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吕思勉的中国大历史怎么样

吕思勉的中国大历史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8-02 11:34:59

① 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怎么样

书本如下:

这本书还是比较不错,综合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体裁别致,二是叙述与议论兼顾,三是批判的态度与石破天惊的新观点。《吕着》特加重了议论的部分,所以顾先生说它是“叙述与议论兼顾”,其目的还是在于“从社会科学的立场上,批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提出他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简介: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② 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怎么样

最近在网上看到对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评价很高,个人也比较主观的认为民国时期的学者治学比较严谨,而且研究方向没有太多限制,学术上还是比较自由的。所以买了一本回来想研究一下,扉页上看到对吕思勉的介绍,说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在通史、断代史、专史全领域都有成就的史学家,觉得自己的买书钱没白花,可是一开始看,觉得有问题了,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概述基本上极为简略,一句话概括,却花了大段的精力和页面去对书中的一些小细节进行详细的考证。我想说的是这作为一本通史合适吗,听说这个是吕为当时的中国生写的入门教程。觉得他就是在卖弄自己的学识,根本没有实际去叙述初级读者想知道的历史事实。

③ 《中国大历史》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大历史》(吕思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MYLICo2HLEnzaH5TZYf8KQ

提取码: wy7z

书名:中国大历史

豆瓣评分:8.5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博集天卷·读行者

出版年:2011-2

页数:8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也是吕思勉先生的第一部通史着作。1923年9月出版,此后一再重印,成为20世纪发行量最大、最受欢迎的一部中国通史。本书以历史事件为经,以经济、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为纬,详细地记叙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制度变迁、社会风俗更易、疆域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等,内容极为丰富。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此次出版,改名为《中国大历史》。为方便读者阅读,将书中的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一些地名的古今变化也做了标注。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后长期执教于光华大学,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着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着作。

④ 吕思勉写的中国通史怎么样

不错,无论是入门还是深度研究均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吕思勉,字诚之。是中国史学界唯一的通读二十四史三遍之人,以一己之力撰写了两部通史,三部断代史。

⑤ 如何看待《中国大通史》出版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的成名作,又称吕着《中国通史》。全书约60万字。上册是总论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文化、民族、教育等;下册是政治军事史。《中国大历史》又名《白话本国史》,全书约80万字。编排依次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和现代史。上古即为先秦史,明代以前为中古史。相对而言,《中国大历史》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方式,毕竟是按照朝代顺序写的。这本书很多书店都有卖,有一种经济本,30元。吕着的两本通史都不详细,短短数十万言岂能写尽,都属于高度概括,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特别是《中国通史》的政治军事史部分,极为精简。所以还是《中国大历史》好一些。如果你对通史有兴趣,可以看看张帆的《中国古代简史》,成书于2001年,历史专业考研的必备书籍之一,只有40万字,我3天就看完了。字数虽然不多,内容却是高度提炼,精华中的精华。张帆是元史专家,宋金辽元史部分写的比较详细。当然,最着名的还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了。一版再版,读者众多。我就花了50元买翦伯赞的,放弃了30元钱的吕老作品。

⑥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和吕思勉的谁更好

黄仁宇的好一些,吕思勉对某些朝代有偏见。

⑦ 跪求一篇吕思勉先生写的《中国大历史》的读后感

用了20天才草草看完这本历史书,其间因工作以及学习上的问题,未能连续阅读,故而思考之连续性也难保证。但一直以来感觉到自己阅读之首要问题在于广度不够,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尽量广泛涉猎。至此,我用了两个半月,在看注会的书之外,共看了《经济社会的起源》、《社会契约论》、《赋税论》以及本书,所掌握者恐不及凤毛麟角,但正如看前面三本书一般,我还是从黄仁宇先生的书中获得很多东西。
初看这本书,仅仅将其作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于后发觉此书多有牵扯财政知识,则上升至必读之行列。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此书则重在抽取其中的财政史,其他知识则可谓意外收获了。大历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观历史,用350页文字粗粗带过我华夏五千年之文明,虽显得简陋而无所适从,但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者别具匠心地将之与世界史联系起来,则又提供了另一番视角。
总体上,我在阅读此书时有三大收获,现简述如下:
第一, 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有所提升。
一般传统历史家将中国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为皇帝君王者,号令天下,无所不从。然则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在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须依着道德轨迹,或者成为道德之代言人,否则便不能收到万民的支持。
作者在书中屡次用到“中国是一只大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此比喻虽生硬而令人费解,却还是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为古代经济之基础者,正是“农业之系统”,其与“商业之系统”相对。凡古代之昌盛时期,必有解决土地问题之暂时良策,并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待到每个朝代后期,由于小自耕农的衰落,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第二, 对一些具体历史细节的纠正认识。
在对人方面,比如,我从书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绪帝死后不到24小时去世的,而洪秀全则是在运动失败前服毒自杀(对这点我尚且有所怀疑);宋朝皇帝赵琐以及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都有一番雄心壮志,专于政事,却无力回天。
在对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国在当时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广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时世界里任何地方提出。元朝两次征日,未能取胜的原因,乃是“神风”帮助,看来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到了海上战斗力就减弱了。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的坎坷命运,之前在历史教科书中却只字未提。“文化大革命”虽说是十年离乱,却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改组机会。
第三, 财政对于中国古时朝代的兴衰有重要影响。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于每个朝代,都会专门分析其财税制度。若财税制度符合当时小自耕农的实际情况,则国家能够得到充足的财源;而如果该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财税体系,则灭亡不远矣。历史界甚至公认明朝之覆灭由于财政的破产,黄老也曾提出民国时期各军阀未能成为实际之强人,他们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财政。两税法、王安石的变法、一条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为了挽救颓势对于财税制度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之所以要么未能实行,要么未能取得实际效果,正是因为他们要么脱离小自耕农的实际,要么由于改革主持者失势,其所倡导的政策,也被反对派否定。小自耕农的破产与国家之衰落往往构成因果关系。结果国家税收不能按时按量征收,君主只好提高税率,或者变换着方式增加附加税。军人不能按时获得足够军饷,则军队素质下降,遇到各种天灾人祸,国家也无足够能力应付。真是成也财政,败也财政。这甚至让我有些怀疑,是否中国古之朝代更替,无非是“财政周期”?
如此看来,财政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么由此及彼,现今中国财政制度的设置,对于国家之强盛必定也是举足轻重的。然目前国家财税制度所受之诟病,已经愈加明显。学财政的人应该以完善这一整套制度为己任。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除非下层有法制上的保护,上端无限制收税的权利并非执政者之福。因为全国财政并无实际上之结构,各级人员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责。目前我国对于下层之法律保护已算有所进展,但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达作者提出的真正“数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离吧。比如目前增值税的征收就常常遇到逃税偷税的现象,而要想实现如美国之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实在任重道远。
《中国大历史》这样一部号称优秀的历史学着作,我读起来却磕磕绊绊,困难重重,总没有一种顺畅淋漓的感觉,很多的观点论述也没有非常透彻的理解。不仅是我,网上也有人评论其作品“阅读起来就好像一个想要极速行走的人总要留心脚下的石头”;不仅是这本书,其他在读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一书的同学也感觉到了类似的问题。

总结起来,三联版《中国大历史》中存在三大阅读障碍:

* 对象不同

前面已经提到过,《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上讲课的讲义,各种比较论证的依据都很好的针对美国大学生编排设置。这样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固然能使他的美国学生受益非浅,但反过来说对于普通的中国读者却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比如,书中但凡提到长度、面积、重量、货币等概念时,所使用的计量单位都是西方习惯的英尺、英亩、英镑、美元,这些单位完全不在对中国读者的生活中出现,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一头雾水,很难在脑海中对它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估量。在“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中,黄仁宇先生提到“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谓‘15英寸等雨线’……”(P25),我初读到此时一愣,完全没有反应过来,但仔细看完描述后发现,这就是高中文综复习是被反复强调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才将此处论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起来。

另外,虽然无法准确评断当年美国大学生的文化水平,但从《中国大历史》中可以看出,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长期的文科知识积累,是绝对听不懂黄先生讲课的。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动辄牵涉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P2),纵论古今横贯东西,不时提及“欧洲18世纪实证主义(positivist)的法理学家”(P17)、“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现实主义”(P18)、“占有性的个人主义(possessive indivialism)”(P27)等深奥概念;或者“今日俯视阿斯旺水坝的努比亚大神像”(P39)、“波提切利的《爱神诞生》”(P87)等文化符号……与其说是有助于读者理解,不如说是又多了一重难题。

* 半文半白

黄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语词,有的现在已经被别的更加白话的词语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说法来表达这一概念;有的已经几乎被淘汰出现代汉语的行列,再不出现在普通读者的阅读视线内,其中更有一些完全无法在电脑输入法中找到;这样的情况既多,又如何让读者理解黄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结构近乎文言,我阅读时如果不用铅笔断句就几乎进行不下去。这种情况的例子举不胜举。

* 翻译问题

《中国大历史》原本是用英文写作的。书中英文单词高频率出现在括号里,这当然是一种使着作严谨的方法,但即便是在英语如此普及的今天,普通读者看到恐怕也会感到不愉快。另外本书也陷入了现在翻译作品不好读、读不通的“翻译腔”里,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

例子:英语中 “submarine sandwich”,是一个专有名词,专指那种用长条形面包做成,分量超大的三明治(区别于一般糕点店或西餐馆中供应的三角形三明治)。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一个理论——他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比喻成“潜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组织,乃成千上万的农民。对于“submarine sandwich structure”,三联版中出现的翻译用词是“潜水艇夹肉面包结构”(P297),不解释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莫名其妙的“潜水艇”,却用生硬的“夹肉面包”代替已经成为通行的泊来词、连幼儿园孩子都知道的“三明治”,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译者的用意。



虽然说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着实阻碍了我们的学习。不好理解的词句不断纠缠读者的思维,让我们疲于解读,连基本的句子都没有看懂,更遑论从篇章上把握黄仁宇先生的观点和思路,离从全书大局上把握他的历史观点更是千里之遥。

造成阅读阻碍并不是作者的错,黄仁宇先生写作本书时间较早,他的语文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很深,原着又是英文。也有很多读者的水平远高于我,恐怕没有感觉到我在此斤斤计较的阅读障碍问题,而早就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思考。但我必须大胆的代表所有文化水平有限,非历史专业而又希望学习历史的普通读者说说我们的心声:我们非常愿意阅读学者的经典着作,无奈就是读不懂,太抽象了。

历史学要是成为象牙塔里少数人的学问,就失去了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本意。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抽象深奥的学术,而是说不要让所有的历史都成为抽象深奥的学术。历史学需要《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及税收》,也需要《易中天品三国》。我个人最推崇的,则是《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着,清华大学出版社)这样“居中”的历史书。

如何才能让历史着作甚至历史教材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认为“普及版”是一种方便易行的方法,请人将类似于《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等等,改写成立足中国,用语浅显,语气生动的“普及版”,应该能吸引到更多原来不读历史的读者,也能让原来读不懂历史的读者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普及版”历史书应该具有传播和市场双方面的巨大价值,当然,这需要历史学研究者和出版方的共同努力。

⑧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与蔡东藩《历代通史演义》应该选择那一部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是偏古文的
如果你对这个感兴趣的话,可能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更好吧。

⑨ 吕思勉的 中国通史 和 中国大历史 哪本好,我说的都是这位写的 最好具体点

记述方法不同,可读性上中国大历史好些吧。
《中国通史》上编是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编为中国政治史,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中国大历史》是《白话本国史》的再版。是按照历史时间发展顺序写的,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详细地记叙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制度变迁、社会风俗更易、疆域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

阅读全文

与吕思勉的中国大历史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