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认识植物病理学的历史

如何认识植物病理学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01 13:12:27

Ⅰ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科主要是由植物病虫害专业发展而来的。学位制度恢复前一些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学科已包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三个专业。l983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中,这三个专业分属于农学一级学科内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及农用化学制剂三个二级学科。昆虫学科还同时并存于生物学一级学科内。l990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昆虫学科被合并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农药学科和植物病理学科仍作为农学一级学科内的两个二级学科。根据“科学、规范和拓宽,,的原则以及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在农业上的重要性,1997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将植物保护学科列为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中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从而形成了以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和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
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微观、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在宏观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并将并将微观资料进行宏观分析和处理,不断发展病虫治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在宏观方面,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监控决策体系;在微观方面,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对病虫灾变机理进行分析,并为决策提供依据。21世纪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必将为建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的植物保护技术握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调控,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三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植物保护学科将以崭新的面貌迈向2l世纪,并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对农作物重要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成灾机理、预测预警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有害生物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以满足农作物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关键技术开发对基础研究的要求。同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我国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001植物病理学

一、学科概况
植物病理学科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本学科主要研究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原与寄生的相互关系、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病害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植物病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品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尽管有关植物病害的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植物病理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是l9世纪中叶后,在确立了植物病害是由原微生物引起后才诞生的。l50多年来,由于研究技术和手段的更新以及相关学科交叉渗透,植物病理学不断发展,目前己从传统的植物病理学发展到现代植物病理学,先后产生了植物病原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理生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以及病害防治学等分支学科。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植物病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些学科包括: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作栽栽培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农药学、农业气象学、高等数学等,植物病理学在借鉴上述学科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这些学科的研究内容。

二、培养内容
1�博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坚实宽广的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专业知识,熟悉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和历史,全面掌握现代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技术;能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和掌喔寄主檀物与病原物的相互关系,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以及病害控制的理论和技术;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组织承担和宪成重大科研项目;能胜任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取得创造性的戚果.
2�硕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技能,了解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病因、症状识别、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及病害控制策略和措施;能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没备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能从事本学科教学,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取得有一定创造性的成绩。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细菌学及细菌病害,植物病毒学及病毒病害,植物病原线虫学及线虫病害,生态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害流行学,分子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生理学,杀菌剂毒理与应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抗、感病原理与植物免疫学,植物检疫学,抗病育种与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2�课程设置
博士学位 由导师指定有关专着和文献自学,并写出有关课程论文或综述.
硕士学位 真菌学,植物病原学(包括真菌生物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毒学和植物线虫学,按研究方向选一门),植物病理学(包括生理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流行学、生态植物病理学、植物分子病毒学、植物免疫学,按研究方向选一门),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包括微生物遗传学、作物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高级生物化学及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及研究投术等,按研究方向选一门),高级植物病理学(或植物病理学研究新进展)。
真茵学主要讲授真菌的生物学、生理、遗传、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植物病原学主要讲授病原物的形态和结构、分类和鉴定、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各类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植物病理学主要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讲授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机理以及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和机理;遗传学或生物化学主要讲授与植物病理学有关的现代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高级植物病理学为专题报告,主要介绍当前国际上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此外,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还应学习以深化研究方向知识深度、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的相关课程。

四、主要相关学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002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一、 学科概况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是植物保护学科内的二级学科之一。本学科主要研究农业昆虫和其它有害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控制理论和技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农业害虫研究和防治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了本学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在微观上,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探讨农业害虫的致害机理、灾变规律和植物的抗虫机制;在宏观上,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的监控体系。农业害虫及其它有害动物的种类多、分布广,而害虫、植物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又极其复杂,因此本学科除了以昆虫学的一些学科如昆虫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毒理学等作为理论基础外,还需要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农业气象学、高等数学、市场营销学等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掌握主要农业昆虫的识别、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害虫预测预报的理沦和技术以及有效的控制技术和措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设备,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具有较好的读、听、说、写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或农业行攻部门的技术管理工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2、硕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国内外研究动态;掌握主要农作物害虫的发展规律和有效的控制技术和措施;能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取得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绩。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昆虫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昆虫生态学,昆虫(螨)分类学,昆虫病理学和生物防治,昆虫行为及化学生态学,昆虫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药理学,城市与储藏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农业昆虫(蛹)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植物检疫。
2、课程设置
博士学位 在导师指导下,指定有关专着和文献资料,并写出有关课程论文或综述。
硕士学位 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理学,昆虫分类学,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新进展
昆虫生态学主要讲授群体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昆虫生理学主要讲授昆虫的生理功能、机制及生理化实验技术;昆虫分类学主要讲授昆虫分类的原理和方法,重要目及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以及工具书、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应用;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包括动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高级生物化学及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及研究技术等,按研究方向任选一门)主要讲授现代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新进展为专题报告,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此外,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还应学习以深化研究方向知识深度、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相关课程。

四、主要相关学科
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003 农药学
(注:可授予农学、理学学位)

一、学科概况
农药学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创制和应用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农药作用机理、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等理论与技术。农药学为农药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的基础,在新产品的创制和农药的使用技术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农药学的研究正朝着控制有害生物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药己成为农业生产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生产资科,在社会生活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药学与许多相邻学科关系密切,需要其它学科如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作物栽培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市场营销学以及仪器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本学科坚实而系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宽广的与本学科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熟悉本学科的发展现状、方向以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掌握农药的作用机理,农药新品种研制、合成的原理和方法,农药使用技术,农药残留测定方法以及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技术;掌握两种外语,其中一门具有较好的读、听、说、写的能力;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先进仪器设备;具有独立人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组织承担和完戚有重大意义的科研项目;能胜任本学科教学、科研和学术管理工作;完成博士论文,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2、硕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比较扎实的农药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熟悉农药的作用机理,良药化学合成和新产品研制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农药残留测定和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掌握一门外语,较熟练运用电子汁算机及有关先进仪器设备;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农药学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完成硕士学位论丈,取得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绩。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农药合成与分析,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农药药理学,农药加工与使用技术;生物农药与仿生农药。
2、课程设置
博士学位 可在导师指导下,指定有关专着和文献资料,并写出有关课程论文或综述。
硕士学位 农药学、波谱学(包括色谱学和光谱学)、农药药理学等。
农药学主要讲授农药的基础知识、农药合成、农药加工剂型和应用技术;色谱学讲授气相色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和操作技能;光谱学主要讲授紫外、红外、核磁和质谐等四大光谱的原理,识谱用谱技术和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技术;农药药理学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农药的作用机制、抗药性原理以及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方式。
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还应学习以深化研究方向知识深度、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的相关课程。

四、主要相关学科
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工,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Ⅱ 通过植物学学习,可以了解哪些学科进程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植物学 botany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它的主要分科有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地理学等。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物、建筑材料等。

Ⅲ 分子植物病理学

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为我校2003年增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之一,也是我校同时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资格的专业之一。
分子植物病理学是传统植物病学的一门年轻分支学科,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向植物病理学不断交*、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学科。我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下设置的分子抗病育种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热带作物抗病基因和病原物致病相关基因克隆和鉴定,植物病原物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植物抗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中的信号传导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成果对于作物遗传育种、抗病品种的持久化利用、无公害新型杀菌剂研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目前,该研究方向已发展和派生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分子植物病理学学科体系,受到同领域的关注,发展前景广阔。
我校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在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植物保护重点实验室进行,并已挂*在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植物病理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多年,培养出了高质量、高素质的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教学和科研的创新性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随着我国热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无公害农业的兴起,从分子水平对热带作物病害发生机制进行研究,阐明植物病程中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了解寄主和病程相关的基因结构、表达和调控机制,为植物病害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最佳途径已成为海南生态建设不可缺少的研究领域,因此决定了对分子植物植物病理学高层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可以填补国内热带作物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将为我国热作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 掌握坚实的分子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具有宽广的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基础知识;深入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与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的实验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独立承担与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能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
2.硕士学位 掌握分子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基础知识;了解分子植物病理学现状和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初步具有独立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在较高水平杂志上发表。
学科研究范围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病害发生机制,阐明植物病程中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了解病程相关基因的结构、表达和调控机制,为植物病害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最佳途径。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抗病性功能基因组研究、植物病原菌致病能基因组研究、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的信号传导与基因表达调控等。
课程设置 分子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植物免疫学、基因组学、植物病理学进展、基因工程实验、高等植物信号传导、高级作物育种等。

Ⅳ 植物病理学与植物检疫学的区别是什么啊要具体一点。

植物病理学(plant pathology,phytopathology)是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植物病害为研究对象,探讨发病的原因,或在解剖学、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上,探讨感染和症状出现的过程。为了确立防病和治病的方法,还研究形成病原的环境条件、病原体传染途径以及病害的诊断法等,另外还研究防病的药剂对病原体或植物体的药理作用,以及包括所有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广阔领域。
植物检疫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是研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分布、危害、鉴定、诊断、发生发展规律、检验和处理方法及防止其传入新区的措施的科学。
不同点:1)植物检疫制度具有强制性:根据国家制定的植物检疫条例、法令、实施细则等多方面制度,严格限制和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和蔓延,违者依法处理,而普通植物保护则是用组织和发动群众的方法,促进群众自愿去防治。

2)植物检疫的工作对象具有特殊性:主要是种苗传带的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或已传入而分布还不广泛的危险性病、虫、杂草,这就需要植检人员要有预见性,要掌握大量的疫情信息,才能立法有据,执法灵活。而普通植物保护工作者的对象则是有历史性的或广泛分布的各种植物病、虫、草害。

3)植物检疫除害处理要求彻底性:一旦发现疫情,必须采取严格措施除害处理,对于还没有安全有效的消毒办法的,应立即销毁或退回,而普通植物保护工作只要求把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

4)植物检疫具有国际性:不仅要根据本国本地区的要求进行工作,还要根据外地、外国的要求进行工作,因此责任是重大的。而普通植物保护工作则主要是根据当地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和要求进行工作。

5)植物检疫制度的实施具有多部门性:做好植物检疫工作不仅是植物检疫机关的事,而且要有海关、运输、外贸、民航、邮政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使植检法规得到贯彻执行,而普通植物保护工作主要是农业和农药农械部门的事情。

6)植物检疫的机构和人员具有权威性:植物检疫任务是由上级机关批准授权的专门机构和检疫人员执行的,而普通植保工作,任何专业工作者或生产者都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

Ⅳ 如何理解中国植物病理学发展史

history of plant pathology in China

方中达,曾昭慧,方雯霞

二千多年前中国古籍中已有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而植物病害概念的出现是在一千多年前南宋时期。20世纪20年代植物病理学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开始在中国起步,50年代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显着成效。

中国古籍中有关病害的记载

中国古代病害资料较少,远不如虫害。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审时篇》中有“先时者,暑雨来至,胕动蚼蛆而多疾”,说明过早播种的麦,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原文中“蚼蛆”是指虫,“多疾”既有病害的意思,也有其他自然因素危害之意。晋代葛洪(公元304年)的《抱扑子》一书中载有“铜青涂木,入水不腐”,即用氧化铜作木材防腐剂的方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麻篇》中有:“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并加以注释,大麻连作,“有点叶夭折之患”,说明轮作的重要性。这里所指“点叶夭折”可能是叶斑病与立枯病。宋代《陈旉农书·善其根苗篇》(公元1149年),“先夏看其年气候早晚寒暖之宜乃下种,则万不失一,若气候尚有寒,尚且从容熟治苗田”,对培育壮秧又提出“欲得根苗壮好,在夫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懂得掌握气候变化规律,适时播种防止烂秧和培育壮秧。元明两代,中国对外交流频繁,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到中国的游记(1254~1324)中提到宋代韩彦直的《橘录》(于1178年写成),书中有“去病”部分,专谈柑桔病虫害的防治,其原文为:“木之病有二,藓与蠹是也。树稍久,则枝干之上苔藓生焉,一不去则蔓衍日滋。木之膏液荫藓而不及木,故枝干老而枯。善圃者用铁器时刮去之,删其繁枝之不能华实者,以通风日,以长新枝。木间时有蛀屑流出,则有虫蠹之。相视其穴,以物钩索之,到虫无所容,乃以真杉作钉窒其处。不然则木心受病,日以枝叶自凋,异时作实,瓣间亦有虫食。柑橘每先时而黄者,皆其受病于中,治之以早乃可。”《橘录》在“收藏”部分中说“采藏之日,先净扫一室,密糊之,勿使风入,布稻稿其间,堆柑橘于地上,屏远酒气,旬日一翻拣之,遇微损谓之点柑,即拣出,否则侵损附近者,屡汰去之”。这是谈腐烂的柑橘会传染别的橘子。这里摘录《橘录》中的详细内容,主要表明作者从调查、观察和询问得到的结论,是科学的;而《橘录》发表的时间早于国外确定病原生物学说七百多年。1981年英国发表的植物病理发展史引用中国唯一的资料也是《橘录》,但过于简单,并且提出所指病害的病原物可能是真菌。事实上,《橘录》中所指病害的病原物是苔藓,还可能包括地衣,至于所述的虫害显然是指天牛。从《橘录》中提出的病害与虫害的区别,可能是中国首次确定植物病害概念,时间大致是在南宋时代。也有人提出可以提前到公元533~544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麻篇》,其中提到的“大麻连作,有点叶夭折之患”。马哥波罗在游记中还提到当时中国杀黑面羊作祭品保佑作物和牲畜生长良好,与欧洲一些国家祭锈神的情形相似。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稻灾》(初刻于1637年),说的可能是稻瘟病,还提出“祟在种内,反怨鬼神”有破除迷信的思想。徐光启撰《农政全书》(1639年刊行),记载了播种期与棉病的关系,并介绍适当推迟播种的防病措施。《沈氏农书》(成书约在崇祯末年)中有对桑萎缩病的观察:“设有癃桑,即番去之,不可爱惜,使其缠染,皆缘剪时刀上传过”。所谓癃桑,即桑萎缩病。当时已知此病能随剪刀切口传染,病桑应即番去之,断不可留。

清代农书中出现有关病害的记载较多。方观承命人编制的《棉花图》(1765年)中说:“种选青黑核,冬月收而曝之,清明后淘取坚实者,沃以沸汤,俟其泠,和以柴灰种之”,说明用综合处理棉籽方法,有杀菌和催芽的效果。祁730663藻的《马首农言》(1836年)中有关“五谷病”的内容,所列各种病主要为栽培技术不良或旱涝引起,也包括“灰鼠”、“霉”、“老谷穗”等病害,对作物生长不正常的症状均称之为病,对病害的认识尚无传染的概念。冯730663撰《区田试种实验图说》(1908年成书)里有“预防霉病传染说”一篇,对麦、玉米、高粱黑穗病和谷的“糠谷老”(即粟白发病)症状有描述,提出用黑矾可除此发霉之病。至于清末书刊中所提到的一些植物病害,大都是介绍国外的材料,其中如:光绪28年(1902年)陈启谦《农话》一书详细描述稻瘟病症状后指出,此病又名“稻热病”,并详细分析病因和提出四项预防方法。书中所载麦黑粉病,不仅观察到症状、传染途径,并谈到“农家如见到麦穗之中生有黑粉,急宜拔去烧之,不使黑粉飞散,然后可免此害”。光绪29年(公元1903年)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也提到稻热病等病害的防治法;还阐明麦黑粉病的病原,麦奴属霉菌之一“此黑粉为麦奴之孢子,即霉菌之种子”,主张拔而烧之。光绪32年(公元1906年)《东方杂志》3卷10期《实业》对麦类黑穗病的侵染过程已有详细的描述,所提防治方法中已出现温汤浸种。该刊还记载了用硫酸铜石灰液防治李树痈病,为法国米拉德(Pierre Marie Alexis Millardet)1883年发表波尔多液防病试验报告之后的20年始见于中国书刊。

综观引举的较重要的中国古籍中有关病害的记述,主要的贡献是发现病害发生与气候和栽培技术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涉及的病害,有些可以根据所描述的症状确定,许多不能准确确定是哪一种病害,主要是缺少显微镜的观察和描述。中国到宋代才从国外引进生活用的放大镜,开始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等微生物可能是19世纪初的清末到民国初年。

Ⅵ 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历史

植物保护学科主要是由植物病虫害专业发展而来的。学位制度恢复前一些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学科已包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三个专业。l983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中,这三个专业分属于农学一级学科内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及农用化学制剂三个二级学科。昆虫学科还同时并存于生物学一级学科内。l990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昆虫学科被合并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农药学科和植物病理学科仍作为农学一级学科内的两个二级学科。根据“科学、规范和拓宽的原则以及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在农业上的重要性,1997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将植物保护学科列为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中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从而形成了以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和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
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微观、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在宏观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并将并将微观资料进行宏观分析和处理,不断发展病虫治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在宏观方面,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监控决策体系;在微观方面,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对病虫灾变机理进行分析,并为决策提供依据。21世纪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必将为建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的植物保护技术握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调控,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三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植物保护学科将以崭新的面貌迈向2l世纪,并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对农作物重要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成灾机理、预测预警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有害生物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以满足农作物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关键技术开发对基础研究的要求。同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我国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学科研究范围:昆虫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昆虫生态学,昆虫(螨)分类学,昆虫病理学和生物防治,昆虫行为及化学生态学,昆虫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药理学,城市与储藏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农业昆虫(蛹)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植物检疫。

Ⅶ 现代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或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包括引致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及环境条件;植物病害发生的机理及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因子;病原物与感病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有效地预防或控制病害、减轻损失等方面。

植物病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应用科学。它的科学性在于从理论上去研究植物如何防御外来入侵,保护自己;病原物如何侵袭植物,患病植物表现的症状是怎样引起的,为什么不是所有罹病植物都会死亡等。另外,植物病理学也涉及病害的诊断、病害的防治以及在该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植物病理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因病害所造成的损失,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有关植物科学、物理科学以及农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是植物病理学赖以发展的坚强基石。例如要认识和很好地控制病害,人们必须了解众多植物病原物的生物学、生理学、繁殖、传播、存活及其生态特性以及当植物的耐受性超过极限时环境因子是如何诱发病害的。

植物病理学得益于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其成果可用来解决植物病理学领域的问题,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于每一个病理学工作者进行有效的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Ⅷ 植物学的历史上,有哪些为它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有重大

我国着名植物病理学家
曾士迈
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着《植物病害流行学》。
周宗璜
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着有《中国的真菌》等。
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
林亮东
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
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着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着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
黄齐望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着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
吴友三
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着贡献

Ⅸ 植物病理学的产生背景

在18世纪,植物病害的传染性以及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病原性已渐为人
们觉察。19世纪初,真菌学在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分类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真菌病原本质首先得到研究和认识。1775年,M·蒂利特证明了腥黑穗病是传染的。1807年,B·普雷沃证明了这个病是由孢子传染的。在1847~1865年间,L·E·蒂拉纳研究了麦角病菌、黑粉病菌和锈病菌的形态和生活史。在1853~1866年间,德巴里(Heinrich Anton de Bary)在进一步对黑粉菌、锈菌以及马铃薯疫病菌的研究中,阐明了病原菌对植物的致病和发病过程,并证明真菌发育过程中的多形态性以及锈菌的转株寄生现象。他对一些重要作物的真菌病害和病原菌的多方面研究,奠定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J·屈恩于1858年写的《作物病害原因和防治》一书,总结了这一时期对植物病害发生和对病原菌的认识,提出了环境因素与植物病害发生的关系和病害的防治方法,标志着植物病理学的诞生。
1888年,米亚尔代(Pierre Marie Alexis Millardet),创制了波尔多液,成功地防治了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1866年,M·C·沃罗宁观察到植物根瘤中的细菌,这是首次在植物体内发现细菌。1879年,T·J·伯里尔发现梨火疫病是细菌寄生所致。1899年,E·F·史密斯对细菌性植物病害进行了系统研究,发展了植物病理学的细菌性病害领域。1879年,迈尔发现烟草花叶病并注意了这个病的传染性。Д·И·伊万诺夫斯基研究了这一病害,于1892年证明病原是存在病叶汁液里的微粒体,能透过细菌滤器,与细菌不同。1898年,M·W·拜耶林克称这类病原为病毒,以与细菌相区别,从而开创了植物病理学的病毒病原新领域。在19世纪末期,植物病理学者用选种杂交方法选出了抗锈病的芦笋新品种,1902年,W·A·奥顿选出了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从而发展了植物病理学的免疫性机制的研究和抗病育种的防病途径。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认识植物病理学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