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客家文化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客家文化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发布时间:2022-08-02 04:29:22

㈠ 客家文化有多少年的历史客家文化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

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着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 “客家人”~

㈡ 客家历史有哪些

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着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㈢ 客家人的历史有多少年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着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于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于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台湾、香港,或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着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更多请打开网页http://ke..com/view/6344.htm

㈣ 客家文化有多少年的历史

问:客家文化有多少年的历史
答: 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着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 “客家人”。

㈤ 广东客家人的文化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中原华夏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文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语言
客家人有自己的语言,是客家话,是以广东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为代表。
客家话主要特点是: 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 [p‘], “地,大,弟”读作[ t‘-],“在,字,坐”读作[ ts‘-],“旧,舅”读为[ k‘-]。古非敷 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讣”读[p'-],“扶,肥, 饭”也念[p']。古晓匣母合口字,客家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 是晓组声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读法;大部分 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 上,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
总的来讲,粤语没有以上特征。步仍读[b‘],地仍读[d‘],在仍读[z‘],
粤语中共有九个声调,粤语的1、2、3、4声一般与国语的发音一致,而广东话中基本的发音大多都可分重音和低音两种,
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放声恸哭。到达男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入门时,新娘跨鸡而过,称“拦门鸡”。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深夜闹洞房,酣乐为止。
迎春
是在农历立春日,州官县尹亲赴郊外举行迎春牛仪式,由官员亲自扮春官鞭打纸扎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农勤桑。农村则在神前祭祀,家家户户采摘冬青树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制成“春把”,从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摆上供品,“立春”时辰一至,焚香烛、放鞭炮,称“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乐业,稻菽丰收。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纸扎春牛,分送各户,置于灶君之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凉帽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有布,有的还绣着花(多绣梅花),边沿四周,除正面外,还垂挂着五寸来长的褶叠均匀五彩斑斓的布,远远望去象一朵朵飘逸的艳丽鲜花。未婚的姑娘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着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便成为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凉帽除有遮挡阳光,防雨水、防尘、防沙外,亦是客家妇女的独特的头饰。
连城“走古事”
连城县境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间娱乐活动。走古事,以戏曲装扮的儿童立于轿台之上,由22名青壮年抬着,于正月十四上午十点许,在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的簇拥下,一路鸣铳,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开始竞赛,直走到领先的“天宫”棚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时,鸣铳进入寸中,第一次 “走古事”结束。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古事”列队到村中的溪流里。鼓乐队相互泼水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径走,他们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来,勇往直前,激烈兢争,直至抵达终点方允遏止,人们在欢娱中取乐,在兢争中健身,是春节期间独特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龙岩采茶灯舞
距今有150多年历史。采茶灯舞以“采茶”和“扑蝶”为基调,配上轻松流畅的民间小调,轻歌曼舞,充满欢快热烈的气氛,是福建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此曲收入文库。
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姑田传统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始于清干隆十六年(1751年)。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 “天下第一龙”。
闽西汉剧
具有独特风格,广泛流行于闽西客家地区和龙岩、漳平等地,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分生、旦、丑、净四门行当;乐器方面有头弦、月琴、三弦、琵琶4大件,还有二胡、笛子、唢呐、大小锣,铜锣、碗锣、堂鼓、大小钱板、夹板等。经收集记录有本子的传统剧目达200多个。
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6.59厘米,头约8.32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和四肢能活动。分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音乐唱腔分“高腔”和“乱弹”两种。“高腔”的基本曲调为“九调十三腔”,以清为主,用客家话演唱;“乱弹”则吸收闽西汉剧的西皮、二黄唱腔,用官话演唱,木偶戏剧目有几百个。50年代,闽西木偶戏代表队曾赴上海参加华东区地方戏曲会演,荣获“特种艺术表演奖”。

㈥ 客家民居有多久历史了

客家民居前身是唐朝(大概公元700年)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它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㈦ 有谁可以给我说一下关于客家的文化呢

一、概述

客从何来?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着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 “客家人”。

如今,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之众,其中客家人在香港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台湾占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国内、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如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都有很多客家人。梅州是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地,现有人口500多万,号称 “世界客都”。

二、客家民族的形成

客家民系的形成源远流长。居住在闽粤赣地区的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历代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客家民族的形成,以中原移民为主体,融合当地畲、瑶、蛋、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战乱是中原汉人南迁的主要原因,“五次大迁徙”逐步形成了客家民族。

第一次大迁徙:因北方“五胡乱华”引起,时间跨度从西晋末(公元317年)至隋唐。为了避免战乱,中原汉民南迁到江淮南北离中原尚近的地方,亦有一部分进入今江西鄱阳湖区域及赣江流域。

第二次大迁徙:由于唐末黄巢起义以及契丹(辽)、女真(金)入击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迁,大批中原汉人随之南迁,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山区进入大批客家人,时间跨度约公元880年(唐末黄巢起义时)至1126年(北宋从开封迁都临安时)。当时赣江流域山区已为客家居民所开垦,客民开始以此定居。

第三次大迁徙:从南宋建立(1127年)至明朝灭亡、清朝初建时。中原为金所占领,百万汉人南移,时赣南人口暴满,客家人(包括新、旧南下汉人)西向入闽,汀州在宋元之际成为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区。从南宋末至元朝以后,由于蒙古人南下,大批客民又由闽迁粤,于是梅州成为客家新的聚居中心。至此为止,赣闽粤交界赣江、汀江、梅江之三江流域的山区成为“客家大本营”,人口以南下汉人为主(占90%左右),语言通行客家话,中原风俗也在此盛行。共同的遭遇和利益也使客家人与当地土着在心理、语言、风俗上渐趋一致,有了共同的意识和生活,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族群即客家民系。

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满州人南下,“大本营”内客民人口暴长,加上清初奖励人口定向迁移,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客民向诸边迁徙。时客民多从梅州、汀州等地迁往粤中、粤西、粤海滨地区和桂、湘、川、台等地,形成客家分布全国许多地区的格局。其中也有一部分梅州客民回迁赣南,使当地产生新老客之分。

第五次大迁徙: 19世纪中叶以后,清咸丰年间(1851~1864)爆发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失败后,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客家人怕遭株连,又受广东西部土客械斗的影响,客民再次迁徙,一部分已走向海外南洋各国各地。

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五次大迁徙,从中原到江汉平原;过大别山、越南岭;从原乡到沿海,到山岭,到大洋彼岸,终于形成当今的客家民族。

三、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客家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头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古代,我国都城多在中原,洛阳、开封等是多个朝代的古都。古代中原经济较繁荣,交通较发达,名人荟萃,文学艺术奇葩竟放。优越的条件,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古代中原文化。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是继承中原文化和融合当地土着文化的产物。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清期间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第一,唐末至宋末的移民运动,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动因。一方面,汉民们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入这一地区,迅速改变原来那种“人烟稀少、林菁茂密、野兽横行、瘴疠肆虐”的面貌;另方面,汉民们与畲瑶族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导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后发生同化。

第二,赣闽粤三角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客家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客家先民由北南迁,从平原转入山区,虽远离战火动乱,但面临生存问题,不得不对原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作出适应新环境的调整,久而久之形成新的风俗习惯。如山多地少,男子谋生多怀四方之志,而家事多由妇人操持。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缉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挈之于右,益女工男工皆兼之矣。一方面,继承了中原“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另方面,又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传统的“男耕女织”差别很大的习俗。同时,也造就了客家妇女吃苦耐劳、精明强干的优良品格和不缠足、不束胸的健劲习气。又如闽粤赣山区不宜种麦磨面,客家人就在豆腐里塞上肉馅做成酿豆腐,形似饺子,与北方人吃饺子是一种承传和变异。又因经常迁徙移居的原因,家禽无法带走,便运用中原的腌制技术腌制家禽,便于携带和食用,如盐焗鸡,就是这样逐渐演变成的。另外,客家大本营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创造了条件。如客家方言中就保留着较多唐宋时期的中原古音和古汉语词汇。

第三,闽粤赣三角地区土着居民的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由于民族间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双向式的,中原汉民在进入客家大本营地区后,以自己的优势文化去融合、征服土着居民;土着居民也以自己固有的文化去迎接外来文化,双方在不断的碰撞中相互交融,最终孕育出一种新文化,即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民俗、民间文艺三个方面。

(一) 方言:客家方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分支,它的流行区域相当广阔。初期形成于闽、粤、赣结合部的山区,后来随着客家人不断向外迁移,流行区域逐渐扩展,现已分布于国内几十个省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来源是古代中原汉语。客家先民定居岭南后,为了表示不忘中原故土,不忘祖先留给自己的文化遗产和思想意识,顽强地保存着大批中原古代汉语。据清代语言大师考证,古代汉语的声母从周、秦至汉、唐,只有重唇音(双唇音),到了晚唐、五代,轻唇才从重唇音分化出来。而现在宁化石壁和梅州、汀州、赣州的多数纯客县虽然出现了轻唇音声母,但仍保存了大量重唇音声母。另外,客家方言中的浊塞音的清化过程,也说明了客家语音系统来源于晚唐、五代至宋代的中原汉语。

(二) 民俗:古代中原民俗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南方诸民系,包括客家民系的民俗大都是由古代中原民俗发展演变而来,而客家民俗保存古代中原民俗较为完整。如中原婚俗,婚配的男女双方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讲究“门当户对”。聘娶婚嫁的程序保留了《仪礼·土婚礼》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闽粤赣多数县市客家人的结婚程序包括提亲、小定、大定、送日子、亲迎。与中原古代六礼大同小异。

(三) 民间文艺:民间文艺包括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间舞蹈与民间戏曲等。最为流行广为人知的主要有客家民歌,其表现形式即为山歌。客家山歌来源于中原民歌,《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是各地民歌的荟萃,而其中的十五国风,中原占其大半。民歌在中原古已有之,后经汉、唐、宋经久不衰。客家先民因西晋末年胡人入侵,唐末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宋中、后期元人先占北方继而入主中原,中原汉人在多次南迁中,把中原文化带入赣、闽、粤等地。后经与土着民歌及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相结合,逐步发展为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客家民歌——山歌,客家山歌明显源于中原山歌。

还有客家民居、客家衣食、客家用服饰等方面传统客家文化都源于古代中原。

阅读全文

与客家文化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