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潮州有什么名胜古迹
【外八景】
□ 湘桥春涨 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为浮梁,称“康济桥”。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诗赞道:
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
□ 韩祠橡木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干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 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金黄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马丘松翠。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发“收残率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郑兰枝有诗赞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
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风亭积翠飞层堞,虎石吹涛逐晚钟。
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
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设于金山麓。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见其“山之形胜万态”。于是斩荆棘,兴土木,开路径,建荔枝亭、凤凰亭、初阳亭、西晖亭,辟独秀峰、初阳顶、望贤石,显石岗诸景。历代又不断修葺并于岩石之上摩刻诗词记事,使金山成为游览胜地。
□ 凤凰时雨 凤凰台位于潮州城南郊的老鸦洲(后称沙洲岛或凤凰洲)北端,明隆庆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凤凰台是凤凰洲公园的主体建筑,该台因立于洲头,历史上屡遭洪水猛浪之厄,这次重建前所存残迹为民国初年所修,台上是一座四柱、单檐歇山顶水泥结构的亭台,与原貌相差甚远。
现重建的凤凰台由台体和阁亭两部分组成,坐南朝北,高达四丈多。台体中首层石座为高台,高达丈八。二层为明台,高约丈八,亭阁高达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门柱支撑,屋面是一个三开间,中间高,两侧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产生出前后六面檐口,两侧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错落,檐牙高筑,峻凌飘逸,堂皇壮观,再现了凤凰台的本来面目和迷人的风采。亭阁上的“凤台时雨”、“中流砥柱”等牌匾与木质结构、明式拱斗和屋面的传统青瓦相映衬,统一和谐,文气斐然。若从远处欣赏,则有如古人所说的“烟云开罨画,灯火见楼台”,美不胜收。
凤凰台以借景着称,潮州八景之一的“凤凰时雨”,指的就是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测的时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江面轻烟淡淡,帆影穿梭;远望湘子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轻云渺渺,山上楼阁笼罩在薄纱之中。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疑入仙境。清干隆进士郑兰枝的诗,把这个景点描述得淋漓尽致:
凤城郊外耸层台,时雨霏霏渡水来。
云锁湘桥疑海市,烟迷笔岭忆蓬莱。
一天银竹侵朱槛,八面檐花点碧苔。
雯后山川多景色,老鸦洲上好徘徊。
□ 龙湫宝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车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初时名为“塔院维舟”,以游艇常喜系缆于此命名。又因塔边有“龙湫泉”,因之又名“龙湫宝塔”。从前观赏此景,可见古塔屹立江中,与意溪遥遥相对,江水环绕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见湘桥如长虹横贯江上,后面是高接云空的凤凰山,右边是炊烟袅袅的闹市,左边是一片广阔的绿野乡村。走进寺院,则见寺僧焚香礼佛,敲钟弄鼓,别有一番风味。夜间则游艇如梭,通宵不息。每当月夜,游人或系艇塔边,饮茶抒怀;或仰卧舟中,默数那满天星斗,聆听潺潺流水或掀帘观赏江上悠悠飘去的浪花,实在悠闲自得,其乐无穷。正如郑兰枝所描写的:
古塔峥嵘鳄水头,潆洄院落好维舟。
帆藏灯影三更月,缆系钟声五夜游。
停棹不妨风瑟瑟,开窗正爱浪悠悠。
几层磴道遥望处,一幅江城入画秋。
可惜宝塔于清代已经倒塌,寺院也荒芜,残存的塔基后来也被洪水冲去,小洲则因整治韩洒而被炸掉,仅存水下残基。现在,替代此景有“凤凰塔”的风光。“凤凰塔”是万历年间(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对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旱时溪水常涸,叫“涸溪”,凤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围十四丈四尺,七层八面,砖石结构。塔建于潮州韩江东南侧,正当两股江水要冲,有如一道堤防,护住塔后一带村落。夕阳残照或旭日东升,水流影动,金光闪灼,甚是奇妙;每当秋高气爽,江面平静,碧波如镜,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为壮观。沿塔内扶梯登上塔顶,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护古城的天然风貌,一览无遗。
□ 鳄渡秋风 在潮州城外韩江北堤中段,有个古渡口,叫鳄渡。古时候潮州鳄鱼为患,故韩江原称之为鳄溪(恶溪)。相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刺潮,因闻鳄鱼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财产,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设置祭坛,“以猪一羊一投恶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称该渡口为鳄渡。这里是韩江上游最宽阔的江面。每年秋天,这里的景色最为迷人:蓝色的晴空映衬着片片白云,秋风吹皱了平静的江水,堤上魁梧笔直的木棉树沙沙作响,断断续续落下的几片黄叶,缓缓飘在辽阔的江面上。鼓满白帆的船儿徐徐飘荡,任意东西,显得格外舒畅,自由自在。有诗赞道:
轻舟渺渺逐清风,载向西来复向东。
人立晴波秋水绿,叶飞远浦晚霞红。
一溪爽籁韩潮阔,两岸凉飚鳄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处,于今歌咏在江中。
□ 西湖鱼筏 西湖鱼筏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鱼筏出没于潋滟空蒙,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当夏初,湖水浸溢湖边石堆,青葱的树木,别致的亭阁,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湖水中,岸畔柳条随风摇曳,远处莲池散发着阵阵清香。十几只渔筏,浮泛湖中,抛网捕鱼,过后则泊聚湖边,渔人在筏上曝网晒衣,饮酒谈笑,充满一片平静欢乐的景象。
秋日里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鉴,游鱼如梭,渔筏飘荡湖心,忽聚忽散,山树横映水底,影动波摇,若遇小雨疏烟,湖面一片空蒙。几对渔筏若隐若现,抛网收网,俨似一幅天然彩画。当这秋色方浓的时刻,藏身于湖边柳荫或钓台之上,观鱼垂钓,更是饶有风趣,邑人郑兰枝触景生情赋诗云:
芳塘如鉴正清兮,渔筏随风看不迷。
几朵芦花浮水净,半竿山日落湖低。
鹭飞矶上霜千点,鱼织波心绢一溪。
自有钓台堪寄兴,载将秋色过城西。
西湖浚于唐代,原为放生池,宋代重浚,辟为游湖。湖上有横贯东西的虹桥,有别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渔庄,充分体现了南方园林建筑那小巧玲珑、典雅古朴的特点。
□ 北阁佛灯 北阁原是金山东面山下的一组楼阁的总称。这里东临急水直下的韩江流水,登临北阁,北堤上的“鳄渡秋风”,隔江相望的“韩祠橡木”,韩江下游的“湘桥春涨”,“凤凰时雨”诸多胜景历历在目;俯览韩江,江流滔滔,白帆点点。相传阁前佛灯,夜间金光四射,江面上从韩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至急水塔,陆路东从饶平的南武栋,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见灯光,为韩江夜航的标志。
北阁景区,辟建于宋,形成于明,历代均有兴废,解放前夕已尽遭毁塌。新的建设时期,通政人和,百废俱兴,这一湮没已久的胜景又得到重建。整个景区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错落,雄伟壮观。新建的玄天阁,黄瓦红墙,重檐翘角。九十八高龄的着名书法家秦鄂生为玄天阁题匾并重书对联:“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络地维”。阁内重塑真武帝的艺术造像。阁旁耸立石佛灯一座。阁下山坡是韩江楼,为双层建筑,上作观赏之用,下供关羽、关平、周仓塑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熙先生为楼题匾,重书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白日;义勇垂两间于不泯,即此便是青天”。韩江楼的南面辟建迥澜亭,亭刻对联为:“折地河声奔足低,脱天峰影落城头。”再现了郑兰枝当年咏叹的景象:
城北烟林阁几层,琉璃座上看燃灯。
一痕隐射青天静,半点长随白日凝。
影什晨星悬古刹,光分夜月挂岗陵。
梵宫自是长明镜,照彻韩潮万象澄。
【内八景】
关于内八景,由于历史沧桑,不仅有些景观已不见踪迹,而且连说法上也不一致。清郑昌时有潮州十咏,实际就是十处景观,即“东楼观潮”、“西园赏菊”、“莲花午照”、“奎阁晨晖”、“佛宫梵唱”、“七星夜月”、“道圃红棉”、“镇海钟声”、“芦荻晚眺”、“丹桂流香”。而流传的内八景则是在上述十景中删除“道圃红棉”和“丹桂流香”,且在名字上也不尽同。如“佛宫梵唱”为“古刹梵唱”,“七星夜月”为“七星步月”(也有说“星桥夜月”),“莲花午照”为“莲林浮影”,“镇海钟声”为“府衙(楼)钟声”,“奎阁晨晖”为“奎阁腾辉”,“芦荻晚眺”为“渔庄晚眺”等。而黄梅吟先生在《潮州街道掌故》中又增加“菠萝怪石”一景,同时也记述“道圃红棉”与“西园赏菊”是同一地点。
综上所述,对于古城内八景的历史及现状,可作大体的分析。
“东楼观潮”指在东门楼(广济城楼)上观看韩江潮涨。因东门楼正对湘子桥(广济桥),每年春夏韩江水涨,流过湘子桥时而形成独特的景观。此景似与“湘桥春涨”相同,只是观赏位置不同。
“西园赏菊”指位于道后巷至芒巷的原明末礼部尚书黄锦的别墅花园,因花园
称为西园,园内假山莲塘,多姿多彩,尤以菊花品种最多,故赏菊成为一景。此地目前已建为学校,因此“西园赏菊”也不存在。
“古刹梵唱”指位于开元路的开元镇国禅寺,因过去僧侣众多,每于晨昏人静时作功课,发出悦耳的颂经之音,令人陶醉,因而成为一景。可惜开元寺现处闹市区,僧众不多,因此已没有过去的效果。当然早晚课仍会吸引一些听众。
“府衙钟声”位于义安路与昌黎路交界处之府衙(原市政府),原前有楼,称镇海楼,楼上有大钟,每于夜静更深时发出报时钟声,声及全城。而楼上栏杆柱头的一百零八只木雕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俗称“府老猴”。在辛亥革命时,因清军据守,革命军纵火烧楼,付之一炬,此景也随之消失。
“莲花午照”位于上西平路与西马路交界处路口的莲花古井,因井中有石雕莲花,当正午日光照下井中时,莲花浮现于水中,蔚为奇观。据传当初因井泉过猛,浃喷泥沙,故以一石雕莲花压于泉眼。由于现在周围多民居,午照难入井中,且该井因自来水的兴建而废用,已建铁栏保护。
“七星步月”位于北马路忠节坊内七星桥巷,该处原为沟塘,上有石桥,桥墩分七孔,每逢月夜,月光自上半夜到后半夜由东到西二方泻入桥孔,映照水中,行人至此赏月,别有情趣。现此地已全为民居,只剩七星桥巷。
“奎阁晨晖”位于南门古城边,原有一奎星阁(也称魁星阁),结构严谨朴素,阁顶有双龙夺珠雕塑,因中间的大贝珠在晨光照射下光彩夺目,故有“奎阁晨晖”之谓。目前此阁已废。
“芦荻晚眺”位于国王宫巷通环城路处,原此地与西湖相连,称芦荻洲,也称小西湖。因景致悠雅,尤以夕照或夜晚渔庄的灯光点点而得名,现此地已全建为民房及医院。
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的消亡了,但新的不断兴起,只是人们没有去发现并很好地宣传。比如葫芦山上的凤栖楼,何妨称之为“银山栖凤”,滨湖的涵碧楼,呈现“楼涵虚碧”的风光,而“学宫礼乐”、“江畔红棉”、“叩齿(西寺)双塔”、“饶馆翰香”等,都是近年在古城兴起的新景观。随着“旅游旺市”战略的实施,相信新的内八景将会出现并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
2. 崇左的歪塔故事是什么
崇左斜塔 即归龙塔
在清幽秀丽的左江中游, 在崇左县东北方向3公里处,有一叫鳌头山的小岛,岛上挺立着一座古老的斜塔,人称归龙塔,系左江河畔的一绝。1986年第九期《新观察》杂志载文曰:归龙塔为世界八大斜塔之一,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并列。崇左斜塔建于明代于启元年(1621)。分5层,塔底直径5米、高28米,塔身呈八面体,塔顶八面飞檐;每层各开一窗口。塔内有螺旋形阶梯通塔顶。整个塔身向外倾斜1米左右,俗称斜塔。据专家考证,是建塔工匠在建塔时考虑到江心风力和地基等因素而精心设计的。
归龙塔共5层,塔高23.38米,塔底直径5米,塔身呈八角面体,每层均开一窗。使人惊讶叫绝的是,不管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观看,归龙塔总是向人所在方向歪斜。凭这一奇特的魅力,就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而且,使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相传远古时候,左江中游有条妖龙,凶残恶暴,常在急弯处搅浪翻波,翻船食人,弄得左江一带人心惶惶。有个叫水宝的后生猎手,不忍心看人们葬身龙腹,凭着一身好武艺,来到左江,在神仙的指点下,斩杀了妖龙,为民除了孽害,使左江恢复了平静。当地村民为了永记水宝杀龙除害的业绩,便在江心岛上建了座塔,取名归龙塔,又名水宝塔。
然而,神话代替不了现实,据了解,塔为太平知府李友梅所造,建于明朝启元年,当时只建了3层。过了39年,清康熙年间,太平知府徐越又续建了两层。归龙塔已有370余年的历史,又处河流急弯处,遭受了数不尽的洪水冲击,风乔雷打,但是仍以刚强挺拨的英姿巍然屹立于左江中。
“鳌峰耸翠县花落”。斜塔不仅奇妙壮观、凛然坚韧,而且,在小岛上,一年四季草木长青,绿叶如茵。同时,塔顶也生长着花草,稍有微风吹拂,顶上花絮纷纷坠落。加上塔顶八角悬挂着8只铜铃, 江风吹来,便“叮铃铃、叮铃铃”响声不绝,清脆悦耳之声萦回左江两岸,饶有情趣。斜塔的身躯倒影在清幽幽的水中,塔水相衬,也就多了几分诗情画意。打渔船,载货船,小木排日夜在斜塔下的水中划波破浪而去,更催人游兴陡增。
3. 漳州龙文塔的历史发展、漳州八卦楼的历史、漳州西洋坪大桥的简介。
龙文塔与八卦楼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建于南面城墙西隅龙文山上,据漳州府县志记载称: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后又废,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
基本信息
龙文塔共有七层,花岗石砌成,塔身呈八角形,每层有檐露出。第一、二层有弧形 龙文塔
隧道式石门各二个,第三层以上各层砌实不设门。与八卦楼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建于南面城墙西隅龙文山上,据漳州府县志记载称: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后又废,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塔下有“憩园”,园中遍栽桃树,每逢桃花盛开,姹紫嫣红,吸引许多游人前来游塔观赏。 龙文塔历经了烽火岁月,沧桑巨变,几经废立,在“文革”中遭受重创,后又被拆除,趋于湮灭。如今新龙文塔现已迁建于龙文区。近年来,龙文区人民又在龙文塔下,规划建设了以龙文塔为中心的龙文园艺观赏园,观赏园占地面积约4公顷。由两馆一园一水面构成,与附近的闽南第一碑林,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云洞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巨型石梁桥江东桥,万松关等名胜,连成了漳州东郊的一处名胜旅游区。
相关传说
《漳州诗存》有注:《漳州府志》题作《龙亭山》,首句作“要看红日照龙台三句作“桃色 龙文塔
一番经雨活”。 龙亭山,即腾龙山,又名龙文山,是座泥土合岩石平地突起的小山,上面奇石攒聚,可以俯瞰西溪风光。传说古时有龙从溪中腾飞升空,因此在此山丘上建亭纪念,名曰“云龙亭”。后来亭圯。至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龙溪知县刘良璧征得里人林编捐献巨资,建成一座七层石塔,石塔峙立在龙溪学宫(即孔庙)前,世称为“龙文塔”,附近还有座“魁星阁”,掌管文运的神殿。
相关诗文
宋代,漳州府军事判官蔡襄(公元1012~1067,仙游人)曾有龙亭山诗云: 要看红日照龙台,白玉堂高锦障开。 树色一番经雨活,溪光几曲抱山来。 云归深洞天形瘦,风流前村笛弄哀。 拟结青楼遍题咏,思王何吝斗量才。 (载万历《府志》卷一)
漳州八卦楼
漳州八卦楼漳州名胜古迹之一,八卦早期建于公元1572年,是把漳州古城城墙东南角楼改建而成的八角形三层木结构楼阁,题名“威镇阁”。因八面开窗,取象八卦、雄伟壮观,故又名“八卦楼”。当时楼上有副对联云:“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峰;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献甲闽瓯”,是对漳州重建八卦楼,先砌石为基(与城墙齐高),然后在基石上重建八角三层楼阁,高出城墙6丈有余(约20多米)。公元1918年(民国七年),粤军陈炯明驻漳时拆城墙修马路,八卦楼得到保存。
“中华谜史第一馆”入阁
文化大革命中,八卦楼被武斗枪击倒塌,至建设漳州大桥时,夷为平地。1997年,漳州市人民政府重建八卦楼,重建后的八卦楼建设面积750平方米,分一、二、三层和夹层,高48.8米。
威镇阁俗称八卦楼,始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漳州府志》记载:“明神宗成历六年(1578年),漳州知府罗青霄以巽隅洼甚;乃撤城上旧楼,建层阁。”当时威镇阁的建造蓝图出自漳州同知罗拱宸之手。威镇阁高3层,采用阴阳八卦为顶面,阁上都用长宽相同的长方形巨石铺成八角形状,每块巨石按方位分别刻着“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的方正大字,所以俗称八卦楼。该楼与芝山顶峰的威镇亭遥相对峙,互为犄角,故名为威镇阁。威镇阁八面开窗,登临阁顶,方圆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当年的设计者罗拱宸登楼远眺,触景生情,赋联一对:“五名山两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峤;真七儒三及第,漳州文献甲闽瓯。”巧妙地将当时漳州人文景观的精华融入联中。 400多年来,威镇阁历尽坎坷。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率反清大军与清军大战漳州城,威镇阁被大火焚毁。干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刘良璧依旧制重建。又过20年,威镇阁阁顶遭雷电轰毁,两年后,知府蒋允君主持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威镇阁在武斗中被炮火炸塌。1970年,因海峡两岸局势紧张,兴建沿海十大战略大桥之一的漳州战备大桥时,威镇阁被彻底拆除。20多年来,漳州父老始终挂念着威镇阁,1997年,政府顺应民意,决定筹巨资重建威镇阁。在各方努力下,1999年春节,威镇阁雄姿再现漳州大地,成为漳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现在的威镇阁,依旧为3层建制,八卦形建筑,但规模远超历代。主楼高近52米,高大典雅而不失潇洒,气势非凡,意蕴深长。主楼前亭左右两边,精巧玲珑的三角亭、四角亭,花台错落有致,其间名花异草争芳吐艳,生机勃勃。护廊由精美的浮雕组成,生动地展现出漳州各地的名花名景,堪称漳州风物精华的缩影。山门由两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两根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华安玉石柱组成,山门楣额“威镇阁”3个大字铁划银钩,笔力遒劲,是着名书法家启功的力作。山门左右各置一只由重达28吨的整块九龙璧雕琢成的石狮,工艺精湛,维妙维肖。山门前是小广场,广场尽头是一个与威镇阁风格相融的古色古香的威镇阁商业城。
“中华谜史第一馆”入阁
为了提高威镇阁的文化品位,芗城区政府将被海内外誉为“中华谜史第一馆”的漳州灯谜艺术馆迁入阁内,丰富的灯谜馆藏,形式多样的灯谜活动,为威镇阁增色不少。今日的威镇阁集人文景观、旅游、赏景、品谜、购物为一体,成为漳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洋坪大桥横跨于九龙江上,北起规划中的瑞京路,南至南江滨路。工程自2005年10月开工,2007年11月竣工,概算投资2.22亿元,现已投资1.9亿元。大桥主桥桥型采用平行拱肋中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大桥全长770米,主桥长230米,主桥桥面宽度33米。主桥主跨为净跨径150米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两个边跨各长40米,设计成双向四车道,并在两侧留有自行车道以及人行走道。该项目业主由市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承担。 建成后的西洋坪大桥将成为西环城路横跨九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芗城区连接桥南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桥梁结构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使用功能和景观价值,造型简洁流畅,远眺像长虹卧波于九龙江上,又似鱼儿在江上欢欣跳跃,将成为我市一道新的风景线。 它的建成通车,将与正在紧张施工中的西洋坪路北段贯穿工程,共同丰富城西新区多维立体的交通网络,标志着城西新区的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里程碑时代。
4. 泉州名胜古迹简介
1、府文庙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泉州,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辖四区、三市、五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确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拥有着名的泉州十八景。
700多年前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纪有着400多年的辉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名。
5. 文峰塔的神话传说
对于文峰塔建造一说,民间自流传着一个神奇而又动听的神话故事。据说在文峰山中住着一条脾气极为暴躁的蛟龙,它经常出没于岷江与文峰山峦之间,每遇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便会在岷江河里肆虐地横冲直撞,不停地卷起阵阵巨浪,发起一场场洪涝,严重危害着两岸老百姓们安宁的生活。勤劳、勇敢的犍为人民并不屈服于蛟龙的威胁,人们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向这条可恶的蛟龙发起致命的反击,他们共谋大计,想出了一个消灭蛟龙的办法,那就是在文峰山顶修起文峰塔,把那条可恶的蛟龙永久地阵压在文峰山下,让这条无恶不作的蛟龙永世不得再为人们带来痛苦的洪涝。但故事毕竟是故事,400年前古人建造文峰塔的缘由现在也不得而知了。
第八批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批准公布,我市犍为文峰塔、九井禹王宫、熊克武故居、福利普贤寺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
“凌空远塔浮青影,夹岸垂柳蘸碧丝。”(《龙池春涨》)这是清干隆年间进士李元模歌吟犍为文峰塔的诗句。“斜阳移塔影,落此清冷地。池面如渥丹,塔尖如毛锥。”(《龙角池》)清同治年间举人秦拱北也曾这样歌吟文峰塔。
文峰古塔,是诗意的,也是传奇的。关于它的来历,就有多种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塔被一位仙人从遥远的仙山背而至此。又说,文峰塔是从大兴乡云峰寺狮子山或下渡乡观斗山,由一位和尚一夜之间背将而来。在文峰村,至今还流传着“和尚背白塔”的传说。但我却从它历经风雨、沧桑斑驳的一砖一石中,感受到了它的久远与真实。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载:“丙午三十四年建文峰塔于文笔山。”“文笔山”即文峰山;“丙午三十四年”,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文峰塔位于犍为县龙孔镇文峰村4组,屹立于海拔485.7米的文峰山之巅,塔身高9层30余米。远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犹似一支饱蘸文墨的如椽巨笔,书写于蓝天青山之间。塔内有螺旋形石梯拾阶盘旋而上,直通塔顶,中间塔层每层皆有窗,透过塔窗可了望远山近水。每个窗眼后面都有神龛,塑有神态各异的神像、菩萨。塔顶为八角形,每角挂一铜铃,风刮之,物击之,铃声悠扬于十里之外。塔尖有一宝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塔身造型优美,洁白无瑕,若是傍晚时分,被夕阳点染得会更加迷人。遗憾的是,早被时人拆去了塔顶和塔身4层,塔顶八方的铜铃也不知流落何方。让人欣慰的是,2004年犍为县已将所拆塔顶及四层塔身修复。虽然八方铜铃无法找回,修旧未能完全如旧,但总是将“一笔”重又“凌空”,“挥毫欲向空中书”了。如今的文峰塔,已是乐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颇有文缘,总罩着一层文气。也是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山还叫文笔山,文笔山还是个小山丘。有个叫文峰的书生,每天早晚都要来这里读书练字。文峰刻苦,读书破万卷,一手字也练得炉火纯青。又到一年大考时,文峰告别乡亲,担着书箱,上京赶考。临行前,对父老乡亲发誓,若不得高中,誓不为人。一场考试过后,文峰文章本可天下第一,谁知试卷被主考官大人遗失,文峰无缘能得天子面试。
十年苦读文笔山,一朝落第心已寒。文峰落榜,于心愤愤不平,慨叹老天不公。他想到赶考前面对乡亲们说过的话,万分愧疚。但文峰还是回到了故乡犍为。他再次来到自己曾经苦读诗书的文笔山,久久孤独静坐于山丘之上,把紧握的手中之笔,一动不动指向苍天。不知过了多久,文峰那凌空之笔,便这样化作了永固的白塔。文峰久久凝望高天,不吃不喝,久而久之,化作了一座山的巍峨。后来,人们便把文峰书生化身的这座山,称作文峰山,文峰那支笔化做的塔,称作文峰塔。
文峰书生的故事也许有些悲情、苍凉,却可从中读出先人刻苦求学,为求取功名的艰辛与读书人命运的多舛。从另一侧面,也可悟出犍为人好学为文,力求上进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犍为八景”之一的“龙池春涨”,犍为文庙的“畔池”,在文人墨客的诗吟中和民间传说中,都与文峰塔有着不解之缘。《犍为县志》载:当日落月出,则文笔山塔倒映其中,昔谚有玉笔点丹池之说。说的是,在龙池水满涨时,立于龙池书院大门前左侧,向东远望,文峰塔尖映于池水中,有如“玉笔点丹池”,也称“夕峰远映”。也有说“玉笔点丹池”是文峰塔倒影映入犍为文庙畔池的奇观。不管是龙池说,还是畔池说,这玉笔点丹池都不失为犍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颇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妙景奇观。
登临文峰塔,可一览众山,尽观八方。东可远观犍为与自贡、宜宾接壤的大兴狮子山,西可遥望大小凉山,南可见宜宾翠屏山吊黄楼,北能观峨眉仙山金顶。伫立文峰塔,俯瞰滔滔岷江,“日观千人拱手”(昔日纤夫拉纤),“夜看万盏明灯”(县城灯火)。从文峰塔向着岷江对岸望去,一江(岷江)、一河(马边河)、三坝(黄旗罢、机场坝、洛江坝),景色无限。
据说,修建文峰塔,最初选址在距今址不远处对面的芥子山。当初堪舆先生刚一架起罗盘,正要观此风水时,芥子山就颤抖起来。堪舆先生忙说,此山不宜,无法承受修建文峰塔之重。于是,文峰塔最终建在了这座略高于芥子山的文峰山上。民间传说,自从修建起文峰塔后,对着文峰塔的朱石滩岷江河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翻船事件,是文峰塔把水怪镇住了。
紧邻文峰塔约百米处,原有一寺,俗称白塔寺。《犍为县志》载,白塔寺建于清干隆十六年(1752年)。据1952年曾任文峰村农会主任,现年79岁的屈用光回忆说:白塔寺占地一亩多,为四合水砖石和瓦木结构,寺内塑有菩萨造像100余尊,香火旺盛,1954年被毁。
6. 常德市汉寿县宝塔的历史
常德市汉寿县宝塔又叫镇龙塔
位于汉寿宝塔河村,历今多少风雨岁月,它依然的屹立在那里巍然不动,见证着汉寿的发展与变迁!其这座塔是叫镇龙塔,清同治八年(1869)建,传说清朝年间,五里墩百井一方风调雨顺,天佑苍生,人民安居乐业。正值百姓尽享太平盛世之时,一日,苍天发怒,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霎时一片漆黑,大雨倾盆,一连数月未止。以致百井一带洪水滔天,瘟疫四起,民不聊生,饿殍载道。昔日太平景象荡然无存,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道光年间,一得道仙人忽至,曰:"此乃孽龙作怪,欲保平安,须在三月初三前,方能镇住孽龙,不再为害。"百姓闻之,纷纷响应,不出两月,三塔已然建成。三月初三,仙人祈灵符三道,分置三塔之巅。此后,孽龙果被三塔所镇,不再为患。正值百姓欢呼之时,忽见祥云冉冉升起,观世音菩萨现身云端,霎时消失,众人乃司仙人为观世间所化也。遂伏拜万呼,于其升天之处兴建庙宇,以记其功德,即今之观音古寺是也。据后世传言,有缘人自能于镇龙塔之上见红黄蓝三道佛光,视为祥瑞。
7. 有哪些地名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太多了!
拉萨(圣地---藏语)
邯郸(邯郸学步)
浅谈中国地名
从猿到人,由野蛮到文明,造就了人类以语言、文字命名事物的禀性。试看: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似乎找不到已被人类认识而没有名称的事物,连古代不可能涉足的月球也被富于想象的中国人虚拟出一座“广寒宫”。
人类把许多地理实体标记为一个地名,用来识别不同地域的符号,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文化宝藏。而我国存在着大量古地名和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它们遍布在山岭、溪渠、湖塘、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场所、古遗址、古建筑及街巷等处,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的地理标志和生动写照。有的古遗存虽在历史沧桑中湮没了,只留下名称,但后人能凭借这些名称,勾起对历史的记忆而寻觅其踪迹。它是古老的地理座标。大量古老地名的存在,剖视了中国不同时空的文化层面,是展示中华历史的漫漫长卷,也是活生生的时空民生画卷,理应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和文化意义的定位。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仅是世界上地名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也非一般国家所能比拟,是一座地名文化资源的“富矿”。而文化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其二为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其三为行为文化,指人闷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文模式;其四为制度文化,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地名的起因和分类,一般也都从这四个方面谈起。
地名的分类和起源
地名种类繁多,意义各异。在这里只能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种类。而且部分地名分类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既可以说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说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细抠其类别了。
一、以地貌特征或地物命名。
如黑龙江、大横沟、青崖头、石崖只、窑子门、中岔口、岭底、坡头、沙凹、红土坡、苌池、红崖底、窄门只、车箱、磁盆水、宽坪、白石、黑石窑、黄龙头、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龙村”,它是以背着一条南北走向如龙的山貌与村落所处的地形而命名为黄龙头(龙王头)、黄龙凹、龙潮湾和青龙坡。还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还有一种格式,是姓氏与地名的结合,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格式的综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异的地方,这样的名称不胜枚举。如*家*,一般第一个*是姓氏,第二个*一般说的是地貌,如沟、梁、峪、陵、丘、阜、畈、墩、乡、亭、聚、坞、壁、垒、戍、堡、镇、铺、集、市、场、务、平、坪、门、砭、碱、寺、塔、咀、店、渠、岭、湾、汇、垴、川、场、窑、城、台、池、坳、屯坎、坟等等。具体如:亢家沟、李家梁、戚家庄、马家砭、肖家汇、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贺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垴、贾家峪、郑家沟、刘家坡、赵家岔、郭家坪、苏家岭、袁家梁、王家湾、朱家坟等。
其中如 “岳各庄”这种名称,是由于发音的变化演变过来的。岳各庄其实就是岳家庄而已,这些都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带“不”字,可以认为是“不”这一古代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音造成的,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部族迁徙有很大帮助。有些是姓氏+地貌词+子这种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窑子等。还有如八王坟、公主坟等格式的地名。与地貌和姓氏有关的地名种类繁多,是最常见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河北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 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我国的很多地名中都带个“洲”或“州”字,在这里也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
古人在制作了“川”字的基础上,为表达“川”中的小岛,才制作出“州”字。“州”的本义是河道中的小岛(或称沙洲)、水中陆地。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周南·关睢》篇中有“关关睢鸠,在河之州”句。《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时代,人们还没有建立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区划单位,帝尧曾经把“水中高土”“州”划分为九个区域(九州)来进行管理。这就是后人把“州”作为一种行政区划的雏型。但秦、汉前“州”的范围很不确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说,还有“大九州”之说`。皆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始于京师附近地区外,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置刺史巡视境内。东汉末“州”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后世“州”作为行政区划或存或废,范围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当“州”被用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来表示“赤县神州”之后,再用它表“水中陆地”似有欠妥,于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个“氵”部首,用“洲”来替代“州”,让“洲”拥有了“州”原来的涵义,而“州”在现代汉语言中只局限于作地方行政区划名,城市地名。在我国县级以上带“州”或“洲”的城市名称中,除了“株洲市”和“满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决定了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以及其意识形态。孟子也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国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宗法社会的人们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为地名中最富区别意义的亮点。其格式一般*村(乡、县)。如河南省的卢氏县,还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韩家、弥家、李村等。此外还有诸如秦村刘家、秦店张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过来的,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娄、北沟、北崖湾;东寨、东垴、东坪、东园、东坡、东山、东拦;南村、南沟、南河、南岭、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湾、西峪、西掌、西坡、西垴、西山头;中兰、中庄、中社、中兴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还与姓氏相结合,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
与“州”一样,“阴”“阳”也是地名中常出现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都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中国古代根据《易经》等发端出来的风水堪舆学大有讲究(并非完全迷信,参看《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将地势的起伏等都采用阴阳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为能照到太阳,称为阳,山北称为阴;而水(河)正相反,水北为阳,而水南为阴。但也有例外,湖北汉阳却在汉江的南面,其原因是历史上汉水改道,由汉阳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称未变,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苹果园、枣林沟、榆林垴、麻地沟、杨林窑、香草坪、柏石、芦芽沟、椿树底、檀山沟、杳树坡等。
五、以动物命名。
有鹿峪、马乡、熊坪、鹤山、猫铺、豹川、羊泉、鳌头、骆驼道、獐儿坪、绵羊坡、虾蟆垴、狮子坪等。
六、以神话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贤、寺坪、禅房、佛堂、泥河、石牛、神头、观音堂、罗汉堂、降香坪、狮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个古老的传说有关,如:
山西神池县——因明代在境内建有神地堡,并在堡西门外有池水,相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陕西凤翔县——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
狮子神村——传说,一少女路经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狮咬死老虎,女得救,狮无踪。村民立狮神庙供奉,易村名为狮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无水,一日忽见白鹿刨乱石,泉水涌出滔滔不绝。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处于北寨坡“当里寺”之下故俗称“寺底村”。
罗汉堂村——传说,五台山文殊寺运送100尊铁罗汉经此遗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随即更村名为罗汉堂村。
七、源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历史人物或与其相关的历史活动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以及某一历史史实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长仙门、通远门、迎恩门等。
祁县,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食邑于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偕田隐居并死于境内之绵山而。
稷山(县),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后称为此山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权(县),古称僚阳,后几经改名。1942年9月,为纪念左权将军在此殉国,改名左权县。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县,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经此地时,听到官军破南粤(今广东)的喜讯,遂改县为为闻喜。
灵石(县),因隋文帝开皇十年挖河道时发现的古代陨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这些地名要么是有史料记载、要么有时引诗为名。一般来说都为城市的名称。山西有个繁峙(县),因“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实际上就是对该县境内高山环绕的地势特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举例如:
成都: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还有一说是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再有就是根据《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 。按照这样的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也有人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这种起源饱含争议的地名,在中国也是比较多的。
长春:关于长春地名的由来,从一些地理资料记载,有如下说法:一说是,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此种说法,《满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二说是: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由此得出长春之名,是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长春堡之名由何而来呢,据1982年《长春地名》资料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则,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三说,干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的诗句,于是嘉庆5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无锡:“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有些人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九、合并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变更中,因两地名合并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临猗(县):临猗(县)因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而成,而得名。
陕西的醴泉(县):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该县拥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而1964年为简化“醴”字改作“礼泉”。
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市、海勃湾市合并。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县、博山县合称,后设特区,辖有两县;后建制名屡变化,最后为地级淄博市。
辽宁省盘锦市:锦州市盘山县升格,取盘山、锦州各一字。
通过对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特色等。四川安乐县有个“卧佛沟”,人们沿着这个耐人寻味的地名,果真发现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时期释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画像,还发现古人埋藏的40多万字的佛经,为佛学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夏、商、周是我国上古时期三个相继的朝代,然而长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证。1977年,考古学家以河南登封县一个叫“王城岗”的古地名为线索,在那里挖掘出城墙基槽,经C—14测定为夏朝遗址。
地名的简称
随着汉语语汇的日益丰富,由若干单词联合表达复杂意思的词组大量涌现,影响了人们书写、口述的便捷,于是许许多多地名的“简称”油然而生……
京、津、冀、晋、内蒙古、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或蜀、贵或黔、云或滇、藏、陕或秦、甘或陇、青、宁、新、港、澳、台――这是沿袭多年的全国现行34个省级政区的“简称”,但其中也有可探讨、可商榷的之处。其中冀、晋、沪、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等14个只能算作是“别称”而已,因为都不在其政区全称的用字范围之内。部分大、中城市也有自己的简称或者别称。南京市~宁,广州市~穗,宁波市~甬,福州市~榕,成都市~蓉,太原市~并,开封市~汴,九江市~浔。
难读、易读错的地名
据说在80年前,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参谋在书写作战命令的时候,把部队集结的地点沁阳随手写成泌阳。沁阳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区,而泌阳在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地区。只多了一笔,部队瞎跑了几百公里,整个战役也就完全失败了。
在我国的地名中有着许多易读错和难读的地名。像福建厦门、广东番禺、安徽蚌端口,虽然也含有异音字,但因为知名度高,被误读的几率相对比较低。
读错山东东阿的比较少,感谢关于阿胶的广告;读错涪陵的比较少,感谢来自涪陵的榨菜;读错山西洪洞的也比较少,主要还是那句“苏三离了洪洞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浙江的丽水(Lí离)被误读成丽(Lì立)水,台州(Tāi)被误读成台(Tái抬)州;
安徽的亳(Bó驳)州,几乎经常被读作多了一横的毫(Háo)州;
湖北的监利(Jiàn见)被误读成监(Jiān尖)利;
河南的浚县(Xùn训)被误读成浚(Jùn俊)县;
湖南的耒阳(Lěi垒) 被误读成来阳,而真正的莱阳在山东;
郴州(Chēn抻)被误读成彬(Bīn宾)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误读成愣(Lèng);
内蒙古的巴彦淖尔(Nào闹)被误读成卓(Zhuó);
河北的蔚县,正确读音是Yù(玉);
安徽的歙县,正确读音是Shè(社);六安,正确读音是Lù(路);
山西的繁峙县,正确读音是Shì(是);长子县,正确读音是Zhǎng(掌);
山东莘(Shēn深)县,学生们一般读不错,因为有莘莘学子之说;但上海有个莘庄(Xīn新)。
江西铅山(Yán盐),误读率很高,“铅”还是多音字而且是地名专用的字音。
还有很多难读的地名:
山西的隰县(Xí),山东的莒县(Jǔ),茌(Chí)平,河北的井陉(Xíng),蠡县(Lǐ),四川的郫县(Pí),珙县(Gǒng),犍为(Qián前),安徽的黟县(Yī),枞阳(Zōng),湖北的郧县(Yún),江西的婺源(Wù);浙江的鄞县(Yín),江苏的盱眙(XūYí),邗江(Hán),邳州(Pī),河南的柘城(Zhè),武陟(Zhì);
湴bàn,方言指“烂泥”,江西萍乡市的源湴乡以地处山间多烂泥田得名;
luó,瑶语指“茅草”,湖南洞口县溪瑶族乡的名称起源,相传是明代有瑶族在溪边盖茅草屋定居。
还有特定含义的自造字。例如:氵鵣chí,用于浙江永嘉县五氵鵣乡,相传猎人在此发现水边有五只美丽的水鸟㶉𫛶(xī chì),后人为此地取名五“氵鵣”――因“㶉𫛶”二字书写复杂,每字取一部分组合而成;石太tài,广东英德市民间用以指称一边高一边低的石山,高处称上石太,下石太镇座落低的一边,故名。曾深入探索我国古代地名学理论并颇有建树的金祖孟先生谈到:“中国最古的地名,往往同一字包括专名、通名两部,如‘嵩’字,上半‘山’字为通名,下半‘高’字为专名;‘汾’字,左旁‘水’为通名,右旁‘分’字为专名;‘郿 ’字,左旁‘眉’字为专名,右旁‘邑’字为通名。此外,如岐、岢、岱、崤、岷、崞、峄诸山名,汝、江、汶、沁、沂、沅、河、泌、沭、泗、洛、洙、洧、浙、淮、淝、济、淄、渭、湘、汉诸水名,邠、邢、邲、邳、邰、邽、郫、郢、郓、郑诸地域名,都是古代地名。这种古地名的产生,不仅是‘用字命名’,而且是‘造字命名’。”
淼miǎo,形容水大,江苏常熟市淼泉镇以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得名,而其正体字“渺”却有微小意;甽zhèn,“山下根之受山上流水处曰甽”(《释名,释山》),浙江宁海县深甽镇起名于千年前的宋代,且“甽”原是本字,而今之正体字“圳”却是岭南俗写;tún,同“坉、屯”,意为寨子,在贵州省兴仁县脚镇则形象表现其“建村于土台之上”的地理特征。
当然,语言是流动的,是液态的,今天的错误有些或许就成为明天的正音了,这一切都是人逐渐造就的,字典只是一个特定时代的语音规范。但是,读对一个地方的地名,是对别人的起码的尊重。
地名文化中的奇葩:北京胡同文化
在中国地名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北京胡同了。北京地名的以胡同相称的居多,而且大多集中在城区,郊区的数量较少。可以说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观和文化景观。老北京就是由胡同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所以有关胡同的研究也就成为北京地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几百来,有关胡同的着述数不胜数,从不同角度对胡同的起源、形成、命名、变化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考证和研究,逐步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
对“胡同”这一地名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也是最通常的说法,是说“胡同”一词的本意为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现在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的井)、“哈业忽洞”(双井)。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于是人们将“忽洞”逐步谐音为“胡同”。
第二种说法是说“胡同”的原意为“浩特”。蒙古语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将北京作为大都城,于是便按照他们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的汉族人讹成了“胡同”。
第三种说法是说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的汉族人仍私下里叫他们“胡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胡同”,为“胡人大同”之意。
第四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完全不同,认为“胡同”一词的起源与水井无关,而是与火有密切的关系,即与汉语中的“火巷”有直接关系。这种“火巷”就是南宋时期人们在城市中设置的防火隔离带。因为城市中人员密集,房屋鳞次栉比,水源缺乏,一旦失火就会延烧百家,为了防止火灾的蔓延,便设置了防火的隔离带——“火巷”。“火巷”一词本是汉语,但从蒙古人口中读出,再由其读音转译成汉语,就成了“胡同”了。
第五种说法是说“胡同”两个字的正写是“胡衕”,它是从蒙古语而来的。在蒙古人居住地,比村落稍大的部落叫“胡衕”。元朝在建大都时,最初是按片建设居民区的,每一片就是一个比村落小的居民聚落,于是便按照蒙古人的习惯,将其称为“胡衕”。因“胡衕”书写繁琐,于是就简写成“胡同”。
第六种说法是说元朝初期,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建设的,中间辟有通道等,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读音为“火疃”,后来北京人便将那些居住区之间相通的小通道、小过通、横街、小巷等通称为“火疃”,以后被谐音为“胡同”。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内宫监变音而来)、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锦衣卫所在地,是太监残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许多权贵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李东阳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干隆时宠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沙锅刘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名称值得称道的地方。
地名文化源源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地名正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层面。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祖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要对一些逐渐消失的地名加以保护,才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使古老的地名更好地为当今、为后世服务,必须增强对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从我们身边做起……
参考资料: internet
8. 西湖的雷峰塔简介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
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着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获救。
旧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重要景区之一。
(8)龙潮村那个塔是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已探明的遗址主要有塔基、地宫、残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围建筑(僧房、道路等)。塔基与塔身均为等边八角形,塔基为外缘包砖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侧计算每边长17米,对径41米,高出地面1.2-2.5米。
塔身基座为石砌须弥座,因地势西高东低,故东侧采用双层须弥座,西侧采用单层须弥座,东侧须弥座上雕刻有象征佛教“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西侧须弥座上雕刻有仰覆莲。塔基外缘与塔身基座之间为副阶,从塔基外缘出土的24块石灰岩方形柱顶石判断,原副阶每面均为四柱三开间,明间与次间面阔均约5米,进深约5.8米。
塔身仅存最底层,残高平均3-5米,为套筒式回廊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套筒、回廊、内套筒和塔心室,与苏州云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为吴越国后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边长10米,对径25米,为现存五代佛塔中体量最大的一座。
9. 5处潮州名胜古迹及其相关历史由来
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
即“鳄渡秋风”、“西湖渔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原位于北阁对面江心,现仍存遗址)。
潮州民间传说
百忍亭、仙佛造桥、陈三五娘传说、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凤尾竹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