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
我是学政治专业的, 多年以前我们系的前身叫政史系,可见政史还是一家的 呵呵
现在叫政法系
我觉得政治是横向的 历史是纵向的 二者交叉衍生了众多的 社会现象.
现在发生的事件哪一个不是明天的 历史,又有哪个事件没对事件的发生人造成影响的呢,进而由一点点的由量变再到质变.从而改变社会关系也就改变者政治.
要想说清这问题 我得先说说什么是政治和历史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
政治的词源
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ς,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中国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乱宋国之政”
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的政务活动,如“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治”在中国古代则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如“天下交相爱则治”
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
政治的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政治的特征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马克思对政治的定义和理解
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理解: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么历史呢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 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写为“ ”(见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通常对于历史我们有这几种理解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
(二)过去的事实,过时的事物。例: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三)对过去事件的记载, 沿革, 来历; 大事记。
(四)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五)书名。即《希腊波斯战争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着。全书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吕底亚、西徐亚及希腊本土的历史,后五卷叙述希腊与波斯战争的起因和经过,止于公元前479年。书上杂有许多神话传说,不尽可信。但此书为欧洲第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
(六)个人的履历;经历
(七)对形成未来的进程有影响的事件
(八)历史记载,征服者美化自己的工具。
(九)历史的真实,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演变
很显然 政治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共同形成了人类社会
Ⅱ 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研究历史有什么意义它能对当今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研究历史对于个体历史学家来说,它可以成为他赖以谋生的一种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职业手段,也不妨可以成为他从历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质或从历史中认识人类自身的一种方式,或是作为他提高其文化艺术体验和鉴赏能力的一种有益的精神活动;个体历史学家当然亦可以是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外的其他历史观来指导其历史研究;而且,并非每一个体历史学家、每一次具体的史学实践,都必须承担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特殊规律的任务。但是,诸如此类产生于历史认识和历史学发挥其功能与作用过程中,仅仅来自史学主体的主观认识和这种认识形式、认识手段的特殊性和历史学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发生在个体史学主体身上的特殊现象,来自历史学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产生的特性,而不是产生于历史学确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本身,更非结合今天历史学发展现实状况的东西,是不能成为否定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的根据的。
Ⅲ 历史经验对王朝政治的影响是什么
既有学习借鉴之处,也有吸取教训,以史为镜,知朝代更替与天下兴亡,一言以蔽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Ⅳ 历史的作用是指什么
第一:学习历史可以启发智能。打个比方,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学习历史能审时度势。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第三:学习历史会感动人心。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的过去,发生的各种事情;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谈资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认同,但历史是考试必考的,这个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够了,你必须学习、学好。
1、历史等文综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Ⅳ 历史经验对王朝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如汉初吸取秦而郡国并行...........宋吸取五代而重文轻武
Ⅵ 学历史和政治有什么用
这是每个人必须要学的!首先一个不能不知道历史!一个不知过去的人是不知道怎么样经营未来的!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一个人不知家族历史那么他对这个家便没有凝聚感与崇拜感,这也是造成家庭破裂的原因之一!一个人不知国家的历史,那么他就不算一个爱国的人,他绝对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一个领导不知公司的历史他无法经营好这个公司!这里指的历史是广泛的!而我们书本的历史是最最基本的,他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们中国人只有正视历史才可以不断进步!而像那个日本韩国那种随意修改教科书,改变历史的事,不仅使他们的民族蒙羞,更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行为!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才可以达到他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 学习政治,政治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哲学使人聪慧!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科学之科学!政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参与国家管理!学习经济让我们更好的理财,学习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最基本是培养我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受益匪浅!
Ⅶ 历史和政治对现实生活中有啥作用啊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进入新世纪,“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为智力训练的源泉。”
1、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2、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总之,历史作用就是借鉴和明智,使人聪明少走弯路。
Ⅷ 历史的作用是什么
1、给我们存世立世带来借鉴,明确历史其实能看明白许多事情
通过历史人物,可以明确许多。古今变化,变化的是科技、变化的外面的表象但内部的人性变化速度很慢。所以,我们知道无论在家中还是企业,都要懂得自己的地位,做符合自己地位的事情。
2、给现实世界一些事情提供问答途径,特别是一些用心歹毒的人行为
“用历史的矛盾”去挑拨现实的生活,东南亚某国在与我国近千年的历史中有过矛盾乃至冲突,这很正常,历史已经过去。
(8)历史对政治的作用是什么扩展阅读:
某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这五种类别是最应该学的。因为政治史是总纲,它从宏观层面展现了一个人、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的总体脉络。
但政治史的用语是高度提炼的、冷血的,而且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所以,就需要从军事、文化、社会、经济四个角度去填充细节。这时再辅以地方史、古人笔记随笔就可以从细节去考察这段历史。
Ⅸ 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对吗请分析!!!
历史是真实的,但在巩固政权的时候会被利用,这是不可避免的。确切的说历史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而不是历史本身。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熟后,通过历史资料和档案,你自己就应该有分辨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抹杀历史是不可能的,只是意识形态不同,对历史的理解可能会不同,这也是正常的。迷茫倒不必,应该学会接受,接受历史也接受现实。
Ⅹ 学历史中政治史的重要性
一、南宋政局发展与变动
南宋虽然只有一百五十三年的历史,但政治环境变动激烈。这种变动主要源于金、蒙长期的压力,朝廷与朝臣面临此一形势,因应的看法与政策差异;和战对南宋的求生存与发展影响巨大,朝臣对选择现实妥协的和议或恢复理想的主战,有不同的看法与因应方略;此一差异,成为南宋立国以来长期论辩的焦点与挥之不去的“国是”争议。同时由于政策骤变,出现朝野对立、执政更迭频繁、人事激烈变动的现象。此外,皇帝个人意识、皇帝与太上皇帝的意见差异的纠结,及因皇位继承出现的权臣与异议朝臣政见冲突,相互交织,导致权势交替与对抗的问题。这些问题从高宗建立政权开始,一直延续到宋亡为止;是构成南宋政治的主要现象。
南宋初建即面临政治斗争。高宗是在仓促之间被朝臣拥立而当上皇帝的。当此政权交替、战火炽烈之际,高宗在颠沛的避敌过程中,需要积极营建天命,强化个人继统的合法性;在艰难的挑战中,维护个人权位与号召恢复、迎回二圣的现实与理想、生存与发展之间,存在多重矛盾。况且,在二帝被俘后,各种传言弥漫,甚至出现私撰野史,挑战高宗权威。在内外交逼下,形成高宗初期和战路线、权力结构与人事更迭相互纠结、频繁变化的情况。
高宗在推动和议的同时,压制舆论。高宗与秦桧推动与金和议时,面对文臣与武将激烈的反对,延续元祐以来的政策,以激烈手段压制异议;如以讪谤朝政及禁私史为名,贬抑李光、赵鼎、胡铨等反和文臣;制造兵变,对付岳飞、韩世忠,进而接收拥兵大将的兵权。这些举措固有利于稳固南宋江山,确保高宗皇位、巩固秦桧相位;但在高宗强烈主导下,众多文臣武将受到牵连,使得臣僚对时政采取畏避的心态,以持盈保泰、避凶趋吉。秦桧死后,高宗对舆论虽有调整,但用人行政及对金政策,仍以维持现状为前提,即使金海陵帝挥兵南侵,亦心存退避。幸因宰相陈康伯坚持亲征及海陵帝被杀,才扭转时局。
孝宗一朝,臣僚避忌时政的心态,仍然延续。孝宗继位之初,虽热切恢复,但囿于宋金实力相当,战况胶着,情势难以突破,加上太上皇帝高宗对和议的坚持,使孝宗开创新局的企图心难以发挥,只得以不断更替宰相,谋遂行己志。而夹在高宗、孝宗父子和战异议下的主政大臣,许多人在孝宗一朝,甚至连死后的碑铭,都刻意避免触及与二帝之间和战的矛盾议题。一直到光宗继位后,才能摆脱对当年政治避忌的束缚,重写碑铭,建立新的论述。孝宗朝是南宋政局较稳定、皇帝意志尚能主导朝政之时,其所以出现诸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