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几秒
预警时间的长短与地震大小、距震中的远近、房屋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据唐山地震后的调查测算,以能够对预警时间作出估计的177例为依据进行统计,多数被震醒的人提供的预警时间仅为数秒,而震时清醒者提供的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粗略估计,唐山地震的预警时间约为10~20秒。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然短暂,但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地面颠动(先颠),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地面大幅度晃动(后晃);房屋倒塌。也就是说,从地面开始颠动到房屋倒塌,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叫大震的预警时间。
时间分布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当然也有的地震是没有周期的。
这跟地质情况有关,比如河北邢台,大约100年左右是一个周期,因为断层带的地壳是有规则的移动,当地下的能量积累到必须使地壳发生移动时,地震就发生了,这种地震是有周期的。而绝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有规则的,规则之外的运动,就促生偶然的地震,偶然的地震往往能量巨大,瞬时引发,并不是周期内。
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东部的活动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至200年左右。如陕西渭河平原地震带,从公元881年(唐末)到1486年606年间,就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载。
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后几十年,地震比较活跃。1570年以后这一带就没有6级以上地震,连5级左右的地震也是很少。
2. 地震的预警时间,从人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多少时间
地震波传播时间一般是以秒计算单位的;人感觉到震动与房屋感受到震动基本是同一个时刻;人的感觉时间一般大于1秒,而房屋对震动的感知程度要依据其建筑结构和材料的强度而定。
地震发生时,首先出现的是上下震动的P波,震动幅度较小,要过大约10秒到1分钟时间,水平运动的S波才会到来,造成严重破坏。地震预警就是利用地震发生后,P波与S波之间的时间差。原理上,在距离震源50公里内的地区,会在地震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90-100公里内的地区,能提前20多秒收到预警信息。根据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计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
(2)历史大地震前多久有震感扩展阅读:
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
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有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
3. 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在震前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有预警意义吗
地震是一种灾害程度比较大的地质灾害,震级比较大的地震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震,遇难人数:69227人。多少家庭因这次地震而破碎,亲人永隔。
很多自然灾害都可以被预测,地震是否可以被预测?
动物的行为受许多因素影响,且很随机,动物拥有比人类更灵敏的感知,因此它们对于一些轻微的变化也能感知到,就连附近一辆卡车经过,都能导致附近的动物异常,而且,动物们自身的生理变化也会导致它们的异常行为,总不可能每次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就预警一次吧,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行的。
所以,科学的地震预警才是关键,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建筑设计上达标,让居民们都住上抗震的建筑楼,拒绝豆腐渣工程。
4. 大地震前会有小震吗
大地震前一般没有小震 但是震后肯定有余震的 不过大地震之前会有下面的一下情况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
5. 一般发生地震时,前多长时间可以探测到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M7.9级强烈地震,截至22时20分,四川地震已造成8533人死亡,其中绵阳市北川县死亡人数达到7000多人。此次地震的威力远及北京、上海,甚至香港、泰国曼谷、越南河内和台湾都感受得到。 事实上,早在十多天前,四川阿坝州一带民间曾有将会发生地震的传言,群众曾打电话到阿坝州防震减灾局谘询求证,但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明确表示这是谣传,并要求马尔康县防震减灾局采取措施,查找谣传来源,进行辟谣,并在四川省政府网上发布平息误传事件的公告。(如图)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5月9日的报导全文: 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成功平息地震误传事件 5月3日晚8 时,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接到群众谘询电话,求证 "马尔康县梭磨乡马塘村将要发生大地震,村干部劝村民搬到户外居住"的传言是否属实。接到谘询电话后,阿坝州防震减灾局立即要求马尔康县防震减灾局采取措施,查找谣传来源,进行辟谣,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防止谣传进一步扩大。接到情况通报后,马尔康县防震减灾局立即联系事发地梭磨乡人民政府,通报相关情况。乡人民政府迅速着手查找谣传来源,经查,此次谣传的发生是由于马尔康县在传达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村干部将"地质灾害"误听为"地震灾害 "而造成。 在阿坝州防震减灾局及时进行情况说明和乡、村干部的主动解释下,解除了村民的恐慌情绪,当地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了正常。 在发生强烈地震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已经紧急删除了以上报导全文。 疑保奥运 地震局压震情不报 有一位叔叔在四川地震局工作的网友投书称,2008年多事之秋,越怕出事越出事。为了制造出掩人耳目的安定局面,四川地震局在有迹象表明有震情的情况下,仍然压下不报,至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我的叔叔是四川地震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前些日子,他很痛苦的打电话给我(因为我也是政府工作人员),因为知道有地震的征兆,可是局里却不允许他们透漏出去,说什么要保证在奥运会前的安定局面,不要人心惶惶。 "我真的很愤怒,他们,那些当权者,难道就不心慌么!" 此外,互联网上纷纷传言,早在5月7日,就有大陆网友预测武汉及四川附近将发生大地震,但是因为没有实际证据,不能在官方公布。 我预测2008年5月12日中国将发生地震!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也和国外的一些同行进行了交流。我预测,2008年5月12日中国将发生地震,地震的大致位置会在四川和湖北中部,可能整个中国都有震感。但我的预测不能在官方公布,因为没有实际证据,怕引起恐慌。我是武汉人,据我预测,震中应该离武汉不远,希望看到此帖的武汉老乡能及时通知亲友。大家作好防护措施。 此外,有多位大陆网友在地震几天前观测到"地震云",下图是一位临沂网友5月9日在当地看到大片"地震云"后在网上上传的帖子,并推测日内会有6级以上地震。 地震前 异象频传 四川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前的几天,大陆发生多次异象。其中,最明显的四川绵竹地区发现数十万蟾蜍迁徙,但是被当局解释成正常现象,引起网民痛骂,称养所谓的地震专家不如养几只癞蛤蟆。 据华西都市报5月10日报导,日前,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数十万只大小蟾蜍浩浩荡荡地在一制药厂附近的公路上行走,很多被过往车辆压死,被行人踩死。大量出现的蟾蜍,使一些村民认为会有不好的兆头出现。 "这种现象是不是啥子天灾的预兆哟?"许多村民表示了担忧。当地林业部门对此解释说,这是蟾蜍正常的迁徙,并对大量蟾蜍的产生做了科学的解释。 市林业局向当地群众解释称,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原因是该处农田低洼地较适合蟾蜍生存,时值蟾蜍繁殖季节,连续两天的降雨兼且排水沟水温略高非常适合蟾蜍产卵和孵化,在孵化时间集中、孵化率高的情况下就会爆发大量幼蟾集体上岸迁移,而与所谓的天灾毫无关系,无需过分担忧。 一些专家还宣称,这种大规模的蟾蜍迁移其实是一件好事情,说明绵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此外,在地震前两天的5月10日,江苏省泰州市东风路东风桥路面上也发现成千上万只癞蛤蟆结对穿越公路。大陆有关专家解释称:,这种奇异景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气温升高,河水缺氧,大量小蛤蟆为了找寻新的生存空间,只得成群迁移。 2008年5月10日,在江苏省泰州市东风路东风桥路面上,成千上万只深褐色、指甲盖大小的癞蛤蟆正结对穿越公路。它们从老通扬运河里爬上大桥的,排成了一道浩浩荡荡的长队,向桥北慢慢爬去,显得很有秩序。 观音塘8万吨蓄水突然消失 此外,湖北恩施观音塘8万吨蓄水日前突然消失,也被认为是地震前的异象。 楚天都市报5月5日报导 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的观音塘,约8万立方米蓄水突然消失。 观音塘池塘呈圆形,口面直径约百米,深数十米。4月26日早上7时许,平静的水面突然出现漩涡,并伴有轰鸣声,不到5小时,一池碧水全部消失,现出黑色淤泥。 据《白果乡志》记载,这种现象自取得政权以来出现过三次,时间分别是在1949年、1976年和1989年。 青岛网友7月9日拍摄到"黑云如缕"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6. 地震前发出的地声有多长时间,声音大不大
地震发生时,一小部分地震波能量传入空气变成声波而形成的声音。在基岩露出地表和表土层很薄的靠山地区,容易听到地声。听到地声的时间一般在感到地面振动之前,也有的在感到地面振动之后。文献中记载人耳听到的地声,有的似雷声、炮声、撕布声,有的似拖拉机声、风声等。仪器记录的地声大多出现在震前数分钟至数小时内
。
实验表明,在应力达到岩石破裂强度的一半时
,
声发射信号显着增加,当微破裂进一步发展时,声发射频率由高频向低频变化,因而有可能被仪器和人耳接收。由于地声多在临震前出现,有可能对临震预报和自救有意义。
地声是一种临震前兆,往往发生在地震前的几秒、几分或几小时、几天内。在震中区或近震中的范围内能普遍听到地声。随着距震中的远近不同,所听到的地声也不一样。比如有的类似闷雷声;有的类似远雷声,岩石破裂时的“咔嚓”声,有的则是隐隐有声。在靠近震中的地方,大震前可以听到像狂风、雷声、坦克开过来的声音,像开山炸石的沉闷爆炸声等。
7. 一般大地震来之前是否有小的地震
不一定。但是也有记录。
在我国的地震史料中有不少震例记有前震活动。如公元1512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地大震”。1668年7月25日镇江府、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就是说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
由于观察认识到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因此便可利用前震预报大震,并设法预防大震。比如1809年8月11日贵州正安“小溪里、罗乾溪忽山动石坠,居民即将器具牛羊移居对山,迁毕地摇,房屋倒塌,田土尽翻,山泉凝而为潭,深不可测”。这说明,正安发生强震前,在小溪里、罗乾溪存在明显的小震活动,当地老百姓在观察到这种前震现象后,马上采取措施,人畜财物转移到安全地方,避免了伤亡出现。
小震活动不断,但无大震发生的现象也很多。另外小震活动不明显,发生大震的例子也常出现。所以,以小震活动作为前兆预报地震,目前不具有普遍意义。
一次大地震之后,紧跟着就会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称为余震。大震之后的余震活动,有的很多,有的很少,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如1609年12月29日福建同安“酉时地大震,连日微震,逾震方止”。大震之后存在余震活动,主震过去以后,要防止余震,特别是强余震进一步造成伤亡破坏,应有所戒备,避开危险地方。
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前震活动,并以它作为预报大震的手段,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大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大震发生之后,监视住余震活动,可以防止灾情的加重和扩大。掌握大地震往往有前震和余震的活动规律,对于研究地震预报,进行防震抗震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