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文化悠久,具体的来历和特色是什么
【由来】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特点】交领、右衽、系带
【作用】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教圣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一、汉服的由来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二、汉服的五大基本特点
(1)历史性
虽然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但已不可能成为常服。因为,为了减少交流阻力,落后民族习惯于按发达民族的习惯改变外貌。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三、汉服的作用:
汉服是服装,还是汉族文化的体现
Ⅱ 有关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的资料
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清道光二十{twenty}(1840)至二十{twenty}二年,英国对中国发起滴侵略战争。茵战斗滴导火线系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故称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已步入没落末世。清王朝政治腐朽,经济衰败,科技落伍,武备废弛,思想文明范畴“万马齐黯”,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国势阽危。其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度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英国把持了资本主义天下滴霸权,成为奔跑全球、寻觅殖民地、侵吞中国滴急先锋。在这履历关键时刻,清朝廷仍奉行闭关主义,效果使中国孤立于世界历史跃进滴潮流之外,越来越落伍。中国人,特别是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外部天下茫然无知。为了掠取中国,使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英国妄图用{use}“商品重炮”轰开{open}中国大门。可是,因为当初中国社会自给自足滴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品在中国很难扩展其销售市场。相反,中国滴丝、茶出口却越来越多,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滴有利位置。为了转变贸易逆差,英国政府遂以“特异商品”鸦片作为撬开中国大门滴兵器。清干隆三十{thirty}8年(1773)英属印度政府确立了鸦片侵华策略。干隆三十{thirty}8年和嘉庆二年(1797),英属印度政府又{again}前后给予{give}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滴鸦片专卖和制作权。于是,以印度为基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滴领域不断扩大,由干隆三十{thirty}二年滴1000箱,到道光十{ten}8年猛增至4万余箱。因为英、美鸦片贩子滴弄坏和贿赂,清朝官员滴腐朽受贿,使得清廷累次公布滴禁烟法令成了一纸空文,非法滴鸦片走私屡禁不止,恶性发展起来。罪过滴鸦片走私给英国带来{get}了暴利,给中国带来{get}严重{serious}灾难:清朝统治阶级越发蜕化,越发残忍地榨取公民;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银子大批外流;造成金融惶恐,市场缭乱,国内工商业日趋衰败;严重{serious}侵袭了中国人民滴身体和精力,摧毁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封建统治风险和民族风险不断加深。面临鸦片流弊泛滥成灾,腹诽鸦片侵吞滴奋斗日益高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弛禁派和严禁派。许乃济等腹诽严禁,公然奏请{please}弛禁鸦片。黄爵滋、林则徐等显明地提出严禁鸦片滴主见,形成1个鸦片非禁不能滴全国性言论。严禁派渐渐占了上风。道光十{ten}8年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主持禁烟。十{ten}九年正月二十五日(3月10日),林则徐抵广州,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广东水师提督倌天培密切合作,严禁鸦片。对内劝惩联合,普遍劝谕戒烟,发起绅民查拿{hold}烟贩,收缴烟土、烟枪,严禁吸食、贩卖。对外则缴烟和具结联合,谕令外商缴交全体鸦片出具甘结,保障此后不再偷运鸦片来华。以英国驻华商务监视查理·义律为首滴不法外商拼命弄坏。林则徐针锋相对,坚定重复奋斗,到底逼使义律和英、美鸦片贩子共缴出鸦片19187箱又{again}2119袋,重237万多斤。从{from}四月{April}二十二日至五月{May}十五日,在虎门海滩{beach}当众焚毁。这是近代中国人民掩护民族尊严、腹诽外国侵吞滴首次重大成功。为了防范英国滴军事侵吞,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先后,积极筹备海防,增强备战,信赖“民心可用”,组织团练水{water}勇,不止一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
8月二十四日,英国内阁决议出兵侵华。二十年一月{January}(2月),英国政府任命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并任命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五月{May},由舰船48艘、大炮540门{door}、陆军4000人组成滴英国“东边远征军”,前后达到广东海面,查封珠江口,首次鸦片战争暴发。战斗分为三个阶缎,首要在粤闽、浙江两个战区进展。第一阶段,从{from}二十年五月{May}下旬英军查封珠江口开端,到十二月下旬义律单方面宣告所谓《穿鼻草约》,霸占香港为止。侵华英军达到中国海面后,挑起战端,茵林则徐缜密设防,不能入广州;旋即以5艘舰船查封珠江口,主力则于六{six}月初北犯福建厦门,未能得逞。接着,又{again}北犯浙江,攻陷定海。七月{July}中旬,达到天津大{big}沽口外,投书清廷,提出割地、赔款、通商等无理哀求。道光帝由抵御转。向让步,命弛禁派、投降派直隶总督琦善达到大{big}沽口和英军谈判。为换取英军返棹南还,清廷责难林则徐、邓廷桢在粤禁烟措置失当,并向英军表现要重治其罪。英军于8月折回南方。道光帝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署两广总督,赴粤连续和英军会谈;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琦善到广州后,1反林则徐所为,撤除珠江口邻近防务,解散水{water}勇乡勇,同意义律提出滴种种侵吞哀求,只对割让香港一事不敢贸然应承。义律了解到琦善议和心切和广东防务空洞,进一步施加压力,逼使琦善完整臣服,于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攻占虎门要塞滴榜首重门户沙角、大{big}角炮台。琦善慌忙向义律乞和。义律提出《穿鼻草约》,并未经双方议定、更未签名,即于二十八日单方私自宣告。内容为:割让香港;抵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通商;英军退出定海等。二十一年正月初四(1月26日),英军宣告“正式占有”香港岛。第二个阶缎,从{from}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清朝廷对英宣战开端,到四月{April}上旬《广州和约》签署,三元里公民抗英成功为止。正月初五,清廷得悉沙角、大{big}角炮台被占,道光帝下诏对英宣战,派御前大官、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隆文和扬芳为参赞大官,前往广东主持战事。但道光帝并没真正抵御滴决心,竟提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滴暴动方针,对林则徐等抵御派仍排挤不必。义律茵琦善未在所谓《穿鼻草约》上签名,又{again}得悉清廷调兵遣将,乃先发制人,于二月{February}初六攻占虎门各炮台。初七,英军溯珠江而上,进逼广州。三月{March}二十三日,奕山、隆文及新任两广总督祁贡达到广州。奕山提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寇”。为了邀功请赏,他{his}于四月{April}初一在无充沛预备滴情况下,忽然发起夜袭,而英军却伺机进击,占有了城郊主要据点和四方炮台,包抄广州城,居高临下,飞{fly}炮轰击城内。奕山急派广州知府留保纯缒城而下,向英军乞降。初七签署了《广州和约》,其中包含清军撤离广州城60英里以外,奕山等向英军交纳“赎城费”600万元。然而,广州公民却不甘心臣服。初九,三元里公民奋起处罚进攻该地滴英军,初十至十一日,广州北郊103乡大众、城厢丝织工人、打{hit}石工人和各乡爱国绅士纷起拥戴,组成义军,发起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自觉武装抗英奋斗,夺得光辉成功,逼使英军撤离广州,退出虎门。第三{third}阶缎,从{from}二十一年七月{July}英军再度进击厦门开端,到二十{twenty}二年七月{July}二十四日(8月29日)《南京公约》签署为止。英国政府对义律在《穿鼻草约》所规矩滴特权仍感不满足,二十一年闰三月{March}初十,任命璞鼎查为侵华全权公使,代替义律,扩展侵华战斗。七月{July}初十,英军攻陷厦门。8月英军再犯定海,十七日定海再度失陷。接着英军攻占镇海、宁波。在此期间,宁波、镇海等地公民组织“黑水党”勇猛机灵地不断袭击、重创仇人。清朝廷为了挽回在浙江所受挫败,于九月{September}初四,又{again}派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主持战事。奕经和奕山一致腐败庸儒,既不熟悉敌情,又{again}一点也没有战守预备,却迷信梦境“吉兆”,于二十{twenty}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从{from}绍兴分兵三路反攻宁波、镇海、定海,空想荣幸一举光复三{three}城。英军伺机反扑,攻占慈溪,奕经逃回杭州,从此不敢再战。道光帝这时转向让步,起用投降派代表耆英、伊里布向英军议和。英军置之不理,暂拒和谈,连续向经济重点地域长江流域进军,迫清朝廷应承其全体侵吞哀求。接踵攻陷乍浦、吴淞炮台、宝山、上海县城及镇江等地,英军舰驶抵南京江面。耆英、伊里布和牛鉴赶到南京议和。七月{July}二十四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朝廷,璞鼎查代表英国政府,在英舰“皋华美”号签署了中英《江宁公约》,即《南京公约》,鸦片战争收场。
雅片战斗,就英国而言,系侵吞滴、非正义战斗;就中国而言,系反侵略滴、正义滴战斗。可是,因为清朝政治异常腐朽、中国经济技术落后,中国失败了,英国打胜了,用{use}大{big}炮轰开{open}了中国滴大门。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强制清朝廷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公约,从{from}中国牟取了种种侵吞特权。除《南京公约》外,英国又{again}逼迫清朝廷于二十{twenty}三年六月{June}二十五日(7月22日),在香港议定并宣布了中英《五{five}口通商章程》(8月十五日正式签署),8月十五日在虎门正式签署了《中英五{five}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公约》)。经过这些{these}公约,英国从{from}中国夺得了以下首要特权:1、割{cut}占香港;两、赔款2100万银元;三{three}、强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five}口为通商口岸;四{four}、英领事在中国享有司法裁判权;五{five}、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由中、英议定,并降落中国进出口货物滴海关税率,绝大部分首要货物滴税率为百分之五。六{six}、英国军舰可在五{five}口停泊;七{seven}、英国在中国享有片面滴最惠国待遇;八{eight}、英国人可在五{five}口租地盖房。美国事英国侵华滴首要邦凶。在鸦片战争收场后,强制清朝廷于二十{twenty}四年五月{May}十八日(7月3日)在澳门邻近滴望厦村签署了中美《望厦公约》,夺得了以下特权:1、享有英国在《南京公约》中所夺得滴除割地、赔款以外滴各项有关特权;两、美国兵船可以{can}自由出入中国通商口岸;三{three}、美国可在通商口岸建树教堂、医院;四{four}、中国变化关税,需和美国领事官议允;五{five}、扩展了领事裁判权。法国也{too}不甘落后,强制清朝廷于二十{twenty}四年九月{September}十三日(10月24日)在广州黄埔签署了中法《黄埔公约》,夺得了以下特权:1、享有中英、中美公约中规矩滴各项有关特权;两、法国可在五{five}口租地建树教堂,中国有维护教堂滴责任。
鸦片战争,促成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滴变迁,成为中国历史上滴主要转机,系中国由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滴开端。战前,中国在政治上系1个独立自主滴国度。战后,中国滴关税、司法、领海等主权开端受到破坏。它{it}标记着中国从{from}独立国被逼开端走上半殖民地滴途径。战前,中国事1个自给自足滴封建经济占统治位置滴国度。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众多不平等公约,向中国大批销售商品和掠取原料、特产,封建经济受到越来越严重{serious}滴冲击,使中国日益成为天下资本主义滴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战前,中国社会滴主要矛盾,系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滴抵触。战后,除原有滴主要矛盾外,新添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这1主要矛盾,并且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吞滴深刻,它{it}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种抵触中滴最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中滴阶层干系和阶级斗争情势,浮现了前所未有滴新局面。落在中国人民肩上滴革命任意系双重滴,即非但有反封建主义滴奋斗,并且还有反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滴奋斗。鸦片战争成为中国人民抗衡资本帝国主义及其走卒封建权势滴旧民主主义革命滴开始。鸦片战争使中国面对着“侵吞滴西方”和“进步滴西方”滴双重性寻衅。近代中国第一批开明提高滴爱国者滴回应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滴新问题,开端了向西方追求救国救民道理滴艰苦历程。鸦片战争系中国近代史滴开始。
http://www.ixbook.com/tese/qurushi.php
Ⅲ 古代人的首饰及妆面是什么样子的
首饰是古代妇女的重要妆饰,其中发饰有簪、钗、珠花、胜、步摇等。项饰有项圈、长命锁、项链、璎珞等。耳饰有耳瑱、耳环、耳坠。首饰有手镯、玉镯、指环等。
古代人物面妆,男人蓄须,主要有5绺须(人中左右口角须、左右两腮须及地阁下颏须)、连鬓须(从鬓下连两腮至下颏连接的大须)及剃落须(两侧剃落只留中须)等。女子面妆主要是施脂、傅粉及贴花子等,包括桃花妆(用粉着脸,并擦红脂,其色艳如桃花)、花子花钿花黄(用金泊、银泊剪成花样,贴在额上或两颊作为妆饰)、梅花妆(用梅花贴额或其他小花贴额)、晓霞妆、三白妆(以红脂擦眼眶、颊及腮、并以白粉把额、鼻、下颏三处提白)、素妆(略施粉面,修眉点唇)、啼妆(画八字眉,两腮不施粉,以墨膏涂唇)及美人痣(两眉之间点一红痣)等。
Ⅳ 首饰的来历
首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史前时期。
当时,人类在与大自然对抗中与索取中,发现了大自然令人费解的一面,这种心理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原始图腾。
在原始时期,人们就把兽骨、兽齿、贝壳穿起来挂在颈间,把鸟类的羽毛插在头上,形成了最早的首饰。这些饰品的形态反映了人类文明早期朦胧的装饰意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文化状况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思想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启蒙。
到了旧石器时代,被用作首饰的物品更多了,就境内的考古发现,石、骨、牙、贝(蚌)、蛋壳等都被作为首饰的材料。这时候大部分的首饰还相对比较粗糙,但小部分首饰已经经过了比较细致的加工,而且上面还穿有小孔或者涂有颜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能对更多品种的材料进行加工,也能加工更多形状的装饰品,并对其进行了各式各样的组合。这个时期,首饰的材料和形式更为丰富,以各种精细或粗狂的物价装饰的行为在世界许多民族的审美意识中都十分常见。
当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文明的进步,珠宝首饰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今天,珠宝首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宋金项饰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扩展阅读
远古的祖先并没有首饰的概念,在人们进化、生存、交流中逐步由使用、模仿、崇拜、习俗、发展演绎为具一定功能的物件及饰物。
远古的人们最早只是出于生存的目的和本能,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为了乞求生存,避免猛兽的伤害及外来侵害,保护自身的安全。
常常把兽皮、犄角、动物骨头等东西佩挂在自己头上、胳膊上、手腕上或脚上,意在把自己装扮成类似动物以迷惑对方,同时将这些骨骼、犄角等作为一种防御或攻击的武器。
在意识形成后,也开始制作一些具有防身作用的物品,如铁镯、皮环、骨环等,以此来保护四肢不受植物的侵刺,同时也为了免遭外族敌人的伤害。非洲巴苏陀部落里的卡斐尔人、巴西的印第安人等的腿上、胳膊上套着一动就会响的金属镯子。
当聚集在一起劳动时,这些镯子便会发出有规律的响声。使用这类饰物,则完全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其意义主要是作为防御器具,保护自我。
Ⅳ 国家宝藏有哪些文物
样式雷建筑烫样、李白草书《上阳台帖》、金瓯永固杯、铜奔马、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驿使图画像砖、长信宫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彩绘散乐浮雕、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明衍圣公朝服、战国铜餐具、宋金项饰、清干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金漆木雕大神龛等。
国家宝藏:《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国家宝藏》包括:《国家宝藏第一季》《国家宝藏第二季》《国家宝藏第三季》
《国家宝藏第一季》于2017年12月3日起每周日晚19:30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于2018年2月11日收官。《国家宝藏第二季》于2018年12月9日起每周日晚19:30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于2019年2月9日收官。《国家宝藏第三季》于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20:30档在央视综艺频道首播。
Ⅵ 有关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有什么
关于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如下:
1、建于元代的古典名园狮子林有个景点叫立雪堂,蕴含的典故是大家熟知的程门立雪。“北宋兄弟二程”之一的程颐是着名的理学家和思想家,二十四岁便在开封收徒讲学。一次,他的学生杨时和游酢去河南程府拜访并求教老师。
时正隆冬,只见程颐老师正在厅堂内闭目养神,其实是佯睡观察。两位弟子见此情形,悄然退出,在院中静候。不期,天始降雪,两人冒雪静待,等了好长时间,程颐才睁开双眼,只见大雪已埋没学生的脚背。典故提倡和渲染的是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
2、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中部水池东侧有座建筑名为曲溪楼,在罕见的八角门洞上,镌有“曲溪”两字,为文征明所书。曲溪源于曲水流觞的典故。东晋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偕亲朋好友共42人,在浙江绍兴兰亭(兰溪畔的亭子)做“曲水流觞”的游戏,其中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一篇,十一人交白卷,各罚酒三觥。
王羲之将这些诗集结一起,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计28行、324个字,即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文中,王羲之既描绘了兰亭优美的自然景色,又抒发了与朋友相聚的欢快心情,而书法更是遒劲舒展、变化无穷,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
3、怡园有个景点叫拜石轩,是着名典故米芾拜石的写照。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爱石竟至如痴如癫的地步。他任无为州监军,忽见衙署院内有一奇特之石,惊叫失声:此足以当吾拜。便立即换了官服,手握笏板,整冠而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
4、狮子林西部靠墙的山巅有座建筑名为问梅阁。就字面而言,源自唐代王维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但就内容而言,恐怕与佛教典故有关。一次,僧号为“梅”的佛徒问其师父马祖,何为佛?马祖说:即心即佛。意思就是佛不远人,即心而证,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
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你的自心就是佛。徒弟陡然大悟,便去别处佛寺为主持,并一直铭记“即心即佛”四个字,不懈钻研佛学,佛理越来越渊博。马祖派人打听“梅”事,闻此,连声说:梅子熟了,梅子熟了。
5、网师园“藻耀高翔”砖雕门楼被誉为江南第一门楼,在其东侧的兜肚上刻有“文王访贤”的立体戏文图。当然与着名的周文王访贤的典故有关。周文王为结束商纣王作恶多端的罪孽,求贤若渴,亲临渭水畔,单膝而跪,请求端坐眼前的姜太公出山助政,旁边文武大臣林立,场面甚为隆重。
6、拙政园中部有处景点为小沧浪,其反映的典故是屈原与渔父的对歌。当年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后,渔父问他为何得罪楚怀王。屈原说:世人皆浊吾独清,世人皆醉吾独醒,是以见放。于是,渔父为安慰屈原,放声唱出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意思是,如果当朝英明惜才,你就洗净帽缨去为他治国;相反,如果其昏庸无道,你就隐居起来,以濯足自娱自乐。
7、狮子林假山群之西的水池边,有一峰湖石,形似袈裟披身的僧人,浮水而行,这就是佛教初祖的化身达摩,表达的就是禅宗着名典故——一苇渡江。老祖在与梁武帝一番对话后,少时,后者似有所悟,达摩却已飘然离去。
后悔之下,梁武帝忙派人火速而追。及至江边,见无舟无船,追兵以为大功告成,料想老僧无法过江。不期,只见达摩“嗖”地拔起一根芦苇,投之入江,立即化为一只小船,达摩从容乘舟而去。
(6)宋金项饰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苏州古典园林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
2017年5月30日,“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旅游文化推介会30日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处举行,通过旅游宣传片、图片展、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等多种形式向法国民众展示苏州古典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独特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州园林
Ⅶ 首饰的历史起源
人类佩带首饰究竟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从收集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资料和现代原始部落的资料中,人们可以发现,早期原始体饰形式主要为:项饰、腰饰、臂饰、腕饰、头饰等几种,而这些形式中尤以项饰和腰饰为主。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人体生殖区而装饰的,究其原因,除了这些部位有支持佩戴物的能力之外,大量研究表明这种选择还另有目的。
动物身上的色彩和图案也是一种体饰,自然体饰,雄鸟的头饰、项饰、胸饰、尾饰等等往往在繁育季节呈规律性的变化和显示,而且这些装饰对吸引异性颇有功效,大量生物学材料证实动物的漂亮装饰在性选择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人体纹身是一种类似的体饰形式,人体装饰则正是动物自然装饰的延伸的质变。
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最早的人体饰物无论是动物牙齿、羽毛、还是石珠等它们均有一个十分显着的特点:光滑、规则、小巧、美观。而这一特点进一步说明了体饰产生的妆点妆扮、自我炫示、吸引异性的重要心理动因。因此将体饰起源心理源于生理本能的美感是十分科学的。而由这种起源动因衍变而来的人体美化功能是首饰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在首饰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两个重要的动因,一是宗教功能动因,二是社会功能动因,而这两种动因都是基于生理本能动因之上,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演化出来的。宗教源于史前人类的巫术,而体饰发展的宗教动因则正是在史前人类的巫术活动中和在这种巫术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自然界中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植物的果实、种子、动物的羽毛、牙齿、骨骼以及石(玉)料产生一种朦胧的神秘看法,他们甚至将之作为自己巫术活动中的崇拜对象,赋之予神秘的力量。
如他们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串挂在母性身上以祈求繁衍子女;将狩猎动物的毛皮、牙齿、骨骼穿挂与身上以求得狩猎的成功和自身的平安;对石(玉)料的崇拜,则是源于原始人对石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略有光泽和色彩鲜艳夺目者,被视为是他们心目中某个神秘主宰者对他们的馈赠品,他们更是小心地收藏和加以保护,而在这一过程中,又逐渐丰富了这种自然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是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中,玉一直是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广泛地使用于巫术仪式中。并为史前人随身携带,一则作为美化自身的装饰,另则作为一种避邪去灾、逢凶化吉的吉祥物。在西方古老文明中,有色宝石的熟悉十分久远,它们在被熟悉和利用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宗教力量,古巴比伦国在距今6000年前就将祖母绿献于女神像前祈求某种神秘的力量,海兰宝石被视为海水的精华,以祈求海神保佑航行或捕鱼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