两重证据法主要指王国维所使用的地下的考古材料与地上的古书材料互勘的方法。在王国维看来:“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26]有人称之为“物质与经籍证成一片”或“地下纸上打成一片”法。[27]
其实,王国维的考证并不止于“两重证据”,陈寅恪将王国维的治史方法归纳为“三目法”:一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相当于王国维本人所说的“两重证据法”。二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28]
不过,有关王国维的“三目法”更适合用来概括陈寅恪本人的治史方法。王国维在史学方法上的突破主要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地下的考古资料与地上的文本资料相互印证,比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二是哲学视角尤其是西方哲学的视角与历史文本的相互印证,比如用叔本华哲学视角研究《红楼梦》。但是,王国维本人外语水平有限(仅通晓日语和英语),很难做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真正能够熟练使用这个方法的正是陈寅恪本人。据说,陈寅恪能熟练使用的外文有十六七种[29],尤其精研“梵语”,这为陈寅恪采用“异族之书”与本国之书相互印证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陈寅恪后来也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更正了王国维书中的某些错误。[30]
除了采用“异族之书”与本国之书相互印证之外,陈寅恪还采用了以诗证史的“诗史互证法”。采用此种方法的典型作品是《柳如是别传》。
如果说王国维的史学方法的两个特色是考古学与文献学的互证以及哲学视角与史料的互证,那么,陈寅恪的史学方法的两个特色则是“异族之书”与本国之书的互证以及“诗史互证”。

㈧ 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平时做些什么

在校上课,研究生也有很多课的啊。课程看你具体的专业和学校各有不同,当然政治和英语都是有的。课时比本科少,一般而言是这样的。
课后一般都是看导师会布置什么东西给你做,跟着导师就是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看书,可以根据导师的要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然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或者积累材料,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另外的生活部分么……任何研究生都差不多,也有学生会啊,有各种活动啊,暑期实践啊……呵呵

㈨ 怎么做历史课题研究

科研课题即研究
题目
,是
依据
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立的研究的问题。
一、
选题

意义
第一,是
教育科学
研究的
起点

第二,是教育科学研究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三,能反映
研究者
的研究能力。
二、
课题
的类型
教育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课题。教育科研课题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1、从研究的性质看为:
理论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
2、从资料来源和时间看:
历史性课题,
现实性课题,
3、从研究的内容看,
综合性课题。
单一性课题。
4、从研究的手段看:
实验性课题,
描述性课题,
5、从课题选定形式看:
新开课题
结转课题
委托课题
自选课题
总之,对于教育科研课题可以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类。不过各种类型的划分都只是相对的,在
现实
的教育研究中的课题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
三、选题
途径
与方法
(一)问题来源(选题途径)
1、从有关
理论
中演绎研究问题。
2、从教育实践中发现研究问题。
(1)从如何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上去发现问题。
(2)从工作中的困难与缺点中发现问题;
(3)从成功的教育教学
经验总结
中发现问题;
(4)在移植和借鉴其他
领域
先进经验和方法中提出问题;
(5)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中去发现课题;
(6)从平常的
教学实践
中发现问题;
3、从
过去
研究中寻找研究问题。
4、从各种信息交流中去发现研究问题。
(二)选题的思维策略
1、怀疑。
2、变换角度。
(三)选题的
原则
要求
1、
价值
性原则。
(1)理论价值
(2)应用价值,
(3)综合价值,
例如:“上海高中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
2、
科学性
原则。
3、创新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创新重要表现在:
(1)内容上创新,
(2)方法上创新,
(3)应用上创新,
4、
可行性原则
选题不宜过大
选题不宜过难。
选题不宜过于专业化。
(四)选题的具体方法
小题大做,即课题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释面要大。小题大做的意思就是将课题做深做透。
要注意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步步为营、逐渐发展。

阅读全文

与历史研究活动中具体做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