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的历史
1958年建枫亭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建镇。1997年,面积87.8平方千米,人口9.2万,辖霞街、兰友、学士、霞桥4个居委会和溪南、溪北、山头、下社、东宅、九社、耕丰、铺头、锦湖、秀丰、建国、上浒、粦山、荷珠、辉煌、海安、海滨、斗北、和平、沧溪20个村委会。
㈡ 仙游的由来100
提起仙游县名的来历,人们自然会想到何氏九仙的故事。仙游有许多地名都和九仙有关。
传说,汉武帝时,安徽芦江有一个叫何任侠的人,生了九个儿子,除了老大的额中间有一只眼睛外,其余八人都是双目失明。有一年,九兄弟跟父亲到江西临川淮南王刘安家去作客。那天晚饭后,他们听到父亲和刘安在堂上窃窃私语,就躲在屏风后面偷听,得知刘安要谋反。他们苦苦劝告父亲千万不能和刘安合谋,可是父亲不听劝告,九兄弟只好连夜悄悄远走。
他们历尽千难万险,翻过巍巍的武夷山,涉过滔滔的闽江水,最后来到了仙游海滨。这时,秋去冬来,枫叶流丹。他们采枫叶,折枫枝,在山坡上盖起一座亭子,当晚就在这里过夜。后来这地方就叫“枫亭”。
第二天,黎明时候,九兄弟离开枫亭,往北面方向走去。傍晚时候,他们到了一座山岗上。这里古木参天,竹林苍郁,清溪蜿蜒,水声潺潺。兄弟们来到溪边,捧起清凉的水,连喝几口,觉得其味清甜,沁人心肺。接着,他们掬水洗脸。水珠碰上眼睛,感到有点亮光;再洗几下,眼睛全部睁开了。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看得清清楚楚。后来这地方就叫做“仙水溪”。古时候,人们还在溪边建了一座“洗睛亭”。
何氏九兄弟重见光明后,高高兴兴,爬上山顶,决定在这里安家。他们忙着伐木搭架,一夜工夫,就把房子建起来了。第二天早晨,兄弟们开始生火烧饭。这时,有几个樵夫上山砍柴,老远看到山顶火光直冒,以为山林失火,边叫边跑,往山上冲来。何氏九兄弟不知出了什么事,连忙往东边逃去。后来这地方人们就叫做“九仙山”,传说石头山上还留着仙人们的巨大的脚印哩!
他们离开九仙山,又往深山里走,见到一个天然的石湖,宛如一面银白的镜子,镶在翠岗碧谷之中。湖的四周,千岩竞秀,百花争妍,胜似世外桃源。从此何氏九兄弟便在这里居住下来。
当时,仙游山区瘟疫流行,灾害频繁,地方官员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何氏兄弟十分同情人民的疾苦。他们白天上山采药,晚上在湖边炼丹。炼出的丹药送给人们驱邪避瘟,每人吃一粒,药到病除。这样,一传十、十倍百,连莆田、惠安等地有病的人,都到这里求医取药。从此,这一带人民添福益寿,喜庆平安。
九兄弟为人们采药炼丹,不知忙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那年到了中秋佳节,夜晚明月高悬。九兄弟临湖赏月,忽见湖面金光万道,刹那间,跳出九条鲤鱼,身有翅膀,跃跃欲飞。原来湖中的鲤鱼吃了九兄弟炼出的仙丹,已经成了“精”,就要上天了。兄弟们心中大喜,各乘一条鲤鱼,冲天而去,成了“神仙”。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湖称为“九鲤湖”,至今仍然是个名闻远近的风景区。据说九兄弟“升天”之后,还不时下凡“显灵”,给人们送药治病。人们为纪念这九位仙人,就在湖边建了一座“九仙祠”。仙游县原名清源县,就因为何氏九仙游过这里,才改名为“仙游”的。
何氏九仙炼丹活动的种种传说,在福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福州、福清、莆田、仙游等都有九仙的庙宇之外,至今福州于山还有炼丹井、九仙观等遗迹,相传这是何氏九仙的最初炼丹之处。福清石竹山的九仙观,则相传是何氏九仙的离宫,每年春天九仙皆居住于此。最具盛名的是仙游九鲤湖九仙祠以及棋盘、炼丹灶等遗迹。福建民间还普遍传说:何氏九仙“春住石竹,秋往九鲤”。所以自古以来,福清的石竹山和仙游的九鲤湖,一直成为闽中善男信女春秋祈梦的重要场所。相传,明代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也曾到九鲤湖来祈梦。
明代姑苏城的着名才子唐寅(字伯虎),出身于商人之家,但少年早慧,才华横溢,性情奔放。他的父亲唐广德希望他能以科举起家,为官作宰,光耀门庭。唐寅在父亲的督促和明师的教导下,刚及弱冠之年就在苏州府学补为生员。广德听说福建仙游九鲤湖仙梦对科举考试的预测特别灵验,就带着唐寅千里迢迢前往九鲤湖祈梦,没想到唐寅梦见的是仙人惠赠他一担墨锭。唐广德连请几位读书人圆梦,都说这是个吉祥的梦兆,预示着孩子将来会以文章取得功名。但唐寅心里总觉得不大对劲,认为这个梦或许是暗示自己一生只能跟笔墨打交道,对仕途恐怕没有多大益处。从此以后,他便无意于科举,一心只仰慕古代英雄豪杰、风流才子,日日与同乡的狂生张灵纵酒放怀、高谈阔论。广德看到儿子不肯用心追求功名利禄,心中郁郁寡欢,不久便病故了。这时,唐寅已27岁,他深感自己对不起死去的父亲。比他年长10岁的好友祝允明(号枝山)也劝说:“你总该中个举人,以慰令尊在天之灵吧。”唐寅回答:“明年正当大比,我想闭户用功一年,争取乡试第一,否则,便永远弃绝功名之念。”
㈢ 福建省一个县,人口超110万,建县历史近1300年吗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福建省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下辖9个省辖市,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其中,就仙游县来说,人口超110万,距福州130公里,距厦门153公里,距莆田市区44公里。仙游县于唐朝时期设立,距今已有接近1300年的历史了。
四
最后,景炎二年(1277年),设立兴安州,仙游县属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改兴安州为兴化路,仙游县属兴化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仙游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清朝取代明朝后,仙游县属福建省兴化府。1914年,仙游县隶厦门道。1928年,仙游县直属于福建省。1979年1月,仙游县属莆田地区。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设立莆田市,仙游县属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仙游县总面积达1815平方公里,总人口月约为116万人。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㈣ 荔城区的建制沿革
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人类已在荔城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荔城区自古隶属于莆田县。今莆田市区西郊山上有古人穴居之所的海蚀洞多处,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仙游县大济乡钟峰村洋塘发现有中国“东现印纹陶文化”时期的遗址和石斧、石奔、陶片等遗物,距今约有三千年历史。仙游县园庄乡土楼溪尾以及莆田县华亭、西天尾镇等也发掘大量的石奔、印模陶、石戈、陶拍、石斧等新石器时代遗物。
荔城区远古时期初属“九州”之一的扬州。《书·禹贡》称“九州为冀、兖、青、扬、荆、豫、梁、雍诸州”。《尔雅·释地》云:“江南曰扬州”。西周时期,荔城区为“七闽”地之一。东汉《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东南越”的确切范围,通常系指今浙江东南和福建全境,以及广东潮州汕头、梅州一带。
照此,莆田、仙游亦属“闽地”。春秋战国时代,越王勾践灭亡后,越国(都城设今浙江绍兴)势力开始进入“七闽”地。越国周围的其他越族,因逃避战乱,也随之而入。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其宗室四分五裂,贵族大规模涌入福建各地,与当地的土着居民互相融合,逐渐形成新的闽越族部落。至战国末期,其中入闽的一支越族酋长无诸建立起闽越王国。莆田、仙游成为越国领地之一。
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的扬州,其辖地仍包括今福建全境。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福建划归江州。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又划归东扬州管辖。至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方独设“闽州”。
莆田县古称“蒲口”,公元568年(陈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县,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仙游县原名清源,早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就划莆田西部地设置清源县。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鲤升仙的传说,后更名“仙游”,别称“鲤城”。自宋至清,两县曾先后同隶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和兴化府,故至今仍俗称“兴化”(南洋一带则称“兴安”)。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隋开皇九年(589)二度置莆田县,均不久即废。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县,属丰州(州治今南安丰州)。圣历二年(699)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清源县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均属清源郡(郡治今泉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包括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县四地置兴化县,建太平军(后改兴化军,治所兴化县),统领兴化、莆田、仙游3县,八年(983)治所迁莆田县,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改为兴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为兴化路。元朝末期明朝前,泉州莆田出现亦思法杭兵乱。
明洪武二年(1369)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裁兴化县。
清朝前期开始莆田仙游两县属兴泉永道(管辖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厦门)。
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1934年7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仙游,领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
1949年8月解放后属第五专区,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1970年属闽侯专区(驻地迁莆田县),1971年改为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福清、平潭、长乐、闽侯、闽清、永泰8县。1973年划闽侯县归福州市。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5县划归福州市,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归晋江地区(今泉州)。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莆田市,以莆田县部分行政区域为该市行政区域,将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管辖。析莆田县地置城厢、涵江2区。将莆田县的城厢镇、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将莆田县的涵江镇、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区。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县,划原城厢、涵江2区、莆田县部分地方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2002年5月正式成立莆田县设荔城区。
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县,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将城厢区荔城街道的文献、凤山、长寿、英龙、梅峰5个居委会,城南乡的镇海、阔口、新镇、步云、埭里、古山6个村,城郊乡的长丰、七步、新浦、南郊、华郊、荔浦、徒门、张镇、西洙、东阳、拱辰、畅林12个村,以及原莆田县的西天尾、新度、黄石、北高4个镇划归荔城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县巷。2002年,设立镇海、拱辰2个街道办事处。镇海街道办事处辖原荔城街道的文献、凤山等5个居委会和原城南乡的镇海、阔口等6个村,其中镇海、阔口2个村改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镇海。拱辰街道办事处辖原城郊乡的拱辰、畅林等12个村,其中拱辰、畅林2个村改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拱辰。2002年底辖2个街道、4个镇:拱辰街道办事处、镇海街道办事处、西天尾镇、黄石镇、新度镇、北高镇,118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2003年,荔城区辖2个街道、4个镇:拱辰街道、镇海街道、西天尾镇、黄石镇、新度镇、北高镇。
㈤ 仙游县的行政区划
1949年8月25日,仙游县解放,旧行政区划废除。1949年9月初,鲤湖乡、古邑乡、浔阳乡、榜头镇、城厢镇、善化镇、枫亭镇、兴安乡、凤顶乡、仁德乡、孝仁乡、城南乡、慈孝乡、香南乡、香北乡、木兰乡、兰溪乡等相继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同月,全县整编为9个区,乡镇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第一区(城关),第二区(赖店),第三区(枫亭),第四区(盖尾),第五区(榜头),第六区(大济),第七区(度尾),第八区(社硎),第九区(香山)。共辖202个乡(街)。
1950年2月,九区驻地迁麦斜,并增设第十区古邑(游洋)。
1950年8月,增设第十一区(龙华),第十二区(园庄)。全县划为12个区,262个乡(街)。
1952年8月,增设第十三区(石马),第十四区(石苍),第十五区(西苑),全县共设十五个区,辖740个乡(街)。
1953年6月,第一区公所(城关区)成立区人民政府。枫亭街改称枫亭镇,隶属第三区公所。
1955年9月,撤销第一、第四、第十一区,全县编为1个镇(城关镇)12个区,辖236个乡(街),以驻地名称为区名。
1956年6月至1958年春,整编为城关、枫亭、郊尾、榜头、度尾、社硎、麦斜等7个区和城关镇,下辖89个乡(街)。
1958年4月,撤区并乡,全县编为25个乡(镇),下辖91个小乡(镇)。
1958年9月起,撤销乡(镇),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将小乡改为生产大队。全县先后成立13个人民公社,辖240个生产大队,并先后成立仙游县溪口林场、综合农场、古洋农场、钟山农场等为县直国营农场。
1961年12月,将原13个人民公社,改编为18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318个生产大队,4197个生产队。
1964年6月,从城关人民公社划出6个街,成立城关镇,全县编为18个人民公社,1个镇,辖318个生产大队(街),4801个生产队(居民队)。
1983年1月,城关镇改为鲤城镇,城关公社改为城东公社。
1984年11月,改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改生产大队为村(居)民委员会,改生产队为村(居)民小组。1985年,全县划为5个镇,14个乡,辖318个村(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居)民小组。
1991年5月,社硎乡仙头村分为仙头、半岭两个村;赖店乡潘硎村分为潘硎、林田两个村。1992年底,枫亭镇辉煌村分为辉煌、沦溪两个村。
1992年11月,城东、大济、龙华、赖店、盖尾、游洋、钟山等7个乡改为镇。全县共有12个镇,辖17个居民委员会,233个村民委员会,3971个村(居)民小组;7个乡,辖71个村民委员会,851个村民小组。
2000年,仙游县辖13个镇、6个乡:鲤城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城东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凤山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2]270号)批复同意仙游县调整部分行政区划: 撤销凤山乡,并入西苑乡,调整后西苑乡辖西苑、岭峰、广桥、前洋、西土乾、半岭、仙山、仙东、仙西、凤顶、凤山、前县、前溪、柳园、白岩、顶东湖16个村委会,乡人民政府驻西苑村。 撤销鲤城镇,设立鲤城街道。辖原鲤城镇的木兰、十字、洪桥、城内、南桥、仙糖6个居委会,以及原城东镇的坝垄、龙泉、玉井、来洋、蜚山、东门、万福、北宝峰、富洋9个村委会(其中坝垄、垄泉、东门、北宝峰4个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和大济镇的金井、白塔2个村委会,办事处驻洪桥居委会(原鲤城镇政府驻地)。 城东镇人民政府驻地从东门村迁移到仙安村,更名为鲤南镇,同时调整行政区域。调整后,鲤南镇辖原鲤城镇的柳坑居委会,原城东镇的仙安、霞苑、下楼、涵井4个村委会,以及原龙华镇的大坂、平原、象运、象林、象坂5个村委会和赖店镇的西埔、温泉、圣泉、玉田、玉塔、横塘、东山7个村委会。 郊尾镇的芹林、盖南和新窑3个村委会划归盖尾镇管辖。 2002年底,仙游县辖1街道12镇5乡。
2003年,仙游县辖1个街道、12个镇、5个乡:鲤城大街道、鲤南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
2008年12月31日,福建省政府《关于同意仙游县象溪乡更名为菜溪乡的批复》(闽政文[2008]448号):经研究,同意仙游县象溪乡更名为仙游县菜溪乡。 仙游县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稳定。宋宝佑《仙溪志》记有植物71种,动物23种;明弘治《兴化府志》记有植物301种,动物234种;清干隆《仙游县志》记有植物284种,动物82种。
仙游县现存的陆栖野生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和无脊动物共计1200多种,淡水鱼类有65种,海洋鱼类多数是沿海岸性次级经济鱼类。 脊椎动物 两栖类:主要有黑眶蟾蜍、黑斑蛙、青蛙、豹蛙、沼蛙等2个目、30多种。 爬行类:主要有乌龟、平胸龟、眼斑水龟、海龟、玳瑁、鳖、壁虎、金环蛇、银环蛇、蟒蛇(琴蛇)、中国水蛇、竹叶青蛇、五步蛇、烙铁头蛇、火赤练蛇等3目、70多种。 鸟类:主要有鹰、猫头鹰、乌鸦、喜鹊、麻鹊、画眉、雁、斑鸠、八哥、鹧鸪、雉鸡、大山鹊、野鸡、野鸭、啄木鸟、鸽、燕鸳鸯、白胸苦恶鸟(田鸡)等22目、65科、计300多种。 哺乳类:主要有虎、豹、野猪、山羊、狼、獐、狐狸、貂、貉、鹿、山猫、灵猫、野兔、穿山甲、水獭、刺猬、松鼠、蝙蝠、野鼠、黄鼬等11目、31种。 无脊椎类 主要有软体、节肢及拟软体等无脊椎动物数百种。其中已鉴定的172种是:蟹、贝、藻等水生动物中,有软体动物88种,节肢动物33种,拟软体、环节动物13种。可供养殖且有经济价值的有青蟹、鲟、牡蛎、缢蛏、花蛤、泥蚶、扇贝等38种。
现属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猕猴、水獭、鸳鸯等;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大灵猫、小灵猫、豹猫、青羊等。凤山的角怪属世界珍稀动物。 植被状况 仙游县南部属闽东南戴云山东湿暖亚热带雨林小区,北部属闽中东戴云山--鹫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由于仙游县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交界处,境内地形复杂,北部为海拔500--1800米的中、低山区,南部大部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气候、土壤、水流等自然条件明显差异,因而植物区和植被类型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原生植被残存很少。而代之以次生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据仙游县自然资源调查,仙游县主要植被有6个类型: 常绿阔叶林: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森林群落,主要分布在石苍、游洋、象溪、西苑、凤山等乡镇的地势较为荫蔽,林地土壤较为良好的地带,以天然更新混交次生林为主。植物种类以壳斗科树占优势,混交乔木次之,还有常见的草木植物。 常绿针叶林:主要由裸子植物林木组成的森林群落。按乔木层的不同种,可分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油杉林、柳杉林、福建柏林、黄山松林等。杉木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马尾松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油杉林主要分布在枫亭、园庄、社硎、榜头等乡镇。柳杉林主要分布在溪口林场及凤山、游洋等地。 针阔混交林:多为马尾松与相思树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枫亭、园庄、郊尾、盖尾、榜头等地,一般呈小块状分布。 竹林:多为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游洋、石苍、象溪、社硎、凤山、西苑、度尾等地。中南部多为麻竹林、青皮竹林,生长在溪流两岸及房前屋后。 灌木丛林:因森林长期过伐及火烧退化而成,主要分布在溪流两旁险峻陡坡上,常见有矮化的青冈林、石栎、石楠等灌木。 荒山草坡:在1000米海拔以上的山顶部,风大气冷,土壤瘠薄,水湿条件差,只生长杜鹃花科、禾本科、沙草科等草木植物。还有低山丘陵的次生荒草坡,属于森林毁坏后的过渡类型。 野生植物 宋宝佑《仙溪志》记有植物71种;明弘治《兴化府志》记有植物301种;清干隆《仙游县志》记有植物284种。
全县植物品种总计有171科,共2876种。其中,藻菌类11科,43属,计划性92种苔藓类4科,5属,计28种;蕨类15科,23属,125种;裸子植物类7科,8属,计81种;孢子植物134科,250属,计2350种。列为国际性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植物有2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银杏(分布社硎、菜溪等地)、水松(分布仙游山、麦斜、五湖等地)、福建柏、胡桃、格木、杜仲、金钱松、楠木、铁刀木、云南石梓、红豆杉、山腊梅、青梅、巴戟、荔枝、小勾儿茶、异形玉叶金花等17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油杉(分布梧椿、潭边等地)、天竺桂、木荚红豆树、黄杞、厚朴、闹阳花、龙眼等8种。 溪流 仙游县溪流蜿蜒曲折、短小、湍急,落差大,易涨易退,属山地性溪流。历史上,境内通航小木船,从会仙(鲤城)至俞潭(今盖尾仙潭),水程30公里。水力资源蕴藏量为26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00多处,全部开发利用后,装机容量可达17.4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6.52亿千瓦时。绝大多数溪流发源于境内,合流或分流出境,分属木兰溪、大樟溪、枫慈溪、晋江东溪、沧溪等五条溪,其中,主要属木兰溪水系。 地表水资源 仙游县地表水资源总量约18.55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产水量101.85万立方米,人均水量2027.8立方米,亩均水量5260.9万立方米,低于中国、福建省平均水平。
地表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情况由北部山区向东南部递减。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产水量,以北部凤山、西苑、社硎、象溪、石苍、游洋、钟山等最多,南部盖尾、郊尾、枫亭、园庄等最少,中部大济、城关、龙华、赖店、榜头等略少。人均与亩均水资源,以凤山、西苑最多,榜头、郊尾最少。 水力资源 仙游县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木兰溪、延寿溪、九溪、粗溪等溪流,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的1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条,流域雨量充沛,溪床坡降较大,水流湍急,利于发电。据勘测,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6万千瓦,其中木兰溪11.72万千瓦,延寿溪1.08千瓦,九溪7.1万千瓦,粗溪3.9万千瓦,枫慈溪0.8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力发电站近200处,总装机容量17.43万千瓦,其中木兰溪7.81万千瓦,延寿溪0.65万千瓦,九溪5.61万千瓦,粗溪2.58万千 瓦,枫慈溪0.1万千瓦,其他溪流0.669万千瓦。
㈥ 仙游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武帝至三国时属会稽郡、建安郡;晋时属晋安郡;南北朝时为梁所属,隶属南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起,仙游地属莆田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现仙游地隶属泉州之莆田县;隋大业三年(607年)起,属建安郡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属莆田县。
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以俞潭(今盖尾仙潭)为界置清源县,属武荣州(今南安丰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清源县属泉州。
天宝元年(742年),泉州改称清源郡,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更名为仙游县,仙游县属清源郡。
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郡改称平海军,仙游县属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平海节度使陈洪进(今枫亭镇人),将漳泉两州及其所属14县(含仙游县)正式归入宋廷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仙游县的游洋镇(今仙游县的游洋、石苍、象溪一带),莆田县的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的陈山头和福唐县(今福清市)的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山区置兴化县,县治设在游洋(古邑)。同时,设太平军(后改称为兴化军)领莆田、仙游、兴化等三县,军治亦设在游洋。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仙游属兴化军。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从游洋迁入莆田城内。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仙游县属兴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改兴安州为兴化路,仙游县属兴化路。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从游洋迁往莆田县广业里湘溪村(今新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化路改为兴化府,仙游县属兴化府。
清仍沿明制,仙游县属兴化府。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废府、州,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全省划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等四道,仙游县隶南路道。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仙游县隶厦门道。
民国16年废道,仙游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22年11月20日,发生“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人民政府”)。12月11日,人民政府第一次中委会决议,将福建划为闽海、闽上、泉海、龙漳等四省和福州、厦门二特别市。同月13日,第十二次中委会改原划四省名称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等四省。仙游隶属兴泉省。次年1月,“闽变”失败,还属福建省。
民国23年7月,省以下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的辅助机关。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仙游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今仙游鲤城)。
民国24年10月,全省督察区缩编为7个,仙游县仍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县)。
民国29年8月,在德化、永春、仙游、永泰等四县边境设立凤顶特种区。同年10月裁撤,归还原县管辖。
民国35年至38年,仙游县仍属第四督察区(专署驻晋江)。
1949年8月25日,仙游县解放,隶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泉州)。
1950年4月1日,第五专署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6日,改为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专员公署,仙游县属其管辖。
1955年3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专员公署改称为福建省晋江专员公署,仙游县仍属其管辖。
1967年6月30日,成立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专署行使对全区领导职权。1968年9月23日,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仙游为其属县。
1970年7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闽侯专区革委会机关迁入莆田县。划出晋江专区的莆田、仙游两县,同原闽侯专区的福清、永泰、闽侯、闽清、长乐、平潭等六县,成立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驻莆田荔城),仙游县属其管辖。
1971年7月,改闽侯专区革命委员会为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仙游县属其管辖。
1979年1月,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莆田地区行政公署,仙游县隶属之。
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行政公署,析原莆田地区的福清、永泰、闽清、长乐、平潭等五县归福州市管辖;同年9月9日,划出莆田、仙游两县和城厢、涵江两区成立莆田市人民政府(驻莆田荔城)。
㈦ 福建省一个县,人口超30万,建县历史近1100年吗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福建省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下辖9个省辖市,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其中,就德化县来说,人口超30万,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另外两大瓷都分别为江西景德镇和湖南醴陵。在历史上,德化县于五代十国时期建县,距今已有接近1100年的历史了。
四
最后,后晋开运二年、闽天德三年(945年),德化县隶属闽国东都(今福州)。宋朝时期,德化县属泉州。元朝这一历史阶段,改为泉州路,德化县属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德化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清朝取代明朝后,德化县属福建省泉州府。到了1914年,德化县属厦门道。1928年,德化县直属于福建省。1971年,德化县属晋江地区。1985年,德化县属泉州市。截至2018年底,德化县总面积达223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34万人。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