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芜湖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名鸠兹,属吴国。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国,名鸠兹。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名鸠兹。
秦时,分全中国为三十六郡,芜湖属鄣郡关于鄣郡的建置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论,一曰为秦末或楚汉之际置,一曰秦无鄣郡,仍名鸠兹。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县名始于此。 东汉沿袭之。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城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邵(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
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置襄垣、定陵、逡遒等县,均属上党郡;安帝义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驻宛陵,降上党郡为县,省阳攴(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熟(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唐时,将全中国分为十道后又改分为十五道,芜湖一直为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属道州有变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属江南道宣州;玄宗开元廿一年(733)属江南西道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属江南东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属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道宣州。五代时,南唐李昪升元年间(937-943)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自此以后至民国,芜湖县置未断。宋时,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江南,芜湖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南平军为太平州,芜湖属江南路(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州。元时,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
明时,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清时,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
太平天国年间(1857-1864)府、县属浙江省兼辖,后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 1950年撤销芜当专区,芜湖县直属皖南行署。1952年2月4日,芜湖县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52年8月27日,撤销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直属安徽省。芜湖县仍属芜湖专区,芜湖专区及芜湖县均驻芜湖市。1958年2月27日,和县裕溪口镇划入芜湖市。6月21日芜湖市改属芜湖专区领导,同年11月27日专区和市合并,以芜湖专区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1959年3月12日并芜湖县入芜湖市。1960年1月14日专区和市分开设置,市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1961年4月26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复置芜湖县,属芜湖专区,专区与县仍驻芜湖市。1965年7月19日又划芜湖市归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县迁驻湾镇。同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名为芜湖地区,芜湖市、芜湖县同属芜湖地区。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1980年1月29日,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行署移驻宣城,芜湖县属芜湖市。1983年7月1日,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同时将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
2011年8月22日,原巢湖市无为县、和县沈巷镇划归芜湖市管辖。
B. 芜湖有多少年的历史急。。
芜湖作为一个地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元封年间,距今有2100年左右的历史。
C. 安徽省一个县,市县同名,建县历史超2100年吗
安徽省,简称“皖”,省会合肥。清朝康熙年间,安徽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东邻江苏、浙江,西连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与山东接壤。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安徽省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辖16个省辖市,7个县级市,54个县,44个市辖区。其中,就芜湖县来说,人口超30万,隶属于地级芜湖市,也即属于“市和县”同名的情况。在历史上,芜湖县这一建制始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时,芜湖与九江、无锡、长沙并称全国四大米市。
四
最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县属南直隶太平府。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芜湖县属安徽省太平府。清朝这一历史阶段,芜湖与九江、无锡、长沙并称全国四大米市。到了1914年,芜湖县属芜湖道。1928年,芜湖县直属于安徽省。1971年1月,原宣城县8社2镇划属芜湖县。3月,县治迁湾沚镇。1980年1月,芜湖县属芜湖市至今。截至2018年底,芜湖县总面积达667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35万人,也即为安徽省人口较少的一个县。对于市县同名的芜湖县、芜湖市,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D. 芜湖原名叫什么
芜湖是一座历史古城。最早为春秋战国的鸠鹚邑,城址在今芜湖县黄池镇。公元109年汉武帝刘彻以“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因名芜湖。西汉时,始设芜湖县,现在的芜湖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
芜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
芜湖设县以后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三国时因战争频繁,芜湖地位日显重要。吴国地处江东,以长江为天险与曹魏对峙。但其主要城镇距长江较远,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黄武二年(223)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青弋江口不远的今城东南隅的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古鸠兹旧治再未复用),成为今日芜湖市最老的城区。东晋时期,芜湖已成为临江重镇。公元324年,大将王敦在鸡毛山屯兵筑城驻守,故有“王敦城”之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省芜湖入襄垣县,芜湖县级行政建置被撤销。隋唐时期,芜湖皆为当涂县属镇。
E. 芜湖县的历史有哪些
芜湖县历史历史悠久,当代考古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应居住着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时,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刘彻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其中有芜湖县(位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县治迁至今芜湖市区鸡毛山。东晋时,境内先后侨置南豫州、上党郡及所领襄垣诸县。义熙九年(413),以襄坦县名取代芜湖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原芜湖县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南唐升元年间(937—943),(一说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复立芜湖县,至今相沿不废。宋、元、明、清,先后属江宁府、宣州、太平府(州、路)。民国时属安徽省、芜湖道及二、五、九、六行政督察专区、皖南行署。1949年4月24日芜湖县解放,4月26日,芜湖县、市分治,同日在方村河东成立芜湖县行政办事处;5月12日改为芜湖县人民政府。先后属芜当专区、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县人民政府迁治至湾沚镇。1980年1月改属芜湖市。 芜湖县人文景观底蕴丰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类型有:融城镇建设、商务和会展之趋向的经贸旅游;集自然、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独具开发潜质的文物古迹景点旅游;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工业、科技旅游等,主要有以下人文景观:
一、 西河古镇
古镇位于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区交接处,依圩而建,蜿蜒曲折,粉墙黛瓦,青石长街,两旁店铺依次,电视剧《米市春秋》曾择其为外景地,镇中在古万年台、文昌阁、吕祖庙等遗址,下街沙湾处立有石刻径幢,阳刻佛像文字,俗称八面佛,至今保存完好。
二、 珩琅山风景(珩琅古塔)
珩琅山南北走向,海拔301.4米,是芜湖县最高峰,这里群山拥聚,景色怡人,冬暖夏凉,泉水叮咚悠扬,早在北宋英宗年代,珩琅佛教盛行,寺庙林立,现在已开发珩琅“十景”为:珩琅塔影、灵龟探道、华严寺、南山绝壁、弋江漂流、神蟆拜天、龙潭虎穴、走马回声、丞相冡、孤鸟望月。每年有数万计的游客来此朝拜游览。
珩琅古塔是芜湖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大修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六面七层楼圆式砖木结构,高24米,底座为方形转角椅柱,每层塔顶各有四层砖沿叠山,呈菱角牙子形,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炮弹袭击,塔刹倾斜,楼阁被焚。
三、 东门渡官窑址
东门渡古称符里镇,三国东吴时建镇,位于芜湖县花桥镇东门村,境内的东门渡官窑,建于皖唐至北宋时期,是最早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小山、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小竹园等6处,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陶瓷堆积厚达10余米,遗物主要有容器、动物造型、砂质碾槽、陶楼、蓬花钵、舀子等。 “古窑址”与境内的“万佛塔”、“宝鼎庵”、“符川
观”、“登亥古井”、“百门潭”及“营盘山”、“康王山”等名胜古迹相映成片,与花桥镇沿山村南村的宋代9座古窑群遥遥相望,距新丰林场甚近,可建成集旅游、观景、购物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中心。
四、 楚王城
座落在芜湖县花桥镇黄池村,是战国至西汉的一座古城,西汉芜湖县城,亦即古鸠兹所在。古城依山构筑,城廊依然留存,面积近12万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四处城门旧址赫然在目,步入城内,秦砖汉瓦俯拾皆是,唐钱宋瓷唾手可得,可谓地道的小型博物馆。
五、 九十殿大庙
九十殿建于南唐时期,为一群古建筑,有前殿、后殿、偏殿,总面积708平方米,加上横岗境内的九女墩墓、梵音庵、楚王城、妙因寺石狮,构成系列古迹,颇值沿线开发游览。
F. 自秦朝至今,安徽芜湖在各朝代的名称以及其管辖机构
搜索词条
芜湖
安徽省省辖市
更多义项
更多图片(67张)
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处在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下设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四个市辖区,管辖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四个县。芜湖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与省会合肥并称为安徽省“双核"城市。
芜湖有文字记载已逾2500年,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称,近代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因“长江巨端口、皖之中坚”(孙中山语)名誉华夏,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成为近代安徽开放先锋。
芜湖特产有三刀三画、傻子瓜子、弋江贡篮、无为剔墨纱灯、芜湖铁画;芜湖小吃有南陵老鸭汤、百善贡酥、大闸蟹、弋江羊肉、无为板鸭、小笼汤包等。
芜湖是沿江重点开放城市,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城市。
中文名称:芜湖市
外文名称:Wuhu
别名:鸠兹,江城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安徽省
下辖地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芜湖、繁昌、南陵、无为4个县
政府驻地:芜湖市政通路66号(政务文化中心)
电话区号:(+86)0553
邮政区码:241000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
面积:5988平方公里
人口:361.7万人(2014年末户籍)
方言:江淮官话、吴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1
着名景点:方特,鸠兹广场,赭山,中山路步行街,广济寺,丫山,马仁奇峰
机场:芜湖湾里军用机场,芜湖民用机场
火车站:芜湖站、宁安城际弋江站、商杭高铁芜湖北站
车牌代码:皖B
市树:垂柳
市花:月季
城市精神:开放、诚信、务实、创新、自由
城市名片: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中心坐标: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
地区生产总值:2307.90亿(2014年)
现任领导:市委书记高登榜,市长潘朝晖
高等学府:安师大、安工程、皖医
分享
历史沿革
名字由来
芜湖已经有2600多年历史,最早的故址名鸠兹,
醉美滨江
在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战国时期,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吴国为越国所灭,鸠兹属越。秦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鸠兹属鄣郡。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了。
古代
春秋时,名鸠兹,属吴国。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
滨江掠影
图册 22张
灭吴,属越国,名鸠兹。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名鸠兹。
秦时,分全中国为三十六郡,芜湖属鄣郡关于鄣郡的建置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论,一曰为秦末或楚汉之际置,一曰秦无鄣郡,仍名鸠兹。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县名始于此。东汉沿袭之。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城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邵(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
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
芜湖滨江大剧院
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置襄垣、定陵、逡遒等县,均属上党郡;安帝义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驻宛陵,降上党郡为县,省阳攴(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熟(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
唐时,将全中国分为十道后
G. 芜湖的历史。
历史沿革
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
芜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
芜湖设县以后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三国时因战争频繁,芜湖地位日显重要。吴国地处江东,以长江为天险与曹魏对峙。但其主要城镇距长江较远,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青弋江口不远的今城东南隅的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古鸠兹旧治再未复用),成为今日芜湖市最老的城区。东晋时期,芜湖已成为临江重镇。公元324年,大将王敦在鸡毛山屯兵筑城驻守,故有“王敦城”之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省芜湖入襄垣县,芜湖县级行政建置被撤销。隋唐时期,芜湖皆为当涂县属镇。五代十国时南唐升元(937-943年)年间复置芜湖县。从此芜湖作为县一级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促使农业的发展,大兴筑圩,大片湖沼变成良田。在芜湖地区修筑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万春圩等。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区也迅速扩大,芜湖成为当时沿江的一座名城。约在十一世纪初,芜湖筑城垣即宋城。今北门外高城板,东门外鼓楼岗等皆为宋城遗址。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金兵不断南侵,芜湖城遭兵焚毁成废墟。淳熙七年(1180年)又筑城,但已不如以前繁荣。元初芜湖县城又行恢复,人口曾达五万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毁坏。明代芜湖的经济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和工匠纷至经营各业,以染浆业和炼钢业尤为发达,南北货物汇集。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清代200多年间(1876年以前),芜湖商业同手工业不断发展,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业中心地带,号称“十里长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芜湖因交通位置和经济条件重要而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之一。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国在范罗山建立了领事行署,划定沿江滩地为租界。接着美、俄、法、日等帝国主义相继侵入,又于1902年将南起陶沟,北至弋矶山,东至普潼山,西至长江岸边的46.5公顷土地划为公共租界。从此大量洋货涌进芜湖市场,既严重摧残了传统的民族工业,又刺激了商业的畸开发展,同时大量粮食、农副产品及矿产原料被廉价掠夺运走。他们在租界内修马路,建码头、仓库、堆栈、楼房,开办教堂、医院、学校等,使芜湖市区由青弋江两岸一带向西北沿长江右岸发展,扩大了市区范围。
开端口通商以后,由于地理、经济条件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买办采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云集芜湖开设米号,米市中心遂由镇江迁来芜湖,并发展成为全国着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经芜湖输出之米粮数五六百万石至一千万石”,有“堆则如山,销则如江”之说。同时官僚买办资本及民族资本开办了“裕中纱厂”、“明远电厂”、“益新面粉厂”等新式工厂及其它一些小工厂,后因帝国主义侵略、压榨加剧等原因大都被迫停办、倒闭。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老城区与外国租界之间的大片空地辟为新的街道,使市区进一步扩大。人口由174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万多人。
1949年4月芜湖市获得解放。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芜湖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发展的消费性城市,改造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