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芜湖古城的“芜湖古城”历史概况
芜湖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设县。直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为拱卫都城建邺(今南京)的安全,孙权于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将芜湖城迁至县内的鸡毛山一带,这也是芜湖作为“城”的最早年代,也是“芜湖古城”的雏形。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5年),芜湖建造了宋城。自宋以后,元、明、清至民国700余年,“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新建造了“芜湖古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明代城基上重修,划长街于城外。至光绪二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将残破的城垣拓为环城马路。城内主要由花街、南正街、薪市街、儒林街和肖家巷等历史街区构成,街两旁店铺林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呈徽派民居风格,前店后场,街面材料一律为青石板和麻石条,下设阴沟,其中形成于明万历年间的南正街是我市最早的商业步行街,至今仍保留着江南历史传统步行街的风貌。
由于芜湖城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青弋江的皖南农作区的广阔腹地,芜湖城在唐宋时期得以生存、发展并壮大。明清时期,尤其是1876年芜湖开端口通商后,以李鸿章家族为背景的“芜湖米市”的兴起,外来文化和芜湖的社会经济迅速交融,进一步发展,使得芜湖城迅速扩张,成为安徽沿江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十里长街”和现在遗留的“芜湖古城”就是芜湖曾经辉煌的最好见证,它是城市的“年轮”,也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文脉。
“芜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兵燹战火,但是始终保留着的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应俱全。
⑵ 芜湖县的历史有哪些
芜湖县历史历史悠久,当代考古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应居住着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时,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刘彻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其中有芜湖县(位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县治迁至今芜湖市区鸡毛山。东晋时,境内先后侨置南豫州、上党郡及所领襄垣诸县。义熙九年(413),以襄坦县名取代芜湖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原芜湖县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南唐升元年间(937—943),(一说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复立芜湖县,至今相沿不废。宋、元、明、清,先后属江宁府、宣州、太平府(州、路)。民国时属安徽省、芜湖道及二、五、九、六行政督察专区、皖南行署。1949年4月24日芜湖县解放,4月26日,芜湖县、市分治,同日在方村河东成立芜湖县行政办事处;5月12日改为芜湖县人民政府。先后属芜当专区、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县人民政府迁治至湾沚镇。1980年1月改属芜湖市。 芜湖县人文景观底蕴丰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类型有:融城镇建设、商务和会展之趋向的经贸旅游;集自然、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独具开发潜质的文物古迹景点旅游;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工业、科技旅游等,主要有以下人文景观:
一、 西河古镇
古镇位于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区交接处,依圩而建,蜿蜒曲折,粉墙黛瓦,青石长街,两旁店铺依次,电视剧《米市春秋》曾择其为外景地,镇中在古万年台、文昌阁、吕祖庙等遗址,下街沙湾处立有石刻径幢,阳刻佛像文字,俗称八面佛,至今保存完好。
二、 珩琅山风景(珩琅古塔)
珩琅山南北走向,海拔301.4米,是芜湖县最高峰,这里群山拥聚,景色怡人,冬暖夏凉,泉水叮咚悠扬,早在北宋英宗年代,珩琅佛教盛行,寺庙林立,现在已开发珩琅“十景”为:珩琅塔影、灵龟探道、华严寺、南山绝壁、弋江漂流、神蟆拜天、龙潭虎穴、走马回声、丞相冡、孤鸟望月。每年有数万计的游客来此朝拜游览。
珩琅古塔是芜湖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大修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六面七层楼圆式砖木结构,高24米,底座为方形转角椅柱,每层塔顶各有四层砖沿叠山,呈菱角牙子形,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炮弹袭击,塔刹倾斜,楼阁被焚。
三、 东门渡官窑址
东门渡古称符里镇,三国东吴时建镇,位于芜湖县花桥镇东门村,境内的东门渡官窑,建于皖唐至北宋时期,是最早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小山、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小竹园等6处,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陶瓷堆积厚达10余米,遗物主要有容器、动物造型、砂质碾槽、陶楼、蓬花钵、舀子等。 “古窑址”与境内的“万佛塔”、“宝鼎庵”、“符川
观”、“登亥古井”、“百门潭”及“营盘山”、“康王山”等名胜古迹相映成片,与花桥镇沿山村南村的宋代9座古窑群遥遥相望,距新丰林场甚近,可建成集旅游、观景、购物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中心。
四、 楚王城
座落在芜湖县花桥镇黄池村,是战国至西汉的一座古城,西汉芜湖县城,亦即古鸠兹所在。古城依山构筑,城廊依然留存,面积近12万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四处城门旧址赫然在目,步入城内,秦砖汉瓦俯拾皆是,唐钱宋瓷唾手可得,可谓地道的小型博物馆。
五、 九十殿大庙
九十殿建于南唐时期,为一群古建筑,有前殿、后殿、偏殿,总面积708平方米,加上横岗境内的九女墩墓、梵音庵、楚王城、妙因寺石狮,构成系列古迹,颇值沿线开发游览。
⑶ 芜湖的历史
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
芜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
城市概况与地形,气候
芜湖市为安徽省省辖市,现下属三县(芜湖,繁昌,南陵),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20平方公里.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
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
芜湖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贯穿境内,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全市土地面积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30平方公里.
魅 力 芜 湖
素以"皖之中坚,长江巨端口"着称的芜湖,早在春秋时即为重镇,农业,手工业,商业一直颇为发达,南唐时"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宋代冶炼走向鼎盛,史称"铁到芜湖自成钢",明代时成为当时的印染中心,至清代,又形成了庞大的米业市场,居"四大米市"(芜湖,长沙,九江,无锡)之首而名闻天下.1876年,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将芜湖辟为通商口岸,芜湖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内外贸易的主要商端口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青山逶迤, 襟江带河的芜湖,历史上曾是人文荟萃之地.李白,杜牧,苏轼,陆游,张孝祥,吴敬梓等都在芜湖留下动人的诗章佳篇和佳话,有着许多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风景胜地供游人观赏.
而以"半城山,半城水"着称的市区更是尽显江南名城之风韵.
这里,有南宋词人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镜湖细柳"风景区;
这里,有久负盛名的"赭塔晴岚"之景;
这里,还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萨"第一行宫--"小九华广济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这里更有中华一绝--芜湖铁画.清代芜湖着名铁画艺人汤天池和当时的姑熟画派代表人物萧云从合作,以锤为笔,以砧为砚,以铁为墨,锻造出更是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近几年,芜湖发展神速.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建成综合环境一流,适宜兴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为目标,现已形成了"四纵十横"的城市交通网络,新建了长江大桥,中山路步行街,滨江景观大道,凤凰美食街,鸠兹广场,九华广场,吉和广场,奥林匹克公园,市政公园等一批市政标志性工程.
今日的芜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市容整洁.芜湖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也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3年获国家"中国人居环境--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建设范例奖".2007年3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序中,芜湖市在"制度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两项指标上均排在第九位,综合城市竞争力位列第61位,而且还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11个最佳案例城市之一.
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龙头,芜湖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高速发展为区域城市合作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芜湖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已有西门子,日立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海螺型材,美的集团等几十家国内上市公司等国内外一批着名公司纷纷落户.
芜湖以自己的努力与实力,再次成为改革开放中长江边上一颗闪光的星.蓝图已经勾勒:依托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等制造业,生物药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工业园区等产业,形成以芜湖为中心的建材商业群,光机电产业群,家电制造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汽车制造产业群,生物药业产业群等.
芜湖还将利用芜湖交通和区位优势,加速物流产业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培育发展会展经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努力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形成沿江物流产业带,沿江旅游产业带,并与市域正在开发建设中的"芜湖古城","芜湖旅游城",以及现代农业和"二山一湖",皖南民居,徽文化的大旅游圈相衔接,整合形成长江流域重要的旅游区域和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新生的黎明于等待中降临,无数举首远眺的高楼站成江城新生代的憧憬,金菊盛开沾露的花瓣,如同从辉煌的破晓中捧出的诗情……白云和蓝天,历史和未来,将一同谱写"放歌一曲大江东"的激越乐章!
⑷ 芜湖是不是被称为小上海
芜湖历来商贾云集,被很多人誉为安徽的“小上海”,凭借其浓厚的商业氛围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众多省内外企业家投资发展的沃土。
⑸ 芜湖有多少年的历史急。。
芜湖作为一个地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元封年间,距今有2100年左右的历史。
⑹ 安徽省芜湖市
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市区人口63万。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端口。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端口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迄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民航,飞上海和武汉两市。步入20世纪后,芜湖工商业发展到百余种,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由于位置优越、商业鼎盛,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长江巨端口"。
芜湖素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今日的马塘区。马塘区因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俗称河南。沿岸人烟密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管辖皖南地区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1948年芜湖《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纪念碑》:"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文忠)请准将粮食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鸿章扶植米市是事实,但具体操作者是张樵野(张荫桓),同治年间他就结识了广东督粮道李瀚章(鸿章之兄)。光绪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荫桓任芜湖关道。李瀚章怂恿张荫桓出面,打着繁荣芜湖商端口的旗号,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迁至芜湖。李鸿章主张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大拉关系,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代办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即由芜运来至沪仍按照镇江运沪力资计算。果然引动广潮米帮纷然至芜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宁、烟帮共20多家。四大米帮是支柱,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米市兴起。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源德裕砻坊;在河南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开有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李仲浩又是芜湖招商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氏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租稻转化为商品粮,水到渠成。总之,米市给李氏家族带来商机和巨额利润,也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勃兴。场面盛大的米市是沿着长河两岸铺展开的,城南米市尤其繁荣,县志云:"自南关至浮桥皆米行,谓之南市"。从富民桥南口东至芜关监督署,粮食仓库林立,还有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街,库子街之名由此而来。 "地址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地。"在江口北岸横街也有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张荫桓坐镇河南关道署,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制订并落实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启动了芜湖米市,有益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功不可没。
现代芜湖大米市场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芜湖大米市场位于芜湖市九华北路金湾米市大厦内。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
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环水绕、襟江带河的大自然环境,风光宜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代诗人李白、温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咏芜湖的传世之作。宋、元时传统"芜湖八景"已经形成。近年,芜湖人继往开来,又创建了新"芜湖十景"。 新世纪初始,芜湖经济建设已驶入快车道,诸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均呈兴旺发达的趋势。以境内青弋江为界,北片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众多知名大企业云集于此。南片有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文教、科技为重点项目建设已全方位推进。在南、北两大片之间,以鸠兹广场、中山路步行街为轴心辐射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机无限。芜湖人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必将在中国的长江之滨闪亮登
⑺ 自秦朝至今,安徽芜湖在各朝代的名称以及其管辖机构
搜索词条
芜湖
安徽省省辖市
更多义项
更多图片(67张)
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处在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下设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四个市辖区,管辖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四个县。芜湖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与省会合肥并称为安徽省“双核"城市。
芜湖有文字记载已逾2500年,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称,近代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因“长江巨端口、皖之中坚”(孙中山语)名誉华夏,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成为近代安徽开放先锋。
芜湖特产有三刀三画、傻子瓜子、弋江贡篮、无为剔墨纱灯、芜湖铁画;芜湖小吃有南陵老鸭汤、百善贡酥、大闸蟹、弋江羊肉、无为板鸭、小笼汤包等。
芜湖是沿江重点开放城市,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城市。
中文名称:芜湖市
外文名称:Wuhu
别名:鸠兹,江城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安徽省
下辖地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芜湖、繁昌、南陵、无为4个县
政府驻地:芜湖市政通路66号(政务文化中心)
电话区号:(+86)0553
邮政区码:241000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
面积:5988平方公里
人口:361.7万人(2014年末户籍)
方言:江淮官话、吴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1
着名景点:方特,鸠兹广场,赭山,中山路步行街,广济寺,丫山,马仁奇峰
机场:芜湖湾里军用机场,芜湖民用机场
火车站:芜湖站、宁安城际弋江站、商杭高铁芜湖北站
车牌代码:皖B
市树:垂柳
市花:月季
城市精神:开放、诚信、务实、创新、自由
城市名片: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中心坐标: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
地区生产总值:2307.90亿(2014年)
现任领导:市委书记高登榜,市长潘朝晖
高等学府:安师大、安工程、皖医
分享
历史沿革
名字由来
芜湖已经有2600多年历史,最早的故址名鸠兹,
醉美滨江
在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战国时期,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吴国为越国所灭,鸠兹属越。秦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鸠兹属鄣郡。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了。
古代
春秋时,名鸠兹,属吴国。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
滨江掠影
图册 22张
灭吴,属越国,名鸠兹。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名鸠兹。
秦时,分全中国为三十六郡,芜湖属鄣郡关于鄣郡的建置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论,一曰为秦末或楚汉之际置,一曰秦无鄣郡,仍名鸠兹。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县名始于此。东汉沿袭之。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城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邵(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
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
芜湖滨江大剧院
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置襄垣、定陵、逡遒等县,均属上党郡;安帝义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驻宛陵,降上党郡为县,省阳攴(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熟(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
唐时,将全中国分为十道后
⑻ 芜湖的历史。
历史沿革
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
芜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
芜湖设县以后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三国时因战争频繁,芜湖地位日显重要。吴国地处江东,以长江为天险与曹魏对峙。但其主要城镇距长江较远,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青弋江口不远的今城东南隅的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古鸠兹旧治再未复用),成为今日芜湖市最老的城区。东晋时期,芜湖已成为临江重镇。公元324年,大将王敦在鸡毛山屯兵筑城驻守,故有“王敦城”之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省芜湖入襄垣县,芜湖县级行政建置被撤销。隋唐时期,芜湖皆为当涂县属镇。五代十国时南唐升元(937-943年)年间复置芜湖县。从此芜湖作为县一级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促使农业的发展,大兴筑圩,大片湖沼变成良田。在芜湖地区修筑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万春圩等。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区也迅速扩大,芜湖成为当时沿江的一座名城。约在十一世纪初,芜湖筑城垣即宋城。今北门外高城板,东门外鼓楼岗等皆为宋城遗址。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金兵不断南侵,芜湖城遭兵焚毁成废墟。淳熙七年(1180年)又筑城,但已不如以前繁荣。元初芜湖县城又行恢复,人口曾达五万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毁坏。明代芜湖的经济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和工匠纷至经营各业,以染浆业和炼钢业尤为发达,南北货物汇集。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清代200多年间(1876年以前),芜湖商业同手工业不断发展,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业中心地带,号称“十里长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芜湖因交通位置和经济条件重要而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之一。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国在范罗山建立了领事行署,划定沿江滩地为租界。接着美、俄、法、日等帝国主义相继侵入,又于1902年将南起陶沟,北至弋矶山,东至普潼山,西至长江岸边的46.5公顷土地划为公共租界。从此大量洋货涌进芜湖市场,既严重摧残了传统的民族工业,又刺激了商业的畸开发展,同时大量粮食、农副产品及矿产原料被廉价掠夺运走。他们在租界内修马路,建码头、仓库、堆栈、楼房,开办教堂、医院、学校等,使芜湖市区由青弋江两岸一带向西北沿长江右岸发展,扩大了市区范围。
开端口通商以后,由于地理、经济条件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买办采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云集芜湖开设米号,米市中心遂由镇江迁来芜湖,并发展成为全国着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经芜湖输出之米粮数五六百万石至一千万石”,有“堆则如山,销则如江”之说。同时官僚买办资本及民族资本开办了“裕中纱厂”、“明远电厂”、“益新面粉厂”等新式工厂及其它一些小工厂,后因帝国主义侵略、压榨加剧等原因大都被迫停办、倒闭。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老城区与外国租界之间的大片空地辟为新的街道,使市区进一步扩大。人口由174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万多人。
1949年4月芜湖市获得解放。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芜湖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发展的消费性城市,改造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