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秦朝的兴亡给予后人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秦朝的兴亡给予后人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2 17:57:49

❶ 秦亡汉兴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

秦王朝建立后,饱受战争之苦的老百姓和广大知识分子无不虚心仰上,斐然向风,但新政权的许多举措很快打破了他们的梦想。秦始皇为追求天下大一统,实行专制的思想文化政策,下令收缴并焚烧一切不符合秦朝统治者意志的《诗》、《书》、百家语,官吏见知不举也要与之同罪。于是,六经典藉一时化为灰烬。更为残酷的是,为了钳制思想自由,秦始皇又找借口在咸阳坑杀了大批儒生。焚书坑儒不仅造成大量文化典籍的毁灭,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还导致秦朝世风日益恶化。秦朝统治者的这些举措,使其政权既丧失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又丧失了激活创造新文化、新制度的文化原动力。本世纪出土的大批秦简帛书,只见法律与占卜文书,已显示出秦王朝在新的思想文化构建上的苍白无力,这正是秦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与秦朝截然相反,汉朝建立伊始,便注意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来诠释传统文化,并把构建新思想新文化放在第一位。立足于社会现实,对当代历史进行深刻反思,成为汉朝君臣的自觉意识。陆贾在与刘邦探讨治国之道时指出,秦政之失在于不学《诗》、《书》、存仁义、道圣之道,他对刘邦“马上治天下”思想的否定成为新政权在新的政治模式中重新建构新思想文化的开端,是汉朝重新启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原动力的重要标志。

应物变化、与时俱进是汉代思想文化建构上一个显着特点。伴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新问题也在不断地出现,于是大规模的思想文化建设在汉武帝时代开始。儒术独尊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是这个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最显着的成果;董仲舒的议立五经与兴建学校更为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而“三世异治”则用新的思想诠释了传统经典,为汉武帝兴建“太平世”提供了理论根据。于是三统三正的历史循环论、王道三纲和大一统论开始深入到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无不得益于这种思想文化的建构,同时它也为此后帝国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以德化民、以礼为治是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具价值的内核。汉代统治者以此为圭臬,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坚定不移的国策,这是他们远远高明于秦王朝的地方。高祖二年,在县、乡设置三老以掌教化;惠帝四年,在全国推行孝悌力田复其身的政策;文帝专门为《孝经》设立博士;到汉章帝时,《孝经》已居于全部经学的核心地位。孝为百行之首,《孝经》规范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它规定皇帝必须“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诸侯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士则要“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庶民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作为文化原动力,《孝经》对汉代社会新秩序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孝来维护和调节尊尊亲亲的宗法等级关系,这是两汉社会延续四百年之久的真正秘密。

汉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探求施政治国之道,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多元化,又为他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游仞空间。正所谓“书不必起于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门,合之为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汉代从无为而治到王霸杂用再到以礼为治的治政历程,显示了国家兴衰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密切关系。

❷ 秦朝的兴亡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对国民施仁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衰落就是早晚的事。

❸ 秦朝的灭亡给后世带来怎样的启示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建立的很多制度都为后世所沿用。但同时也是短命王朝的典型,仅仅15年时间不到就淹没在历史的海洋中,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制度本身与制度在其具体施行中的矛盾所致。中央集权方面它确立皇帝名号的目的是为了“称成功,传后世”,并且就皇位继承人的选拔并没有具体标准,实行郡县制却对原来六国的土地不加以体恤,而且土地制度明显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人民生活痛苦,徭役繁重,再加上军事上各个兵种优势没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灭亡也是必然的。
秦朝虽然由于在皇帝制度的确立当中,主要目的是为了称成功,传后世,而且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皇位继承人的选拔标准,再加上徭役繁重,土地制度明显保护封建土地私有,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刑罚还特别严酷,军事制度上也有很多不恰当引起秦朝二世而亡在历史长河中没能存在多久,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高度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建立的许多制度,甚至是其灭亡的各种原因都为其后的王朝甚至是今天都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❹ 秦朝灭亡给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秦朝灭亡最大启示是不施仁政。
大秦之所以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根本原因在于,百姓活不下去了,而活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大秦帝国过于沉重的赋税与徭役。
国家想要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收税。在商周时期,税率为十分之一,但秦帝国的赋税是三分之二。这就意味着,你产出的粮食每年都必须要刨除三分之二给国家。在那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生产效率不高的时代,三分之二的赋税,意味着一家人即便每天勒紧裤腰带都吃不饱。
中国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是世界之林中最高的,因此,若仅仅是税率高并不会引发大暴动,但更要命的是,老百姓还要服徭役。徭役即无偿为国家干活,当时的规定是16~60岁的成年男性每隔3年就要服一次为期2年的徭役。换而言之,当时,成年男人每3年时间里,有2年是要为国家干活的,只有一年为自己家打工,而且徭役与税率是并行的——皇家可不会管你家的劳力是不是统统服徭役去了,你的税依然是三分之二。
秦始皇时期,这些徭役赋税之所以未能成为起兵理由的原因很简单——秦始皇采取了一些减负措施,比如,当时服徭役时,不仅给工钱还管饭。若官员有克扣的话,轻则丢官、重则丢命。而且始皇时期,主要是征发罪犯(即六国时期的战俘)和剩余的军力、富贵人家的家丁去干活,尽可能地减轻贫苦百姓的负担。若是普通人家服徭役的话,一户只调一人即可,多调的话,官吏会被罚款,甚至会丢官。而且,当时服徭役是有假期的——农忙的时候,百姓可以回家干活。一年中,这样的假期可以有40天。如果一户人家的男人与女人都去服徭役了,那么,家中未成年的孩子则由国家抚养,他们会定期收到国家补助的粮食。所以,在秦始皇时期,虽然百姓压力大,但生存还不算太艰难。

❺ 秦朝的兴亡有什么启示20字

秦朝的兴亡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对国民施仁政,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衰落就是早晚的事.

❻ 强大的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这给了我们什么深刻的启示

秦亡给后人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任何政策的推行都要考虑人民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都不能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

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对人民施行暴政。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严酷的刑法,使人民忍无可忍,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人民揭竿斩木起来反抗暴秦。

(6)秦朝的兴亡给予后人的历史启示是什么扩展阅读:

秦始皇统一六国,本来就应该把六国的国民安顿好。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为了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制定了严峻的刑法。六国的国民过惯了自由松散的生活,一下子面对这么严峻的刑法,自然会感到不适应。

本来刑法的制定,六国的国民就有点不认同了,这么的残酷现在我们也是法治国家,当时的秦始皇就是想将国家打造成一个法治国家。但是他忽略了一件事就是凡事都得有个度,刑法过于严酷,很多刑法多有不合理之处又不加以改进,这种时候只会更多的反抗。

还有秦始皇先后先后下令修建驰道、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为了修筑这些工程,秦始皇还需要代练的人物力和物力。每一年征用大量的壮丁,搞得人们家离破散,这样的压迫,怎么可能没有反抗。

❼ 秦朝的兴亡给予后人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秦国起初只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弱小的诸侯国,所处今天的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中国的边缘部分,被中原各国称为蛮夷之地,而秦人的祖上也起初是以牧马为业。但秦国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暴霜露,斩荆棘,逐西戎,各代秦王的励精图治。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的一个转折点,使秦国逐步走向强盛,灭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纵观秦国的历史,它如何从一个各诸侯都看不起,都不注意的小国,一步步让自己强大,一统天下。而有是什么,让这一个军事强国,一个大国,又在统一天下后如此的短命。犹如昙花一现的辉煌,又急速走向崩溃的边缘,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无疑给我们以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如何应对变化和发展,实现长久的繁荣。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为我们人生的启迪和借鉴。

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

秦国在刻苦创业阶段的英明国君,无不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为了在华夏各诸侯国的鄙视和摧残打压的夹缝中生存,无不是上下一心,为了秦国的壮大,为了扬眉吐气,为了国家富强,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挣扎着,艰难的生存。秦国为了巩固后方,多年征战西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平定了后方。而秦国面对华夏诸侯强国时,却一次次的败退,甚至到了亡国的边缘。当时的秦王和贵族,以及秦国的百姓都知道秦国要灭亡,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在这种危亡的环境下,同吃苦,共患难,凝聚一心,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着。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此时的秦国为了扩充兵源,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废除了世袭的官爵制度,以军功行赏,在国家扩张时期,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此法并不能一直照搬推行。

秦国一扫天下,确立秦王朝以后,已没有强敌,也没有可以征战获功的机会。但这时秦国不但没有休养生息,安定人民,搞好经济、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反而大修长城,阿房宫,大量劳役苦工,各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压迫人民,逼得不得不揭竿而起。

从而可见,秦朝的统治的崩溃,并不是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是没有审时度势,是统治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不完全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注意到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看清新时代的动向,在没有参考的管理经验的时候,也没有开拓创新,不顺应民心,而逆行之,酿成了新生帝国的颠覆。

二、 固步自封,阻拦文化传播。

社会的发展进步,要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秦国在漫长的创业阶段,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秦国一直仰慕学习华夏诸国文化,想尽办法招贤纳士,为秦国的崛起想法设法,储备人才。这时的统治者头脑也清楚,分析问题比较客观,广开言路。在秦国强大的过程中,离不开一大批从天下奔来的人才。可以说,唯才是举在秦国的彻底贯彻实行,造就了秦国的辉煌,这一大批人物中有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甘茂等一大批人才的辅佐。而一个重视人才,重视文化的国家才会长久强盛的发展。秦孝公继位,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秦孝公发誓要使秦国富强,为了恢复先祖穆公霸业,向天下发布求贤令,若能使秦国富强者愿与其共享秦国。这是在儒家占有绝对市场的优势的华夏各国里,法家无用武之地。这个时候为了一展抱负的商鞅来到了秦国,受到了孝公的重用,于是商鞅在秦国进行深刻的变法,经过深刻变法的秦国迅速强盛起来。秦朝帝国的建立,统治者怎么会愿意和别人共享秦国呢。

但是在秦王朝确立以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愚化人民。这是一种丧失信心的表现。殊不知杀一人容易,堵住众口难,是民心的可怕。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统治者没有想到用正确的方式解决,而是高傲自大,被胜利冲昏头脑,太相信武力镇压统治。已经开始走向封闭和愚昧。没有一个开明的政治,而是按自己的意愿一意孤行,不敢正面面对问题。对于一向主动出击,主动战争的秦国,也开始修筑长城,与少数民族部落开始防守战略,说明了秦朝统治者在军事战略上也失去了当时勇猛作战的风范。这种对文化传播的扼杀,对文人才子的毁灭,这是自取灭亡的方式,正是说明了统治者对解决存在的问题失去了信心。当言路被中断,或不畅时,难免会出差错。过分的亲信个别人,导致意见的片面,最终还导致内部集团的纷争动乱。加速帝国的灭亡。

三、 治国的制度的僵化,没有与时俱进。

可以说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繁荣富强,而严格苛刻的法家思想僵化,固化的实施,葬送了大秦帝国。商鞅变法去除了封建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重视农产,出现繁荣景象,国家战斗力也不断地增强了,然而这种制度过分的固化和苛刻,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秦国本土人民还可以习惯,坚持。但对于华夏各诸侯国的统治,难免就有点不适应。齐、楚等国各有各的地方文化特色,文化背景,风俗和教化。况且被武力征服的各国本来就很不服气,希望时机有变,东山再起。而秦王朝把本国用于战争年代的制度强加在这些地方上,无疑引起人民的极大反感。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秦王朝如果政治开明,注意统一后发展的方向,灵活多变的应对管理出现的问题,结合地方区域不同,采用合理的管理制度,巩固政权的建立,秦王朝也不会如此快的灭亡。可以说,当秦朝的统一,只是形式的统一,是武力的压迫,被迫屈服,而没有真正的实现深层次的统一。

这种过分依赖中央集权的制度,太绝对化的管理,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发达的时候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❽ 秦朝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统一战争的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日后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秦始皇想让自己的江山传到千世万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这个目标而继续努力,而不是躺在统一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同样,当你希望成就一件事,就必须为了这个目标持续努力,不能只看到阶段性的成果而沾沾自喜,否则你的失败可能瞬间就会到来。

第二,秦朝的灭亡和他残暴的统治有直接的关系,在赋税的沉重上是史无前例的,居然达到60%,老百姓一年忙到头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这样就不可能安心生产,社会经济自然不会好。重税之外,秦始皇杀起人来也可以说震撼古今,一个噩梦就可以导致一批人被杀,这样的“黑色恐怖”有谁能够忍受?是想在当年的大泽乡,如果囚徒们还有一丝活路,他们还会不会造反?他们造反还会不会有人响应?所以说,在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的人好一点,宽容一点,自己的空间也会很大,至少不至于四处碰壁。

第三,秦朝的灭亡和两个能说会道但又心术不正的人有很大关系,这就是徐福和赵高。徐福一番花言巧语,骗得了秦始皇的万贯金银,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秦国剥削来的民脂民膏就这么轻易地被一个骗子拿走了,想起了就痛心。赵高更是不得了,先是说服李斯立胡亥继位,继而指鹿为马铲除异己,最后哄骗皇帝大权独揽,最终杀掉胡亥,亡掉整个秦朝江山。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很轻易的就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承认我是复制,对不起了。】

❾ 秦汉的兴亡让我们有什么启示

告诉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施行暴政,不得人心是很难长久下去的,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获得百姓的支持,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阅读全文

与秦朝的兴亡给予后人的历史启示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