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哪个历史人物字宋端

哪个历史人物字宋端

发布时间:2022-07-27 20:10:54

‘壹’ 文天祥是什么人物

文天祥是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1)哪个历史人物字宋端扩展阅读

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着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着,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

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着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着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

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

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

‘贰’ 请问谁姓文,和文家历史,和有名人物,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
文天样,字履善,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学家。他生当南宋末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抗元斗争,抗元失败后在五坡岑(今广东海丰县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他所作的《指南录》可谓为诗史,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颂。着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诞生时,正是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难的凄惨景象。由此,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滋生了爱国抗元的决心;与此同时,文天祥并没有放弃学业,积极参与科举考试,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参加殿试,成了一名年轻状元。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后到德佑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时间里,他做官时间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隐遁和恬淡中渡过的。
文天祥抗敌决心非常之大,但终敌不过来势凶猛的元军。德祜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临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敌人耍尽威胁利诱之手段,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岿然不动,元军将他挟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范。文天祥设法在中途逃跑,回东南沿海组织力量抗敌,在陆上、海上,苦斗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时,还一度组织北征,使元军大伤其脑筋。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文天祥在五坡岑兵败再次被俘。元军将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继续用威胁利诱的惯技,许以大官厚俸,以期借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争。文天祥始终无动于衷,元人眼看阴谋无法实现,终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对文天祥下了毒手。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结束了光辉的一生。

‘叁’ 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历史人物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长了一点,你摘要使用吧

采纳哦

‘肆’ 同志们谁知道文天祥的事迹

文天祥(1236—1283) 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着《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着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翌年(宝佑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后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址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今址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址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承立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写《过零丁洋》20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的惨败后,陆秀夫背着8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而是以名相能为烈士。
[编辑本段]诗词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伍’ 宋朝皇帝赵端资料

南北宋都没有叫“赵端”的皇帝~

不过有个“宋端宗”

赵昰

赵昰(公元1269-1278年),南宋第八位皇帝,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

姓名: 赵昰

国籍: 南宋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269年7月10日

逝世日期: 1278年5月8日

职业: 皇帝

庙号: 端宗

谥号: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人物简介

赵昰[shì](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即宋端宗,也称宋帝昰,是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共在位2年,卒年11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人物生平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赵昰在母亲杨淑妃和弟弟赵昺、国舅杨亮节、谢太皇太后的侄儿(宋理宗的驸马都尉,应该是赵昰的姑丈)杨镇、赵氏皇族人员秀王赵与檡等的陪同下,由谢道清秘密派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并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父子带自募之义军和殿前禁军护卫,出逃婺州(今浙江金华),在婺州得陆秀夫带一部分大臣和朝庭机构来投,但立足不稳,又由江万载父子及江氏“三古”家族带兵保护出逃到温州,由陆秀夫找到已逃跑到此得陈宜中,汇合带兵到此的张世杰等,一起保护赵昰等一大班人登船入海到达福州,定行都于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号景炎,行宫为平山阁(当时时值战乱,哀鸿遍野,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遂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南宋高宗赵构及入闽的益、广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将:江万载、文天祥、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当地泰山宫便塑这些神像,实是回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宫作掩护,泰山宫现存完好)。

赵昰登基前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时年只有7岁。虽然朝臣江万载、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端宗只能由大将江万载、张世杰护卫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于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岛上,在岛上海滩上开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后又逃到香港的九龙城一带,现存的宋王台和侯王庙都是为纪念宋端宗而建。在保护赵氏皇族和南宋小朝庭的过程中,以江万载为首江氏“三古”家族子孙前赴后继,对赵氏皇族及南宋小朝庭始中不离不弃,令杨太后母子非常感动。杨太后体恤江氏“三古”家族的女眷和未成年子孙都随江万载胞兄江万里投止水池殉国的苦况,为保忠良不绝,挑选大臣之女和贤淑宫女配嫁给江氏“三古”家族的子孙,并将自己的女儿、赵昰之姊赵氏公主配嫁给江万载的侄孙江日新(江万里幼子江镗之子,江日新的名字据说也是为纪念宋末三帝赵显、赵昰、赵昺在后来才改成带日字的)。江日新在崖山之战后携赵氏公主并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广东四会,相依为命,在当地留下很多传说。四会县城附近之山因葬赵氏公主而改名凤岗,岗上公主坟和驸马坟遗迹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存,后毁于建厂和修路。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江万载父子带兵奋力击退刘深,扶赵昰上船避入广州湾对开海面,不幸又突然遇上台风,将年幼体弱的宋端宗卷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万载扑入狂风巨浪中奋力将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万载自己却不幸被海浪卷走没了踪迹;眼看三年来一直贴身保护自己的最亲近大臣被海浪吞没,宋端宗因此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岛)。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不到一个月后(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于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

据宋王台公园《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记载,昰、昺二帝南逃期间,“有金夫人墓,相传为杨太后女,晋国公主,先溺于水,至是铸金身以葬者”,葬于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后来在该址兴建了圣三一堂[1],“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家庭成员

长兄赵焯,夭折 次兄赵舒 四兄宋恭帝,姓名不详 五兄赵宪,夭折 六兄赵锽,夭折七弟赵昺赵昰在登基之前,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端宗皇上只能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着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于奔命。当临安未被元兵逼近之际,文天祥曾奏请诏立吉王与信王出镇闽广以图复兴。吉王是恭帝庶兄,信王是恭帝之弟。

宋端宗画像

两王受封为益王与广王后,而临安亦破,乃辗转逃至温州,由江万载、陈宜中、张世杰等共谋拥立以继承南宋之绪。旋同赴福州,吉王即帝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时文天祥从元军中逃出,抵达福州,诏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并开府南平,使经略江西。 因元军之压迫,江万载、张世杰、陆秀夫奉端宗及杨太后走泉州、漳州,又走惠州,其后再迁浅湾(今南澳岛),又走秀山(今东莞县西南海中)、井澳(今中山县南海中)、谢女峡(中山县南海中),他曾逃到香港的九龙城一带。那里的宋王台和侯王庙都是纪念宋端宗一行人的。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皇上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湾,“龙舟”倾覆,端宗皇上遇溺,虽然被江万载奋力救起,但已经喝了一肚子的水。端宗皇上吓得好几天都讲不出话来,结果生病了。因元军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州(今广东省雷州湾)。可怜一个不到10岁的小皇上宋端宗经此颠簸,又惊病交加,几个月后便死去了,葬于永福陵(今广东江门)。

相关轶事

端宗即位时,年仅8岁,朝臣江万载、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他只得由大将江万载、张世杰护卫着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于奔命。左丞相陈宜中对大局绝望,远走占城(今越南境内)。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湾,一天夜间,不幸遇上台风将端宗吹入海中,后被江万载救起,已经喝了一肚子的水,而且就此起病,吓得好几天都讲不出话来。因元军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冈州(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经此颠簸,又惊病交加,于4月病死。

端宗死后,朝臣江万载、陆秀夫等人拥赵昺为卫王。赵昺公元1272年出生,公元1278年登基,公元1279年去位。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卫王赵昺时年8岁。在位1年,是为宋朝最后一位帝王。

流亡朝廷

德祐二年正月,宋朝败亡已定。在元军进入临安以前,谢太后封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暗中命令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兼摄行军中事(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江万载父子等江氏三古家族将领保护赵昰一行冲破元军的层层围堵,一路血战到婺州,又汇合在婺州的陆秀夫,保护其一起到达温州。陆秀夫派人招来了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温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时候曾到过这里,其御座此时还保存完好,众人于座下大哭,拥戴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此后二王就成为宋室遗民心目中仅存的希望。

都元帅府成立后,众人决定前往远离元军威胁的福建。五月一日,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进封赵昺为卫王。已经两次逃跑的陈宜中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陈文龙、刘黼为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江万载为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并摄行军中事(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南宋小朝庭表面上是陆秀夫张世杰等主持,实际上是谢道清北上前秘密安排江万载退隐幕后指挥)。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来,并粗具规模。

流亡政权刚建立,外临强敌,内部却开始争权夺利,官员之间相互倾轧,分化了本已非常孱弱的力量。时杨淑妃的弟弟杨亮节居中掌权,秀王赵与檡以赵氏宗亲的身份对杨亮节的所作所为多所谏止,遭到杨亮节的忌恨。杨亮节遂把赵与檡派往浙东。朝臣有人言秀王忠孝两全,应该留下来辅佐朝廷,杨亮节听后更为忧虑,担心自己地位难保,驱逐赵与檡的心意更加坚决。赵与檡后来在处州与元军交战,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陈宜中此时又使出自己擅长的党同伐异手段,排斥异已,指使言官将陆秀夫弹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稳的时刻,陈宜中的这种行为引起众人的普遍不满,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还在动不动就以台谏论人!”陈宜中无奈之下,将陆秀夫召回。

南宋虽然已经投降元朝,但还有许多地区依然掌握在宋室遗民的手中。福建、两广大片地区仍处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坚守的淮东、淮西地区也进行着拉锯战。但在元军的进攻下,淮东、淮西等地相继失陷,李庭芝战死。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此时小朝廷还有正规军17万,民兵30万,淮兵万人,拥有的兵力远比元军要多,完全可以与之一较高下,但由于朝政由陈宜中、张世杰二人主持,陈宜中一直就是一个胆小鬼,张世杰也“惟务远遁”,因此小朝廷在福州立足未稳,就又开始了逃亡。十一月十五日,江万载、张世杰护送着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及杨太妃乘一艘海船逃跑,刚刚入海,就与元朝水军相遇,由于天气不好,大雾弥漫,才侥幸得以脱身。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失去了最后一个根据地,此后只能建立海上行朝,四处流亡。

端宗一行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来到雷州附近的洲。逃亡途中,宰相陈宜中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第三次充当了可耻的逃兵。端宗由于在逃亡途中被台风吹落海受了惊吓,加上二十万南宋军民的实际指挥者江万载为救自己而死,惊恐成疾,四月十五日死于洲,年仅11岁。江万载、宋端宗死后,群龙无首,南宋二十万军民军心士气大受打击,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接掌其父江万载殿前禁军都指挥使的江钲也全力支持陆拥赵昺继位,众臣便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

元军步步为营,小朝廷已陷入三面包围之下。洲地处雷州半岛,而雷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战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元军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势危急。张世杰数次派军想夺回雷州,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将流亡政权迁至崖山。崖山位于今广东省新会市南,与西面的汤瓶山对峙如门,称为崖门,宽仅里许,形成天然港口,内可藏舟。“每大风南起,水从海外排闼而入,怒涛奔突,浪涌如山”,而“崖山东西对峙,其北水浅”,每天早晨和中午涨潮落潮时分,既可“乘潮而战”,又可“顺潮而出”。崖山的这种地理特点,后来被元军利用,导致宋军大败。

小朝廷到达崖山时,尚有正规军和民兵20万人,而进攻的元军只有数万,仅就兵力而言,双方相差悬殊,且元军不善水战,宋军无疑在这方面占有优势。但张世杰已经对前途不抱希望,拒不采纳江钲的建议,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张世杰并怕江钲在军中妨碍自己的独断专行,让杨太后下旨让江钲回福建处理江万载后事并筹兵募晌而支开江钲,让苏刘义(苏轼的后裔)暂替江钲接掌殿前司。张世杰此举有两大失误,一是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但却丧失了机动性,相当于把宋军暴露在敌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将张弘范率水军赶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从北面和南面两个侧翼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过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战斗力严重削弱。

一个暴风雨的早晨,元军对宋军发起总攻。元将李恒指挥水军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时机,渡过平时战舰难以渡过的浅水,从北面对宋军发动了一场突袭,到中午,北面的宋军已被元军击溃。南面的元军又在张弘范的指挥下,利用中午涨潮、海水北流的时机,向宋军发动了另一次进攻。宋军南北受敌,士兵又身心疲惫,无力战斗,全线溃败。战斗从黎明进行到黄昏,宋军多艘战舰被毁。张世杰见水师阵脚大乱,战船为大索联贯,进退不得,下令砍断绳索,率10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

张世杰率帅船杀到外围,见赵昺的御船过于庞大,被外围的船只阻隔在中间,无法突围,便派小舟前去接应。当时天色已晚,海面上风雨大作,对面不辨人影,陆秀夫见来接应者不是平时所见惯的江万载、江钲父子平常所带专一保护宋帝之亲兵,惟恐小船为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赵昺接走。张世杰无奈,只得率战舰护卫着杨太后杀出崖门。宋军败局已定,陆秀夫知道已没有逃脱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儿子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陛下当为国捐躯。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赵昺身穿龙袍,胸挂玉玺,随陆秀夫跳海自尽。官员、妇女、将士们也纷纷随之跳海。

这是一场少见的残酷战役。结束时,海面上到处漂浮着尸体。文天祥此时正在崖山元营,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他在诗中写道:“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据记载,宋朝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10万人!

陆秀夫负帝投海图数天之后,陆秀夫尸体浮出海面,被乡人收葬。元军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发现一具身穿黄衣的幼童尸体,身上带有金玺,上书“诏书之宝”四字,送交张弘范,经确认是赵昺所带玉玺。张弘范再派人寻找赵昺尸体时,已下落不明。

张世杰带着杨太后冲出重围。听到帝昺的死讯后,杨太后痛哭,投水自尽。张世杰收拾残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风雨,张世杰仰天大呼:“我为赵氏已经尽心尽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如今遭逢大风,不知天意如何?若老天不要我存复赵氏,就让大风吹翻我的船吧!”话语刚落,狂风大作,船便沉于海中。

崖山之战是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战,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灭亡。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是崖山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如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不能不让人叹服。

江钲回福建治理完江万载的衣冠坟之后,召族人并地方豪杰再赴崖山,到海丰时,崖山海战已结束七天,江钲闻宋端帝昺及杨太后等已投海死,二十万军民全军覆没,在海边大哭三天后,亦投海而死。

海丰史迹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以谢太后为首的部分君臣在临安(今杭州)向元军奉表归附,幼主赵(号恭宗,德祐年号)被掳至元都。五月,大臣江万载(本宋理宗朝礼部尚书,爱国名相江万里胞弟,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因不满贾似道等弄权误国,愤而辞官;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南宋军事重镇襄樊失陷,其兄南宋左丞相兼枢密使江万里也辞官归里,凿止水池以明以身报国之志,江万载则号召三古家族成年子孙毁家纾难,筹组义军以抗蒙元,咸淳十年<1274>九月份起,帅义军从鄂州起,转战千里,对蒙元进行节节抵抗;谢道清闻讯,连下几道诏令,诏令江万载官复礼部尚书兼殿前禁军都指挥使之职,并加封江氏三古家族在义军的子孙任各级武阶官职,带义军与张世杰军一道入卫临安。令江万载摄行军中事,代宋恭帝行使军委主席的权力。德祐元年八月份焦山之战失败后,在谢道清的要求下,率江氏三古家族子孙隐蔽身份,秘密保护益、广二王筹备重建宋朝的工作。)、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号端宗,景炎年号),南宋得以再延续三年的亡国尾声。赵昰即位不久,元兵入闽,宋师溃逃,其间经海丰停留三余月,留下一些遗址及传说。

宋端宗赵昰、卫王赵昺,以及江万载、陆秀夫、张世杰等将仕先于文天祥入海丰。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攻陷福建建宁府,宋端宗与群臣从福州登舟西出泉州,碣石湾。江万载根据谢道清要为赵宋寻求长期、安全、稳固根据地,积蓄力量,中兴赵宋的嘱咐,与陆秀夫等选择三江通达、水陆便捷的丽江浦作为抗元大本营。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月,宋师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发现黄江下游的东西溪相距最近处不及四里,而且这片平原地带本是高螺湾联接长沙湾的古海浅域,沙土松软,易于挖掘(今测得这一带的海拔低于10米)。遂拔大部兵士驻于今之可塘镇埔陇村一带,边整训边开凿,留下许多宋迹:宋师开挖的溪槽笔直无曲,在今新沟至港口,宽60米,深5米,长1500米,后人称“宋溪”;昔日宋师屯兵劳作及休整的溪畔后来建了村落,称“宋溪头村”;村西的圆形小山,相传宋端宗与弟曾在上面宿营,称“宋王山”;村北通往内地的山岭,宋军为便于行走及运输而伐土为阶近500米,称“宋师岭”;村子周边山坡上留下当时宋师病亡的军士坟墓几十座,形制大小不一,墓身粗糙无碑,但这些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军墓今已荒毁,现仅剩2座完整,亟需保护。

“宋溪”浚通之后,宋师不用绕过遮浪半岛而省走百余里水路,从丽江浦出长沙湾西通平海、惠州,从丽江浦出高螺湾东达碣石、潮阳,进退自如,水陆两利。是年二月,陆秀夫、张世杰护卫南宋王室从乌坎港出发,经高螺湾入“宋溪”到达赤岸河及龙津河合流处,起初行营安扎于海丰县城南郊鹿境小金笼山(今附城镇鹿境山)山坡,相传宋端宗曾饮用过小金笼山南麓石峡的泉水,后人据此称该山泉为“圣井“,今石壁刻有“圣井古迹”及题咏诗词等字迹。后来宋军离开鹿境,移营至较之开阔的丽江浦,即今联安“三江妈”至长沙海口一带。时值文天祥收复赣州、吉州等地,军心大振,宋端宗在丽江浦下游的水师大营赐宴与臣同欢庆贺,长沙海口船泊处的水潭后人雅称“御宴潭”。(见明嘉靖《海丰县志·山川》)邑人彭举(明永乐庚子科举人,历桂林府训导)有《御宴潭》诗云:“宋鼎航迁播岭南,君臣曾此序朝参。笙歌间作鱼龙听,俎豆兼陈蛤蜊甘。逝水东流终不返,大星南殒更何堪?至今犹独清秋月,夜夜寒光照碧潭。”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攻陷福建建宁府,江万载等保护宋端宗与群臣从福州登舟西出泉州,碣石湾。宋君臣在海丰留下的遗址及传说有“宋溪”、“宋溪头村”、“宋王山”、“宋师岭”、“圣井古迹”、“御宴潭”、“壮帝居”、“宋存庵”、“岩公祠”等。

其中,“壮帝居”三字据说最初就是由神秘的一直在幕后主持领导二十万南宋军民抗元的江万载及其次子江钲所刻。

宋端宗驻丽江浦当时,亲王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元主急调南方诸将改图北方,南宋各路义军乘隙反扑,略得失地。但好景不长,元朝内乱不久平息,元军又大举南伐。是年四月初,宋师留下少量兵力据守丽江浦,主力乘船南撤。相传水师出发不久气象异常,风浪骤猛,船队暂泊后门南山岭海边,诸君臣登岸在岩石下搭篷避风,当晚发生地震,山摇地动,蛙声与咀蚓嘈耳不堪,端宗命侍从剪纸戏作枷象,其声遂止(言虽无稽,而此处蛙与蛆蚓头上俱带白箝,且不作声,亦是一怪事。——见同治版《海丰县志·古迹》)。蛙声与咀蚓嘈耳之声虽止,但地震却仍然不止,陆秀夫请端宗下旨在岩壁上迅速刻字镇压,但南宋二十万军民中,文臣武将虽然不少,但却谁都没有在岩壁上迅即刻字成型的本领。唯杨太后知江万载是谢道清交以重托的大臣,必有非常本事,所以分咐由江万载完成刻字任务,江万载迅即运剑刻下“壮帝”二字,因年纪大气力不济,急忙举目向其次子江钲示意,江钲心领神会,运剑直指石壁,第三字“居”字一挥而就;“壮帝居”三字一出,地震顿时平息,君臣才能安寝。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官员莆见川雍澜(雍为岭东兵备守道佥事,莆见川疑为其号)巡经此处时听说此事,遂在岩壁上题刻“壮帝居”三个大字,字径0.9×1米,字体苍劲雄浑。海丰明崇祯已卯科举人黄德燝(今陆丰大安人,历清康熙年间山东邱县知县)过此有诗云:“王气中原尽,炎荒一旅单。泥封非谷险,栈绝岂川岏。空屿南山石,莫廻东海澜。骑尘千里暮,何处望临安。”清康熙廿七年(公元1762年),后门端口绅衿以“壮帝居”巨岩石刻为中心修建了一座两进三间的“宋存庵”,寓意“江山永在,宋室长存”,今存残瓦颓垣,周边布满凭吊者的石刻诗词。

在宋存庵下方惠潮古道边,今移建有一座小型的“岩公祠”和《宋陆丞相碑》等石刻文物。相传宋末有一遗臣追寻宋端宗到后门端口,闻少帝沉海,顿觉报国无门在此跳海殉节,时人不知名姓以“岩公”为其立祠,祠内并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祀像。清嘉庆廿三年(公元1818年),后门庠生曾日锦(道光壬午科考中举人)倡捐重修,后遭台风毁坏,神像移寄端口内;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贡生林光拔(授揭阳县训导,历普宁、翁源两县教谕)在原址重建祠庙,并上建文昌阁奉文昌帝,近代又圮;逮抗日战争时期,为唤起民族抗日救亡热情,港内外民众集资十余万元,在旧址建八角形的“岩公亭”,“文革”时代遭毁;八十年代初另建祠于岩公山脚;九十年代初因深汕高速公路建设,由后门群众福利理事会择址迁建于宋存庵下方,真有如:“节比南山精神不死,名垂巨石风雨难磨”。

话说南宋君臣离开海丰后,游走于东莞至浅湾(今香港)一带,又飘泊于珠江口及粤西海面。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宋端宗因台风掀船溺水,不治死于 洲(今深圳市蛇口赤湾畔建有少帝陵,为其衣冠墓,并有少帝路为念),宋卫王赵昺继位,改年号祥兴。六月,宋师迁新会崖山(今江门市新会区古兜山至独崖岛一带),群臣以为天险可守,即筑行宫、造舟楫、制器械,伺机再起。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元军主帅张弘范合广西主将阿里海涯一军攻陷崖山,陆秀夫看大势已去,先驱妻儿入海,后抱幼主赵昺跳海殉国,一时从死者数以万计,悲壮无比。其后,张世杰堕海溺死,南宋灭亡。宋朝自赵匡胤至赵昺,历三百二十年,可谓“写到崖山同覆日,不堪回首忆陈桥”。

文天祥率部晚于宋端宗进入海丰。文天祥(1236—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庐陵(今吉安)富田村人,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丙辰科状元及第.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元兵抵达临安时,文天祥受命出使议和,却于元营慨然不屈,誓言抗战到底,遂被扣押北上,后于镇江逃脱,历千难万死及百般猜疑之后,才被宋廷接纳。五月,入谒福州,授枢密使(中央最高军事首长)都督诸路军马。不久,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都督府,派人四处筹饷,起兵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初,移师龙岩、梅州,挺进江西,在雩都大败元兵,接着攻取兴国,收复赣州、吉州十余县,顿时人心大振,各地响应,号令可达江淮一带。元朝震惊,急调军事主力集剿兴国大营,文天祥损兵折将,败退庐陵,妻欧阳氏及次子佛生、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兵掳获,文天祥因赵时赏掩护得以脱身,带长子道生及部属乘骑奔往广东循州(今龙川)。十月,因母及弟文璧在惠州,复收集散卒义军前往。

战争局势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二月,文天祥领兵进屯丽江浦,在海丰士族首领范良臣、庄应祥、郑复等人的帮助下,克复碣石、甲子等沿海重地。之后休整练兵,上表崖山新帝自劾兵败罪状,请求入侍崖山行朝,合力抗元。不允,行朝拒绝了文天祥西行之路,而是诏加他少保衔,封信国公。此时,湘粤抗元义军风起云涌,颇有声势,元廷授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帅,下闽粤平湖广,并命西路主将阿里海涯向广东进军,形成合围夹攻之势。四月,文天祥留其弟守惠州,以少量兵力及其母和长子驻丽江浦,带邹沨、刘子俊等部属挥师东进潮阳,征剿已投元的宋都统陈懿兄弟(俗称“陈五虎”,原为海盗)及刘兴等地方逆贼。十一月,文天祥率部击败陈懿,诛杀刘兴,进驻潮阳,欲借山海之险屯粮招兵,以期兴师。但形势难随正义,南宋气数不振。十二月,元军水陆并进向广东宋师残部大举进攻,“陈五虎”借熟谙潮汕地区军事地理之优势导元军反扑,文天祥大败,率麾下西撤。

历史评价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的评价是:“宋之亡征,已非一日。历数有归,真主御世,而宋之遗臣,区区奉二王为海上之谋,可谓不知天命也已。然人臣忠于所事而至于斯,其亦可悲也夫!“

‘陆’ 关羽和张飞为什么当门神

因为是正直勇猛的武将,在沙场上百万敌军都怕,用来镇压妖魔鬼怪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门神源于远古时期的庶物崇拜。据查考,我国周代就有门神,但那时的门神还无名无姓。

门神在汉朝时有三位,一位是成庆,另二位是神荼及郁垒,至唐有了秦叔宝、尉迟恭二门神。宋元之后,民间的门神多得不可胜数。直到今天,春节贴门神画的风俗依然存在。秦叔宝、尉迟恭两位武将门神,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6)哪个历史人物字宋端扩展阅读:

门神分类:

1、武将类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

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的。汉朝云台将马武,武艺高强,人称“武瘟神”,和“汉太岁”铫期并为左右武门神。

武将门神多为隋唐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人称: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

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这是上行下效之故,并非什么都可以上行下效的,毕竟民间平民百姓有别于帝王。

2、文官类

文门神即画着朝服的一般文官像。

旧时,中国以文官作门神的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征、包公、海瑞和文天祥等等。

魏征,有些地方将魏征与尉迟恭作为一对文武门神,二人均持刀,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流行文臣持刀,这或许是流传伊始时画工的失误。

包公,即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他以廉洁清正、执法严厉、不畏权贵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主持正义、打击恶霸、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护神的理想化身。

包公虽为文官,却并非小白脸,戏台、以及有关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他都是以刚正不阿的大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显得分外威严。因此,用包公作门神,能驱除恶鬼、镇压邪气,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

文天祥,字宋端,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进士,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后为右宰相。他奋勇抗击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文天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慷慨悲壮的诗篇,他视寇如仇、抗战到底、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柒’ 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的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捌’ 请问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叫什么

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是:神荼、郁垒、秦琼、敬德

神茶和郁垒,为上古时代的人物,在《山海经》、《风俗通俗》等书中都有关于他们二人的记载。在《山海经》中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可见神茶和郁垒二人其实最早是守鬼门的神明,后来他们的事迹慢慢流传到了人间,他们就逐渐成为了这繁华人世中家家户户的守护神。

(8)哪个历史人物字宋端扩展阅读:

秦琼与尉迟敬德成为门神的故事:

据传,唐朝开国年间,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其中执锏者即是秦琼。执鞭者是尉迟敬德。这个典故是小说西游记里的重要情节。

‘玖’ 宋端宗赵昰是什么人物

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即宋端宗(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有时也称宋帝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两年。
赵昰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宗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1276年6月14日)在福建福州被立为宋帝,改元景炎,册封生母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于永福陵(在今广东省中山市),年仅九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阅读全文

与哪个历史人物字宋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