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柳州历史管在哪里

柳州历史管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8-02 08:07:29

⑴ 广西柳州多少历史

百越时期

柳州位于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相关的有西瓯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蛮王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

秦朝时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深入岭南,现在的柳州地方隶属秦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

南越国时期

秦朝灭亡后,该地区成为原秦将领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国的一部分(建国时间约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国的统治持续了近百年时间。

汉朝时期

汉武帝时,路博德率军进行了汉平南越之战(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南越国,同年在现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称之为潭中县属郁林郡。地方则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汉武帝和汉宣帝五铢钱,是柳州最早的货币贸易证物。铁锸和铁条表明潭中县已进入铁器农具时期。出土的琉璃饰品有可能来自东南亚或印度东海岸,从合浦登陆,经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进口。

古代史

三国时期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三国时期,潭中县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县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红水河流域和今龙、融两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区和河池地区的桂西北,就完全没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这标志着桂西北少数民族和汉化程度较高的桂东以至中原的经济交流进入了波谷时期。

西晋时期

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时期

南朝齐(479─502年),从潭中县辖地分置齐熙郡。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后为潭中县治马平郡治所。

隋朝时期

开皇11年(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605年),马平县属桂林郡。大业三年(607年),属始安郡。

唐朝时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唐太宗时期,开通了桂州经现在柳州到邕州的买马路,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严州(来宾县)200里,严州至宾州190里,宾州至邕州(南宁)245里。武则天时期又在临桂相思埭开辟了桂柳运河,沟通湘江经漓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柳州以唐代古文运动发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闻名,当时在市中心建有纪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罗池,现存唐开元寺遗址等遗迹。当时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

北宋时期

坊间围墙拆除,商贩摊点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扩散到城厢各处。柳江上游的龙江以及融江地区之间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于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应等道宫,列举所用各地木材8种,其中就有柳州杉木。柳州木制品从此闻名于世,成为后来柳州棺材相关谚语:“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产生的历史背景。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暂被侬智高军控制。之后北宋政府在今三江、融水、罗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设有博易场(贸易市场),山区土特产特别是木材大量外销。《宋会要辑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运到柳州的记载。柳布行销各地。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窑,可能曾销往东南亚。柳城大埔有坡式龙窑群。柳州城下码头除了运载宜州地区的铅、锡矿,可能还有瓷器销售到海外市场。马鞍山下灵泉寺“来栖之士,指以千计。”,意味着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南宋及元朝时期

唐宋诸多迁柳官员的到来为柳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南宋丞相吴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彦都曾在柳州居住。宋代城南建有驾鹤书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为防范蒙古骑兵的冲击,宋朝将州官署从柳州城搬迁到西北面偏离桂邕大道的柳城县,此后经元朝一代共百年时间是柳州历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元皇朝大大强化了驿道的管理,桂林到马平县城的陆路驿站有东泉驿等4个,水路驿站经洛清江有苏桥、大石、横塘、旧县等5个,主要为军事需要,但对地方经济交流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马平县从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为统辖二州十县的府署驻在地。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政府扩建柳州城垣,城高旧制一文八尺,城东西长三华里,南北宽二里,即今城中区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围之内,环城布有东、北、西、镇南、靖南共五个城门,现存柳州镇南门古城墙及清代重修的柳州东门城楼一段。诗云:壶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丽江凡四折,如环抱城郭。于是壶城和龙城,并为柳州之别称。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粤西盛郡的发展阶段。葡萄牙商人曾从广州买桐油运往欧洲,很可能为柳州产品。明代着名人物有柳州八贤等。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两朝在柳北一带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损失。

清朝时期

清朝平定南明后,相对的稳定使得柳州城成为广东,贵州和湖南间的贸易中心,今鱼峰区太平街一带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设古州运馆,办理柳古(今贵州榕江县)间航运之仓挽运业务。柳州主要向南方输送木材,粮食,并向北运盐。当时在今柳州高中内建立了粤东会馆,今景行小学内建立了湖南会馆,十二中今群众艺术馆有江西会馆,今柳州剧场附近的福建会馆, 和今青云路近樵家巷处庐陵会馆等,柳州的商业地位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柳州城内出现了大量表现行业特色的地名,意味着城市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清朝末期

随着广西多个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梧州辟为通商口岸之后(1887年),中国大西南物产经西江东下珠江出口大量增加,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就有桂富、柳平两艘商业轮船行驶柳梧航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法国以柳州发生陆亚发会党起义事件,需要保护商民为由,驻兵柳州。南宁辟为商端口的当年(1907年),香港英商天和洋行先后派出电龙、电马等8艘客轮船行梧邕、梧柳线;翌年,又将所代理的美商利国号等4艘客轮投入梧州线运输。这一年,又有法国兵轮“亚居士”号由郁江驶至柳州。大量洋纱涌进,柳州农村出现离开农业生产而从事纺纱的专业户。同时,本地蚕丝出口走俏。在柳州知府杨道霖时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至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任),柳州兴起办实业的风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试图成立柳州官银号,但不能与外资竞争,未成。五月初一日,成立柳州商务总会。合资试办华兴改良植木公司,至香港购办锯木、起重机器,依照先进技术锯办木材运出,分销广州、香港、上海、天津等端口。

民国初年

军阀混战时期,桂系在柳州大力发展金融业和制造业,但柳州曾于1928年遭受巨大火灾,半城被烧毁。后拆除了大部分明代城墙,开建马路。当时广西省主席黄绍竑原策划1928年将省会迁至柳州,在柳州大兴城市建设,并在规划中将鱼峰路作为新柳州的中心,在大龙岭兴建了会展中心;三十米宽的鱼峰路时为广西第一路;辐射出的东大路,正南路等甚为繁华。三十年代,由于蒋桂战争,柳州错失了成为省会的最好一次机会,但1937年时,在鸡喇的广西机械厂制作出了柳州历史上第一辆军用战斗机。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重镇柳州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柳州曾为韩国临时政府驻地(1938年11月~1939年5月)。武汉,广州失守后,柳州不断遭到日机的空袭。1939年柳江铁桥开始建设,次年完成,和黔桂铁路一道奠定了柳州西南地区交通中心的地位。1942年12月9日起,原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曾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在柳州蟠龙山扣留所旧址,不久被押往桂林,1943年1月又被押回柳州关押在此,直到1943年9月被释放。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经常与越南革命同盟会的各党派负责人在柳州现乐群社旧址会面及讨论工作。

豫湘桂战役及日军占领时期

1944年春,为打通从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桂柳会战之后,桂林、柳州相继被日军占据。1944年11月至1945年6月,柳州曾被日军占领。抗战时期柳州城区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和焚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建交时放弃了对日赔款,不反对个人对日索赔。相应的从1979年到2004年,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接受了日元无偿援助:42.03亿日元,以当时人口计算人均约280日元,日元协议贷款额:2177.92亿日元,人均约14500日元,及部分技术交流。注意,因为各个时期日元实际价值不一致,真实值需要另外统计,这里为各时期的直接加和,而且日本政府也声明并非战争赔款。)

民国政府统治末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之后,桂系和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军队18万余人收缩广西,11月25日,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三四三团从沙塘方面进入并占领柳州。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魏伯任首任柳州市市长。

⑵ 柳州古时称为什么

古时称马平县、南昆州、龙城郡、潭中县、桂林县。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柳州地域属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柳州地域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为柳州建城之始。县城址位处今柳州市鱼峰区驾鹤山附近。潭中以地处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辖及柳江、柳城、鹿寨、象州、融水、来宾等县地。

柳州民族构成:

柳州是一个多民族相聚而居的地区,壮族和侗族是柳州最古老的原居民族,分别源于先秦百越之地不同的越人支系。柳州居民的民族构成达30余种。居住着:壮族、汉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仫佬族等48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2%以上。

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另有少数民族乡5个: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同乐苗族乡、高基瑶族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滚贝侗族乡;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壮族主要分布在柳城、融安、鹿寨等县和城区;

苗族、侗族和瑶族主要分布在融水、三江两县;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城区和柳城县;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区和鹿寨县。

⑶ 柳州的历史

柳州历史如下:

1、先秦时期,柳州属百越之地,有西瓯、骆越等百越分支。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于公元前214年最终统一岭南。

3、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汉朝将领路博德平定南越国,为柳州建城之始。

4、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潭中县改名桂林县,属象州,州、县治均设于今象州县。

5、宋朝时期,柳州属广南西路,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县旧柳城。

6、明朝时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

7、清朝时期,柳州府隶属广西省。

8、民国2年(1913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各省一律裁府与州、厅,省下设道,改行省、道、县三级,由道领县。

9、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区成立地级来宾市,原属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10、2016年3月,撤销柳江县,设立柳州市柳江区。

⑷ 柳州的历史沿革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
先秦时期,柳州属百越之地,有西瓯、骆越等百越分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柳州地域属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4年,秦将领南海郡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柳州地域属南越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汉朝将领路博德平定南越国,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9郡,柳州地域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为柳州建城之始。县城址位处今柳州市鱼峰区驾鹤山附近。潭中以地处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辖及柳江、柳城、鹿寨、象州、融水、来宾等县地。地方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
新朝(公元9—23年),改郁林郡为郁平郡,潭中县为中潭县,县隶属关系不变。
东汉(公元25—220年),复郁林、潭中名称。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 ,从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治所武安县即今象州县境),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朝宋,潭中县隶属依旧。
南朝齐(479—502年),桂林郡治所迁武熙县(今象州县),潭中县仍属之。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从潭中县分置齐熙郡,隶广州,同时置辖齐熙县,郡、县均治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辖及今融水等县地。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 十二月,潭中县属始安郡(治今桂林市),后属马平郡,潭中县为马平郡治所。
南朝陈(557—589年)潭中县隶属依旧。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潭中县改名桂林县,属象州,州、县治均设于今象州县。同年又析桂林县置马平县,县治所设于今柳州市柳北区雀儿山附近“双山”。大业元年(605年),撤象州,马平县属桂州。大业三年(607年),桂州改称始安郡,马平县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昆州,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贞观八年(634年)以州境内柳江更名为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为柳州,并沿用至今。柳州城址位于今柳州市城中区东南滨江一带。
柳州始置时领马平、新平、文安、贺水、阳德等5个县。同年,改阳德县为循德县,改文安县为乐沙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柳州析出贺水县改隶澄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柳州废省乐沙县(治所在今柳江县白沙)入新平县,并划辖原隶龙州之龙城县。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柳州废省新平县(旧治在今柳州市南)入马平县。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柳州增置辖洛封县,并将循德县析出划归严州。次年,柳州增辖原属桂州的象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柳州增划辖原隶严州之洛容县。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柳州洛封县更名洛曹县。故唐末柳州辖马平、龙城、象、洛曹、洛容等5个县。辖及今柳州、柳江、鹿寨、柳城、宜州等市县地。
五代时期,柳州先属楚,后周时属南汉,建制依旧。
宋朝时期,柳州属广南西路,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县旧柳城。柳州初领马平、龙城、象、洛曹、洛容等5个县。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析出洛曹改隶宜州。嘉韦占四年(公元1059年),省象县入洛容县。宋末实辖柳城、马平、洛容等3个县。辖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鹿寨等县地。
元朝时期,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柳州设安抚司,隶属广西道宣抚司。次年,广西道宣抚司改为广西道宣慰司,上隶同年置的潭州行中书省。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柳州改为柳州路,置总管府。治柳城。始终领辖柳城、马平、洛容等3个县,辖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和柳州地区的鹿寨等县地。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潭州行中书省改为湖广行中书省,广西道宣慰司随之改隶。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广西道宣慰司又改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又改为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马平县从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为府治所,柳州府直辖马平、洛容、柳城、怀远、来宾、融、罗城等县以及象、宾等州,其中,象州又领武宣县,宾州又领迁江、上林等县。柳州府隶属广西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时期,柳州府隶属广西省,初领马平、洛容、柳城、罗城、怀远、融、来宾、武宣、上林、迁江等10个县以及宾、象等2个州。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柳州府析出宾州直隶广西省,并析出武宣、来宾、上林、迁江等4个县改隶宾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柳州府复划辖原隶宾州之来宾县。故清末柳州府实辖马平、雒容、罗城、柳城、怀远、融县、来宾等7个县和象州。辖及今柳州市区、三江、融安、融水、鹿寨、象州、来宾和罗城等县(自治县)地。
民国2年(1913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各省一律裁府与州、厅,省下设道,改行省、道、县三级,由道领县。6月,设置柳江道,柳江道治马平,辖马平、怀远、宜山、安化、象、河池、雒容、罗城、柳城、来宾、迁江、天河、融、思恩等14个县,南丹1个土州,忻城1个土县,永顺正、永顺副、永定等3个长官司。民国16年,废道,各县由省直辖。
民国19年(1930年)9月,广西省政府公布《修正广西民团组织暂行条例》。鉴于是年省局混乱,广西独创民团制度,设置民团区,柳州民团区辖马平、柳城、融县、三江、中渡、榴江、雒容、象县、来宾等9个县。民国20年(1931年)1月1日,马平县改名为柳州县。
民国23年(1934年)3月10日,广西全省在原桂林、平乐、梧州、柳州、南宁、百色、天保、龙州等8个民团区,划设8个行政监督区。柳州行政监督区治宜山,辖柳州、柳城、融县、三江、中渡、榴江、雒容、来宾、象县、河池、南丹、天河、罗城、忻城、东兰、思恩、宜北、宜山等18个县。11月,柳州行政监督区析出来宾县、象县分别改属南宁行政监督区和梧州行政监督区管辖。民国25年11月,柳州行政监督区析出宜山、东兰、河池、南丹、思恩、忻城、宜北、天河等8个县,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管辖。同时增辖原属桂林行政监督区之百寿县,并迁治柳州。次年9月,柳州行政监督区之柳州县易名为柳江县。至民国29年3月,柳州行政监督区计辖柳江、柳城、融县、三江、罗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寿等9个县。
民国29年(1940年)4月由柳州行政监督区改设的第四行政督察区,治柳江。初辖柳江、柳城、融县、三江、罗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寿等9个县。民国31年(1942年)3月,第四区改为第二区,合并增辖民国29年4月由庆远行政监督区改置的第七行政督察区及其忻城、宜山、河池、南丹、思恩、宜北、天河、天峨等8个县,还划辖第五区之象县、来宾、迁江等3个县,并析出原第四区的百寿县直隶广西省政府,析出原第七区的东兰县划归第五区管辖。同年7月,第二区又增设瑶山金秀设治局。民国36年,第二区裁撤瑶山金秀设治局。次年10月,第二区析出宜山、罗城、天河、思恩、宜北、河池、南丹、天峨等8个县改属第十区,同时,增辖原属第三区之武宣县。民国38年7月,第二区又析出武宣、来宾、象县等3个县改属第十三区,析出融县、三江等2个县改属第十五区。至是年9月止,第二区实辖柳江、柳城、中渡、榴江、雒容、迁江、忻城等7个县。
1949年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为柳州专区辖市,柳州市、柳江县、柳城县、雒容县、榴江县、中渡县、融县、三江县属柳州专区。1950年升格为省辖市,设立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1952年8月11日,融县更名融水县;撤销雒容、中渡、榴江等3个县,合并设立鹿寨县。1953年4月23日撤消柳州专区,撤销三江县,设立三江侗族自治区(县级),设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治融水镇;融水县更名融安县,并迁治今融安县长安镇。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区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区宜山专区(1956年3月2日至1957年12月20日为宜山地区);鹿寨县改属桂林专区。1955年9月1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区更名三江侗族自治县。1957年12月20日,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改属宜山专区,桂西壮族自治区撤消。
1958年7月19日,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改属柳州专区。同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柳州市改属柳州专区行署统一领导,但市人民委员会的政权机构不变,仍为专署一级组织。
1958年7月25日,鹿寨县改属柳州专区。
1960年,柳州市撤区,设立城中、雀儿山、鱼峰、南站、柳南、红旗等公社。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区直辖。
1966年4月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更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
1967年,柳州市设立郊区。1969年,柳州市建立鱼峰区和城中区。1971年,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鹿寨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改属柳州地区。1972年,柳州市鱼峰区、城中区合并为城区。1974年,撤销柳州市城区。1979年3月5日,设立柳州市柳北、鱼峰、城中、柳南、鹅山等5个区。同时,撤销柳州市郊区。同年9月11日,撤销柳州市鹅山区,其行政区域并入柳南区。同年10月8日,柳州市划辖原属柳州地区的柳江县、柳城县。1984年6月23日,柳州市设立市郊区(县级)。
2002年9月,撤消柳州市郊区。
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区成立地级来宾市,原属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2016年3月,撤销柳江县,设立柳州市柳江区。

⑸ 柳州是哪个省的城市

截至2021年,柳州隶属于广西。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北,地处亚热带北缘,夏长炎热,冬短不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柳州是多民族聚居城市,物产丰饶,风光绮丽,山水景观奇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


截至2019年8月,柳州市辖城中、柳北、鱼峰、柳南、柳江区(1月6日,柳江县正式撤县建区),柳城、鹿寨、融安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全市总面积 1.86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 3554.03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 225.09平方千米)。总人口386.6万,其中市区179.68万。少数民族218.06万,占全市总人口 56.4%。


有壮、汉、苗、侗、瑶等 47个民族成份,其中壮、汉、侗、苗、瑶、回、水和仫佬8个民族为世居民族(按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民族优先,其他民族依记载年末人口数由多至少的次序排列)。



(5)柳州历史管在哪里扩展阅读:


柳州的历史沿革:


1949年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为柳州专区辖市,柳州市、柳江县、柳城县、雒容县、榴江县、中渡县、融县、三江县属柳州专区。


1950年升格为省辖市,设立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1952年8月11日,融县更名融水县;撤销雒容、中渡、榴江等3个县,合并设立鹿寨县。


1953年4月23日撤消柳州专区,撤销三江县,设立三江侗族自治区(县级),设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治融水镇;融水县更名融安县,并迁治今融安县长安镇。


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区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区宜山专区(1956年3月2日至1957年12月20日为宜山地区);鹿寨县改属桂林专区。


1955年9月1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区更名三江侗族自治县。1957年12月20日,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改属宜山专区,桂西壮族自治区撤消。


1958年7月19日,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改属柳州专区。同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柳州市改属柳州专区行署统一领导,但市人民委员会的政权机构不变,仍为专署一级组织。


1958年7月25日,鹿寨县改属柳州专区。


1960年,柳州市撤区,设立城中、雀儿山、鱼峰、南站、柳南、红旗等公社。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区直辖。


1966年4月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更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


1967年,柳州市设立郊区。1969年,柳州市建立鱼峰区和城中区。1971年,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鹿寨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改属柳州地区。


1972年,柳州市鱼峰区、城中区合并为城区。1974年,撤销柳州市城区。1979年3月5日,设立柳州市柳北、鱼峰、城中、柳南、鹅山等5个区。同时,撤销柳州市郊区。


同年9月11日,撤销柳州市鹅山区,其行政区域并入柳南区。同年10月8日,柳州市划辖原属柳州地区的柳江县、柳城县。1984年6月23日,柳州市设立市郊区(县级)。


2002年9月,撤消柳州市郊区。


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区成立地级来宾市,原属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2016年3月,撤销柳江县,设立柳州市柳江区。


⑹ 广西柳州在哪里,柳州在哪个省,属于哪个市

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不属于其他市管辖,位于广西中北部。

柳州,简称“柳”,别称壶城、龙城,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北,为湘桂、黔桂、焦柳铁路和衡柳高速铁路、柳南城际铁路(亦称柳南客运专线)交汇处,地理坐标北纬23°54’—26°03’,东经108°32’—110°28’。

东部与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永福县、荔浦县接壤;西接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宜州市;南与来宾市兴宾区、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忻城县毗邻;北部、西北部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交界。

截至2017年,柳州市辖城中、柳北、鱼峰、柳南、柳江区(1月6日,柳江县正式撤县建区),柳城、鹿寨、融安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全市总面积 1.86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 3554.03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 225.09平方千米)。

(6)柳州历史管在哪里扩展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 11月25日,柳江县城(今柳州市区)解放。12月,正式设立柳州市,受柳州专员公署领导。12月10日,柳江县人民政府成立,柳州市和柳江县从行政区划上正式分开,原柳江县城区及部分郊区划归柳州市,城区外18个乡划为柳江县。

1950年3月,柳州市升为地级市,为广西省辖市。3月19日,柳江县人民政府从柳州市迁至县属拉堡圩。1958年3月5日,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仍以广西省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柳州市仍属其管辖。

同年7 月,柳州市改属柳州行政公署管辖。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市。1983年10月8日,原属柳州地区的柳江县、柳城县划归柳州市管辖。2002年9月,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2017年年末,柳州市行政区划为五区五县: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柳江区,鹿寨县、柳城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⑺ 柳州是归哪里管

归广西。。。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⑻ 柳州名称的由来,以及柳州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在明、清两代时,柳州管辖今天广西的那些地方呀

一、柳州名称的由来:李吉甫(与柳宗元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官居宰相)所编撰的志书《元和郡县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地理总志,是比较权威的最早解答柳州得名的着称。《元和郡县志》记录:“贞观八年,改南昆州为柳州,以柳江为名”;“潭水东去县(按指马平县,即今柳州市)二百步”。当时的柳江,指的是从现在的柳州市起向东去的一段河流,柳州的得名,从此而来。
补充:柳江又因何得名:汉代柳江称溜水。“溜”是水急的意思。溜水雅称为柳水,这就是柳江得名的原因。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柳州尚未有地方行政建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桂林郡管辖柳州、桂林等地,柳州开始纳入封建制的轨道。作为柳江流域中心位置的柳州,在不断扩大的南北交流活动中,逐步具备了建立城市的客观条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岭南宣告统一,秦王朝的郡县制得以实施,建立了桂林、象和南海三个郡。桂林郡包括了柳州市在内的今广西大部分地区,郡城设在今天的贵港市。
一至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原来秦代三郡基础上重新划分为九个郡,九个郡当中的郁林郡下辖三个县,其中就有潭中县(柳州以驾鹤山为治所建立了潭中县)。
当然,柳州还有马平县、南昆州、龙城一些的得名,你没提,我在这也不多说了,需要的话再发信息来问我吧~~
三、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清楚,柳州只有在汉代时才有确切的记载他所管辖的范围。到了明代时对土城作了很大的修城,由土城改为砖砌。明代柳州城墙的修建,标志着以封闭式坊市制度作为特征的古代城市模式消失,近代城市开放式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当时设五门,分别为东门、镇南门、靖南门、西门和北门。具体的你还是参照楼上那位仁兄给的网址资料吧~~

⑼ 历史中的柳城在现在的哪里

汉朝柳城位于辽宁省朝阳县柳城街道,现存柳城遗址。隋唐柳城位于汉柳城之北,今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北大街,其前身为十六国前燕龙城,现存三燕龙城遗址。

阅读全文

与柳州历史管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