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彭加木纪念中学的学校概况
底蕴深厚,理念务实。
幽幽石井河,脉脉凰岗山,孕育了地杰人灵的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原广州市第六十三中学),五十四年的办学历史,培育了大批
优秀人才。五十四年的春风化雨,五十四年的历史传承与彭加木的“铺路精神”一经结合,便焕发出绚烂的色彩。2012年该校将迎接“广东省一级学校”的评估。
环境幽雅,设备完善。该校坐落在石井街,是一间地处城区,交通便利的广州市一级高中。 学校为加大人文关怀,每间课室都配有空调,适时免费使用;公寓式宿舍装有空调,每个楼层均有全自动投币洗衣机。
复制成功体验,铺路兼善品行。学校践行彭加木的铺路精神,提升彭加木品牌的影响力。以铺路精神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课间比赛获广州市一等奖,《大漠胡杨---彭加木》获广州市第二届历史剧表演大赛一等奖;足球比赛获得白云区第二名,合唱比赛、美文大赛、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获多项团体和单项奖;高考升大率2009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2010年又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11年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高考本科完成率为最高为1800%,实现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铺路的目标。
㈡ 燕崖镇的历史
根据民国九年(1920年)《沂水县大公报》和清康熙十一年修《蒙阴县志》记载,清末分属沂水和蒙阴两县。1933年除石井河、碾砣、桑家峪、计宝峪属蒙阴县七区外,其余属沂水县第八区神清宫乡。1944年3月解放,划归沂源县称安乐区、太平区,后称安平区。1951年改称第四区下设九个小乡,1957年撤区组建燕崖乡,并将南部45个村划出成立中庄乡。与此同时将南麻镇的韩家庄、牛峪、代家庄划归燕崖乡。1958年成立燕崖人民公社,1965年改区,并将中庄公社北部25个大队划入。1971年复称公社,又将原中庄公社25个村划出。1984年改建燕崖区,下辖燕崖、马岭、白峪3个乡。1985年撤区设燕崖乡始成现状。2010年撤乡为镇。
㈢ 皖河的干流概况
皖河以长河为主源,发源于安徽省岳西县境黄梅尖南麓,源流称银河,南流,经凉亭至店前,汇入店前河;至龙湾进入花凉亭水库,库区为长河,东南流,经辛冲、李杜,至黄岭出库;经太湖县城东、新仓和潜山县的黄泥镇,至老鱼潭左纳潜水,至刘河口左纳皖水。怀宁县石牌镇老鱼潭以下始称皖河,流经石牌镇折东北,经江镇、山口,于安庆市西郊沙帽洲南注入长江。 流经岳西、潜山、太湖、望江、怀宁、安庆5县1市,河道全长227公里,流域面积6442平方公里。
皖河干流自怀宁县石牌镇纳长河、潜水、皖水来水,向东流经江镇,入七里湖、八里湖,再经山口,于安庆市西郊流入长江,全长42公里。
店前河,以东源的银河为主流,次为西源徐良河,为长河上游干流。
银河,自黄茅尖西出源后,流向西南,经凉亭转向南流,至河图急转向东,复转东南,又转向西,再转东南形成河套。主河道平均坡降10.3‰,河床稳定,基岩裸露处多。
徐良河,为皖河河源干流店前河支流,分别发源于上古坊和乌米岩,流向东南,平均坡降9.42‰,属低山丘陵性河流,河床多积卵石夹砂,源头基岩外露。二流在三合滩汇合后,至杏花村入太湖县境。
冶溪河,为花凉亭水库,即皖河干流长河段一级支流,发源于西坪,流经冶溪、桃阳两乡后,在桃阳乡的梅子林入太湖县境。自源头至狮子岩6公里的上游段,坡降达45‰,狮子岩以下,坡降为8.4‰。下游河砂淤积,部分河床,高于农田,形成冷浸田的集中区。 潜水,潜水为长江一级支流皖河的支流,源出岳西县多枝尖(高程1721米)东麓。上游为来榜河,至花墩以下始称潜水;流经五河、岩河、溪沸、水吼岭、野人寨、潜山县、王河,至老鱼潭汇入皖河;上游有大龙潭、鹭鸶岩、三河坪等狭谷。水吼岭以下逐渐开阔,河宽约200米,比降1/2000,河床为粗砂;野人寨以下进入丘岗平原,河宽250~470米,比降1/2500,河床淤沙高于两岸地平。潜山站历史最大流量为451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14日),最小为零(1958年7月7日);历史最高水位为31.87米(1969年7月14日),最低时河干(1958年7月8日)。河道全长116公里,流域面积132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977平方公里,丘陵265平方公里,圩区84平方公里。野人寨以下两岸有堤防。
皖水,皖水为长江一级支流皖河的支流,源出岳西县黄毛尖(高程1578米)。上源有三支,分别为汤池河、岳庙河、朱屋河,三支合流后东南流,经汤池、岳西,进入毛尖山水库,出库后流经乌石堰、余井、小市,至刘河口注入皖河。河道长95公里,流域面积108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504平方公里。乌石堰以上有雷公井等狭谷,坡降陡,仅约1/120。河道出山后,沿潜山平原东部南流,比降1/2500,河宽300~450米。乌石堰站历史最大流量为210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5日),最小为零(1957年9月12日);历史最高水位为44.2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时河干(1957年9月12日)。 长河原名太湖河是皖河的上游,发源于岳西多枝尖,流经杏花村入境,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县境,主河道流经境内全长81公里,河宽200——800米,本县流域面积1769.6平方公里。长河具有山区河流的特点:山洪暴发,汹涌澎湃;枯水季节,赤足可渡。据水文资料测算,年平均径流量13.94亿立方米。在建花凉亭水库以前,年平均水位42.43米,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根据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和历年最高水位51.23米(1982年)推算,得出洪峰流量9870立方米/秒。长河古道出龙山宫后,原从城西马路河下泄,明万历年间洪水改道东门,清干隆十九年(1754)筑堤浚河,使之仍归故道。二十四年,东堤又决,此后县城东西两面行洪。长河在境内有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4条,呈不对称的羽毛状分布,以长河为中心从上游而下,东部纳入长河的有羊角河、同义河、薛义河、青石河、寺前河、罗溪河、高冲河、凤凰山水、黑河;西部纳入长河的有白沙河、安乐河、南阳河、黑岩河、大湖河、小湖河、棠梨河、夏家河、泗水河、新仓河、鲊陂河。
羊角河:源于岳西沙帽尖,向西南流入县境,流经本县4.6公里,流域面积17.9平方公里。
同义河:源于岳西四望山,向南流经沙帽尖东麓转西南入县境,经程家河至桥端口滩北入长河,流经本县12.7公里,流域面积54.5平方公里。
前部白沙河:源于英山、岳西县交界的犁头尖,流经桃阳入境,至百里墩西纳叶家河(源于团岭,长5.3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至耿家岭西纳程家河(源于黑松口,流域面积14.2平方公里)、王家河(源于三尖寨,长4.8公里,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经黄茂山、西溪湾至薛义河,与后部河汇合入花凉亭水库,流经本县15.9公里,流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
安乐河:源于英太交界的古皮尖、黄柏山、天花坪,三处之水汇于马嘶铺,东南流经陈辉、沙河至陈园畈,西纳赤水河(源出天花坪,东南流经张家河、花园河、黄溪河、石堰河至陈园畈,长26.8公里,流域面积75.3平方公里),再经阎王河、朱家河、安乐河,西纳黄泥河(源出桐山,长7公里,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再经袁家湾至弥陀寺,西纳弥陀河转东流至田家滩,南纳方田河,迂回以达龙湾入长河。袁家湾以下是花库淹没区,袁家湾以上主河道长37.5公里,流域面积213平方公里。
弥陀河:源于湖北蕲春,由北流至柳树,合杨河,再由东流出弥陀圩入长河,河长11公里,流域面积29.6平方公里。
方田河:源于蕲春大王山、云长岭,由东北流经陈半街、河口,南纳徐家冲水(长5.9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经方田至真君庙,南纳金竹冲水,转北流入长河。方田以下是花库淹没区,方田以上河长15.8公里,流域面积42.7平方公里。
南阳河:源于太宿交界的风帽岭,东北流经白门楼、凉亭、枫树沟,东纳双河(源出酸枣岭、百罗尖,主河道长7公里,流域面积23.2平方公里),到刘家畈,西合石井河(源出太蕲交界的云长岭,东北流出长岭冲,经九丘田、栗树坪、石井至刘家畈,长23公里,流域面积49.6平方公里),过柏子湾直达龙湾入长河。柏子湾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主河道长12公里,流域面积102.5平方公里。
黑岩河:源于天华尖,北流经王家屋至合水涧入长河。王家屋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4.8公里,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
青石河(古名琴河、猫石河):源于太潜交界的上程岭,西南流至朱家湾,北纳吊桥河(长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经黄岗、猫石河,东纳转桥河(长5.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经芹河至赵家河,北纳王家河,向南经汤水湾、侯陆畈至青石河入长河。赵家河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19.5公里,流域面积69.9平方公里。
王家河:源于太潜交界的长颈鹅,南流至八士畈,西纳陆家冲水(长4.4公里,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至赵家河,长14公里,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
大湖河(黄界河):源于太宿交界的界岭,东北至皂角湾、黄猫山、桑树堰,南纳茯苓河(源出太宿庵,长9.2公里,流域面积20.1平方公里)、西冲河(源出芙蓉寨,长6.3公里,流域面积11.5平方公里),至马王庙,南纳东冲河(源出缺月岭,长6.2公里,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经花岩、黄镇、黄界河,西纳柳家河,南纳斑马冲水,转北至大湖河入长河。花岩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17.4公里,流域面积76.1平方公里。
小湖河:源于李杜、山龙交界的老虎石,东北流经锦鸡然后入长河。锦鸡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3.3公里,流域面积7.4平方公里。
寺前河:源于太潜交界的清风岭,西南流经许家河、蔡家河、上马石、王畈、寺前河,西纳徐家冲水,东纳洪岭水,至九村畈入长河。上马石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9.3公里,流域面积37.4平方公里。
罗溪河:源于太潜交界的玉皇庙,西南流经柳树脚下、詹家大屋、罗溪,北纳李明冲水(源出姜家寨,河长6.5公里,流域面积17.1平方公里),至西风洞下入长河。詹家大屋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5.2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
九龙河(古名洪渚河):源于李杜、山龙交界的老鸦岭,北出九龙山,经祥冲大屋、李杜店转东南流入长河。祥冲以上河长3.3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
高冲河:源于四面山,东南流经四面畈入长河,河长5.5公里,流域面积8.2平方公里。
棠梨河,源于潘家冲,南流出祝家冲,转东北经张家河、刘家河、龙门寺,转东南经方家洲、石矶头穿棠梨畈至古路河,西纳界址河(源出太宿交界的鹧鸪寨,经枫香驿入境),转东北穿虎形潭渡槽,折转东南至花香畈,北纳银子河,出城江桥入长河。主河道25.8公里,流域面积117.2平方公里。
龙潭河:源于芭蕉坳,经白石山之西、北、东,经九龙庙、螺丝墩至龙潭湖,在准堤庵下注入马路河,东南直下棋盘石入长河,长14.5公里(河在龙潭湖被花灌总干渠截断,设泄洪闸排水,马路河不再分洪)。城关之水也归本河。
夏家河:源于祈雨山,北流经转桥头、蛇形,转东北经苦树嘴、夏家湖,至棋盘石入长河。河长8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
泗水港河:主要河道有四条,呈折扇形汇于来兴寨下,在驮龙山麓入长河。主河道源于香茗山莲花尖,西北流经初阳门,在蔡家畈东汇何英畈水(源出鹿磨山,长7公里,流域面积13.1平方公里),折转西南,东纳长冲水,南汇响岩湖水(源出官桥铺,长4.7公里,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转东北流,西汇大湖田水(源出梅子岭、何家墩,长5.5公里,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经章家团湖至驮龙山。长18.5公里,流域面积79.3平方公里。
新仓河:源于驮龙山,循东南麓出龙堰,在新仓畈下首陶家嘴入长河,长7公里,流域面积19.9平方公里。
黑河:源出高界公路以北山区,流域分东西两大片,东片有白沙河和小池河,西片有枫铺河、石子河、罗家河、汪洋河、观音寺河,以罗家河为主道。罗家河发源于天台、罗溪交界的天头山,南行出章河冲,经祠堂边、罗家河,在五羊畈东合汪洋河、北合石子河(源出天头山南,途经刘山铺,长11.9公里,流域面积13.1平方公里),至横山桥,西纳观音寺河,东行经汪家山进入花园圩,在李家坝北合枫铺河(源出海会寺,流经枫香铺、方家河,长12.5公里,流域面积21.2平方公里),在罗陂畈北纳高桥河,在余龙桥北合小池河(源出天台山,东南流经刘家山、小池驿、孔河,长16.7公里,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白沙河(古称焦羊河,源出玉皇庙,东南流经石霞,至东堰口,穿白沙畈,在方龙北纳杨端口河,经上格城沿山而下,河长24.5公里,流域面积58.2平方公里;杨端口河又名落马河,长11公里,流域面积20.9平方公里),直至姚家祠堂入长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12.6平方公里。
鲊陂河:古称东门河,源出鹿磨山,北流经鲊陂桥,转东北经怀宁境入长河,全长13.5公里,流域面积29.6平方公里。
㈣ 日本战国历史人物名称(性别,生年也要)
日本战国系列 人物简介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着,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1560年于桶狭间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1571年火烧圣山比睿,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篠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被迫自杀。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1573年受封近江长浜,改名为羽柴秀吉。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留下着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义景遂与信长对立。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足利义辉(1536~1565)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晴之子。初名义藤,1546年元服,同时继任将军位,终身为各战国大名间的和平工作,和恢复幕府权威而努力。他同时也是着名的剑道家,人称“强情公方”。1565年,松永久秀起兵攻入二条御所,他挥剑奋战,壮绝讨死。
足利义昭(1537~1597)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晴之子。幼年入兴福寺一乘院,法名觉庆。1565年松永久秀弑杀将军义辉,他还俗更名为义秋,又改义昭,先后请求朝仓、织田等有力大名讨伐松永和三好党,最终于1568年利用织田信长的力量回归二条御所,继任幕府将军。其后因反感信长的专断,秘密联络毛利、朝仓、武田、上杉等大名,以及石山本愿寺势力,组成信长包围网。1673年被信长追放,室町幕府灭亡。1587年受到丰臣秀吉的保护,给赐领地一万石终老。
芦名盛氏(1521~1580)战国大名,芦名盛舜之子。芦名氏本为三浦半岛豪族,南北朝时期芦名直盛开始向会津黑川地区发展,逐步称雄南奥州。1553年,盛氏成为黑川城主,结合周边的武田、上杉等势力,与常陆佐竹义重交战,达到了芦名家的全盛时期。他死后九年,家族被伊达政宗所灭。
柴田胜家(?~1583):通称权六、修理亮,尾张织田家的谱代重臣。在信秀死后,曾一度拥立信长之弟信行叛乱,兵败后因作战勇猛而被饶恕。此后在信长麾下屡立战功,成为家臣团的领袖。浅井家灭亡后,他得娶信长之妹市姬,并被任命为北陆探题,主导对越前本愿寺势力和越中、越后、能登之上杉势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变后与羽柴秀吉对立,1583年在贱之岳战败,退回居城,点燃储存在天守阁内的炸药而自杀。
丹羽长秀(1535~1585):通称万千代、五郎左卫门、越前守,十五岁即出仕信长,逐渐成为与柴田胜家并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与信长养女结婚。1571年姊川会战后初封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赐姓惟住。本能寺之变时,他正在摄津末吉作平定四国的准备,闻报火速东进,与羽柴秀吉合兵,于山崎击败明智光秀。清洲会议附和秀吉,受封若狭一国与近江高岛、滋贺二郡。胜家失败后,改封越前与加贺的能关、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称犬千代、孙四郎、又左卫门尉、筑前守,织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岁仕于信长,七年后因斗殴杀死信长最宠信的侍童爱智十阿弥而被迫流亡。1561年复归,1569年继任为屋张荒子城主。1575年与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领越前府中十万石封地,作为柴田胜家的与力(副将),人称“府中三人众”。利家素与秀吉交好,贱之岳合战因为他的倒戈使胜家大败亏输,最终灭亡。丰臣政权建立后,被任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约德川家康,并且官至从二位权大纳言。
细川藤孝(1534~1610):号幽斋、玄旨,通称兵部大辅,精通和歌的儒将,曾着《百人一首抄》,并传下家集《众妙集》。父亲是三渊晴员,他作为细川元常的养子继承细川家,服侍将军足利义辉。义辉被杀后,拥立足利义昭为将军,但最终与其决裂而服从信长,受封丹后田边城。本能寺之变后,拒绝亲家明智光秀的劝诱,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动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关原合战时指使其子忠兴加入东军,从而保住了基业。
泷川一益(1525~1586):通称久助、左近将监,近江人。出仕信长后,在伊势攻略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尾张蟹山城主。1574年镇压长岛一向一揆起义,受封北伊势,居城长岛。1582年3月,信长攻灭武田氏后,一益得到上野全国与信浓山县、佐久两郡,主城厩桥,并继任关东管领,以对抗小田原后北条氏。本能寺之变发生,部属离心,他在神流川大为北条氏政所破,逃归长岛。清洲会议中依附柴田胜家,并于其后参加了小牧、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后,他被迫出家,死于越前。
池田恒兴(1536~1584):通称胜三郎,纪伊守,入道名为胜入,野史或误作信辉。父名恒利,母亲是信长乳母养德院,因此颇受信长宠信。1580年攻克叛将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摄津一国,后与羽柴秀吉合兵攻灭明智光秀,清洲会议时得与柴田、丹羽、羽柴并列为织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浓大垣13万石。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请使偷袭三河,被德川家康识破,与长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战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称左马允、大隅守,外号“海贼大名”。出身纪伊牟娄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军之一党,出仕北畠家为志摩鸟羽城主。1568年拜谒上洛途中的信长,正式成为织田家中一员。1574年在伊势浦造大安宅船十余艘,帮助攻灭长岛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铁甲船,当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战中摧毁毛利水军的主力。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亦担任水军指挥,被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全罗道安骨浦击破。关原之战中参加西军(其子守隆则参加东军),兵败自杀。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称内藏助、陆奥守,父名盛政。自称为室町名门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长黑母衣众大将,参加过朝仓讨伐战、长篠之战、本愿寺一揆攻击。1575年成为北陆探题柴田胜家的副将,与前田、不破并称“府中三人众”。胜家败亡后,他坚守越中,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结合,对抗羽柴秀吉。1585年战败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后一国。翌年,因镇压农民暴动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摄津尼崎切腹自尽。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称佐吉、治部少辅,织丰时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继,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传说因为奉茶得法而被路过的羽柴秀吉收为侍从。此后参加了贱之岳合战,因功升为奉行。他长时间主导羽柴·丰臣家的内政、军事后勤,以及占领区政策的规划。丰臣政权建立后,成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万石,推进太阁检地。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一度被任命为军监,与加藤清正等武将派产生矛盾,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关原合战时将其击败。他逃亡被擒,斩首于京都六条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称十兵卫,美浓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当主。原侍奉斋藤道三,道三亡后,帮助足利义昭联络织田信长并最终仕于信长。1568年信长上洛后,光秀负责京都地区的民政管理,以及与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670年开始参加对越前朝仓氏的征讨,1671年被封为近江坂本城主。1673朝仓氏灭亡,他与泷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国。1675年赐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为丹波侵攻的先锋,活跃在第一线。1679年完全支配丹波国,居城移往丹波龟山城。1682年6月2日发动本能寺之变,逼死主君信长,其后压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败,逃亡途中,在山城国小栗栖地方被狩猎落难武士的农民所杀。
明智秀满(?~1582):民间传说中讹为左马助光春。原名三宅弥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后,他被封为福知山城主。1682年本能寺之变时担任先锋,其后夺取并守备安土城。当得到光秀在山崎战败的消息以后,秀满逃归近江坂本城,然后自杀。
明石守重(?~1618):通称扫部、全登,大坂七将星之一。原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关原合战时跟随宇喜多秀家与东军作战,非常勇猛;战败后逃往筑前国秋月领潜伏。1614年进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阵中奋战败北,在各地流浪潜伏三年后死亡。
浅野长政(1547~1611):初名长吉,又名弥兵卫尉,尾张人。父名安井重继,他入赘给土岐氏支族浅野长胜,才改姓浅野,与丰臣秀吉是连襟关系,受到重用。先封为若狭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战争时任军监。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万石,成为五奉行之一。后与石田三成对立,蛰居武藏府中。关原之战中从属于东军,战后,其子幸长受封纪伊三十七万石,他自己领了常陆国真壁、筑波地方的五万石封地养老。
浅野幸长(1576~1613):浅野长政之子,曾向稻富一梦学习炮术,成为名将。侵朝战争中指挥蔚山防守,受到好评。关原之战中作为东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岐阜城,因功成为纪伊藩三十七万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长晟则在大坂之阵后,领有广岛藩四十二万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莲宗僧人,传说出自出云国朝山氏。关于山乘的事迹,历来文献存在相当多的疑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被织田信长登用,负责内里的修筑和对长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为反对基督教的布教,他曾与宣教师弗罗伊士展开过大辩论,后遭到基督教的保护者和田惟政的谗言而被迫隐退。
古田织部(1544~1615):幼名左介,初名景安、重然。生于天文十三年,是美浓国山口城主古田重安之弟重定的长男,后来进入主家成为养子。成人后,成为织田信长的侧近,并拜当时的“茶头”千利休为师。本能寺之变爆发后,参与讨伐明智光秀的山崎合战,战后即成为秀吉的家臣,,获得三万五千石领地,在此同时叙任为织部正。千利休逝世后,在秀吉的任命下成为茶头,登上茶人的最高地位。他对日本茶道与茶道关连之艺术皆有深远影响力,甚至扩及茶室建筑、花道等艺术,还曾经指导濑户地区备前窑的陶业,生产所谓的织部陶,特点是自然纯朴、不造作。秀吉去世,织部之父重定殉死,而织部则将家督一职让给长男重嗣,自己退隐。关原合战暴发之际,在德川家康的邀请下,织部重回政界但在庆长二十年大阪夏之阵结束后,他却突然因反逆罪而被捕,并且一族男子都被命令切腹。古田家因此而绝家。
酒井田柿右卫门(1596~1666):江户时代着名的陶艺家,他是第一位成功开发精致陶瓷器“赤绘”的陶工。当时日本的技术,只能将蓝色上在磁器上。某日,酒井田突然发现花园里的熟柿子在黄昏灿烂红霞辉映下,颜色光鲜照人,于是决心要把润红烧在陶器上。他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研发,终于在五十岁时成功研发出赤绘。所谓的赤绘,就是上了红、绿、黄三色的陶制品。后人认为酒井田的赤绘具有高雅的特质,和以奶油色为背景,用色活泼生动的狩野派同出一格。他的许多作品曾被输向南亚和欧洲,对当地的陶业影响甚巨。当时某籓主相当欣赏酒井田精心烧制的柿色装饰花纹,所以赐给“柿右卫门”的名号,代代相传。
中井正清(1565~?):奈良法隆寺的大工,父亲正吉曾仕于豊臣秀吉,并参与大坂筑城以及方广寺大佛殿的兴建。天正十六年,正清二十四岁时被家康所召,同时获得五百石俸禄。庆长八年,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之际,正清开始进行二条城的兴建工事(其第一次参与的大型工事)。庆长十一年,正清因功叙任从五位下大和守,不久即奉命将江户城、智恩院、增上寺及骏府城等与德川家有关的建物予以增筑。正清毕生仕于德川家康,其最后的仕事,是遵照家康遗言兴建日光东照宫。
藤原惺窝(1561~1619):冷泉为纯的第三子,出生后被称为神童,幼年在播州龙野剃发,自号宗舜。十八岁时,因父亲为纯被三木城主别所长治攻灭,宗舜为了报仇及再兴家名,曾投至羽柴秀吉设于姬路的本阵。战后,宗舜上洛向叔父泉和尚(相国寺)学习儒学,专门研究朱子学。他开创了学术独立之端,其所着的“假名性理”、“四书五经倭训”,是最早用日文撰写的宣扬宋儒的书籍,为日本儒家摆脱宗教教条立下基础。由于宗舜的学问好,因此甚受幕府尊重,德川家康曾以二千石俸禄欲将宗舜召出,但却被婉拒。庆长九年,他四十四岁时,德川三百年官学之祖林罗山入门。翌十年,当家康在京都二条城召见宗舜,并询问仕官的意愿时,他立即推荐林罗山代其仕官。元和五年九月十二日,藤原惺窝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并葬于相国寺。其门下弟子中,林罗山、石川丈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堀杏庵都极为杰出,有“五大天王”的美誉。
林罗山(1583~1657):藤原惺窝的首席弟子,出仕幕府后,司幕府学政。他将儒家的理论与日本社会相结合,力倡“君有君道,父有父道,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其尊卑贱贵之位,古今不可乱”,替德川家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且符合幕府在当时所倡导的和平精神,因此倍受家康器重。其子春斋、孙信笃等皆继承其业,使林家一直掌握幕府文教之权,直至幕末。
中江藤树(1607~1648):原仕于伊豫之大洲藩加藤家,为中级武士,俸禄百石。二十七岁私自离开伊豫,抛弃武士身份,回故乡后着《翁问答》,认为儒道即士道,亦即站在儒学之教导与武士道一致之立场来思考武士生存之道,将武士精神和朱子学结合在一起。
㈤ 石井镇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为石井乡,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辖石东、石西、石中、辛栗、仝夏堡、潘家堡、曹家堡、柿园、新兴、朱家堡、冯官寨、马家河、东涝峪口、土门子、白云、栗峪口、下庄、直峪口、站马、栗园坡、阿姑泉、潭峪口、蔡家坡、曲峪、皂峪、潭峪、栗峪27个行政村。
涝峪乡位于户县城西南,距县城25千米。原为周至县永安乡和户县十乡,1958年建涝峪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321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西河、永兴、永联、八里坪、沙窝、郭清、教场、纸房8个行政村。
2001年12月,涝峪乡并入石井镇 ,辖石东、石中、石西、仝夏、潘家堡、辛力、白云、土门、涝峪口、下庄、直峪口、栗峪口、站马、栗新、栗元坡、阿姑泉、潭峪口、新兴、蔡家坡、皂新、马家河、曹堡、柿元、朱家堡、冯官寨、曲峪河、潭峪河、纸房、教场、永兴、郭清、永联、沙窝、西河、八里坪35个行政村。
【2010年代码】610125110
㈥ 石井桥的历史
石井桥坐落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遗迹。桥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桥长68米,宽3.8米,有6个桥墩,属梁式石桥。桥两旁有石栏,两端各建有一亭,西亭已拆毁,东亭仍在。亭为歇山顶,绿琉璃瓦脊。桥西头有“道光岁次辛卯”纪年石刻。西侧还有“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一副石刻的对联。石井桥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清咸丰六年(1856年)9月,英国以“亚罗”号船事件为借口,于23日派出军舰炮轰广州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正月,法国与英组成侵略联军,于12月炮轰广州。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州人民组织了团练武装抗击侵略者。当时这里的石井乡是群众武装最为活跃的。现在石井桥石栏板上面,还留有当时侵略军炮击的弹洞。
桥两头石杆上刻着:“好进仙人履,能通四马车。”“彼岸逢黄石,横江映白虹。”这里是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从前石井河是没桥的,全靠木船摆渡,如遇干旱或水退时,船不能泊岸,人们只好趟着没膝的泥泞艰难地过河,真是苦不堪言。
且讲附近石门村有个年轻的石匠, 叫周合盛。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经常修桥补路,众人提起他,无不竖起拇指称赞!他眼见石井无桥之苦,决心筑座石桥来方便乡亲,但一无资金,二无经验,谈何容易呢!
㈦ 石井河的资料
石井河自北向南横贯广州市白云区。在未来的14个月里,这条流淌了百年的河可能被改变。
官方数据显示,石井河流域集雨面积89.67平方公里,整治起点位于白海面清湖拦河闸,终点在珠江口,途经均禾街的清湖、石马、平沙、石井街的夏茅、环窖、大岗、张村、潭村、同德街、松洲街槎龙等地,于鹅掌坦与新市涌汇合成增埗河,过增埗桥汇入珠江。本次整治范围为主河道19.44公里。
石井河流域共有支涌38条,总长243.5公里。据统计,石井河流域内的自然村庄人口有14万,新增的生活社区常住人口如黄石花园、汇侨新城等约有20万人,加上外来流动人口,共计约50万人左右。经初步摸查,石井河流域共有污染源企业3900多家。
4月的广州还算凉爽,我们到石井河采访的那天,天空更是飘起了霏霏细雨,浊风夹带着阵阵异样的气味,记者弯下腰几欲呕吐,可在河边打牌的牌友们却毫不在意,“红桃K”、“方块5”的喊声不断。
河面一片乌黑。从水的倒影中,你能看到漂浮的枯叶,金碧辉煌的大楼,更多的还是一排排低矮的平房。河水大多数时候是平静的,只是偶尔会开来一艘清洁船。“比以前好一些了,但还是很多垃圾”,船上一名清洁工说,“有的是上游漂来的,有的是两岸吹下来的。”
按照白云区初步设计方案,通过截污、清淤、补水、建堤、雨污分流及景观建设等手段,彻底解决石井河的“黑臭”问题。总的投资估算为70510.42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1764.9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2332.56万元(含征地拆迁费用39443.28万元),基本预备费2465.42万元。
首先,将石井河综合整治拆迁工作分解到同德、松洲、均禾、石井等四条街道,并签订《责任书》,明确在2009年6月30日前全部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同时,启动石井河流域主干道雨污分流工程。另外,白云区正在进行石井河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工作。通过实施截污、河床清淤、两侧雨污分流,结合白云湖的补水工程等措施,改善石井河的水环境。通过在同德街沙场、石井街张村古桥、均禾街平和大押、均禾街清湖村建设四个大型节点以及沿河流域设置10个小型广场,改善石井河的生态环境。
“先截污,再挖泥,再用水冲刷,保证河水恢复清澈”,白云区副区长龚辉说,“在我看来,治理石井河没有任何困难和压力。”
㈧ 广州哪些地方有历史意义
广州的小北路,也有一条“飞来对面巷”。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古古怪怪的巷名呢?现在还流传着几个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认为和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另一种认为和当年附近的一座“飞来庙”有关。
据说,在明代,“飞来对面巷”本来是一条穷苦人家聚居的无名小街。由于住在对面小石街的都是一些财主,他们把小石街更名为“福来街”,这些财主们自以为是,很看不起住在对面无名街的穷人们,时常借故羞辱他们。因此,广东才子伦文叙决心替穷人出气,便把无名街起名为“飞来对面巷”。意思是说,要使财主的“福”气统统从福来街飞过来,让穷人们也享享福。
也有人说,这仅仅是个传说,巷名的真正来历还要追溯到清代,据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一个黄昏,突然刮起一阵奇怪而猛烈的旋风,随后人们发现这里多了一尊观音菩萨像。人们都认为,这肯定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到此“显灵”。不少人蜂拥而至,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据说都非常灵验。30年后,到雍正八年(1730年),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宇。因为庙中的观音菩萨是“飞来”的,所以这座庙就叫“飞来庙”。在“飞来庙”对面本来是一片无人居住的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一条小巷,由于这条小巷在“飞来庙”对面,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飞来对面巷”。
北京路:
提起广州,无人不识北京路,北京路历史上曾是官道。正式更名为北京路,始于1966年。
据介绍,北京路财政厅一带从南越开始就是“政府办公”地段。南汉以后的官员们从公署出来,是沿着现在的北京路走到拱北楼的,这一路是官道,只能步行。
到了清朝,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称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和永清街。其中,“双门底”是至今许多老人还记得的路名。“双门底”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是城门楼之一的“大南门”,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
“双门底”的起源是因为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记载“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
民国年间,北京路于1920年扩建为马路,统名为永汉路,据说因为原有“永清”街,取反其意为“永汉”。上世纪20年后期,为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北京路改名为“汉民路”。1945年,又复名为永汉路。
1966年,永汉路正式更名为北京路,寓意广州人民拥护党中央,向往首都北京之意。
石井桥:
广州有座着名的石井桥,桥两头石杆上刻着:“好进仙人履,能通四马车。”“彼岸逢黄石,横江映白虹。”这里是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从前石井河是没桥的,全靠木船摆渡,如遇干旱或水退时,船不能泊岸,人们只好趟着没膝的泥泞艰难地过河,真是苦不堪言。
且讲附近石门村有个年轻的石匠,叫周合盛。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经常修桥补路,众人提起他,无不竖起拇指称赞!他眼见石井无桥之苦,决心筑座石桥来方便乡亲,但一无资金,二无经验,谈何容易呢!
一天,春雨绵绵,路滑难行,又遇退水。周合盛像往日一样,来到石井河边,扶老携幼,帮行动不便的人过河。只见有一位白须老人,拄着拐杖,望着对岸,摇头叹息。周合盛立即上前道:“老伯,我背你过去吧。”说着就把老人背过河,放他在平地坐下。老人忽然道:“我的鞋不见了,怎么走路呢?”周合盛二话不说,回头在泥泞中替他捡回,但老人把脚抬起说:“替我穿上。”周合盛又照办。老人微笑道:“孺子可教也!”说完起身就走。周合盛见他行走如飞,觉得很奇怪:莫非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