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中,家庭与氏族的区别他们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急急急
氏族公社(约前10万年——公元前21世纪)是继原始人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原始社会两大阶段: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氏族公社的历史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其中: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
家庭演化的历史形态
学术界对家庭演化的形态一直有不同看法,通常认为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4种形态。
血缘家庭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认识到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差别,在内部逐渐地选择了按辈份划分的婚姻,即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姊妹相互通婚,排斥了上下辈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妻都有共同的血缘。血缘家庭既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
普那路亚家庭
是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着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由于人工火的发明,人类制作石器和狩猎活动,以及原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居住地相对地稳定下来;又由于人口的繁衍,一个血缘家族不得不分裂成几个族群。为了扩大物质资料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族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群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族群之间的通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对偶家庭
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这种家庭由一对配偶在对偶婚的形式下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属于母亲所有。早期对偶婚是夫对妻暮合晨离。晚期对偶婚发展为夫居妻家,但不是长久的。这种对偶家庭不是氏族公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社会的基本组织仍是母系氏族。家庭内男女平等,共同照料子女。对偶婚已从群婚时代单纯的性关系转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联系。男子和女子一起劳动、消费,世袭仍按母系计算。对偶婚实行的结果是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亲之外,又明确了生身的父亲。
一夫一妻制
是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原始社会晚期,由对偶家庭发展而来。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它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它诞生的动力是财富的增加和想把财富转交给子女,即合法的继承人是由对偶所生的真正的后裔。自然选择的作用历史地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取代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对偶家庭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男子的统治。由于丈夫在家中掌握了经济大权,从而形成了对妻子的愈来愈大的统治权。②婚姻的不可离异。一夫一妻制家庭较之对偶家庭要牢固、持久得多,双方已不能任意解除婚姻关系,通例只有丈夫可以离异妻子,破坏夫妻忠诚是丈夫的权利,而妻子却必须严守贞操。一夫一妻制家庭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② 如何理解家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历史是由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所谱写的。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都会有终结和消失的一天,但也会生生不息、永远绵长;每个人与每个家庭都与国家一样,有成功或失败的历程、也有欢乐和悲伤的故事。国家的历史也包含了每个家庭的历史,家庭是属于历史的范畴。
③ 历史发展对于人们思想观念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你这好像要交作业似的。我简单归结一下我的观点。
所谓历史发展对思想及家庭的影响,其实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由此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变化会进而引起社会思想和家庭结构的改变。
比如,你看古代神话或历史研究就会发现,人之初并没有家庭婚姻这些东西,是群婚乱婚,伏羲和自己的亲姐妹女娲是夫妻。人在社会关系上还处在动物的某种状态,这和当时的生产力有几大关系。即便同一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也不一样,比如中原和草原,中土和古代的东北,汉族和匈奴蒙古族满族,他们的思想婚姻家庭机构很不一样,就是因为生产力不一样,由此在生产力基础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不一样导致。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变化而推动的。
上古时并没有什么家庭,由于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多数人口和文明固定在土地上,拥有比较牢固的关系的群体的生产力往往最高,人们生活也最有保障,而通过婚姻血缘建立起来的家庭最能保障这种生产关系,一起劳动分工获得较多的生产产生的物质。并在家庭基础上建立牢固这种关系的家族体系,在思想等方面确立这种关系。结果农业文明下的家庭规模往往很大,男性在农耕上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也鼓励家庭和睦,以及所谓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讲、究孝悌等社会伦理。中国春秋战国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也和这有很大的关系。
近代工业革命后,以市场为基础,要求各种生产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分配以适应市场要求,劳动力作为其中一要素,也要求能够自由流动,劳动者能够自由选择工作和职业,雇主能够自由雇佣或者解雇求职者,这样个人对家庭的依赖降低,社会发展导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这样家庭规模往往较小,互相在经济上不依赖,也导致互相家庭婚姻要求平等自由。
你提的问题太大,我只能这么回答。
④ 家庭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表现形式是什么,表达方式是如何的,原因何在与历史、文化、民族有什么关系
家庭的价值观的核心是和睦相处,共同敬业。有观爱、支持、信赖、帮助等很多种形式方式存在,原因很简单,只有亲人好才是最实际的。经过母系、父系发展到现在,男女都平等,家跟任何民族惜惜相关。尤其是经历了很多年的动乱,家庭的发展过程也不断融合到历史、文化。但只要有家的概念,就必须有继承人,这样继承人就奋斗开创比强人更辉煌的业绩。
⑤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庭怎么着手
可以以社会史观的角度,通过搜集你的家庭在近代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认识社会家庭生活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⑥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历史对社会文化家庭的影响是什么
南方历史上来说稳定的时间较长 社会安定文化艺术水平就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人民安居乐业早就了良好的货币市场文化环境,家庭就是围绕社会生存,不需要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也有足够的休闲空闲时间。发展更多的文化艺术产物。形成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与道德理念
北方因为天气环境等原因,游牧的生活造就了不稳定的生存空间。历史上自古以来动乱较多。弱肉强食的生活环境,道德理念就不强,已生存为目的的生活,造就了比较豪放的文化形式。现在的北方文化依旧能看到这个方面的影响。家庭就是以生存为中心吧,从小善马术 围猎,成家就很早。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⑦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家庭的形式有哪些
1. 当前家庭的分析
家庭来源于两性的结合,通过婚姻的而构成,并以婚姻为依
据,这是家庭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家庭的基础是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男女两性依据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两性关系,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从而成为婚姻关系。
家庭的机构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甚大。家庭形式的变化与家庭结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家庭功能也对家庭形式变化起着巨大的影响。
家庭功能在原来有以下功能,(1)经济功能,在早期社会中,家庭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单位,不需要银行,商店和工厂。(2)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给其他成员以威望和地位。家庭比个人重。要,家庭成员多,且很少具有独立性。(3)教育功能,不仅是对婴儿和孩子是如此,就是对青年人也是如此,包括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身体训练,家庭生活常识教授和其他方方面的教育。(4)家庭为其他成员提供保护。(5)家庭履行宗教功能。如饭前家庭祈祷。(6)家庭具有娱乐功能。对农耕家庭来说,娱乐在家庭。(7)提供情感满足。在现代社会,家庭的这些传统功能因为被其他组织形式取代而发生了部分转移。历
1/5页
史的看,社会变迁,技术革新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家庭形式都具有冲击作用,家庭形式的更迭,也是以上几个功能相互适应的结果。现代家庭制度发生了八个方面的巨大变化:日趋增长的离婚率;生育控制的广泛普及和家庭规模的缩小;丈夫和父亲的威胁日益下降;日益增加的非婚姻性关系;妻子为薪水而工作的人数增高;家庭成员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增强;政府日益替代了家庭的保护功能;家庭中宗教行为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