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高淳历史上怎么形成的

高淳历史上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2-07-28 18:00:36

‘壹’ 高淳是哪个省哪个市

高淳属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位于北纬31°13'~31°26',东经118°41'~119°21',地处江苏省西南端、苏皖交界处,为南京市南大门。全区总面积790.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91平方千米。东界溧阳市,东南、南、西三面与安徽省郎溪县、宣州区、当涂县毗连,北邻溧水区。北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50千米,在南京1小时都市圈内。

地形地貌

高淳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南京凹陷的边缘地带,溧高褶皱隆起带背斜一翼自北而南斜穿区境,有大面积的黄土岗地分布,在流水切割下,岗地破碎,形成区境东部丘陵起伏,岗、塝、冲交错的特点。由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后期的断裂作用,使溧高背斜西北翼断裂下沉,在区境西部形成一个广大的凹陷盆地。

因此,高淳地貌由平原和丘陵岗地组成,以平原为主。全区平原面积291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51.37%;丘陵岗地面积275.5平方千米,占48.63%。平原有石臼湖、固城湖湖区平原和胥溪河河谷平原。

‘贰’ 高淳 地名由来

高淳原先属于溧水县,地处溧水县的西南边。全县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环水,历来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现境南有固城湖(又称小南湖),西有丹阳湖、北有石臼湖。沿湖滩地围成良田万倾,湖中水产品更是十分丰富,当年曾被称为溧水县的“粮仓”、“金库”。因溧水县衙从开化城(今高淳境内,距固城东二十里)迁到了在城镇(今溧水永阳镇)。新县城距西部的圩区相距百里之遥,又隔山隔水,来去很不方便,在明弘治四年(1491年),当地民众越级上书应天府府丞冀绮,请求将溧水西南七乡一镇(即崇教、立信、永丰、永成、游山、唐昌、安兴七乡和高淳镇)划出另建新县,获明孝宗准奏。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因当时山西也有个淳化县,两县重名,孝宗看到奏章上有“县治拟设高淳镇”一句,觉的“高淳”二字不错,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原高淳镇改为“淳溪”,以镇山下的一条溪流命名。
“高淳”二字的含义,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街是建在镇山之上,是一处湖滨高阜;山下有一条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经青龙桥、大通桥流入固城湖,再向西与官溪河会合。溪水环山流过,犹如玉带金锁。古人认为这里依山临水、山水相映,是一块“活地”、风水宝地。可保财源茂盛,人丁兴旺。因此便取“高阜”与“淳溪”的第一个字,命名“高淳”。
第二种说法是:居住在湖滨高阜的百姓,长年接纳山水秀气,过着清静自在犹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风俗古朴。于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后一个字,命名“高淳”。
第三种说法是:居住在湖滨高阜的百姓,有丹阳、固城、石臼三湖环抱,有游山、花山、九龙山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人们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取淳字的“三点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联上右边的“享”字构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叁’ 高淳话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怎样

高淳话的形成
高淳历史悠久,6300多年前,在薛城一带,有南京地区最早的原始村落,先民们在这里建立了母系氏族,打渔、狩猎等。当1997年发掘出“薛城遗址”后,专家们意识到,高淳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用原始的语言进行交流。春秋时,吴王余祭七年(公元前541年),吴国在高淳筑固城,逐渐形成了吴方言。
高淳离南京虽只有百公里,但历史上因陆路交通不便,长久以来多靠水路与苏锡常和安徽宣郎广等横向进行文化、婚嫁等交流,与南京的纵向往来较少,而本地人又很少外出,长期闭塞,传统农业仍是其主要生存手段。
高淳历史上也曾有过几次移民事件: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诏命蔡京募集建康五县民夫围垦固城湖,成田五万余亩,赐名“永丰圩”。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受招安后,迁部分梁山士卒来永丰圩定居。
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后,为避猜疑,上奏朝廷“臣统军太多,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糜费”。这些湘军士卒大多没能返回原籍,安置在高淳、溧水等县,如高淳曹塘的侯、罗、曾、全等姓。
1950年,苏南行署组织常州、无锡178名青年来高淳参加土改,后来他们大多在当地结婚生子,成为高淳首批干部。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淳接受了大量南京知识青年,其中大部分于七十年代末返城,但尚有知青仍留在当地安置,扎根农村。
千百年来大批客籍人口的迁徙,却没能影响高淳话,倒是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口音,与高淳话“同化”了,这真是一个大奇迹。

山芋,学名甘薯,是价廉物美的健康食品。民间传说山芋原产高淳,是高淳话“山遇”的谐音。明万历年间,高淳大水,破圩淹田,颗粒无收,灾民大饥。一天,九龙山下一樵夫偶见野猪在山上拱食土中块根,便捡来一尝,甘甜味美,村民纷纷刨食充饥,度过灾荒,便取名“山遇”,从此年年栽植,传种各地。
早年间,商业生意是在桌面上论价成交,如一方借故离席与自家人悄商对策,是对客户的不尊重,买卖往往告吹。而高淳人与外地人谈生意,就不必担心内容外泄。老板与朝奉(助手)用高淳话商议,别人听不懂,生意很快谈成。
1984年,我国云南边境发生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越方了解我国“大后方”军事布防,能破译我军用粤、闽南、客家等方言的联络暗语。我方“猫耳洞”(工事)被炸、公路被毁,首次战斗失利。一天,某师长巡察前沿阵地,听到两位高淳老乡对话,大惑不解,于是命他们用高淳话传达指令,使越军无法破解这独特的军事“密码”。1985年2月,取得了松毛岭、小尖山等战斗的胜利,最终收复了老山前线失地。高淳籍战士马逢财、姜方顺、谢小福、孔新华等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英勇凯歌,高淳话也为自卫反击战立下大功。
高淳话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继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昆曲被列入名录后的又一次重大举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顾问沈澈视察了高淳,认为高淳话在全国独无仅有,应进行科学、全面的搜集、整理,加以保护,让这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我的家乡话,现在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希望满意。

‘肆’ 高淳区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王余祭在离今高淳区城东面十五公里的地方筑“子罗城”。因城高坚固取名“固城” ,即今固城镇 。并以此为基础设立“濑渚邑”。因为古中江又名“濑水”,固城就建在中江北岸的沙滩上,所以取名“濑渚”。三年后楚灵王下固城。楚平王为太子时据守固城,后人又把固城叫做“楚王城”。
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吴迁其邑于陵平山下,名陵平。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国又攻打吴国,并夺取、占领陵平,更名平陵。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攻下固城。进城后,伍子胥下令烧毁城内所有殿宇楼阁。史书记载:“吴伐楚烧固城,大火逾月未熄。”固城成了一片焦土。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固城被越军占领,划到了越国的会稽郡。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国打败越国,固城再属于楚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改濑渚邑为溧阳县,因地处濑水的北岸,“濑”与“溧”古音相通,古人又习惯以水之北为“阳”,这是高淳置县开始。县境范围含今高淳区、溧阳市全境及溧水区南境,县治今在固城镇。秦初到东汉四百多年间,固城是今高淳区、溧阳市、溧水区南境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国吴时,废溧阳县建制,作为屯田之用,在原县境东部置永平县(今溧阳市境内),治今溧阳市城南古县村附近,是今溧阳市内设县之始。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除永世县地外,又恢复设立溧阳县,属丹阳郡。
隋时,废永世县并入溧阳县;不久溧阳县并(古)丹阳县(县治在今江宁小丹阳镇)东部区域,改称溧水县,最初县治改在今高淳开化,后迁至今溧水区永阳;此时的溧水县辖区除了包括秦置溧阳县整个区域外,还包括(古)丹阳县东部地区。至此高淳使用长达810年的溧阳县之名终结。
唐朝(620年)分溧水县东部地区异地置溧阳县,即今溧阳市的前身,县治初在今溧阳市旧县村。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建县。
明朝弘治年间从溧水县分出置高淳县至今,县治为淳溪镇,属应天府。县因高淳古镇而得名。高淳镇即今淳溪镇。
清,改明应天府为江宁府,高淳属之。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期间,高淳县属天京省江宁郡。
清同治三年(1864年),陷天京,高淳复属江宁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高淳县隶江苏省。
1914年,于省、县两级间设道,高淳属江苏省金陵道。
1927年,废道,县隶于江苏省。
1934年,江苏省实行行政区督察制,高淳县属溧阳行政督察区。
1935年9月,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江宁)。
1937年12月7日,侵华日军陷高淳县城,建立伪政权;民国高淳县政府撤至第五区青桂塘,受江南行署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9年5月2日,属于苏南行政公署镇江地区专员公署领导。
1953年1月,撤销苏南行政区,成立江苏省,高淳县属江苏省镇江专区;1958年改为常州专区,高淳属之。
1959年,改为镇江专区,高淳县属镇江专区。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高淳县由镇江专区划回南京市管辖。
2013年2月,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高淳县,设立南京市高淳区,以原高淳县的行政区域为南京市高淳区的行政区域。
2013年5月,高淳区新晋“国保”有两处,是薛城遗址和固城遗址。
2015年7月,淳溪镇、古柏镇撤镇设街:撤销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以原淳溪镇行政区域设立高淳区淳溪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北岭路219号;撤销南京市高淳区古柏镇,以原古柏镇行政区域设立高淳区古柏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韩村集镇。

‘伍’ 高淳老街的历史沿革

高淳老街是南京着名旅游胜地,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的商业中心,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为省级文保单位,因位于高淳区淳溪镇,故而又称淳溪老街。
它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高淳老街始建于明代,为淳溪古镇的主要商贸街道,历经明、清两代500多年的不断建设,形成了一条长800余米(最初为1135米)的商业街,高淳老街不仅水路运输方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周围小桥流水,景色宜人。
高淳老街因呈“一”字形,又称一字街,东西全长800多米,宽4.5-5.5米不等,中间用粉红色的胭脂石横向铺设,两边用青条石纵向围绕,整条街面色鲜艳,整齐美观,历经八百年风吹雨打,人行车压,依然坚固耐用。
老街现存有314间店铺,均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合面式店房,上下二层,挑檐、斗拱、垛、墙、横桁、楼窗,风姿古朴,造型别致,多为明清所建,造型既具皖南徽派风貌,又有鲜明的地方传统风格。
老街原名正义街,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易名“中山大街”。日军侵占高淳后,改称“和平街”。日本投降后,复名“中山大街”。“文革”期间,又将其更名为“东方红大街”。1982年进行地名普查时,又重新复名“中山大街”。
为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1984年,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将老街原貌保存较好的长345米片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东自东门桥,西止通贤路,南到官溪路,北达县府路及江南圣地。通过不断修缮和改造,禀承“修旧”如旧原则,使老街仍保持了昔日的风貌,依旧飘逸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陆’ 高淳石臼湖是怎么来的

上古丹阳湖大泽,包括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以及周边地区一大片低洼湿地面积达3000 余平方公里 ,后代由于地质运动从而形成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纵横交错的河渠面貌。春秋时期伍子胥开挖胥河沟通古丹阳湖与太湖水域联系,古丹阳湖水直泻太湖流江入海,从而为围湖造田创造了条件。加上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开垦,围湖造田运动,水域面积被分割不断变小。所以,今天还能见到很多带“圩”的地名。由于人为的围湖造田,历史上高淳也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


‘柒’ 高淳名字的来由

县名“高淳”有三种说法
高淳原先属于溧水县,地处溧水县的西南边。全县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环水,历来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现境南有固城湖(又称小南湖),西有丹阳湖、北有石臼湖。沿湖滩地围成良田万倾,湖中水产品更是十分丰富,当年曾被称为溧水县的“粮仓”、“金库”。那时候,溧水县衙已经从开化城(今高淳境内,距固城东二十里)迁到了在城镇(今溧水永阳镇)。县城距西部圩区相距百里之遥,又隔山隔水,来去很不方便。老百姓要上县城完粮纳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陆路,向北翻过一座座山岗,穿过一条条羊肠小道。路不但难走,还要担心野兽伤人,土匪打劫;另一条是走水路,撑船横渡波涛滚滚的石臼湖。倘遇狂风恶浪,翻船落水,便有葬身鱼腹的可能。总之,走陆路难上之难,行水路又担惊受怕。这难那也难,难煞了当地的百姓。大家要求分县的呼声越来越高。溧水县衙的老爷们舍不得放弃现成的“粮仓”、“金库”,把西乡百姓的呼声当作耳边风,根本不买帐。到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本地有三位年轻的读书人,看到家乡父老每到完粮纳税就叫苦连天,心里很难过,就挺身而出,联手为民请命。他们越级上书应天府,举出一桩桩事实,提出一条条理由,请求将溧水西南七乡一镇(即崇教、立信、永丰、永成、游山、唐昌、安兴七乡和高淳镇)划出,另建一县。应天丞冀绮对溧水西乡百姓要求分县的呼声有耳闻,这次接到****书后,格外引起重视,马上派人下来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书所写的情况属实,建议可行。于是冀绮便以“地旷难制”为理由,向当时的明孝宗奏本,请求批准划溧水县西南七乡一镇另建一县。到这时,溧水分县的事总算“通了天”。消息传来,万众欢腾,那三位大胆上书的热血青年,也自然成了众人议论的焦点。凑巧这三位青年的名字后边都有一个“三”字,其中一位叫刘鉴三,一位叫夏佑三,另一位叫孔份三,因此高淳民间流传着“三三分县”的说法。 应天府丞冀绮的奏章递上去后,孝宗皇帝觉得“地旷难制”不能不加以重视,于是就提笔签上了“准奏”二字。关于县名,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孝宗认为不妥,理由是当时山西也有个淳化县,两县重名,会带来不应有的麻烦。既然不妥,就得改名。改什么好呢?孝宗看到奏章上有“县治拟设高淳镇”一句,觉的“高淳”二字不错,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因为有这个插曲,所以后代人每提起县名,就有“初拟淳化,钦定高淳”的说法。 说到高淳镇,确实是一座美丽富饶的水乡古镇。它紧靠一望无际的古丹阳湖,是湖东北的一快山丘高地,又名镇山。古镇何时行成,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高淳道中》的诗,诗中写道:“路人高淳麦更深,草泥沾润马骏骏。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石渗金。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无壁树空阴。一箪足属前村店,滚滚炊烟起竹林。”从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看,说明这里早在宋代就是一处人烟稠密的山村集市,至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建县后,县名“钦定高淳”,镇名就改为“淳溪”,以镇山下的一条溪流命名。
原来的镇名“高淳”二字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话是:街是建在镇山之上,是一处湖滨高阜;山下有一条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经青龙桥、大通桥流入固城湖,再向西与官溪河会合。溪水环山流过,犹如玉带金锁。这样的地形地貌,古人认为是一块“活地”,一块风水宝地。居住在这里,倚山临水,山水相映,可保财源茂盛,人丁兴旺。因此,便取“高阜”与“淳溪”的第一个字,命名“高淳”。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沧海变桑田,以前的那条淳溪河,如今已找不到影踪,只有官溪河边的一条古街,店堂依旧,古色古香,还保留来江南古镇的特色。
第二种说法是:居住在湖滨高阜的百姓,长年接纳山水秀气,过着清静自在犹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风俗古朴。于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后一个字,命名“高淳”。 说起高淳民风淳朴,既有很深的历史根源,也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关,并非自吹自擂。民国初年,有四位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毕业生到高淳挂职锻炼,体察民情。当他们经过一番调查考察后,得出一个共同的看法,说高淳有“三小三多”。哪“三小三多”?即“小桥渡口多,小脚女人多,小庙祠堂多”。话虽说得有点片面,但话中却道出了高淳当时的现状和实情。 小桥渡口多,反映了高淳依山傍水,河汊纵横,一派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幽美环境。同时也反映出地方交通不畅、交往不便的落后一面。 小脚女人多,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已被摧垮,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民国初年,地区偏僻的高淳,封建残余、旧风陋俗,依然根深蒂固。女子“裹脚”的陋习,虽为广大妇女所痛恨,但敢站出来反抗的毕竟少数。女孩子们拗不过封建礼教的压力,不得不含泪让大人用长长的白布条,将粉嫩的脚掌一层一层裹起来,硬是在承受长年累月的痛苦煎熬后,挤压出一双“三寸金莲”。从此走起路来一扭一拐,十分不便。这在当时,不以为苦,反以为美,叫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时至民国初年,外界都在轰轰烈烈地革故鼎新,破旧俗,立新风,而高淳的女子还仍旧扭着一双小脚在走路,可见地方讯息是咋样的闭塞,百姓思想又是何等守旧。 小庙祠堂多,反映了旧社会高淳宗族、宗教势力渗透极深,影响极大。首先是宗教势力很大。高淳百姓多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很少杂姓。几乎村村有家庙,处处有祠堂。同宗的人遇到不公不法的事,大都不愿上县衙告状申诉,而只肯到本姓祠堂里评理。祠堂里族长的权力很大,族规很严。触犯族规的人,轻者受罚,重者处死,家法替代国法。其次是信教和迷信鬼神的人不少。佛、道二教传入高淳的历史比较长,佛教可追溯到汉代,道教最迟起愿于晋代,均有史料作证。因为百姓中信佛信道的人多,所以庙宇庵堂遍布全县各个村镇,香火极盛。有迷信思想的人认为,人生祸福都是命中注定,一切听天由命。抱着这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人的心理上必然发生畸变,变的遇事瑾小慎微,性情温良恭顺。性淳固然是好事,但守旧就明显是缺陷。 再说,儒教的渗透,儒家“忠孝仁义”、“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影响,也是高淳民风淳朴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相传孔子适楚时上过游山,在游山上设坛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在当地留下很深的影响。特别是西汉末年和北宋末年,内乱外患不断发生,大批士大夫,带着家眷随驾南迁,有许多就选择在山青水秀的高淳安家落户。这些人到高淳后,大兴教育,办儒学、建义塾,广泛传播孔孟之道,更使儒家思想在在高淳人民心中深深扎根。过去有不少在高淳当过县令的文人,做起文章来,一致赞叹高淳民风淳朴,社会安定。他们感到在高淳当县令,只要取得地方士绅、族长的支持,就不必为审不完理不清的官司而烦恼。平时找几个地方士绅喝茶写写诗,惬意得很。有的县官一任再任,觉得在这里当官有一种难得的轻松感、悠闲感。
“高淳”二字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居住在湖滨高阜的百姓,有丹阳、固城、石臼三湖环抱,有游山、花山、九龙山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为了表达这个意思,人们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何谓“享三湖之福”?就是取淳字的“三点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联上右边的“享”字构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捌’ 为什么高淳人是日本人

高淳人不是日本人。

高淳区历史文化悠久,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的薛城遗址是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村落,伍子胥率部开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早并且仍在发挥航运作用的人工运河,高淳老街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是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高淳区常住人口为429173人。

相关内容:

学术界通常的说法是,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的日本,考古学上称为绳纹式文化时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猎、捕鱼,居住在竖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

关于日本人自称和族(大和民族)的来源,《辞海》注谓:大和,日本之别称,简称和,本畿内五国之一,在今奈良县辖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玖’ 请问有谁听说过高淳吗,去过吗

江苏省高淳县是个盛产大闸蟹的故乡,以蟹为媒,第三届中国南京固城湖螃蟹节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高淳隆重举办。

“高淳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来到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蟹乡的地方,除了能品尝到鲜美无比的大闸蟹外,还能感受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游览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

南京远祖在高淳

1997年8月,薛城乡(现为淳溪镇)在新建卫生院挖地基时意外出土了部分文物,县文保所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控制了施工现场,并同南京市博物馆一道对此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被评为“全国考古重要发现提名荣誉奖”的薛城遗址。它占地约6 万平方米,被专家推定为南京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处史前古文化遗存,距今约6 3 0 0 年。

薛城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均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时代约相当于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约相当于或略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第三期,晚期约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晚期。其上层为氏族墓地,下层为居住址,遗址位于皖南青弋江,水阳江泄入长江口的“古芜湖”之滨,丰富的遗存颇具有特色,代表了苏、淅、皖交汇地带,山地与沼泽地交界区的一个新文化类型。

6000多年前,当土生土长的高淳人在这里生活时,就开始用原始的高淳方言交流,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不少唐音,不少唐诗用现代普通话朗诵没有了韵感,但用高淳方言则句句押韵。目前高淳县专门成立了县长挂帅的申报小组,并抽调一批教育、文化界的老同志对高淳方言进行科学、全面、典型的搜集整理,以早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在高淳,除了有古老的遗址和方言外,吴国宰相伍子胥两千多年前率部在这里开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仍在发挥航运作用的人工运河;古固城遗址乃是春秋吴濑渚邑所在地,比南京古代的金陵邑还早两个多世纪;总数达320幅的清末道教神像画,是国内保留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东坝戏楼、沧溪戏楼为苏南地区罕见,折射出当时多姿的民间娱乐活动和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另外,双女抗婚的美丽传说和韩国大诗人崔致远的动人诗人令人鬼共泣,在韩国流传甚广,北京大学、扬州大学、南师大都因此而举行过崔致远学术暨中韩文化交流研讨会……

“高淳四宝”耀江南

高淳,除了名闻遐迩的“固城烟雨”、“石臼渔歌”、“保圣晚钟”、“官溪夜泊”等高淳八景外,“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的高淳四宝更是众口皆碑,千秋光彩。难怪当年干隆皇帝下江南时唯独把“江南圣地“的美誉赐于了高淳。

列为“四宝“之首的“保圣寺塔“相传建于三国时期的吴赤乌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据说是孙权为庆贺其母八十寿诞而建。亦说周瑜英年早逝后,孙权之母痛怜周瑜之爱妻小乔,亲自到当时的周城(今砖墙镇)接她回建业〈今南京〉游玩解闷,当八牛车驾行至高淳镇〈今淳溪镇〉东龙城山时,被两个打架的醉道士挡住去路。孙母喝令拿下,不料两道士受惊而死。孙母一生信佛,待人宽厚仁慈。于是令人在龙城山建造了一座“七级浮屠“(即保圣寺塔),以超度两位死去道士的亡灵。这座寺塔别具一格,国内罕见。历代地方官吏都视该塔为镇县之宝。塔高31米,塔身用特制的青砖叠砌。“近看似玉笋拔地,远眺若健笔凌云“。登塔鸟瞰,县城风貌,一览无余,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早已消失在固城湖底的“一字街“,始建于南宋,因明正德七年〈1512年〉东坝被加高三丈,致使流淌了数千年的三湖之水不复东流,高淳被沉田10万亩,固城湖区60余座圩堤尽被淹没,作为高淳四宝之一的“一字街“也被淹没在浩瀚的固城湖中,直到明嘉靖年间,人们仍可在枯水季节看到湖中裸露出来的砖、石、木料、水井等。

“倒栽柏树“相传是晋朝着名道士许逊〈字敬之〉所植。许是江西南昌人,生于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年青时就从师于大洞真君吴猛,晋末大乱时,他弃官同吴猛共游天下。公元374年,许逊从南昌西山拔地飞升,落在高淳,成为转世灵童,自小就读于高淳县东20里外的南道观(即寻真观)。一天,塾师因事外出,学生们进行拔小柏比赛,许逊一连拔起两棵幼柏。正在这时,老师回来了。他害怕老师责罪,匆忙地将两棵小柏分别掷入两口井中,由于慌张,将树枝朝下树根朝上了。老师酒后回观也未曾注意。数月后,发现插在井中的小柏,根上抽出了新枝绿叶,而且生机盎然,都以为是神仙所为。于是妥加保护,不几年功夫就长大成材,成了远近闻名的“倒栽柏树“。现存于古柏镇的那棵千年古柏,树围1丈3尺7寸。此树挺拔如铁,倔强似刚,盘根错节,弯弯曲曲,青枝绿叶,生机勃勃,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白牡丹“生长在花山石坡上的石隙中。传说古时候,有一姓鲁的青年,上山砍柴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昏迷不醒。恰逢神仙铁拐李路过此地,他忙取出葫芦中的仙丹喂其服下,但毫无效果。这时,树上挂下一只蜘蛛,趴在那青年被毒蛇咬伤的伤口上吸毒。青年得救,蜘蛛无恙。铁拐李既惊奇又惭愧,觉得自己悉心炼丹,竟毫无用处,一怒之下,就把葫芦砸了,说:“白费炼丹千年,石上开花一时“。恰巧被砸碎的葫芦中还有一粒仙丹,滚落到石隙之中。日久天长,长出一棵色彩鲜艳、花香四溢的白牡丹花来。

高淳民俗知多少

在高淳县定端口镇韩桥村的一个晒场上,记者再度看到了“跳五猖”的热闹场面:身着古装的村民或挑篮,或扛旗,或敲锣,或打鼓,一派欢腾景象。不一会,主要角色入场了:先是5个手持华盖的壮汉入场站定,接着4位衣着光鲜、头戴面具、步态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了场。他们分别代表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等4位为民请命的“地神”。而随后又入场的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他们的华盖、面具与服饰都以五色相配,红、蓝、黄、黑、白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五猖”与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不知名的舞蹈,整个表演过程要持续两个多小时,上场演员达100余人。

“跳五猖”的神奇,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民间舞蹈的起源,更在于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已在中国大地上消失60余年,正濒临绝迹。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跳五猖”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主要流传于高淳县、溧阳县及安徽郎溪县等地。在“破四旧”时期普遍被禁止。如今,表演者们多半离世,即使是当年稍谙人事的“小观众”,也已是耄耋老人。

在高淳县,除“跳五猖”之外,还留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民俗,如花台会、打水浒、大马灯等。 花台会又称社戏(鲁迅散文《社戏》中曾有介绍),是高淳县原薛城乡的保留节目。三年一小戏,九年一大戏。在水边或土地庙旁一草台班子,上演各路戏文,观众全为村民,很有韵味。而打水浒则为高淳县独有的民间武术。它起源于宋代,真意在于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以传说中被誉为三十六天罡星的梁山好汉为原型,以各位所使器械为道具,用真刀真枪十八般武器轮流械斗。打起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什么武松十八棍、孙二娘双刀、鲁智深醉拳等,既可强身健体,又极富欣赏价值。“江南一绝”大马灯则较为人所熟知:两人共演,前者戴道具扮马头,后者屈身紧抓前者腰扮马身,两人互相牵制,表演难度相当大,1993年,大马灯就获得沈阳国际秧歌节金玫瑰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颁奖晚会上亮相。“打水浒”、“叠罗汉”融民间武术和民间文艺表演于一体,国内独树一帜。薛城板龙直径达1米,长百余米,表演者达数百人,堪称中华龙之最。“龙吟车”高十数米,出游时,其队伍浩浩荡荡,伴之以民间文艺活动,令人叹为观止。

为何高淳多民俗

对高淳民俗作了长达12年研究的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第一个民俗学博士陶思炎陶思炎博士称高淳为江苏民俗文化的“富矿区”。而这一“富矿区”的形成也是有其历史与地域原因的。 高淳虽离南京不远,但因交通不便,长久以来多靠水、陆两路与溧阳、安徽宣州等横向地带进行文化、婚嫁等方面的密切交流。而与南京的纵向来往就少多了,几乎没受到什么六朝都市文化的辐射。历史上高淳也无大量的外地人员流入,本地人也很少到南京来,直至今日,其语言体系仍属于吴语区,其封闭性可见一斑。
近年来,高淳县委、县政府认识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当年亲身经历的老人们回忆、整理,同时对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套路、音乐等方面加强指导改进,克服了原来程式化、单纯以跑“字”(一般按“天下太平”四个字的笔划进行表演)为主的表演模式,丰富了表演内容,并在指导中注重对民间文艺特色的保留,强调原始性、民间化。全县各级各部门对高淳民俗文化的认定与保护力度在逐步增强,但把民间宗教活动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加以开发利用,转化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对民俗区的开放与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发扬,高淳仅还只是开了一个头。

‘拾’ 高淳属于哪个省

高淳县属于江苏省南京市。
高淳县历史上是原隶属于南京市管辖的一个县,现已撤县设区。该县地处南京南部,被誉为南京后花园,是世界慢城联盟授予的“国际慢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百强县,被干隆皇帝誉为“江南圣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西部为水网圩区,东部为丘陵山区,全境为固城湖、石臼湖和水阳江环抱,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形成精品陶瓷、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出口服装、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3个高新技术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高淳县,设立高淳区。

附注:
简介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秦淮区、白下区,设立新的秦淮区;撤销鼓楼区、下关区,设立新的鼓楼区;撤销溧水县,设立南京市溧水区;撤销高淳县,设立南京市高淳区。[1]2013年3月28日南京市高淳区正式揭牌成立,从此建县制522年的高淳县成为历史。[2]

© 2013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高淳区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高淳县是原属于南京市管辖的一个县,地处苏南板块,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先后创成国家生态区、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1],被干隆皇帝誉为“江南圣地”。[3]2011年再次跨入全国百强县。2011年底,户籍总人口[4]431057人。
在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建县,现今高淳县人民政府驻淳溪镇镇兴路228号。[5]
高淳地处江苏南部长江以南、为南京市郊,东邻苏、锡、常,西接安徽的宣城、马鞍山;总面积802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人口43万。境内地势西低东高,西部为水网平原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区。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1157mm,年平均气温15.9℃,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生态优越,风光秀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环保优秀县。高淳农业资源丰富,特色物产丰饶。全区有固城湖、石臼湖两大天然淡水湖和长江支流水阳江。是清朝干隆皇帝钦赐的“江南圣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先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区、商品油基地区、省淡水鱼类重点生产基地。56万亩耕地盛产优质粮油,26万亩优质水面,年产螃蟹、甲鱼、青虾、银鱼、珍珠等名特优水产品3.5万吨,以及各种水生蔬菜万余吨。10万亩山地竹林郁郁葱葱,林、桑、茶、果等土特产久负盛名。
高淳工业经济迅速崛起,竞争优势明显。已形成精品陶瓷、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出口服装、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3个高新技术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份额高达48%;建筑、水运、水产三大特色经济闻名全国,支撑起农村经济的“半璧江山”。薛城古人类遗址、春秋古固城遗址、古老的人工运河——胥河,明清古街、玉泉古寺等大批名胜古迹保存完好;孔子周游、吴楚争霸、陈毅东征等大批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跳五猖、大马灯、打水浒等民间艺术流光溢彩。先后开发建设成高淳老街、游子山、迎湖桃源等三大景区,使高淳成为南京及周边城市市民观光、休闲、度假的优选之地。

希望可以帮到你!

阅读全文

与高淳历史上怎么形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