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郑州的悠久历史
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 上古时代,郑州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商城遗址),商朝自此开始迁都。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于此。仲丁三弟河亶甲自嚣(今郑州商城)迁都于相(今安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郑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较大,加之魏晋后改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使这一时期的建置变化更为复杂。
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后梁时将阳武划归开封府,后晋时将中牟划归开封府。管城作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至唐代开元年(713-741年)以后,达到了经济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郑州属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辖的曹州、陈州、许州、郑州、滑州被定为辅郡。
元初将新郑县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郑、密县改属钧州,荥泽、原武划归开封府。郑州仅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全国地方建置进行改革,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管城县裁入郑州。时郑州虽仍领有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但却是作为属州(县级)。同中牟、新郑、密县同隶属于开封府。
清承明制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制,郑州在清代曾两次升为直隶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接隶属于河南省,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隶于开封府。
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称开封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郑县辟为商端口。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全国废除道一级行政建制,实行省县两级制,郑县直属河南省管辖。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1953年2月,郑县撤消,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指导意见”指出郑州要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枢,彰显人文特色,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
⑵ 郑州历史遗迹有哪些
郑州历史遗迹:
1、嵩山世界
嵩山起始于36亿年前,堪称万山之祖,拥有“五代同堂”的地质奇观,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网络全书”。嵩山景区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人文景观众多,计有十寺、五庙、五宫、三观、四庵、四洞、三坛及宝塔270余座,是历史上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闻名于世的少林寺便深藏于嵩山的怀抱。
⑶ 郑州何以成华夏文明发祥地究竟有何历史渊源
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展最早的地方,世界四大文明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古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是在中原地区,那么位于中原地区的郑州,就成了人们寻根问祖的好去处。自古中国人以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自居,那么在中国人的心里,炎黄二帝的角色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那么炎黄二帝所在地郑州就成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三、郑州是一座包含历史深情的古城。唐代大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宿郑州》,“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晚唐诗人李商隐也曾在郑州夕阳楼上,留下了自己的稀世墨宝: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这些诗句虽然今非昔比,但是可见郑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关塞要道,在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表现了郑州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
⑷ 郑州有多久的历史
【仲丁迁敖】商代中期后,商王仲丁将国都自毫迁于嗷(今郑州商城)。根据考古发现,郑州商城城垣周长近7公里,面积3.43平方公里,城东北部有大面积宫殿建筑遗址。在城内外还发现许多手工业作坊遗迹,并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尊。1974年发现的商代大铜方鼎高1米,是商代前期王室重器。郑州商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城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分封管国】西周初期,为了统治被征服的地区,周武王将其弟姬鲜封于今郑州一带,称管民管国是利用商城城垣建立起来的,作为东方重镇,地位十分重要。周公摄政后,管叔因与蔡叔、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诛杀。西周初年,除管国外,郑州地区还封有郐、密(今新密)、东虢(今荥阳)、祭(今郑州东)、阙巩(今巩义)等封国。
【郑国东迁】公元前770年,郑武公自郑(今陕西华县)东迁国于郐与东虢之间。此后又兼并了这两个国家,并在新郑建都。春秋初年的郑国,地近王畿,国势兴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郑武公、庄公曾先后为周平王卿士,执掌国政。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区别于西周时陕西的郑国,将春秋战国时期郑、韩都城称为新郑。
【践土之盟】晋文公五年(前632),晋国讨伐楚国获得胜利后,在践土(今郑州古荥镇西)修筑王宫,迎周襄王,并大会诸侯。历史上称为践土之盟。从此,晋文公称霸诸侯。
【弦高犒师】郑穆公元年(前627),秦国偷袭郑国,当秦国军队行至滑地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赶着自己的牛群,冒充郑国使臣,前来犒赏秦军,并派人回国告急。秦国军队以为郑国已有所准备,便放弃偷袭郑国的打算,灭掉滑国后返回秦国。
【必之战】楚庄王十七年(前597),楚军占领郑国,入其皇门,郑襄公肉袒牵羊,赴楚军请罪,楚军因此后退30里。晋国派大将荀林父救郑,屯兵于敖、必之间,与楚军大战,晋军大败。史称必之战。
【子产改革】郑简公十二年至郑定公八年(前554~前522),子产在郑国执政,推行田制改革,承认私田,按田取税,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国家税收增加。他还“铸刑书”,把刑法条文铸在铁鼎之上,成为我国最早公布的成文法。子产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使郑国国势迅速强大起来。
【韩国灭郑】战国初期,郑国处于楚、魏、韩三国之间,为三国争夺对象。公元前375年,三国正在榆光交战之际,韩国派兵攻郑,郑军溃败,国亡。韩国迁都于郑。
【开凿鸿沟】战国中期,魏国迁都大梁后,为振兴经济,富国强兵,于公元前360年开凿鸿沟。鸿沟自荥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与济、汝、淮、泗诸水汇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水运河网。既可用于水运,又能灌溉农田,也促进了郑州地区的经济发展。鸿沟与黄河交汇处的荥阳(今郑州古荥镇),由于水运交通方便,逐渐发展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秦灭韩国】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在秦军进逼下,韩国被迫把南阳郡献给秦国。次年,秦命内史腾率军攻韩,占领韩国首都,俘韩王安,韩国灭亡。秦在此设立颖川郡。
【郑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郑州国民党军1.1万余人,于22日接管郑州。10月28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宋致和任市长。
⑸ 郑州曾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商代中期,郑州曾为都城,城址在今商城。郑州也是夏、商、管、郑、韩时的都城。
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
金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
(5)郑州有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郑州简史
1、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鲜(姬鲜)于此,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摄政后,管叔因勾结蔡叔、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
2、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战国时期,郑州初属韩国,后属魏国。秦统一中国后,在荥阳(今郑州邙山区古荥镇)设三川郡。
3、西汉时期隶属河南郡,改称管城,属中牟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管城仍属中牟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属荥州。
4、隋开皇三年(583)改荥州为郑州。自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开皇十六年(596),管城从中牟划出单独为县。郑州改称管州,州治亦由成皋迁至管城,辖管城、成皋、荥阳、新郑、苑陵等12县。大业二年(606),复名郑州。
5、唐武德四年(621)分置郑州、管州。郑州州治成皋(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管州州治管城。贞观元年(627)废管州并入郑州,州治成皋。贞观七年(633)州治迁移管城。
6、北宋建立后,由于郑州地近京师,属京畿路。崇宁四年(1105)废郑州建置,建为西辅,从而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金代,隶南京路。
7、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并入郑州。
8、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
9、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郑州,设郑州市。
10、1954年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
风景名胜
郑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历史人文景观众多,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15项(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有“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寺;有闻名全球的少林功夫;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有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家园轩辕黄帝故里;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星台;有最古老的道教庙宇中岳庙;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等众多旅游胜地。
2017年,郑州旅游总收入1195亿元,来郑旅游人数10092万人次。年末共有旅行社301家,星级酒店84个,4A级以上景区16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5个)。
民革郑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郑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在嵩山饭店举行。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河南省委主委李英杰,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靳磊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中共郑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福平,郑州市人大副主任赵新中,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史占勇,郑州市政协副主席张建国出席会议。
民盟郑州市委主委、郑州市政协副主席朱专兴,民建郑州市委主委、郑州市政协副主席张冬平,民进郑州市委主委、郑州市政协副主席张民服,农工党郑州市委主委、郑州市政协副主席李新有,郑州市工商联主席、郑州市政协副主席薛景霞到会祝贺。
⑹ 郑州是几朝古都
郑州是五朝古都,分别是夏、商、管、郑、韩。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
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郑州曾为夏、商都城之一,为管、郑、韩等藩国的首府,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郑州还是商朝时期重要的城邑,郑州发现的二里岗遗址、商城城址前后相继、规模庞大、出土文物丰富、存在时间长,经考古专家认定为商朝早、中期的都城,是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地位的古都城遗址。
西周时期,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管城区)建立管国。春秋战国时期,新郑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城邑,郑国迁都新郑,国势强盛,后韩国灭郑国后,将都城由阳翟迁至新郑,新郑作为郑、韩国都时间长达500年。
郑州是在2004年由中国古都学会列为第八大古都的,我国的八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杭州、北京、南京、开封、安阳、郑州,现在一般认为郑州是五朝古都。
郑州入选中国“八大古都”是建立在多年考古和学术研究基础上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之一。2004年,“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80余位专家学者经过深入讨论,正式确认郑州为“中国第八大古都”。
⑺ 郑州是几朝古都分别是那几个朝代将郑州做为国都
郑州是五朝古都,分别是夏、商、管、郑、韩将郑州作为国都。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
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着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
全市拥有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轩辕黄帝故里、杜甫故里、潘安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6处,可移动文物近15万件(套)。
(7)郑州有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夏、商、管、郑、韩建都于郑州的概况
1、夏朝早期,帝舜封禹建都于阳城(今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建立夏朝,为夏伯。后夏朝迁都于阳翟(今许昌禹州)。
2、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商城遗址),商朝自此开始迁都。
3、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建立管国,当时周朝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国外,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等。
4、春秋初年,郑国向东迁都于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
5、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⑻ 郑州的历史沿革
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
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亳(今商丘),商朝第十任君主中丁迁于隞(今郑州商城)。 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其“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的规模亦超过中东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
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和密国等。郑武公将郑国国都建在荥阳,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郑国随后吞并了郐国、东虢国和胡国。 公元前765年,郑武公迁都至原郐国所在地,将都城定名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
公元前230年,秦军灭韩。
新郑做为郑国和韩国国都达500年之久。
秦汉时期,今郑州地域以荥阳为中心,因处交通和运河要道,经济日趋繁荣。秦代,郑州境内始置荥阳县、巩县和京县,属于三川郡;新郑县、苑陵县、阳城县属颍川郡。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又置密县、成皋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
西汉时期,巩义和荥阳成为国内重要的冶铁基地,荥阳在汉代设有铁官,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发掘出的大型炼钢高炉炉基和球墨铸铁遗物,反映了汉代已达到最高的黑金属冶铸技术水平。东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故市、中牟两个侯国合并为中牟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荥州为郑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从郑州分出管州。唐初武德四年(621年),从郑州分出管城。贞观七年(633年)郑州从武牢移治管城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郑州为荥阳郡,仍治管城县。开明元年(619年),太尉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郑国。
北宋建都东京开封后,郑州于公元1105年被建为西辅,成为东京四辅州之一,属京西北路。国内各地选山林名声之地建立书院,位于登封峻极峰下的嵩阳书院是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
金代和元代时期,郭守敬和王恂主持在全国设立了27个天文观测台,登封观测台则是全国观测中心之一。
明朝建立后,郑州划归开封府。清末,平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1912年,日本经济学者林重次郎在其着作《河南省郑州商情》中称郑州为:中国的芝加哥。
1913年,郑州被撤销市制改为郑县,但依旧保留市级规模。
1920年,河南省议会通过了在郑县设立商端口的议案。
1923年2月,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在郑县发起。
1923年3月,北洋政府正式下文将郑县开辟为商端口,在郑县设立商端口督办公署。
1927年,上海《旅行杂志》把郑州(县)称为华北大都会。
1928年,冯玉祥将郑县改为郑州市。
1931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大战之后,将郑州撤市复改为郑县。
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38年6月9日,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选择将花园口黄河南岸的堤防炸毁以造成决堤,史称花园口决堤事件。
1948年10月22日,郑县解放,设置郑州市。
1953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经济中心。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⑼ 郑州的历史发展有哪些
早在36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
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500多年。
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
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
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
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
金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
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
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
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
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
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郑州,设郑州市。
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⑽ 河南郑州有什么历史
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郑州曾为夏、商都城之一,为管、郑、韩等藩国的首府,为隋、唐、五代、黄帝故里--郑州新郑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下辖新郑市。部分学者认为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市)。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为当时周帝国的二级行政单位),长达500多年。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金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20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23年,郑州爆发了“二七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建有“二七”纪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广场和“二七“纪念塔。这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辉象征。因此,郑州就以“‘二七’城”着称。现在市中心已经形成‘二七商圈’,是郑州市内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郑州,设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脚下,威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还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在郑州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着名历史人物轩辕黄帝、列子、子产、韩非子、杜甫、白居易、高拱、李诫等出生在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