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的家乡浚县名人作文
地理位置: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交通条件: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鹤濮高速公路横贯县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旅游资源介绍: 浚县是与郑州市一起,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与城区联为一体,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经成为一处假日旅游,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先后接待了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年客流量达200余万人次。2002年通过国际ISO9001和ISO14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
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余年, 全国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 长达月余,朝拜者蜂涌而至,人如潮涌,高潮日达20万人,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今仅存西门北沿卫河一段,南北长700米,高12米,宽7米。城墙上有垛,有两小门,一日"观澜门",一日"允淑门"(也叫水驿门)。此城墙高峻坚固,构造精细,宏伟壮观,而且"襟山带河",地理形势非凡。 大佛楼是天宁寺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因楼内依崖雕凿跏趺式弥勒大像一躯,两脚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说,为浚县一大奇观。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据明代《浚县志》记载,后赵皇帝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馋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大石佛又俗称“镇河将军”。
天宁寺院内原存后周《准敕不停废记》碑和金大定1180年铸造之铁铎等贵重物品。中院正中为藏经阁,阁上原藏南藏经6053卷,1949年迁平原省,现存新乡市博物馆。阁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动。后院即大佛楼院。北侧院前为罗汉殿,东侧有钟楼,内悬明景泰四年(1453年)铸铁钟,钟高1.8米,口径1.2米,重达5000余斤,钟身铸铭文。中为大雄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内原塑三世佛坐像,故称“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后绘佛背光。殿内两侧墙壁上画有24值使。殿后为水陆阁,天宁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为我县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之一。高4.3米,造型生动。后院即大佛楼院。北侧院前为罗汉殿,东侧有钟楼,中军亭,是隋末瓦岗军的遗迹,据《新唐书》记载,当年瓦岗军首领翟让被李密杀害后,徐懋公被砍伤臂膀,后来他自率一军驻守黎阳,在大伾山操练兵马,建此亭用以了望敌情。李密降唐后,又心存反复,被李渊父子射杀于熊耳山邢公岩下。徐懋公不计私怨,请求把李密尸身运回黎阳安葬。朝廷准许,李密即被葬于山西南五里的地方。1969年卫河清淤时,罗庄村西发现了一块《李密墓志铭》,为魏征撰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云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县知县魏廉川重修。
云溪桥为五孔桥,式样美观,坚固耐久。长60米,高10米,宽12米。中孔高大,便于舟通行,券额上雕一"虎头",两侧饰以花卉图案。桥两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态水兽,形象凶猛逼真,艺术价吕祖祠建筑群之部分,院内有"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吕祖祠,院内有"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
东门面对陡壁悬崖,摩崖题记遍布其间,诸如"旧地重游"、"瞻彼淇澳"、"千仞岗"等等,内容丰富,字体苍劲隽秀。崖下有一长方形水池,入夏积水于此,明丽如镜。据云:"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虽小且水流时断时续,后干涸而泉绝"。院内古柏参天,诗词歌赋之碑碣林立,颜、柳、欧、赵各具风格。北墙壁嵌有刘德新书之"似瀛洲"硅刻。院内存有王守仁(号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和王阳明画像碑等石刻。故后人称之"阳明书院"。值较高,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治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三十年(1615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鼓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意。
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平台上建筑,高10米,分两层,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平台上有水泥栏杆,凭栏四望,市镇景象,指顾尽毕。文治阁高峻壮丽,庄重典雅,为浚县古老文明的标志,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又称"孔庙"、"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于县衙东。明、清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文庙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门前墙上嵌有"以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以示尊孔。头门之内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内生一径尺榆树,俗称"槐抱榆"。院正中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贤诸牌位,东西廊房内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太极宫是大伾山的标志,为八角攒尖建筑,楼高33米,三层,八面,每面宽2.5米,八面墙上按方位饰以八卦符号。故又称"八卦楼"。宫门为卷形,门额上刻"众妙之门"。楼内有梯可供攀登,底层塑吕洞宾像,中层为文昌帝君,上层为三清列真。
万仙阁为硬山灰板瓦建筑。阁分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墙壁及梁、檩、椽、柱上嵌挂大小塑像万余,疏疏密密,错落有致。这些塑像,高的1米有余,小的只有几寸,但个个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东王公、西王母、南极仙翁率领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万仙阵群仙争斗。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过海赴瑶池盛宴,囚文王、进妲己、访姜尚、三仙岛借宝,姜太公封神等传说中的神仙故事,也在万仙阁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玉皇大帝执圭端坐,身穿蟒龙袍,腰系紫玉带,头戴峨冠冕旒,神态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临天下,主宰万物的王者之气。他的身后,彩云缭绕,玉宇仙阙,笙萧悠扬,白鹤齐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谈经论道,或争强斗法,天上人间,其乐融融。千佛寺建于胜唐。因寺内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余,故称"千佛洞"。内供三世佛,仰覆莲花须弥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间的题词,洞口有书法家程淓题"佛国"二字。洞前有卷棚顶拜殿为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约4米,面积150平方米,南北两端凿石阶数级。供游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横额书"即武当"三字。石峰巅有旧庙一间,内讫真武。
千佛寺石窟历史悠久,为我国石窟艺术瑰宝。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郭沫若同志亲笔指示,要保护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与大石佛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伾山风景区荟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大伾山风景区目前完好无缺的保存460余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东麓伟观亭处无代刘题"大伾伟观"四字,字径95厘米。为石刻题字之最。"鹭涛虎岫"和"仙崿"为明代着名法家王铎题,笔法遒劲,风格独特,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它和"大伾山唐代铭文"、"大伾山后周准敕不停废记碑"、"大伾山宋代唐显候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阳明诗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
这些石刻除露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外,充分体现了中华书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县历史文化的灿烂。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并逐渐发展。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现为“鹤壁市中原文化节”主要会址. 2007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
名优特产: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着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主要土特产有小河白菜、新镇韭菜、善堂花生大枣、王庄茄子、义兴蒋烧鸡、吴记花生米、王桥豆腐等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化背景: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着于世。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浚县也有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今浚县)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详,终于齐。?李崇(454—525),字继长,小名继伯,北魏顿丘(今浚县)人。文成皇后第二兄李诞之子。14岁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后为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着,堪称一代名臣。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时卫州黎阳县(今浚县)人,着名白话诗人。谢偃,卫县人,本姓直勒氏。尝奉诏撰《述圣赋》,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时李百药工五言诗,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卢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县城关镇人。明代着名文学家。生年不详,卒于隆庆三年。着有《蠛蠓集》五卷。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县钜桥乡岗坡村人,明朝兵部尚书,文武双全,死时皇帝赠太傅,谥号襄敏。
B. 很多名人死后都想葬在八宝山,八宝山到底有何特殊
八宝山其实和寻常的墓地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地方的景色比较优美,环境条件好,并且设计的比较合理,所以让很多的名人都想死后葬在八宝山。试问谁不想在魂归故土之时,可以有一个好的住宿,这样一个适宜人们死后入葬的地方也让很多平常的百姓为之向往。八宝山之前的名字并非是八宝山,而是黑山。在之后流传着一个传说,黑山的一个洞穴当中有八件宝贝,这八件宝贝也让黑山更名为八宝山。
不过现在的墓地有很多都是景色宜人的地区,倘若要是真的想说他们和八宝山之间的不同,不如说八宝山的名声上面要好一点。再加上和优秀的人埋葬在一起,也会间接性提高自己的身份。
C. 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
浚县是河南唯一一座县级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历史沿革
夏代,浚地处冀、兖、豫三州之交。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
春秋时,浚地有牵城、雍榆、顿丘,分属晋、卫。战国时,属魏国。秦置郡县,分属东郡、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王莽时(9——20年),改黎阳曰黎蒸,改顿丘曰顺丘。东汉复原,隶属依旧。�
三国时,浚地属魏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顿丘县属兖州东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黎阳县改属司州魏郡。置顿丘郡,辖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东晋时,浚地先后属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属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辽袭据黎阳,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称王,号大魏天王,辖七郡。后迁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间,废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顿丘郡,顿丘县属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属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东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六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新镇乡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间罢顿丘县。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仍治枋头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开皇六年(586年),于原东黎县置临河县。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临河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总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辖殷、卫、澶、洹四州,领黎阳、临河、内黄、汤阴、顿丘、观城、繁阳、澶水八县。武德四年,又置清淇县,属卫州。六年,罢黎州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设道,黎州属河北道,辖黎阳、临河、澶水、内黄四县。卫州治由卫县迁至汲县,卫县仍属卫州。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澶水县并入临河县,临河、内黄二县属相州。清淇县并入卫县,属卫州。长安三年(703年)复置清淇县,县治在枋头城,神龙元年(705年)废,入卫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年),黎阳县改属滑州。九年(944年),临河县改属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阳县改属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于黎阳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县城东大伾与居山之间,辖黎阳县,县治仍旧。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通利军属河北路。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利军为安利军,军治迁至浮丘山西。四年,卫县属安利军。天圣七年(1029年),地震,军城陷为湖,移治浮丘山颠。熙宁三年(1070年),废军,黎阳、卫县属河北路卫州。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改属河北西路卫州。元年(1086年),复置通利军,分黎阳县复置卫县,属卫州。政和五年(1115年),军升为浚州,号浚川军节度,旋又改平川军节度,州治在浮丘山颠,辖黎阳县、卫县。崇宁四年(1105年),临河县镇宁军,隶河北东路。宣和二年(1120年),汤阴县属浚州,旋复属相州。�
金天会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浚州属河北西路。皇统八年(1148年),嫌与宗峻音同,改浚州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临河县治没于黄河水患,县废。�
元初,设省辖路,浚州属中书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阳县、卫县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中书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北直隶(简称北直)大名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浚县属直隶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署(行政公署),浚县属河南省第三行署(驻安阳)。�
抗日战争时期,浚境三权鼎立。1938年7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重划政区,浚县属第十三行署(驻辉县平罗镇)。1939年2月,浚县日伪政府建立,属日伪河南省豫北道(道尹公署驻新乡)。1940年秋,中共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1941年6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撤销第十三行署,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三行署(驻安阳)。1945年8月,日伪浚县政府投降告终。�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浚县民主政府隶属仍旧。1947年7月,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浚县处于“拉锯”战争局面,两个政府驻地及辖区变动频繁。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国民党浚县政府不复存在。�
1949年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为人民政府,隶属平原省安阳行署。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1957年11月,安阳行署并入新乡行署,浚县随之改属。1962年12月,复置安阳行署,浚县复属安阳行署。1983年10月,撤销安阳行署,浚县改属安阳市至1986年1月8日,后划归鹤壁至今。
浚县历史
商代称“黎”。西周属邶、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分属河内郡。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东汉、魏、晋沿袭。东晋永和七年置黎阳郡,墨守成规黎阳县。东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总管府,辖4州8县。宋代置通利军,后改安胜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升浚州。洪武二年 (1369年) 降州为县,称谓浚 县至今。
保存至今的黎阳古城,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初时城垣只有东、南、北三面,西以卫河作阻。弘治十年(1497年),在原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后又屡经修缮,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已形成今黎阳古城之规模。
黎阳古城的布局有其独特的风格,她既继承了中国早期筑城的传统,却又不是在有完整规划和设计下,按规则布局营造起来的,而是从防御、防洪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这些都对黎阳城的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人云:“浚城如舟在水中,则所谓舟居非水矣,虽然天如倚,盖地若浮舟,宁惟此城哉。”
黎阳古城的布局是以中心阁为中心,县署设在距中心阁二百余米处的西北位置。设东西与南北两条中轴线,以两条中轴线为东、西、南、北主要街道,并分别连接四城门。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设有许多规则的直角相交的大街、小巷,住宅区均分布在巷道内,采用临街设店的规则结构。为了古城经济的繁荣,在水路交通的城西门外建立码头,大小船只来往于南北,货物装卸不停,客商川流不息。有金石记
曰:“浚城西有卫河环带,河与城相距咫尺,河向东北而逝于天津,直至燕都,商人借此以通贸易,得息不啻三倍此利也。”许多商店、茶楼、酒馆、旅店等布满大街两旁,手工业作坊到处可见。由于南北经济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内及城周先后增修和重修了许多亭、台、楼、阁及各种庙宇,既点缀了市容,又迎合了市民心理。
黎阳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十分重要。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就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采取了完善的军事防御措施,她西以卫河为池,南抱浮丘于半。从西门向南沿山崖而筑,背山面水,地势险要,内稍平而外陡峭,易守难攻。
黎阳古城的建置规划和管理制度,沿袭了传统的封建“礼法”。她是古代政权的象征,军事防御的要塞,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黎阳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艺术水平。
黎阳有古庙会,据传始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前后,当时主要以浮丘山为中心,朝拜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之女碧霞元君。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发展越来越大,逐渐扩展到南关、大伾山。两山香火日盛,到清代便形成了浩大的庙会。
每到农历正月初九、十六两日,当旭日初生之际,县城、两山已笼罩在一片淡紫色的烟雾里。一对对花船、高跷、狮子、秧歌、背阁,扭着跳着争向观众献艺。粗捍彻底鼓手,挺胸曲背,手落处“咚咚咚”一阵暴风雨般的鼓点掠过人们的心头。布棚小摊、泥玩书画、刀枪剑戟、南北佳肴、风味小吃等,将两山间的道路遮了个风雨不透。“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阙清音半天绕;香火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这幅清代楹联生动地描绘了黎阳庙会的盛况。
D. 历史上的名人都埋葬在哪
诸葛亮埋在定军山~!
E. 浚县历史名人——邢登云
邢登云,字秀岩,明代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浚县县城《邢氏家谱》记载:邢登云系浚县城内邢氏第八代世祖。明代万历辛卯科(1591年)举人。赦授中宪大夫凤翔府正堂,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加五级记录二十次。与邢登云当时同辈有:腾云、步云、升云、凌云等。
清代嘉庆《浚县志》载:邢登云,其父邢三省,乡里称为长着,登云,明神宗19年举人,先后任中宪大夫陕西凤翔府知府等,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当了20余年明朝的官,为官勤政清廉,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和一般的穷人没有什么区别。 清代《凤翔府志》载:邢登云为明代陕西凤翔府第24任知府,官4品,北直隶浚县人。
有关邢登云的记载和文献不多,远没有邢云路的文献丰富,因为邢登云和邢云路的经历很接近,一般很容易将邢登云和邢云路误为一人,普遍认为家谱和浚县志有误,将邢云路写成邢登云。1997年父亲邢长存在“邢门祖先墓志铭”中将“邢登云”误认:又名“云路”。这主要是两人同是明代万历年中的举人,累官都是按察史(按察司佥事)。
为了弄清两人的基本情况,本人相继查找了清嘉庆、光绪和现代版《浚县志》等资料,查找了邢云路、邢登云曾经任职的地方县志府志《徐水县志》、《安肃县志》、《临汾县志》、《凤翔府志》、《凤翔县志》等,基本查清了两人的情况。经查阅资料,本人认为两人的经历和仕途区别很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派辈字不同。邢云路在家谱上的派辈字是“云路”,同辈有“云溪”;邢登云派辈字是“登云”,同辈有“腾云、步云、升云、凌云”等。
二、中举人的时间不同。邢云路是明万历4年(1576年)中举,邢登云是明万历19年(1591年)中举。中举时间两人相差15年。但是邢云路万历8年又中了进士,而邢登云没有再中进士。
三、任职地点和职务不同。邢云路出任过繁昌、汲、临汾知县,升兵部主事,由员外出为河南佥事,历参议副使,终按察史。而邢登云被赦授中宪大夫凤翔府正堂,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
四、其他不同。据清《安肃县志》(今河北徐水县)和1997年版《徐水县新志》记载,邢云路为邢鏸曾孙,河北安肃(今徐水县)龙山人。河南浚县县城《邢氏家谱》记载:邢鏸与子邢时旸先后任知县,曾先后在直隶一带任职。由此推断出明代嘉靖年间邢云路随家人迁到河北安肃(今徐水县)龙山的。清代嘉庆《浚县志》和清代《凤翔府志》均载:邢登云为北直隶浚县人。
F. 范蠡、项王、梁王、戚姬为何都葬在山东定陶
范蠡一代商圣《南阳五岳》之一,葬在天下之中定陶。
还有梁王台距离范蠡墓东一千米
难道这一切都是偶然吗?他们都在天下之中现位于山东定陶。商圣戚夫人项王还有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全部位于这个地方。当年发生了什么,全部葬在在这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G. 浚县的名人
子贡,孔子高徒,曾任春秋鲁国、卫国两国之相,是孔门十二哲、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称其为瑚琏之器。因善于经商,被后世尊为华夏儒商始祖。
李崇(454—525)),字继长,小名继伯,北魏顿丘(今浚县)人。文成皇后第二兄李诞之子。14岁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后为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着,堪称一代名臣。
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时卫州黎阳县(今浚县)人,着名白话诗人。
谢偃,卫县人,本姓直勒氏。仕隋为散从正员外。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驾幸东都,诏求直谏,偃极言得失,太宗称美,引为弘文馆直学士。为尘、影二赋甚工,尝奉诏撰《述圣赋》,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时李百药工五言诗,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卢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县城关镇人。明代着名文学家,有才压江南之誉。着有《蠛蠓集》五卷。
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县钜桥岗坡村人。景泰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越尝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着有《襄敏集》二卷。
李钦聃(1929年——今),字老聃,号称大伾山人,台湾着名书画家,河南浚县城关镇人。他的画路很广,无论山水、花卉、翎毛、人物、草虫等,样样都有深厚的功力,是一位极有创造潜力的画家。 李钦聃自1952年拜名画家梁鼎铭教授学素描,之后又随黄君壁等名家学山水、花鸟和草虫。
贾连朝(1946年——今),河南浚县人,2001年1月—2006年1月,担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2006年1月—2013年1月,任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朱彦民(1964年——今),艺名朱桢,号美髯公,斋号冰醋斋、怀醑堂、后素轩,河南浚县人,当代着名学者,书法家,师从王玉哲,范曾先生,怀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赏。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等多所学术机构负责人和高级研究员。
李学同(1964年——今),河南浚县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在职研究生(天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副教授。现任广东省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王远,着名编剧,河南浚县人,电视剧代表作有《水浒后传》、《春光灿烂猪八戒》、《仙剑奇侠传》、《向周星驰致敬先》、《殷商传奇》等;电影代表作为《我和乔丹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