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陈家祠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陈家祠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着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着称,号称”百粤冠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
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着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❷ 陈家祠的历史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9年,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工艺精品。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广东民间工艺馆闭馆,陈家祠主体建筑被广州新华印刷厂占用并作为印刷车间。9月,广州电影机械厂占用陈家祠东院,后院。
1980年,广州新华印刷厂迁出。1981年,陈家祠进行全面复原维修,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
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2002,2011年,陈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2)陈家祠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
陈家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人们的艺术创造。
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着《世界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中,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
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❸ 陈家祠修建年代及地址是什么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交通
1、地铁1号线在陈家祠站下车即到。
2、乘坐公交85、88、104、107、109、114、128、193、204、233、250、260、268、286路陈家祠站下;或3、公交15、52、55、105、133、196、207、232、223、549、555路至荔湾路站下。
门票
10元,70岁以老人免费,学生及退休人员凭证半票
开放时间
8:30-17:30
陈家祠原称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祠内现仍可见精美建筑及其遍布在祠堂内外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装饰物件。书院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2002年以古祠留芳为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❹ 关于广州市陈家祠的历史问题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依托广州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而设。广州陈氏书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合族祠。陈氏书院是岭南民间艺术建筑的典范,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之大成,其题材广泛,技艺精湛,是广东省现存规划最大、保存最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
1959年,陈氏书院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以广东地区为主的历代民间工艺品,馆内设有陶瓷、剌绣、雕刻等专题展览,是一座反映岭南民俗风情和民间工艺特色的艺术殿堂。
今天,陈氏书院巧夺天工的建筑装饰艺术与广东现代民间工艺精品共聚一堂,交相辉映,并以“古祠留芳”之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广州陈氏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❺ 陈家祠建在什么时候
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间(1890年-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宗祠。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望师傅采纳,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