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元氏县有多少年历史

元氏县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29 08:21:51

‘壹’ 元氏这个“史上最早女皇帝”的生平千古之谜是如何的

元氏(公元528年),女鲜卑人,北魏孝明帝元诩与宫缤潘充华的女儿,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从严格意义上讲,她才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女皇帝,并且是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立国以来在位的第十位皇帝。
但是,元氏却在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至在各种史书上都找不到她的任何位置。元氏的女皇帝身份之所以普遍不被后世所承认,史书上从来也不把她列入正统皇帝系列,原因有三:一,她是其祖母胡太后一手导演的政治欺骗的杰作——以女充男;二,她是在襁褓中继位的,她继位时出生才不过50天,堪称史上最小的皇帝;三,在位时间过分短暂,甚至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被导演这幕政治大戏的祖母胡太后自己揭穿。
当然,元氏之所以在历史上没有位置,除了上述三种原因外,还在于长大成人后,究竟从事了什么,都有哪些作为这些问题都是历史上的空白,后世的历史学家们遍查各种史料,却始终无法找到任何有关于她长大之后的事情的历史记载,因而元氏这个“史上最早女皇帝”的生平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由于出生在特殊的家庭里,元氏从未出生时,就被贴上了政治标签,也不知道在其出生前,被其祖母胡太后做过多少次精密的政治盘算继而出生后,就被其祖母胡太后拿来冒充男孩,而其实,她却是不折不扣的女儿之身。在皇位传承这种大事上也敢弄虚作假,胡太后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昙花一现,元氏创下在位时间最短纪录

孝明帝元诩突然驾崩之后的第二天,胡太后谎称皇女元氏为皇太子,拥立元氏登基为皇帝。这样一来,胡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续临朝听政了。当时的元氏出生刚满50天,由于没有跨年,因此就没有改元,仍然沿用“武泰”年号。这样,从常理上来说,元氏成为北魏第十位皇帝,亦为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当然,由于这位女婴皇帝才出生一个多月,不可能真正地行使皇帝的权力,实权仍然掌握在她的祖母、临朝称制的胡大后手中,元氏只不过是胡太后的傀儡。
又过了一天,胡太后见人心已定,于是便发布了一道诏书,这道书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诏书上说,昨天胡太后所立的皇帝本是女儿身,因此废昨天刚刚登基的女婴皇帝,改立宗室临洮王元康的世子元钊为皇帝元钊于第二天正式即位,成为了北魏王朝3天内的第二位皇帝
胡太后对这次事件的解释是:孝明帝死得仓促,来不及指定继承人,因此只好让他唯一的女儿暂且以皇子身份继承皇位。但是后来,胡太后又发现元钊是继承皇位更加合适的人选,再加上历史上也没有女人做皇帝的先例,于是便废黜了元氏女婴皇帝而让元钊当皇帝。当然,这一废一立都是胡太后试图长期掌握帝国最高权力而使出的手段,因为元钊虽然比女婴皇帝大几岁,但也只有3岁,胡太后立他为皇帝是因为他年幼不能管理国家,她可以继续临朝称制,做事实上的女皇帝。而那位仅仅当了不到一天皇帝的女婴元氏也就此不知所踪。

‘贰’ 元氏县的建制沿革

战国初,元氏县属中山国,赵国灭中山国后属赵国,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县由此而得名。西汉初设置为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把边境的地方设置作“县”。元氏县这一带就是当时赵国的边疆,北边滹沱河对岸就是中山国的地方。公子元就将他的封地叫作元氏县。这就是元氏县的由来。 古代
周初分封诸侯,槐水流域建有诋国,封龙山南麓建在飞龙邑。
战国时属中山国都城灵寿(平山三汲);赵国时,赵国公子元封于此,元氏县由此而得名。
秦朝属钜鹿郡。
西汉初设置为县。汉代设恒山郡,郡治元氏故城,汉文帝时避文帝讳(刘恒)称常山郡。汉景帝时称常山国。
西晋时常山郡治由元氏迁往真定(今石家庄北东古城一带)。
隋复置恒山郡,治真定。
近现代
1943年1月获鹿县路南区域并入元氏县改称元获县,1949年8月划归石家庄专区。
1958年5月元氏高邑两县合并为高元县,同年12月改称元氏县。
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元氏县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复设石家庄专区,元氏复属之。
1962年3月三县(元氏、高邑、赞皇)分置,元氏县恢复原建置。

‘叁’ 邢台的历史早还是元氏的历史早

元氏县名人(1)李牧 ,北褚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2)李左车,北褚人,李牧后人,秦末谋士。(3)李治(1192-1279)元代数学家。(4)李琦 明初人 祖籍纸屯。洪武初任监察御史,后调任大理寺副御。元姓名人元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传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元勰字彦和,献文帝。

‘肆’ 中国千年古县都有哪些

一、千年古县名录:
河北省:馆陶县、鸡泽县、元氏县、赵县、武强县、武安市、遵化市、滦县、涿鹿县、井陉县、涿州市、蔚县、定州市、魏县、赞皇县、涉县、易县、行唐县、卢龙县、灵寿县
天津市:蓟县
甘肃省:成县
陕西省:韩城县、米脂县
山西省:安泽县、长子县、襄垣县、交城县、沁水县[1]
山东省:(74个)青州市、博兴县、蓬莱市、平度市、平原县、蒙阴县、费县、肥城市、定陶区、东平县、东昌府区、东阿县、宁阳县、泰山区、滕州市、历城区、历下区、临淄区、莱阳市、莱芜市(古县目录中为莱芜县)、临朐县、乐陵市、高密市、广饶县、高唐县、莒县、巨野县、鄄城县、金乡县、新泰市、邹平县、邹城市、周村区、茌平县、成武县、寿光市、单县、任城区、峄城区、兖州市、阳信县、安丘市、平阴县、牟平区、德州市(如今级别为市,但的确在册)、陵城区、 东明县、郯城县、莱州市、临清市、临邑县、冠县、即墨市、胶州市曲阜市、夏津县、淄川区、泗水县、诸城市、章丘区、长清区、莘县、商河县、沂水县、郓城县、阳谷县、武城县、文登区、平邑县、临沐县、昌乐县、昌邑市、鱼台县、禹城市、无棣县[2]
河南省:汤阴县、沁阳市、修武县、新郑市、上蔡县、汝南县、项城市、长葛市、淮阳县
江苏省:淮阴区
浙江省:乐清县、永嘉县、瑞安县
湖南省:浏阳市、耒阳市、汝城县
四川省:富顺县、泸县、阆中市、德阳市
重庆市:垫江县
江西省:南昌县、安义县、进贤县、新建县
广东省:增城县、四会市、龙川县、始兴县
福建省:德化县、尤溪县、宁化县
二、简介:
“千年古县”是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家重点文化走出去战略项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项目之一,依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体系”和“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鉴定标准”,在中国现存的800多个上千年的古县中,优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进行“千年古县”的重点保护和国内外宣传工作。
三、信息来源:http://weifang.iqilu.com/wfsh/ly/2017/0518/3548646.shtml
http://dms.mca.gov.cn/article/gzdt/201002/20100200058199.shtml

‘伍’ 元姓始于什么时候

元(Yuán)姓源出有五: 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元姓之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最具体的证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铣。关于元铣,清代学者张澍在其所着的《姓氏五书》上曾有介绍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自然是后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过,他并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为,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了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来源多端,血缘方面也不甚单纯。 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记载:“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这一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200年以前,春秋时的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则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黄帝子孙了。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元氏县,换言之,该地即为此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又据《韵会》:“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其发源之地亦为河北、河南一带。 3、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这一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鲜卑族的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拓跋宏之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为元,并且迁都于洛阳。因此,后来这一支源自鲜卑族的元氏,就活跃于河南省一带,并且世代汇为当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辈出。 4、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这两支外族的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我国北方。 5、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得姓始祖①: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麻烦采纳,谢谢!

‘陆’ 历史沿革及其行政区划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东垣(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井陉(今井陉矿区)先后置县,属恒山郡,郡治东恒。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攻东恒,平定叛将赵利,改东恒县为真定县,治所仍在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一部置真定国。王莽建立新朝,为标新立异,大改地名,将常山改为“井关”,真定改为“思治”。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省关县置栾城县,与石邑、真定、井陉等县皆属常山郡。

三国时期,石家庄为魏地,仍属常山郡。西晋初常山郡治从元氏迁真定(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北魏始皇三年(公元398年)迁常山郡治至安乐垒。北齐时常山郡治复迁于真定(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恒州辖真定、常山、井陉等县;大业初,又废州立郡。直至唐初,郡、县治所才从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移于滹沱河以北,即今正定县。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石邑西境置鹿泉县(今鹿泉市)。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恒州(治石邑),领石邑、真定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恒州治所迁真定。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废石邑并入获鹿县。石邑降为镇。至晚到明朝初年,石邑镇已不复存在,仅留下该镇一头的一个村落——镇头,至清代,“镇头”传为“振头”,又称“枕头”。

自隋开皇三年至宋开宝六年,振头作为石邑县治和恒州州治前后达390年之久。

唐宋以后,真定、石邑两县治所先后北迁、西移,但今石家庄市区基本上仍属获鹿、真定(正定)两县地。

明代,石家庄是一个小村。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不足0.10平方千米,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

1903年和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先后在石家庄建站,从此石家庄商贾云集,日臻繁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实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组建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市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废除原来的“市自治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搁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0日,日本军侵占石门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5日,组建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以秘字第1027号指令,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11月13日,举行庆祝大会;同年,伪河北省公署民统字第5369号训令拟定市区范围:东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大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8日,又划入正定、获鹿一部分村庄,加上原东北栗村、西北栗村等村,共计69个村庄,全市面积为121.80平方千米,人口为166733人。石门市共分6个区,第一、二区为市内区,余为郊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12月26日,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划为8个区,市内原一、二区分为4个区,郊区4个区不变。即第一区:京广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北;第二区:京广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南(含中山路);第三区:京广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南;第四区:京广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北(含解放路);第五区:即原第三区;第六区:即原第四区;第七区:即原第五区;第八区:即原第六区。1948年9月26日,石家庄市改属华北人民政府领导,为省辖市。

1950年6月27日,建立井陉矿区(辖39个村),划归石家庄市;8月22日,将郊区4个区合为两个区,即原五、八区合为新五区;原六、七区合为新六区。

1953年12月21日,郊区两个区合为一个郊区,后又改称振头区。

1955年1月14日,石家庄市第一区改称新华区,第二区改称永安区,第三区改称东华区,第四区改称和平区。

1956年4月30日,市内五个区改为3个区,即京广铁路以西原新华、永安两区合为桥西区;京广铁路以东原东华、和平两区合为桥东区;建设大街以东(含建设大街)为长安区。

1958年4月28日,石家庄市由省辖市改为专辖市;8月,郊区成立“卫星”、“红星”、“东风”3个人民公社,直接归市领导,同时撤销振头区建制;随后,在3个人民公社的基础上,又从正定县、栾城县、获鹿县划入50个村庄,分别纳入3个公社,实行乡、社合一,使郊区范围空前扩大;10月,市内建立“桥西”、“桥东”、“长安”3个人民公社,公社和区政府实行政、社合一,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1月11日,井陉县、获鹿县两县并为井陉县,划归石家庄市,矿区撤销并入井陉县。

1959年1月24日,撤销井陉县,划分两个市辖区,即:石家庄市井陉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微水)和石家庄市获鹿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获鹿城关)。

1960年3月1日,石家庄专员公署与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称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5月10日,石家庄专员公署撤销,原石家庄专员公署所辖的正定(含灵寿)、新乐(含行唐)、藁城(含无极、栾城)、深县(含安平)、束鹿(含晋县、深泽)、衡水(含武邑、枣强、冀县)、宁晋(含新河、赵县)、元氏(含高邑)、平山(含建屏)9个县划归石家庄市。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5月26日,设立井陉县,将石家庄市原井陉、获鹿两区划入,同时,将并入井陉县的井陉矿区分出,与井陉矿务局合并成立井陉煤矿人民公社(政企合一),直属石家庄市;6月30日,获鹿又从井陉县分出,划归市桥西区。

1961年4月28日,石家庄专区与石家庄市分设,石家庄市改为专辖市,原由专署划归市辖各县,又划归专署;12月30日,以京广铁路为界,建立两个郊区,即东郊区和西郊区。

1963年,矿区与矿务局政企分设,重新成立井陉矿区。

1964年1月11日,缩小郊区、矿区,西郊区保留54个村,东郊区保留32个村,矿区保留28个村,同年末,东、西郊区又合并为一个郊区。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省会从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

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

1979年,红卫区改称桥西区。

1983年11月,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获鹿、井陉两县划归石家庄市。

1986年4月,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正定、栾城两县划归石家庄市。

1990年,石家庄市辖桥东、桥西、新华、长安、郊区、矿区6个区和井陉县、获鹿县、正定县、栾城县4个县,计33个街道办事处,29个镇,69个乡。

1993年8月,原石家庄地、市合并为石家庄市。几经历史变革,全市现下辖6区、5市(县级市)、12县,分别为新华区、桥西区、桥东区、长安区、裕华区、井陉矿区;新乐市、鹿泉市、藁城市、晋州市、辛集市;正定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井陉县、赞皇县、高邑县、元氏县、赵县、深泽县和无极县。

‘柒’ 元氏县历史

不是北门不好听,而是元氏故城做为常山郡时北门曾经被攻破,不吉利所以城迁到故城南边建城也就是现在的元氏县没有设北门

‘捌’ 元氏县哪个地方好玩

元氏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与井陉县接壤,西南邻赞皇县,南与高邑县相接,东部与赵县、栾城县相邻,北与鹿泉市相邻。东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总面积849平方千米(简册)/668.4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槐阳镇文化路59号。邮编:051130。行政区划代码:130132。区号:0311。拼音:Yuanshi Xian元氏县辖6个镇、9个乡:槐阳镇、南因镇、南佐镇、因村镇、姬村镇、宋曹镇、东张乡、赵同乡、马村乡、北褚乡、苏阳乡、苏村乡、北正乡、前仙乡、黑水河乡。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境内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有3个火车站,与周围县市相连的公路四通八达。

元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战国初元氏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属赵国,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汉初设置为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这里是东汉汉明帝刘庄的诞生地,是战国名将李牧、楚汉名士李左车的故乡。古代着名数学家李冶晚年寓居西部封龙山,潜心研究数学理论,写出了享誉中外的数学理论专着《测园海镜》。 悠久的历史给元氏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东韩台“古墓群”;城内屹立着的“开化寺塔”;元氏“西周墓”;封龙山“石窟”;先后被省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元氏“西周墓”出土铜器34件,玉器5件,铜器大都完整。西部山区封龙山有许多文物古迹,山色秀丽、风景宜人,流传着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封龙山汉碑有3通被纳入我国百种名碑之列,,誉为“国宝”。

‘玖’ “元”姓的来历

元姓
一、姓氏源流
元(Yuán)姓源出有五:
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元姓之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最具体的证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铣。关于元铣,清代学者张澍在其所着的《姓氏五书》上曾有介绍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自然是后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过,他并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为,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了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来源多端,血缘方面也不甚单纯。
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记载:“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这一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200年以前,春秋时的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则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黄帝子孙了。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元氏县,换言之,该地即为此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又据《韵会》:“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其发源之地亦为河北、河南一带。
3、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这一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鲜卑族的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拓跋宏之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为元,并且迁都于洛阳。因此,后来这一支源自鲜卑族的元氏,就活跃于河南省一带,并且世代汇为当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辈出。
4、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这两支外族的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我国北方。
5、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得姓始祖①: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元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清代学者张澍着《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国的元氏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后,一支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后代称为元氏。这支元氏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县。该地即是这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一支元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这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氏,并且迁都到洛阳。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
三、历史名人
元 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圭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传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 勰: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长陵北山。
元 结:字次山。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天宝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着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 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着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元 载:字公辅,岐山人。唐代天下元帅行军司马。嗜学好属文,以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学,策入高科。初授新平尉,历度支郎中。肃宗嘉其奏对,委以国计。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俄迁户部侍郎度支使,并诸道转运使。以附李辅国,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排去忠良,引用贪猥。大历中,以贿败,伏诛。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元 绛:字厚之(1008-1083),祖籍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祖父元德昭为五代吴越丞相,遂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大臣、文学家。元绛从小聪颖好学,5岁时便能作诗,9岁时拜见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太守,太守试以三题,并将其文章呈进于朝。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初授江宁推官,摄上元令(现均属江苏江宁)。当地有一豪强王豹子,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元绛不惧豪绅,依法将其捕获,予以斩首。元绛善于断案,有一妇人状告邻居与其夫嗜酒争吵,乘黑入室砍断其夫脚。元绛见该妇哭而不哀,言其夜与夫同眠却衣裙无血污、该妇回去后与一僧私语谈笑。即令捕回妇、僧,审出实为奸情杀夫。百姓无不称颂。安抚使范仲淹将其调任永新知县,后改任通州海门县(今江苏省启东东北)。该地民众多以贩盐为生,按律盐为官办,百姓贩盐犯法,制置使欲治盐贩罪。元绛认为该地产盐,并以此为生,超过规定存盐数,情有可原,宜略施惩戒放之。后升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今属浙江省),转为度支判官。皇佑四年(1053年)为广东转运使,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召拜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进龙图阁直学士,调广、越、荆南,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熙宁八年(1075年)十二月,自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受耆宁(神宗子)事牵连,贬知亳州,改颖州。三年,加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绛在官期间,操持有当,支持王安石变法。工于诗文,“景灵宫”作神御11殿,令其作《上梁文》,一夜之间完成。朝廷颁给少数民族首领及外国诏书亦多出自其手。着有《玉堂集》,《全宋词》存其词2首,《宋诗纪事》存其诗6首。卒后,赠太子少师,谥号“章简”。
元景皓:公元550年,高洋废掉了东魏的孝静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齐朝,历史上称为北齐。在原来的东魏政权中,元氏贵族势力庞大。高洋夺权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就尽力削减和限制元氏贵族的势力,这样一来,与元氏贵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晋阳巡行,担心元氏贵族趁机谋反,就对元氏贵族大加杀害。当时的定襄县令叫元景安,他为了逃避被杀的厄运,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听说后,怒斥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竟抛弃祖宗,换成别人的姓,太可耻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说,大丈夫宁可为玉器而被打碎,怎么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苟且偷生?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话告诉了高洋。高洋对元氏贵族本来就怀有戒心,听到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杀了元景皓。后来常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
元德昭:本姓危,字明远,五代时江西省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吴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战功卓着,拜为丞相。
元奉宗:字知礼(961-1038),北宋余杭(治今浙江省杭州)人。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释褐知歙州绩溪县,徙常州武进令;为漳州从事,除忠正军节度掌书记,俄改淮南幕、擢太子中允,领庐州榷酤,又知蜀州晋原县。仁宗时,迁太常丞,赐五品服,知通州海门县,又迁太常博士。入拜尚书屯田员外郎,有监郡之行,请余杭一闲局,求分务南都,旋即告老归姑苏,终官都官员外郎。子绛。仲淹“以公年德,尝修乡丈之礼”;又因其“孝友之风”、“抱道于身”而加敬,为撰墓志。
元好问:字裕之(1190-1257),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系出元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着有遗山集、续夷坚志。金庸小说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词《摸鱼儿》。
此外,还有元浩、元跬、元康、元崇,均为唐代高僧,对推动佛教文化起了巨大作用……等元氏名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湖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2、堂号(缺)
============================================================
【元姓宗祠通用对联】
〖元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代;
望出河南。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元姓的源流和郡望。
宫中才子;
樊上酒徒。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河南郡人,早年家贫,贞元年间举明经科,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其诗以平易取胜,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宫中称他为“元才子”。着有《元氏长庆集》。下联说唐代文学家元结,字次山,号漫郎,河南郡人,天宝年间进士,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历官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水部员外郎。其诗能反映社会现实,散文也多涉及时政,有《元次山文集》。代宗时以亲老退居樊上,着书自娱,自称“酒徒”。
紫芝眉宇;
露竹霜条。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元德秀,字紫芝,元结族兄。少年丧父,事母至孝,考进士时,背着母亲入京城。母亲去世,他在墓侧筑室而居,食不加盐,睡不铺席。任鲁山县令,一年后辞去,住在山水俱佳的陆浑,弹琴自娱。宰相房琯曾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下联典指北魏皇族元志,从小博览书传,颇有文才。任洛阳令时,不畏强暴凶悍;任荆州刺史,威名享誉荆楚;后任雍州刺史、西征都督。尚书邢峦曾称他“露竹霜条,故多劲节。”
金钗沽酒;
翠腕成阑。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元稹悼亡诗:“泥他沽酒拔金钗。”陶宗仪《元氏掖庭记》:“元静懿皇后诞日,南朝宫人献柳金翠腕阑,似手镯类,但扁而用于臂境。”
河南世泽;
元和家声。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元稹,河南人,诗以平易胜,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
-----------------------------------------------------------------
〖元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宝岳行军元帅;
长寿光禄大夫。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初名将元景山,字宝岳,洛阳人。勇猛善战,仕周,击败吐谷浑;平齐,斩宇文亮,官拜大将军。文帝即位,拜上柱国。伐陈,为行军元帅,威名显赫一时。下联典指隋代右光禄大夫元寿,字长寿,洛阳人。性仁孝。炀帝立,为杨素行军长史,又从帝西讨吐谷浑,以功累官右光禄大无。从征辽东,道卒,谥景。
邕内神明之誉;
宫中才子之呼。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元绛。下联典指唐·元稹。
-----------------------------------------------------------------
〖元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邕州使威名驰誉;
烈女传学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南城人元绛,字厚之,天圣年间进士,任广东转运使时,侬智高(广源州壮族首领)反宋攻邕州,建大南国,元绛驻军邕州,享有威名。后历官翰林学士、参知政事。下联典指唐代元万顷,拓跋氏后裔,敏于文词、性情放达。曾跟从李勋征伐高丽,管书记,后任着作郎、凤阁侍郎。着有《烈女传》等。
才子诗宫嫔喜咏;
列女传学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元稹,宫中妃嫔多诵其诗,号“元才子”。下联典指唐·元万顷,号“北门学士”,增修《烈女传》等。
四面常时对屏障;
一家终日在楼台。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句联。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此联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句联。
摇笔尚堪凌浩荡;
题诗端为发幽妍。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诗句联。
白雪任教春事晚;
贞松惟有岁知寒。
——宋·元好问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末文学家元好问诗句联。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号遗山。七岁能诗,二十岁成学,名闻京师。兴定进士,任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天兴初,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有《遗山集》。
百年人物存公论;
四海虚名只汗颜。
——宋·元好问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好问自题联。
-----------------------------------------------------------------
〖元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七岁神童,诗文名世;
一时才子,元白流芳。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末文学家元好问。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元稹与白居易常相唱和,世称“元白”,号“元和体”。
============================================================
附录:【元姓典故、趣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出处: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室亲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寓义: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典故:南北朝时的东魏,孝静帝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齐王朝,年号天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高洋杀害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就这样,高洋还不放心,担心自己篡夺来的皇位得而复失。
公元559年6月20日,天空出现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史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后十分疑虑,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很快就让刘秀夺了回去?”元韶说:“因为当初王莽没把刘氏宗室全部杀光。”一句话,勾起了高洋的杀心。他下令把原皇室的宗室近亲44家逮捕下狱,押到东市处死,前后共杀掉700多人,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高洋的凶暴残忍,使原魏帝的远房宗族非常恐慌,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定襄令元景安提出,脱离元氏,请求高洋赐姓高。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大丈夫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怎么能抛弃自己的宗族,改从别人的姓氏呢?谁知元景安胆小怕死,他卑鄙无耻地把元景皓的这些话都报告了高洋。结果,景皓被处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即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不愿屈辱地活着。
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得到升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操,用以比喻宁愿为了正义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
-----------------------------------------------------------------
〖元勰之死〗
关于彭城王勰的死因,《资治通鉴》上是这么记载的:北魏立高皇后之时,彭城武宣王元勰再三劝谏不可,宣武帝不听。高肇由此而怨恨元勰,数次在宣武帝面前进谗言诋毁元勰,宣武帝不听信。元勰崐推荐自己的舅舅潘僧固为长乐太守,京兆王元愉反叛,胁迫潘僧固与他同伙,高肇因此而诬告元勰北与元愉勾结相通,南招蛮贼。彭城武宣王元勰手下的郎中令魏偃、原先的防阁高祖珍希望高肇提拔他们,就与高肇勾结一起陷害元勰。高肇命令侍中元晖上报宣武帝,元晖不从,又命令左卫元珍去报告了。宣武帝就此事询问元晖,元晖说明元勰不会如此;宣武帝又以此事问高肇,高肇叫来魏偃和高祖珍作证,宣武帝就相信了高肇的诬陷。
戊戌(十八日),宣武帝召元勰以及高阳王元雍、广阳王元嘉、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高肇一起入宴。元勰的妃子李氏正在生产,因此他再三推辞不去赴宴。中使相继而来宣召,元勰万不得已,只好与李氏诀别,然后登车而去,进入东掖门,过小桥,拉车的牛不肯向前,打了它很久还是不向前迈进,又有使者责备元勰来的迟了,于是只好去掉牛,由人把车拉进去。
宴会在宫中举行,到了夜间,全都喝醉了,宣武帝令他们各就方便之处休息。不一会儿,元珍带着武士送毒酒来了,元勰说:“我没有罪,希望能一见圣上,死而元恨!”元珍说:“圣上怎么可以复见呢?”元勰说:“皇上对明,不应该没有事就把我杀掉,乞求与诬告我的人当面对质!”武士用刀环向元勰的脸上打去,元勰大声呼喊道:“冤枉啊!老天爷!我如此忠心反而被杀!”武士又打,元勰只好饮喝毒酒,武士上前杀了元勰,天亮之后,用褥子裹了尸体装在车上送回他的府第,声称大王因酒醉而死去。李妃放声大哭,高声喊道:“高肇冤枉杀人,伤天害理,老天爷有灵,你怎么能得到好死呢?”宣武帝在东堂为元勰举哀,赠官和葬礼莫不优厚加倍。朝廷之内的大小官员,无不丧气叹息,行路男女都流着眼泪说:“高令公冤枉地杀害了贤德的彭城王。”从此朝廷内外对高肇更加憎恨得更厉害了。

‘拾’ 中国的千年古县是

在中国现存的800多个上千年的古县中,优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进行“千年古县”的重点保护和国内外宣传工作。如今已被评定为“千年古县”(此处“县”指如今县、区以及县级市一级行政单位)的有:
河北省:鸡泽县、元氏县、赵县、武强县、武安市、遵化市、滦县、涿鹿县、井陉县、涿州市、蔚县、定州市、魏县、赞皇县、涉县、易县、行唐县、卢龙县、灵寿县
天津市:蓟县
甘肃省:成县
陕西省:韩城县
山西省:安泽县、长子县、襄垣县、交城县、沁水县[1]
山东省:莒县、邹城市、鄄城县、临清市、蓬莱市、文登市、章丘市、青州市、沂水县,原【苍山县】改名兰陵县 ,即墨市,广饶县
河南省:汤阴县、沁阳市、修武县、新郑市、上蔡县、汝南县、项城市、长葛市、淮阳县
江苏省:淮阴区
浙江省:乐清县、永嘉县、瑞安县
湖南省:浏阳市、耒阳市、汝城县
四川省:富顺县、泸县、阆中市
重庆市:垫江县
江西省:南昌县、安义县、进贤县、新建县
广东省:增城县、四会市、龙川县、始兴县
福建省:德化县、尤溪县、宁化县

阅读全文

与元氏县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