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的周培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正史和电视剧的区别大吗
相信看过《康熙王朝》 的都知道周培公这号人物,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正史和电视剧的区别大吗?今天我们就详细的来讲讲周培公。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平定三藩市的大功臣,孝庄皇太后在世的时候,就被称为孝庄,其实孝庄是死后的封号,所以活着的时候是不可能这样叫的,电视剧中有很多虚构的人物,也有很多不符合历史的地方。特别是周培公,历史上周培公是图海手下的幕僚,但是电视剧却与历史截然相反,电视剧中的剧情让图海成了周培公的手下,而且周培公还是平定三藩的大功臣。
直到康熙十五年,吴三桂联合其他藩王起兵反叛陕西王。两人遥相呼应,推翻了清朝的统治。面对危机,康熙派图海将军到陕甘地区。周培公当时只是一名幕僚 ,跟随军队。面对王辅臣的军队,王辅臣要拥兵自重,周培公便去则投降王辅臣,因为他和王王辅臣是老乡,一番说辞让王辅臣动摇了,于是王辅臣投奔了清朝。
周培公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贡献,被提升为道员 。后来,周培公经图海推荐,就职于山东登莱道。因为官职的提升,连死去的父母都被追封了。周培公也为他死去的父母重新哀悼了三年,履行了他儿子的责任。可惜西北又苦又冷,他上任后也没多大作为,后来没多久就病死在了任上,这就是周培公的一生,没有什么丰功伟业,与电视剧中的完全不一样。
2. 清朝历史上真的有周培公这个人吗他真的那么厉害吗
历史上的周培公真实存在,是清朝历史上有勇有谋的名将。
翻开史书,我们发现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他最大的功劳是上文我们提到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劝降了王辅臣,因此升任了道台。二月河的小说《康熙王朝》中虚构了很多人物,根据历史所演绎的周培公的个人故事,仅仅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有趣性和可读性,也就是说虚构了这些情节,仅仅是为了让历史更加有趣而已,如果对真实的历史感兴趣,可以去查找相关的史书去研究。
3. 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到底是怎么样的
历史上的周培公没有电视剧里的那么伟大,但也是很有才华、很被康熙看重的大臣。周培公自幼丧父,十岁又因战乱失去了母亲,身世凄惨,家境贫寒,按理说孤儿总是会受到一些社会优待的,但当时是满清社会,汉人并不会受到多少重视,更别说是一个无父无母的汉人了,因此周培公从小就过得很辛苦,长大以后做了衙门的小吏,糊口度日。
康熙想要任用周培公,又不想要打臣子们的脸,于是就折中了一下,将周培公外派到了边境。但周培公并没有因此就对满清政府产生怨愤之心,而是兢兢业业守在边关,从不懈怠,本来他都已经退休了,回到家乡养老去了,结果听说了蒙古犯边,于是又主动请缨前去守关,直到病死。
4. 历史上的周培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培公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今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康熙年间刊刻的《湖北先贤诗佩》卷五记载:周昌,字培公,荆门人。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讧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辅臣叛,先生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清史稿》也清楚地记载了周培公“说降”之事。1674年(康熙十三年)腊月,吴三桂等“三藩”起事谋反,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毫不迟缓地派出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当时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1676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与周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意思是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领旨出京,单枪匹马进入王辅臣军营。周培公七进七出,终于说服王辅臣。王辅臣迫于势穷粮尽,听从了周培公的劝告,便派手下一副将随周出城,面见图海,表示投降。图海派人驰报京城,康熙欣喜,颁发大赦令。次日,图海命周培公携带皇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继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1676年(康熙十五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北方少数民族首领葛尔丹率众叛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皇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戌边,1701年(康熙四十年),卒于任上。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着作,被收入《介庵草》。
5. 康熙为什么贬周培公 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朝中的满族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
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
周培公,湖北荆门人。他自幼丧父,母亲是在李自成进攻荆郢间时殉难死了。在明末清初那个年代,社会还是动荡不安的。了解到战争只会给老百姓带来水深火热的灾难,周培公知道只有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才能使社会安定下来。因此周培公积极参军,他敢于冲锋陷阵,凭着过人的勇气,加上足智多谋,因此很快受到了朝廷重用,并一步一步的高升,最后官至参议道台、盛京提督。
那么,官运亨通的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呢?曾经和周培公一起共事的图海评价他: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从图海的评价中可以断定周培公是个忠孝之人。他一生为清朝呕心沥血,即便后来因为汉人身份受到朝廷忌惮,没有受到重用,他依然不改初衷,竭心为国。
《清史稿》评价周培公为:好奇计。他的多谋可以从三藩动乱中看出。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并分析了实际形势,提出主动去劝降王辅臣,而且最后成功劝服王辅臣,可见他有勇有谋。周培公是忠孝两全之人,为国献出毕生心血,因此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极高的。
6. 历史上对周培公的评价是怎样的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着作被收入《介庵草》。
7. 历史上有周培公这个人吗
历史上有周培公这个人。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着作被收入《介庵草》。
人物生平
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
图海命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
(7)历史上怎么评价周培公扩展阅读:
1、历史评价
《清史稿》:(周培公)好奇计。
图海: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
2、个人作品
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
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着作,被收入《介庵草》
8. 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的人。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着作被收入《介庵草》。
(8)历史上怎么评价周培公扩展阅读:
文学作品
周培公的文学形象主要出现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中。小说中的康熙帝少年时代之良师益友——虚构角色伍次友向纳兰明珠推荐其进京寻求功名。
然周耿直,不屑曲于权贵而望殿试入朝参政。终因试中未避讳康熙之名“玄”字而被赶出考场,却在流落街头时得康熙偶然发现并举任,成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立下诸多功勋。最终康熙因满臣不满将其调往盛京,多年后因病身故。
9. 平定三藩有功的周培公,为何最后没能得到善终
康熙王朝"热播以后,原本默默无闻的周培公一跃成为新晋网红,他的才华横溢,以及忠心赤胆,被无限拔高,甚至有人将其与诸葛亮并列,认为如果康熙重用他,就能开创更加宏伟的盛世。
电视剧为了增加矛盾冲突,提高收视率,刻意美化一些人的历史功绩可以理解, 但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没有那么神,也没有那么惨。
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对周培公家族墓地做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神道、祠堂等祭祀建筑墙基和部分构件,对他的家族成员也有了进一步发现,据家谱记载,其父周化龙兄弟四人,分别为:周成龙、周化龙、周从龙、周云龙,但家族墓地中并没有寻见周化龙的墓碑,且周培公的墓碑重立于大清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周培公卒于1707年,其墓碑于120年后重建,令人生疑,当地学者推断,可能在其死后,牵连到某些案件,墓碑遭到损坏,家人碍于形势,不敢妄动,直到百余年后,时过境迁,又重新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