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州特产有哪些
1、永泰芙蓉李
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
芙蓉李在福建闽东、闽北等地都有种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县梧桐镇的最为出名,果实艳丽,甜酸适口,品质上乘。
⑵ 燕皮馄饨的由来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燕皮馄饨”。后燕皮馄饨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知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在福州僻街小巷,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循声而去,就可寻及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还得到福州南后街中国澳门路上的同利肉燕老铺,正所谓“百年同利,中华燕皮”。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一八七六年,至今已传承五代,是福州一家创业一百二十多年、制售燕皮的“中华***”。听已执掌“同利”的陈君方说,他的父亲、第三代传人陈存谈,现年七十多岁,而从十二岁时开始打制燕皮,至今已有六十多年。
百余年间,陈家严守祖训打制燕皮,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同时,“同利”一贯遵循薄利多销原则,节日与平日同价。正是这近于“迂腐”的生意经,使得老铺盛名于世,燕皮远销北京、上海、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日本有位佐藤寿一先生率日本电视工作者一行特地来到福州,慕名找到“同利老铺”,制作了电视专题节目,向日本观众介绍福州肉燕。以同利老铺燕皮制作的“扁肉燕”在“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获金奖的福州美食园,更是赠“同利”一方金匾,曰“相得益彰”。如今,“同利”已走出南后古街,在榕城美食街和元洪城美食大世界内新设分店。紧跟时代步伐,趋应大众化口味,开发新产品,把燕皮推向全国乃至世界,陈君方痴心不改。他家将飞舞木槌,一槌一槌地在福州传承着精湛的手艺。
⑶ 肉燕皮的介绍
肉燕皮,多称作燕皮,是福建福州着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淀粉等辅料精制而成,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食时颇有燕窝风味,非常爽口,故被誉为肉燕皮。
⑷ 福州小吃“肉燕”的起源或历史有哪些 越多越好。
福州肉燕
福州着名的风味小吃中,“太平燕”堪称举国无双,神州一绝。
要说“太平燕”,先需说“燕皮”。燕皮的制作很麻烦,首先要选上好的腿肉,去皮去筋,切成块(刀法有讲究),然后用木制的锤子敲打(两人对站,一人一下),直至肉成肉泥,加一定比例的薯粉,制成薄薄的皮,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北方的馄饨)配以高汤。肉馅中以调有馞荠(剁碎)的为好。由于从皮到馅到汤都为精肉制成,味道特别的鲜美。
一般小吃的做法就是将包好的燕皮先上笼蒸熟,客人要吃时现煮一下,加高汤,加葱花。还有一种就是将制燕皮的碎丝煮汤,叫燕丝汤;再一种是剁肉成丸沾上燕丝煮汤,叫燕丸汤; 又一种是将红酒糟煮燕丝汤打荷包蛋,叫酒肉包蛋;再一种就是肉燕加煮熟的鸭蛋、腐竹、香茹、大白菜等煮成汤,这就是最有名、最流行的太平燕了。福州各种酒席上必上太平燕,无论婚丧嫁取。
福州最有名的燕皮老字号为“同利老铺”,在澳门路3号,已有百年历史。除了同利,福州也还有许多制作燕皮的老店。各位如果来到福州,有心在小巷里逛逛,只要听到一串串有节奏的“嗒嗒”声,循声找去,那便是手工制作燕皮的所在。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出境的福州同胞只能带出一公斤的燕皮。
肉燕的来历
"肉燕"是浦城着名的传统食品,细而不腻,柔而脆嫩,味鲜适口,宛若燕窝,兼有荤素风味,是本县婚丧喜庆笼席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相传南宋真德秀囚浦城扫基时设宴,随行厨师林阿荣(福州人)吩咐临时厨师徐小春(其表兄,富岭东湖人)捣鱼丸,误听为捣肉丸,剔精肉捣酱和粉o林无奈,姑且压平,薄如面皮,切丝余熟,色质晶莹,食如燕窝。此后浦城、福州两地相传仿制,称为肉燕、燕皮o福州、闽清生产的燕皮挂牌"浦城上白燕皮"或"清水肉燕皮",省外出产的则称"福建燕皮"。
浦城燕皮料精工细,剔取新鲜精瘦肉,用木锤捣成肉泥,撒上薯粉合成硬坯,用圆木棍反复压碾成薄片,其薄如纸,然后折叠裁切晾干,切成丝状称为"燕丝",切成片状则称为"燕皮"。质量最佳的燕皮,每斤约有120~130张,每张如豆腐块大小,色白皮薄,完整元碎,不带粉面,次等的约100张o燕皮(或燕丝)包以肉馅,名"燕扁食",燕丝包以馅心,则名"燕丸"。
太平燕
概述
“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庆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时鸣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长辈即席致谢后,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福州侨胞喜爱,到福州来,必带燕皮回去馈赠亲友。
选材
燕皮是用精选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起来,略干为鲜燕皮。继续晾干为干燕皮,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包馅前,用刀切燕皮成约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状,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人常将“扁肉燕”与去壳鸭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取“压”了“乱”就会平安之意,故称“太平燕”,“燕”与“宴”同音,又称“太平宴”。
典故
福州的地方风味小吃中,能够和锅边糊并列举国无双的,只有“太平燕”了,也称“小长春”。
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太平燕这东西,别说是外地人,就是对现在的一些福州人,不做一点诠释,也是搞不清楚的。要说“太平燕”,那就要先说“燕皮”的来历,没有“燕皮”,谈何“太平燕”?
据传,明嘉靖年间,闽北山区与江西接壤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他家居山区,虽有山珍可享,但吃多了,便流于平淡。于是,那家中的厨师便出了一个新花样,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槌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肉(馄饨),煮熟配以高汤,弄了一碗点心端给主人。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得滑嫩清脆,淳香泌人,连呼“太妙”,忙问:“这叫什么点心?”那厨师做点心本来是想讨主人的欢心,哪来的名字?好在厨师脑筋能够急转弯,见碗中的扁肉形同飞燕,便信口说叫“扁肉燕”。由此推演,才有了“燕皮”一说。原先,这“燕皮”本为大户人家独享,后来,这打燕皮的手艺逐渐传开流入福州,燕皮成为商品,食者日众,反倒成了福州家喻户晓,最负盛名的闽味名吃。
太平燕也叫“小长春”,那是因为扁肉形似长春花的缘故,“燕”、“宴”谐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那么,“太平”二字因何而起?原来太平燕里有完整的鸭蛋,在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了,福州人去海外谋生众多,行舟之时“浪”也被压下去了,当然也就“太平”了。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民间家宴,要取一个“太平”、“平安”, 这太平宴是必吃的。
烹饪
食材
主料:猪戈肉300克、肉燕皮 150克;
配料:虾仁50克、鸭蛋一粒;
调料:精盐10克、味精10克、芝麻油0.5克、蕃薯粉10克、葱花5克、熟猪油10克、高汤750克。
制法
1、将猪戈肉、虾仁洗净,剁成泥,加精盐5克、味精5克、蕃薯粉、芝麻油等,并打入鸭蛋(起粘固剂的作用)搅拌匀成肉馅。
2、肉燕应切成每张长、宽各8厘米的方块,配上一份肉馅包成圆头散尾形,装在已抹好底油的盘上,上蒸笼用旺火蒸5分钟至熟。
3、煮沸的高汤,放上少许葱花、油,投入剥壳的鸭蛋若干个,配以粉丝、香菇、腐竹等,加上蒸熟的扁肉燕就是一碗热气腾腾、滑嫩可口的“太平燕”了。
小贴士
1、燕皮有新鲜的和干制的,干的肉燕可以在冰箱里贮藏半年不坏。
2、起锅时可以根据你的喜欢放入葱花、芹菜丁、香菜丁。只可以选放一种,要不就串味了。
3、如果你不想浪费时间包肉燕丸,那你就可以把燕皮切成一厘米宽的长条,就像煮清汤面一样做来吃,也非常的爽脆和润滑!
⑸ 燕皮云吞是福建名点,这个燕皮是用什么制作出来的
福建的肉燕又称为“太平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风味小吃,可以说只要是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在福州,太平燕是必备的一道菜,其寓意是太平、平安之意。主要是以瘦肉,将两者食物混淆,其实说起肉燕,在福建的火爆程度那真是难以想象,不仅是当地风俗中的喜庆名菜,一些有年头的老店,一天就能卖出上千碗肉燕,那么它到底特别在哪呢?选择的是福州老字号同利肉燕皮,取出一卷 从中间对半切,再依次在联结点切断 一卷大概能做四十多个。放在菜板上依次排好后浇水淋湿 泡软就可以包了。
⑹ 燕皮的具体做法
肉燕皮是福州着名的传统食品,已有数百年历史。
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淀粉等辅料精制而成,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食时颇有燕窝风味,非常爽口,故被誉为肉燕皮。
原料配方 精肉50千克 淀粉50千克 糯米4千克 植物灰碱0.5千克
制作方法 1.选料:选用猪后腿精肉,要现宰现用,力求新鲜。
2.剔肉:原料肉须剔净筋膜、碎骨等,然后将精肉块软硬搭配分组(习惯上称为坯),每坯重750~1000克。
3.捶肉:将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复捶打,并加入适量糯米糊、植物碱以增强粘性,捶打时用力要均匀有节奏,肉坯要反复翻转,边捶打边挑除细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胶状肉泥。
4.制燕:将胶状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匀地撒上薯粉,轻轻拍打压延,直至成型,称为鲜燕。
5.晾干:将鲜燕切成宽16厘米的长条叠卷,悬挂于通风处晾干,即成干燕皮。
产品特点 厚薄均匀,破损少,表面无明显皱纹,富有营养,每千克干肉燕皮可切成八厘米见方的片约600张。
附:肉燕皮加工食品
一、“肉燕”(又名“小长春”):是将鲜鱼肉、猪腿肉,一起剁为肉泥,虾干、荸荠剁成末状,加适量骨汤、蛋液、味精、绍酒、虾油(或精盐),用筷子拌匀为馅。每张干肉燕皮用水浸湿放入馅一份。然后把燕皮中间捏紧,使边缘自然弯曲成长春花形,故名“小长春”;摆在笼屉中用旺火蒸5分钟取出,加入沸水锅中,用旺火煮沸,捞起放在汤碗里,撒上芹菜末。骨汤下锅烧沸,加入适量虾油(或精盐),绍酒、味精搅匀,倒在“小长春”上,随后洒上麻油即成。
二、 “燕丸”:用料与肉燕相似。将猪肉、鱼剁为肉泥,加上味精、绍酒、骨汤、芹菜末(或葱末)、虾油(或精盐)、淀粉,用筷子拌匀。另将干肉燕皮切成丝条状,把肉泥捏成球形,置燕丝中滚动,用手捏紧,使燕丝均匀掺入肉泥球中,再摆在笼屉中,用旺火煮熟,即成燕丸。将燕丸放在汤碗中,撒上芹菜末等,将骨汤下锅烧沸,调味后冲入燕丸中,洒上麻油即成。
三、 “燕丝”:将干肉燕皮切成丝,放入沸水中煮熟,捞起放在汤碗中,撒上葱末。将骨汤下锅烧沸,加味精、虾油(或精盐)等适量调味品后,冲入燕丝中,洒上麻油即成。
⑺ 福州同利肉燕皮
福州同利肉燕老铺是“中华老字号”,始创于清光绪年间(1876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已传承五代,是最能代表福州的小吃之一。老铺地址在澳门路。
燕皮是将猪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放入上等甘薯粉,制成薄如纸张的片状食品,又称肉燕皮。成品燕皮色白质香,平滑细润,脆嫩爽口,可切成丝状煮食,也可包上馅成馄饨状,是福州特有的风味小吃。晾干后的燕皮可以长久储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干透的燕皮颜色白而略带灰色,被修边,折叠,包装成比扑克牌略大的纸包。
⑻ 有关燕皮馄饨的历史等
GG一下啊。。呵呵
⑼ “燕皮”具体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做“燕皮馄饨”的功夫一点不比佛跳墙省。打制燕皮,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然后只能是人工手工打制而成,形状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馅料则是剁五花肉绒,葱花加盐味精料酒混合而成。包好的肉燕一般用高汤煮,这才跟煮馄饨差不多。煮好的肉燕舀进放了葱花的碗中,再撒上点胡椒粉、麻油,其香扑鼻。
肉燕皮是福州着名的传统食品,已有数百年历史。
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淀粉等辅料精制而成,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食时颇有燕窝风味,非常爽口,故被誉为肉燕皮。
原料配方 精肉50千克 淀粉50千克 糯米4千克 植物灰碱0.5千克
制作方法 1.选料:选用猪后腿精肉,要现宰现用,力求新鲜。
2.剔肉:原料肉须剔净筋膜、碎骨等,然后将精肉块软硬搭配分组(习惯上称为坯),每坯重750~1000克。
3.捶肉:将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复捶打,并加入适量糯米糊、植物碱以增强粘性,捶打时用力要均匀有节奏,肉坯要反复翻转,边捶打边挑除细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胶状肉泥。
4.制燕:将胶状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匀地撒上薯粉,轻轻拍打压延,直至成型,称为鲜燕。
5.晾干:将鲜燕切成宽16厘米的长条叠卷,悬挂于通风处晾干,即成干燕皮。
产品特点 厚薄均匀,破损少,表面无明显皱纹,富有营养,每千克干肉燕皮可切成八厘米见方的片约600张。
因燕皮制作工艺复杂,很多人没时间去做,即便是一些门店也是使用的成品“干燕皮”。
干燕皮相当于馄饨皮,但不是新鲜的,是干的,便于保荐,又脆味道又鲜美,是用猪精腿肉、鸡蛋、淀粉等按一定比例经混合棒锤打等特殊工艺加工成纸一样的薄片,再包上肉馅,就是扁肉燕(燕皮馄饨)了,味道好极了,是福州风味小吃。
吃法:干燕皮摊开后,要用干净的湿毛巾或装上干净水的喷雾器均匀的给湿润柔软(这样包时皮不会破裂),再剪成馄饨皮一样大小,就可以包肉馅(包成园头散尾形的),包好后放到已抹好底油的盘上在锅内或蒸笼内旺火蒸几分钟(肉馅熟了即可),取出备吃,吃时放入开水里或高汤里煮沸加盐醋味精胡椒葱花等作料即可。
要想做出上好的“太平燕”,必备上好的燕皮方妥。而上好的燕皮又需人工精心打制。所以如今生产燕皮仍是手工作业,福州城里打制燕皮的小店很多,俗称“台江聚记、城内同利”,尤其是在僻街陋巷,时不时都可以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嗒里嗒”之声,循声寻去,那便是卖燕皮小店的所在。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很多人都会慕名寻到福州澳门路陈君凡开的同利老铺购买。
提起这历史百年的“同利老铺”,自1876年创始至今,店址始终都设在澳门路这条古街上,至今已传承五代了。国家内贸部曾授匾该店誉为“中华老字号”。如今这个宝号已传承给第四代传人陈君凡了。现年50岁的陈君凡从12岁时继承祖业,随父学艺,如今已从近40年。他打制燕皮严守祖训、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入口鲜香,营养丰富。
【肉燕皮的几种传统吃法】
第一种吃法:将燕皮切成边长8厘米的方块包肉馅,肉馅以三层肉、蛋、虾仁、干贝等配料,包成圆头散尾状的扁肉燕,蒸熟后投入已煮沸的高汤中或火锅中均可。
第二种吃法:把燕皮切丝,抖松至散开,用沸水先捞一遍(切勿放入清水中漂洗),再投入已调好料的清汤中煮沸,滴几滴香(麻)油,撒一小撮香葱,加几片绿菜叶,洒一点胡椒粉,便是入眼如润玉翡翠,入口则清鲜辛香的燕丝汤。
第三种吃法:剁肉成泥,捏成丸,沾上燕丝,滚成圆球状,蒸熟或用微波炉制熟后,冲入高汤即可食用。
第四种吃法:以红酒糟煮燕丝汤打荷包蛋,称酒肉包蛋,风味独特。
第五种吃法:将蒸熟的扁肉燕下油锅炸,趁热沾辣椒酱、番茄酱等食用,中餐西吃更受青睐。
第六种吃法:用扁肉燕加煮剥壳的蛋品,配粉丝、香菇、腐竹等煮汤,便是那传统的“太平燕”。
附:肉燕皮加工食品
一、“肉燕”(又名“小长春”):是将鲜鱼肉、猪腿肉,一起剁为肉泥,虾干、荸荠剁成末状,加适量骨汤、蛋液、味精、绍酒、虾油(或精盐),用筷子拌匀为馅。每张干肉燕皮用水浸湿放入馅一份。然后把燕皮中间捏紧,使边缘自然弯曲成长春花形,故名“小长春”;摆在笼屉中用旺火蒸5分钟取出,加入沸水锅中,用旺火煮沸,捞起放在汤碗里,撒上芹菜末。骨汤下锅烧沸,加入适量虾油(或精盐),绍酒、味精搅匀,倒在“小长春”上,随后洒上麻油即成。
二、 “燕丸”:用料与肉燕相似。将猪肉、鱼剁为肉泥,加上味精、绍酒、骨汤、芹菜末(或葱末)、虾油(或精盐)、淀粉,用筷子拌匀。另将干肉燕皮切成丝条状,把肉泥捏成球形,置燕丝中滚动,用手捏紧,使燕丝均匀掺入肉泥球中,再摆在笼屉中,用旺火煮熟,即成燕丸。将燕丸放在汤碗中,撒上芹菜末等,将骨汤下锅烧沸,调味后冲入燕丸中,洒上麻油即成。
三、 “燕丝”:将干肉燕皮切成丝,放入沸水中煮熟,捞起放在汤碗中,撒上葱末。将骨汤下锅烧沸,加味精、虾油(或精盐)等适量调味品后,冲入燕丝中,洒上麻油即成
关于“燕皮馄饨”有一个由来:相传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吃多了山珍,他家厨师便想出一个新花样,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茄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方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福建地区对馄饨的称呼),煮熟后配上高汤。御史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由此才有了“燕皮”一说。
关于“肉燕”,郁达夫先生在一九三六年写的《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提到过:“初到福州,打从大街小巷里走过,看见好些店家,都有一个大砧头摆在店中;一两位壮强的男子,拿了木锥,只在对着砧上的一大块猪肉,一下一下的死劲地敲。把猪肉这样的乱敲乱打,究竟算什么回事?我每次看见,总觉得奇怪;后来向福州的朋友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制肉燕的原料了。所谓肉燕者,就是将猪肉打得粉烂,和入面粉(实为’地瓜粉——编者),然后再制成皮子,如包馄饨的外皮一样,用以来包制菜蔬的东西。听说这物事在福建,也只是福州独有的特产。 ”
汪曾祺先生也曾在《初访福建福州篇》中提到肉燕:福建人食不厌精,福州尤甚。鱼丸、肉丸、牛肉丸皆如小桂圆大,不是用刀斩剁,而是用棒捶之如泥制成的。入口不觉有纤维,极细,而有弹性。鱼饺的皮是用鱼肉捶成的。用纯精瘦肉加茹粉以木槌捶至如纸薄,以包馄饨(福州叫做“扁肉”)谓之燕皮。
燕皮馄饨,用燕皮包的馄饨。燕皮是用精瘦猪肉捶打而成。两斤肉泥放进甘薯粉里,可以捶出十斤燕皮。忘了是哪一个散文作家曾说,福州人喜食燕皮,在70年代什么都配给供应的时候,一个人一个月只有二两肉,别的地方嫌肉不够,要拣肥的油的,攒上一家人的定量,买上一斤肉,红烧了吃个油光嘴香来过瘾,而福州人则会把这二两肉捶成燕皮。捶时用荔枝木的砧板荔枝木的手槌,将一块纯精瘦肉捶成肉泥,三个人围着齐腰高的荔枝砧板捶打肉泥,手臂此起彼伏,声音清脆悦耳。
一直都很喜欢吃燕皮馄饨,去淘宝上找了一家正宗的店,买了一包“同利”燕皮,自己做一碗燕皮馄饨。
燕皮买回来,是一叠叠像毛边纸一样的,取出几层,用干净的湿毛巾上下包了,让燕皮吸湿变软。这工夫调制肉馅。肉糜里加上盐姜黄酒等调好味,再加拍碎剁细的荸荠、码过味道的虾仁拌匀。燕皮加上肉馅包裹成金鱼形,也就是随手一捏,上蒸锅蒸熟。做一碗汤,调好咸淡,把蒸好的燕皮馄饨放进去,撒上葱花就是了。馄饨在蒸过之后,馅里的汤汁油珠散在了汤里,这汤自然鲜美清香,因此在做汤的时候,我只用了虾皮熬汤,连油都不用放了。
肉燕除了包成馄饨做小食,也可以配以鸭蛋入馔,称之为“太平燕”,是过春节时的必备菜。福州土语中鸭蛋与“压乱”谐音,乱都压了,岂不太平?“太平燕”之名也由此而生。燕皮除了做肉燕和平燕,还有几种别样的吃法:燕皮切丝煮汤,叫燕丝汤;把肉馅捏成丸子沾上燕丝煮汤,叫燕丸汤。
本文为摘录文章,在此感谢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