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在明代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
㈡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新一轮高速增长暴露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宏观调控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以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完善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不稳、工业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稳定农业,必须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做强工业,必须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同时,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完善产业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提升服务业水平,就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必须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三是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人口转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补偿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使我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建立在人口、经济、城镇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革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扩大我国的资源配置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是加快体制创新。好的制度可以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好的发展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并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要消除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地发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就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等。只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才能有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参考资料: http://www.bjyouth.gov.cn/llwz/gjhxsh/68329.shtml
㈢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在宋朝以前,是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强国,但在清末开始衰退。
一、经济水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
当时普通的农民每家每户都有绫罗绸缎,每餐有酒有肉。所以当时的西方人到了中国,称中国到处都是黄金。
二、中国的四大发明均源于宋朝以前,令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三、中国古代已经开始同西方开展互通贸易了,中国的海船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直到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技术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历史科技的历史地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人们自然会想到“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但其实,“四大发明”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因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
1、最先栽培了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茶。
2、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
3、最重要的豆类作物之一:大豆。
4、最重要的水果作物之一:柑橘。
这些作物的栽培技术传向世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㈣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灿若星辰,对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贡献巨大。世界着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曾经列举了中国传入西方的26项技术,为什么是26项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王渝生说,那是因为李约瑟用完了从A到Z排序的26个字母,所以是26项技术;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领先于世界"、"西方受惠于中国"的中国古代100项技术发明。
王渝生说,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他们与四大发明、新四大发明具有同样的意义。弘扬中国古代文明,通过研究历史、科技史发掘更多的古代发明,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服务现实,创造未来。
㈤ 中国古代在哪个朝代有重要的科技和发明获得了什么成果有什么历史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享誉全球。其中,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监测地震的仪器。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在唐代雕版印刷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改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纪元。它的发明,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质量,加快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交流,使得书籍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㈥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继承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
三个指导思想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而言之,三者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6)历史科技的历史地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新华网-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㈦ 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的历史是人类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史,也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
20世纪是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的世纪,也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纪.人类对自然的观察的视野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扩大了10万倍以上: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已经从大于10-10米的分子、原子集团深入到小于10-18米的基本粒子内部,而对宇宙的观察眼界则已经从直径10万光年扩展到150亿光年的大宇宙范围.一方面,由于各门科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从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到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分子、基因片段,到宇宙、天体、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所有各个层次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大量兴起,各门学科之间的空隙逐渐得到填补,其中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使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鸿沟开始消失.由此,自然界各方面各个层次及其之间的过渡环节也开始逐一为人们所认识,整个自然科学正在形成不断发展的、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类对科学技术活动认识的哲学眼光、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不断扩展和提升.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以及对于生态环境危机的警觉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对于科技对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可能带来的危机的担忧,标志着人类对科学技术反省和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一系列科学革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自然图景的认识,而且带动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相对论、量子论和信息论的创立,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夸克模型的发现,系统论与控制论的建立,以及地球板块模型、宇宙爆炸假说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于物质、能量、时空、信息、生命、地球和宇宙认识的新的革命.量子化学、固体能带论、质能转换原理、生物遗传中心法则、受激辐射理论、反馈控制等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划时代的关键科学原理,开创了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等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源于核物理学研究的核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原子弹、氢弹、核电站以及可控核聚变实验的实现;源于半导体物理学、电子物理学研究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猛发展,其软件系统的发展则是以数学和逻辑学为基础的;源于量子理论的光发射和吸收理论与固体物理学结合导致了激光器的诞生,不仅发展出半导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等多种激光器,还衍生出基于其他物理原理的自由电子激光器和原子激光器等,导致了激光和光通讯技术的出现;而基因控制技术,包括引起震撼的动物克隆技术,则都是以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中心法则为基础的.快速推进的科学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成为技术进步的基础和推动力.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不断引发出影响深远的新的产业革命.技术进步也为科学发现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验与观察手段.
上述这些20世纪中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不断迸发出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不仅如此,这些划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既是与科学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对其自身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科学技术在最近100年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绚丽多彩的图景.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创造出了前几千年都不可比拟的物质文明.今天,人类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并已形成以知识为基础与推动力的知识经济构架.科学技术更加彰显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无与伦比的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转自BBC)
㈧ 科学技术的历史地位如何
科技,这里指科学和技术,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高技术是指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重大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从而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必定会影响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及作用,从而推动或者打破原有的符合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其发源于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一系列的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尝试的结果。是一个低至高的发展过程,其受限于特定历史下与当时相适应的生产力。社会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就是生产关系的最高体现,生产关系合理与否会影响到生产力能否会得到扩大发展,生产的扩大化,最大化必然导致其经验和相关知识得到越来越多的总结,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决定了其客观规律的发现是否能够对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整合产生多大的影响。与其的发展而同时逐步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所相适应的社会观念,人文道德等意识领域也会对旧有生产关系产生影响,从而从整体上完全推动整个社会。宏观上到这一地区(人类文明体)的科学技术、人文伦理、政治关系等整体因素而形成历史沿袭产生深远影响。同样对小到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思维逻辑、哲学原则甚至具体生活理念的发展变化都会有所体现。
㈨ 隋唐的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
隋唐科技的历史地位:隋唐科技成就非常巨大,尤其是在天文,数学,农学,地理学,医学,水利,建筑学,物理,化学,瓷器,手工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中国和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技术革命,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隋唐科技成就内容:
1 .隋唐五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隋代着名的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运用等间距二次内插法计算日月的运行,岁差的准确值高于欧洲;他还提出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设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传统说法.唐王希明编辑而成的七字长歌《步天歌》广为流传,极大地促进了天文知识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历》,测得黄道和赤道交角为23°u65299X5′,与现代理论数值仅差0.5′左右.开元时期僧一行制订了《大衍历》,为后代历法家编历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还是实际测量子午线的创始人,并测得子午线每一度长为351.27唐里.
2.隋唐五代在数学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首先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内插公式,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唐代着名数学家王孝通,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数学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作了《缉古算经》;在这部算经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古代数学方程式理论作出了卓越贡献.唐高宗时,曾令太史令李淳风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释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缀术》. 十部算经 对古代数学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还有名为《夏侯阳算经》的韩延算术,全书3卷共83个例题,多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术.据史籍记载,这一时期的算学家,除了刘焯、王孝通、李淳风、僧一行外,还有陈从远、龙受益、边刚、刘孝孙等人,他们都在数学领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隋唐五代的农学特别发达,有着丰硕的成果.隋文帝采用北朝以来的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王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安定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 务在农桑 、 时尚稼穑和 勤于稼穑 的社会风尚.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整地保墒、扩展良田等农田管理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当时,还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术问题.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起拨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的茶叶生产和制作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陆羽编着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着,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制作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畜牧业方面,唐代采用引种杂交方法,开发出𫘝𫘨、骡等新畜种.
其规模之大和成就之丰,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罕见,充分显示出古代牲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李石编着的《司牧安骥集》,则是我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兽医大典.其他如隋代诸葛颖的《种植法》、周思等人撰写的《兆人本业》、王旻的《山居要术》、韦行规的《保生月录》、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陆龟蒙的《耒耜经》、韩鄂的《四时纂要》等农学着作,使隋唐时期出现了异常繁荣的农学研究盛况.
4.隋唐五代的地理学成就突出,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方志的修着、制图学的丰富、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陆变迁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较之前代有着明显的进步,从而为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隋大业年间,朝廷明令全国各地大规模编撰方志,并将全国各地上报的地志和图志,汇集编纂成全国总图志,如《区宇图志》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国总地志.唐王朝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图经的官员,并规定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图经,当时有五十多个州修有图经.全国性的地志和图志也有新的发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贾耽的《古郡国道县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炀帝时,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贸易,将域内各国的地貌风情加以记载,并绘成图册,撰成《西域图记》;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来后撰有《西域行传》;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法,回来后写有《大唐西域记》;天宝年间,杜环在大食境内留居10年,后撰有《经行记》;后晋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写了《行记》.这些图志的涌现,不但使制图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还填补了域外地理学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区划图、军事地图也有突破,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上的杰作.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潮灾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为重要.窦叔蒙在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海涛志》;封演也对潮汐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说潮》中,详尽地描绘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白居易的《海潮赋》,对于唐代在海陆变迁方面的认识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于黄河源头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认识,都取得了科学的结论.
5.隋唐五代的医学成就,至今仍盛传于世.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记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医药学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肠吻合、血管结扎、拔牙等外科手术,在整个世界是没有前例的.唐代着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毕生致力医学,被人们称为 药王.他在唐高宗时编着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代的针灸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针灸挂图、图谱、灸疗专着大量增加,针灸疗法被正式列入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此外,隋唐时期完善了医事制度,对医学典籍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对医科也有了科学的划分,藏医和中外医药交流也空前发展,造就了一个医学上的辉煌时代.
6.隋唐五代的水利事业成就显赫.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以其宏大的规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而载入史册.涪陵鱼石则是我国最早的 水位站.唐代的引黄灌溉和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修复和改造,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课题,为人类的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7.隋唐五代的建筑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隋代着名建筑家宇文恺主持修建的大兴城及洛阳城,唐代严密规划加以扩建的长安城,其设计思想合理,建筑规模宏大,皇宫、民居、坊里、市场、街道、水源、航运、绿化等各种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州桥造型奇特、设计精巧,至今仍是桥梁建筑史上的光辉范例.广泛应用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和高层结构建筑技术体系,推动了古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8.隋唐五代的物理学和化学,也有一定的成就.当时的科学家,对于声、光、热、磁等物理现象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唐代制作的金属鱼洗和龙洗盆,就是运用了固体振动在液体中的传播和干扰的原理,还掌握了消除共振和共鸣的知识和方法.唐代还掌握了人工制造和提取结晶硫酸钾的技术,对于彩虹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孔颖达关于 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的表述,揭示了彩虹产生的原理,并且成功地进行了人工造虹的试验.
在化学、化工方面,唐代的炼丹着作《太清石壁记》,记载着水银制造方法.
炼丹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硫、硝和炭三种物质的结合,可以制成火药,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大约在晚唐时分,火药的配方转入军事家之手,这一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火箭武器的出现.
9.隋唐五代的瓷器生产盛况空前,其技术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隋代的青白瓷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他如黄、酱、绿等釉色的瓷器也很精美.唐代的制瓷技术飞跃发展, 千峰翠色 的越瓷、莹缜如玉的白瓷,都是凝结着高超技术的珍宝.那绝无仅有的 唐三彩 ,其技术水平至今仍无以迄及.五代连年荒乱,但是勤劳智慧的陶瓷匠师却创造出 雨过天青 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10.隋唐五代的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无论是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金属冶炼、造纸、纺织、印染、造船技术的成就,都远远地高出世界各国的水平,而雕版印刷的出现,又是唐代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结: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当时的天朝上国,受外国文明景仰,这与当时先进科学技术有一点关系,隋唐科技涉及的领域几乎遍及全世界所有的科技领域。所以,涉及广,水平高,技术新是当时科技的重要特点。
备注:除隋唐外,宋元时期也是我国科技高度繁荣的时期,这两个时期都需要认真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