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魏文帝曹丕
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安定地方,州牧拥有地方控制权。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 地势力派州牧举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刘备于隔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2. 魏晋南北朝是什么意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2)北魏为什么称为魏晋南北朝历史扩展阅读:
思想成就
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经济水平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3. 虽然知道为什么叫魏晋但是不清楚为什么叫魏晋南北朝
魏指三国的曹魏,晋指西晋和东晋及与之并立的十六国,南北南朝指之后南北对峙的政权更迭。其跨越了220到581年,共三百多年的历史。北朝(386到581年间)指在十六国之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存在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包括北魏和由它分裂成的东、西魏,以后随后代之的北齐和北周,最后由北周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大约同一时期(即420到589年),南方以建康即今天的南京为都城,先后存在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全称南朝,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南北朝时期。
4. 为什么叫魏晋南北朝
楼上回答的篇幅都很大,不知道楼主找到答案了没有,我也简单说说:
1、魏晋南北朝,又叫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通常以魏朝(曹魏)为正统,晋朝是继承魏朝的,分西晋和东晋,所以又叫两晋。西晋曾实现全国统一(280年),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皇室成员在南方重建晋朝,这就是偏安的东晋。东晋在420年被篡后,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北方被鲜卑拓拔氏建立的魏国(史称北魏)所统一(439年),北魏后来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且分别被北周和北齐取代,它们统称北朝。
以上就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最后,是北周的外戚杨坚581年建立的隋朝,在589年灭亡南方的陈朝,再次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
2、汉朝是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但公元25年刘邦的后裔刘秀(已经不是皇室成员),取得政权,重建了汉朝,因定都(在西安以东的)洛阳,被称为东汉。
3、比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也即是“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西元就是公元,是台湾那边的叫法,是基督纪年,其历法就是我们今天用的公历。公元(西元)元年是耶稣基督诞生之年,此前则为公元前某年。说西元是因为那是西方国家的历法,说公元是因为它是世界通用的历法。
以上,希望能解楼主之惑。
5. 魏晋南北朝是什么梗
魏晋南北朝(又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在此三百六十余年间(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共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历史简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安定地方,州牧拥有地方控制权。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实力派州牧举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刘备于隔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着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决战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门或庶族,因为军权逐渐由寒门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够篡夺皇位。初期经济逐渐恢复,军力强盛。由于战略错误与北朝军力强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与宗室为了皇位时常血腥斗争。南朝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国力再度强盛。晚年国家糜烂,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完全崩溃。虽由南朝陈的陈文帝统一南朝,但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皇室为鲜卑族,汉族官员受五胡文化影响,多与胡人通婚,鲜卑皇室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牵制,直到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后才全力对付南朝。后期在六镇民变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东魏及西魏后,不久分别被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主要由六镇集团组成,初期军力强盛。北周鲜卑军比北齐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陈。最后借由宇文泰开创的关陇集团,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齐。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中国。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
6.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要称魏晋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
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 (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 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57年 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
西汉时期形势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汉太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公元纪年,又称西元纪年,简称“西元”或“公元”。公元纪年就是基督教纪年法。西元在中世纪拉丁文的写法是Anno Domini,简写AD,意为“主的年代”(In the year of the Lord)。以西元525年罗马僧侣狄欧尼休认定的耶稣生年为纪元元年。西元前则在英语中表示为BC,即基督之前的年代(Before Christ)。西元纪年采用的历法叫西历,也称公历。西历的学名叫格里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格里高利历是纯粹的阳历的一种,最初用于计算复活节。该历法是由中世纪梵蒂冈教皇格里高利(Pope Gregory XIII )于西元1582年颁布施行的。格里高利历法的前身儒略历(Julian calendar)是于西元前45年1月1日执行的。儒略历就是取代旧罗马历法的罗马历法,也是以颁布者凯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的名字命名。公元纪年在八世纪以后才被西欧基督教国家应用。即使教皇也一直是用在位期间为纪年记录文件的。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纪的时候,西元的概念才普及。而西元成为世界主流也是欧洲殖民的结果,同时也传播了格里高利历,现在成为国际通行的纪年标准。现代由于西元纪年的通用和标准化,为避免非西方和非基督教徒的反感,英语的西元前和西元后从BC和AD变为BCE和CE。BCE即Before Common Era,CE即公元Common Era。但是基督教圈子里却认为BCE指的是基督世纪前(Before Christian Era),CE指基督世纪(Christian Era)。同时西方也有很多人反对Common Era代替AD,他们认为这种代替是想要抹杀基督教对西方的贡献,并且无论非基督徒反感与否,Common Era仍然是基督纪年这一点是无法掩盖的,公历也同样建立在基督教的格里高利历法上,名称再怎么改也改不了历法和纪年是以基督教为绝对之绝对又绝对的中心和标准。因此西方这种自大傲慢的态度仍然促使了拥有古老优秀文明的犹太人、印度人和伊朗人使用他们自己国家悠久和准确的传统纪年和历法。不过中国在1949年为了和世界接轨采用了公元纪年法。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与世界接轨,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但是,华夏中国的历法,夏历仍然沿用于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华夏的元旦被篡改到了西历新年)。
7. 魏晋南北朝具体指什么求大神帮助
魏晋时期是指东汉政权瓦解,魏到两晋的时期, 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 但我们通常把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一说589年) 的这段历史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 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 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 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 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 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 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 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 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 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 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 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 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 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 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 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 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 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 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 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 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 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 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 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 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 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 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 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 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 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 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 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 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 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的复合词, 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 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 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 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 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 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 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 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 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 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于西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 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 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 亡于西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西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 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州、云南、 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 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西元222年孙权称吴王, 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 西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 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 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 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 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 西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 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 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西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 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西元304年刘渊称王起, 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 直到西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 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 匈奴、鲜卑、氐、羌、羯; 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佈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 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 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 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 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 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髮氏)、北凉( 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 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 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 但为时不久。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宋乃刘裕于西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 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犟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 西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西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 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 萧齐”。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 西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 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 西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西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罪小者, 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 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号称帝, 逐步併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西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 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犟盛,孝文帝拓跋宏于西元493年迁都洛阳, 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 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 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从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 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西元550年为高洋( 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 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 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 襄阳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西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 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 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 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西元55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 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夺称帝,国号曰隋, 西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 西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全国再度统一。 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 北到大漠,东至辽河。西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 被杀,隋亡,共历二帝、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