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地是哪一年独立的
海地独立战争
海地独立战争 海地人民推翻法国殖民统治和废除奴隶制度的革命。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1790年海地黑白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首先发动斗争,但遭镇压。1791年8月黑人举行武装大起义,在图森·路维杜尔领导下坚持斗争,迫使法国殖民当局于1794年初颁布废奴法令。1794-1798年又相继将入侵的西班牙军队和英国军队驱逐出境。1801年召开议会,颁布宪法,宣布自治,废除奴隶制。1802年拿破仑派遣法军大举入侵,遭起义军坚决抗击。翌年,图森.路维杜尔被法军诱捕遇害;海地人民继续抗战,1803年11月驱逐全部法军。1804年1月,海地宣布独立。海地革命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❷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拉丁美洲首个独立国家
海地共和国
位于拉丁美洲,地处西印度群岛海地岛(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主要由两个向西伸展的半岛组成,中间为戈纳伊夫湾。全国面积27797平方公里。“海地”,在印第安语中为“高山”之意,全国3/4为山地。
海地岛原是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人世代居住地。1492年12月6日,哥伦布首次航行意外地发现了该岛,便命名该岛为伊斯帕尼奥拉岛(即“小西班牙”)。 1502年,西班牙把海地变成其殖民地,并残杀当地抵抗力量。后来因甘蔗种植园劳力不足,从1510年起,殖民者从非洲贩入大量黑奴,自此海地居民便以黑人为主了。17世纪中期,法国侵入海地。1697年,西班牙与法国签订了《勒斯维克条约》,把海地岛西部割让给法国,称法属圣多明各;而东部则称为西属圣多明各。独特的历史也使海地形成了独特的人种结构。该国黑人占95%,混血人和白人后裔占5%。其中,混血人都是18世纪法国人父亲和非洲人母亲的后裔,他们是该国上层社会的主体。
1790~1803年,受美国独立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黑人奴隶在民族英雄杜桑·卢韦杜尔的领导下,爆发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次黑人大起义。经过12年的艰苦斗争,海地人民赶走了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军,并于1804年1月1日宣告独立,成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海地共和国。该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独立的黑人国家,也是西半球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独立的国家。
独立后不久,海地因内战,出现了南北分治的局面。1844年,西属圣多明各脱离了海地共和国,成立了独立的多米尼加共和国。1915~1934年,美国势力深入海地,并武装占领长达70年之久。而后,海地内政不稳,政变频繁,先后更换了22位总统。由于社会一直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海地成为了西半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海地经济以农业为主,75%的人口为农民,但粮食不能自给。经济则以开采黄金、铝矿砂和种植甘蔗、棉花、咖啡、烟草为主,其中棒球、棒球棒、垒球生产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销量80%以上。
旅游是海地经济的又一大支柱。首都太子港就是一座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同时,被誉为世界第九奇迹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城堡也为各国旅游者们所称道。这座雄伟的不等边四边形建筑建于1803年,被称为“突角炮楼”。在“炮楼”附近还有建于1811年的圣苏西宫。此外,该国还有独具中美洲特色的拉巴迪白沙海滩,有1804年由20万奴隶用13年建成的拉费列雷城寨,16~18世纪的海盗巢穴遗迹等等。到海地旅游,人们不仅可看到许多古迹和优美的海洋风景,还可体验到欧、非、拉美各洲的多种风俗。
❸ 海地的历史沿革
主词条:海地历史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族居住地,伊斯帕尼奥拉岛被发现时,岛上居住着约100万印第安人,主要为泰诺人,岛的西北部居住着少许西沃内人。当时岛上已经有五个印第安土着政权,他们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庄里,捕捉鸟类、鱼类、啮齿类动物,并耕种土地。伊斯帕尼奥拉岛印第安人用石斧开垦,用木铲耕种。主要的作物是木薯和甘薯。
1492年,在哥伦布的首次航行中,因为其旗舰搁浅,不能把其他两艘船上的船员带回西班牙,因此在今天的海地角附近建立了纳维达德城堡。
1493年哥伦布返回这里时,发现堡内无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贝拉殖民地,该岛的殖民统治就此开始。
1502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正式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岛上印第安人的军事反抗被粉碎。16世纪时,西班牙人已经在岛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们都分得了岛上的土地,并且把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变成了奴隶,用于采掘黄金、种植甘蔗和养牛。由于天花的影响,阿拉瓦克人于1544年在岛上绝迹。
土着绝迹以后,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种植园和牧场纷纷被西班牙地主抛弃,该岛西部遂成为荒芜的无人区,并逐渐变成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海盗的据点。到16世纪末,这些海盗已经严重地威胁西班牙的海上航线。一些来自英、法、荷等国的猎人逐渐来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狩猎野牛和野猪,做成腌肉出售给海盗,还有一些农民种植烟草和一些基本的粮食作物。
在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欧洲移民中,法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1640年,法国将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北的托尔提岛据为己有。1665年,法国政府声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是法国的殖民地,称为“圣多明克”。1679年,根据勒斯维克条约,圣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让给法国。
法国政府考虑到在该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仅很注意制止海盗活动,而且劝说猎人移居到殖民区,成为定居农民。到17世纪末,随着法国殖民者的不断迁入,圣多明克已经成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168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发布了“黑人法令”,规定种植园主要为奴隶提供足够的衣食和住宿,但是也允许他们对黑人奴隶施加各种残酷的肉刑。曾经是黑人奴隶、后来成为海地皇帝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在其回忆录中记录了白人种植园主的种种酷刑:“白人将黑人倒挂起来,将他们钉死在木板上,将他们活埋,将他们装入麻袋扔到河里,强迫他们吃屎,用鞭子抽掉他们的皮,将他们绑起来让蚂蚁和蚊子吃他们,将他们活活扔到沸水中,将他们绑到大炮前轰碎,让狗吃他们……”在白人种植园主的虐待下,许多黑人奴隶选择逃亡。他们在中科迪勒拉山中定居下来,组成被称为“马龙”的社区,不时下山袭击孤立的种植园。这些逃亡奴隶被称为“马龙人”。
圣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烟草和靛蓝,后来是棉花、甘蔗和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进行耕种,甘蔗种植在湿润平原上,山地种植咖啡,干燥丘陵地种植靛蓝,棉花地则分布在干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种植的地方,也被用来养牛和养猪。甘蔗是圣多明克最主要的经济作物,1767年,这里向欧洲出口了7200万磅粗糖和5200万磅白糖。1780年,圣多明克提供了欧洲市场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当地所需的食粮一部分依靠自种,大部分需要进口。
1790年,圣多明克的行政中心和最大港口法兰西角(即海地角),人口已经达到1.5万,拥有许多繁华的公共建筑和宽阔的街道、广场。第二大城市是太子港,1790年时人口为6000人。其他城镇也大多位于沿海,起到港口和贸易中心的作用。在内地密布种植园,在种植园和港口之间修建了铺砌石块的全天候道路,以及横跨河流的石桥。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西半球的法国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790年,黑人起义前夕,圣多明克岛上的白人有3.2万,大多数是法国移民。他们分为两个阶层,第一个阶层包括大种植园主、高级官员和大商人,及其眷属;第二个阶层包括小土地占有者、小店主、工匠、港口工人等下层白人。黑白混血人的人数大约有3.5万到5.6万之间。此外还有大约3万名自由黑人。黑人奴隶们可以通过被主人释放而得到自由,也有种植园主在奴隶老得不能劳动时将其释放,以免负担其衣食供养。与主人发生关系的黑人侍女及其混血子女也常常会获得自由。不过,自由黑人不能从事法官和军官的职业,被禁止使用火枪,禁止佩剑,衣服的式样和质料也有规定。在海地革命前夕,圣多明克的各种植园中约有50万黑人奴隶。从1783年到1791年,圣多明克的奴隶进口量占西半球奴隶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奴隶大多来自西非的达荷美、刚果和几内亚,他们将西非的伏都教带入了圣多明克。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要求制订有关有色人种自由民权利的立法,遭到来自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罗·德圣梅里的反对,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国民议会竟不幸制定关于黑白混血人种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将认为自己是被出卖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们朋友(按:指法国的“黑人之友”等主张废奴的自由主义组织)的怂恿,将会采取最极端的手段。然后,奴隶们——他们也有同样的朋友和同样的行动手段——将会力图达到同样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会成为一片广袤的屠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罗的预言在圣多明克逐渐成为现实。当地殖民当局拒绝履行法国国民议会提出的自由民有权参加省议会和殖民地议会选举的法令;当地的混血人则拿起武器,要求获得他们应有的权利。白人与混血人之间的争论吸引了殖民当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没有注意到黑人即将造反的信号。
1790年,圣多明克的黑人奴隶就通过夜间的伏都教秘密集会互相传播准备起义的消息。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万黑人奴隶以击鼓为号,纷纷起来造反。白人种植园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袭击。奴隶们放火焚烧甘蔗田和房屋,屠杀白种居民。当地的一万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规部队根本无法将起义镇压下来,几个星期内,海地北方已经成为废墟。大约有两千名白人被杀,180个甘蔗种植园和900个咖啡与靛蓝种植园被毁坏,1万多名奴隶在战斗、饥饿或白人镇压中死亡。两个月后,海地北方已经全部落入奴隶手中,只有法兰西角与西部山区一带有防御工事的营地还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没有发生奴隶叛乱,不过却发生了白人与要求分权的混血人种的战争,除了太子港(当地贫穷白人组成了自发武装,反抗白人上等阶级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种军队在交战中占上风。在海地南部,白人种植园主将黑人奴隶武装起来,反对混血人种。
1791年10月,圣多明克的黑人起义已经演变为白人上等阶级与贫穷白人、白人保王党与革命派、混血人与白人、混血人与黑人、南部武装奴隶与北部起义奴隶之间的交迭混战。唯一恢复秩序的希望在于从法国派遣军队,然而国民议会中的雅各宾派反对任何支持圣多明克殖民者与王家总督的动议。直到1792年9月雅各宾派控制国民议会后,才向圣多明克派去“革命军队”,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但是,自法国派去的革命军队面临圣多明克保王党的抵抗,只好与叛乱的努力联合起来。1793年6月,黑人攻陷法兰西角,并洗劫了这个城市。
1793年8月,法国颁布法令,解放圣多明克的奴隶。当地幸存的白人为了躲避黑人报复,纷纷逃往美国、古巴、牙买加和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的西海岸,来自圣多明克的法国难民建起了富于法国特色的马亚圭斯城)。
圣多明克的黑人起义及随后的战争引起西属圣多明各(多米尼加)和英属牙买加当局的严重恐慌,他们惧怕本地的黑人也起而效仿。两国都向圣多明克派遣了远征军。一支英国军队在1794年3月攻占太子港,受到法国殖民者的欢迎。但是1795年牙买加爆发马龙人起义(这次起义是法国人在幕后操纵的)后英国撤回了军队。
黑人领袖杜桑·卢维杜尔领导了反抗英国人的战争。他原为种植园的奴隶,1791年黑人起义后在圣多明克北方流浪掳掠。西班牙与法兰西共和国爆发战争后,他加入西班牙军队,成为保王党的雇佣兵。
1794年,由于英国军队的入侵,他带领部队从西班牙军队中哗变,并转而参加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杜桑·卢维杜尔得到了美国的支援,从美国得到船只和物资供应。1798年,英国干涉军统帅梅特兰与杜桑·卢维杜尔签订了和约,撤回军队。
英国撤军后,杜桑·卢维杜尔转而攻打南部和西部的混血人地盘,屠杀了1万多名混血人妇女和儿童,圣多明克全境至此已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卢维杜尔成为圣多明克实际上的统治者(他在1799年被法国执政内阁任命为总督),随后命令那些被释放的奴隶结束游荡,回到土地上去劳动。1800年到1802年间,几乎被完全毁灭的圣多明克经济又逐渐复苏过来。 1801年7月1日海地颁布第一部宪法,宣布永远废除奴隶制度,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提倡贸易自由。杜桑-卢维图尔任终身总统并有权选择继承人。
1801年12月,拿破仑·波拿巴任命查尔斯·勒克莱尔为法国远征军司令,率领54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和 3万名士兵远征海地。
1802年2月2日,抵达海地角。起义军在亨利·克里斯多夫指挥下坚决还击,下令烧毁海地角。不久,为了摆脱法军的包围,起义军撤退到内地和沿海山区起义军另一将领德萨林在海地西部太子港等战役中亦严重受挫。在起义军失利的情况下,杜桑·卢维杜尔被迫与法军议和。
1802年6月,勒克莱尔设计诱骗杜桑-卢维图尔到海地西部的戈纳伊夫,将杜桑-卢维图尔逮捕并押送到法国,勒克莱尔背信弃义的行动激起海地人民极大愤怒。在德萨林、克里斯托夫以及A.S.佩蒂翁的领导下,起义军发动强大攻势,痛歼法国远征军。
1803年11月18日德萨林攻陷法军最后一个堡垒佛悌埃斯,法军被迫投降,在这次远征中法军共损失 3.5万人。11月29日,海地正式公布《独立宣言》。
1804年1月1日,杜桑·卢维图尔的属下让-雅克·德萨林将军宣布成立海地国,并于当年9月封自己为海地皇帝“雅克一世”。“海地”一词来自泰诺语,意为“多山的”。德萨林发动了灭绝全部幸存白人的战役,在法兰西角,2000名白人被海地军队屠杀;在太子港屠杀了800人,热雷姆屠杀了400人。只有拿破仑军队中的波兰人得到了赦免,因为他们当初拒绝参加镇压黑人的战斗。有400多名波兰人选择留在海地,他们的后裔至今仍说波兰语。 让-雅克·德萨林是海地的第一位统治者和第一位皇帝,为海地制订了一部高度中央集权的宪法,在海地北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把被驱逐的法国人的产业分配给黑人和黑白混血人。他依靠军事手段实施管理,恢复农业,并把农业收成平均地分配给农民和工人。但是当他试图把在北方行之有效的这套制度用在南方时,却遭到了反抗。德萨林采取强硬手段来推行改革,这些措施反过来又造成政变。
1806年,德萨林被暗杀。当年在太子港制订了新宪法,规定海地为共和国,并限制总统的权力。当上总统的亨利·克里斯多夫对此感到愤恨,试图用武力征服太子港,但是在黑白混血人亚历山大·佩蒂翁的手下遭到了失败。海地随即被分为两部分:亨利·克里斯多夫以海地角为首都统治北部,佩蒂翁以太子港为首都统治南部。
在北方,亨利·克里斯多夫自称“海地总统”,在1811年自立为王,称亨利一世。他驱使黑人为自己修建了6座宫堡、8座宫殿,并驱使20万民工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巨大的拉费里埃尔堡。亨利·克里斯多夫还创建了贵族等级制度,册封了4个亲王、8个公爵、22个伯爵、37个男爵和14个骑士。他对人民的压榨激起了反抗,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一次政变中吞枪自尽。
在海地南方,佩蒂翁将大地产划分为小块的农耕地,此举虽然得人心,但在经济上却是灾难性的。蔗糖的出口从1791年的1.63亿磅跌至1825年的2020磅。佩蒂翁在1818年去世,他的继任者让-皮埃尔·布瓦耶统一了海地,并一直统治到1843年。1822年,他出兵夺占了圣多明各(在1809年重归西班牙统治,1821年宣告独立)。
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对海地提出了索赔要求,要求其赔偿独立战争期间没收的白人种植园。这一要求在1825年遭到拒绝,法国于是派遣了一支舰队来封锁伊斯帕尼奥拉岛,强索3000万美元的赔偿。布瓦耶最后同意支付1800万美元,但是海地无力支付,于是同法国展开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把赔款减为1200万美元,在30年内支付,每年支付40万美元。为了应付赔款,布瓦耶减少了政府开支,并在农村采取军事管理政策,以期维持农业生产。
1843年,一场地震毁灭了海地首都海地角,太子港则毁于大火。在混乱中,一名黑白混血人夏尔·埃拉尔发动了政变,迫使布瓦耶逃往牙买加。此后四年中,海地先后出了四位黑人总统,并在1844年丧失了圣多明各。
1847年,海地参议院将不识字的黑人卫队长福斯坦·苏鲁克选为总统,福斯坦上台后即将那些试图操纵他的参议员放逐,并在1849年废除了共和国。福斯坦自称为福斯坦一世皇帝,于1852年4月在太子港举行了豪华隆重、耗资巨大的加冕典礼。
福斯坦上台后即试图重新征服圣多明各,但是吃了败仗。到1858年,随着战争带来的开支增大、以及维持皇室排场所需的费用,已经使海地国库极度空虚。1859年1月,身为参谋长的塔巴拉公爵法布尔·热弗拉尔将军发动政变,迫使福斯坦退位,自任总统。
热弗拉尔被视为海地最好的总统之一,他支持教育,建立了医药、航海、艺术诸学院,鼓励在城市中建立工业技术学校,还派遣学生去欧洲留学。热弗拉尔下令修建了主要城市的蓄水设施,扶助农业和小型工业,并聘用外国人协助开发国家。他在对外政策上支持多米尼加复国派(该国在1844年独立,1861年因担心被海地吞并而重归西班牙统治),并帮助多米尼加流亡者发起反西班牙人的战争,为此招来西班牙的报复,威望降低。1867年,热弗拉尔在国内政治骚乱中被迫辞职。
热弗拉尔下台后,海地即陷入内战状态中,并最终招来外国干涉。在独立后的海地保留了壁垒森严的种姓制度,在所谓“高贵人”种姓中,黑白混血人居多,此外也有富有的、血统比较纯粹的黑人,他们居住在城市中,在乡下拥有地产,垄断了文武官员、法官、律师、医生等职业;全国另外97%的人口(几乎全部是黑人)则地位低下。1867年,南方黑人发动起义,总统从北方农民中征召部队来镇压,从而引起海地北方与南方之间的长久敌意。 1908年到1915年,海地发生了6次政变,更换了8位总统,陷入长期的内乱和内战中。虽然海地宪法禁止外国人拥有土地,但法国和德国的商行通过当地代理人在海地获得了许多土地所有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海地的利益集团受到了美国的猜忌。美国通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引申”而扩大了门罗主义的范围,获得了波多黎各和古巴,为美国在加勒比海国家发生内乱或“欧洲人占领”时实行干涉作了辩护。1914年11月,海地政变时,美国海军就派了一艘巡洋舰到太子港,将海地国家银行的50万美元保证金运到纽约(1919年归还),以免被叛军攫取。
1915年5月,海地爆发了另一次政变,为了扑灭政变,统治者让-维布伦·纪尧姆·桑下令杀死监狱中的所有政治犯,他本人则在不久之后被冲入法国公使馆的暴乱民众杀死并被肢解。海地陷入无政府状态,最终招致使美国的入侵。1915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子港登陆,控制了局面,并遴选出一个美国认为合适的总统。海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海关被置于美国监管之下。美国监督海地参议院制订了新宪法,以美国宪法为蓝本,规定总统任期四年,参众两院议员任期为六年和二年,赋予年满21岁的公民选举权。
此后8年中,海地的经济获得改善,国债从2400万美元减至1200万美元,出口额从1916年的893万美元升至1928年的2200万美元。海地的本国工业获得扶植,此外美国还建设了公共卫生机构、公路、给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公立学校。此外美国还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地方警察部队,以代替不可靠的总统卫队。但是美国的占领也招致海地人的反抗,在1918年到1920年的一次起义中,有2000名海地人、7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和27名海地警察被打死。20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取代。1934年,美国军队撤出海地。
1934年,最后一批占领海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海地。美国撤军后,斯泰尼奥·文森特总统统治海地直至1941年。他在任内修改了海地宪法,将总统任期改为5年。当多米尼加独裁者拉斐尔·莱昂尼达斯·特鲁希略·莫利纳下令屠杀和驱逐多米尼加的海地侨民时,文森特采取了克制措施,通过其他美洲国家向多米尼加施压,获得了75万美元的赔偿。
1941年12月8日,海地向日本宣战,之后不久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地总统埃利·莱斯科同美国密切合作。在美国的请求下,海地在战争期间加强了橡胶、植物纤维和植物油的生产。美国则制订卫生援助方案,协助海地建立公共卫生系统。
由于美国的战时援助物资和款项大量涌入,导致海地黑市交易和贿赂活动增加,此外橡胶增产方案也将数万名海地农民从其小农场驱逐走,这些情况导致农民不满,触发了1946年1月的政变。接管政权的军事委员会举行了议会选举,议会则在1946年5月选举迪马瑟·埃斯蒂梅为总统。埃斯蒂梅谋求修改宪法以连选连任,从而导致1950年的又一次政变。军事委员会的保罗·欧仁·马格卢瓦尔上校成为总统。在他的任期内,世界卫生组织协助海地建立公共卫生系统,并推行广泛的疫苗接种计划,以消灭岛上的疟疾、黄热病、天花和梅毒。马格卢瓦尔政府制订了新宪法,鼓励外国投资,并得到美国的贷款,修建了阿蒂博尼特河上的水电站,疏浚海地角的港口,并开始大规模开采铜、褐煤和矾土资源。1951年,海地的农业五年计划则扩大了甘蔗、咖啡和可可的种植,并奖励粮食生产。 1956年,亲美的马格卢瓦尔总统被推翻。1957年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被军事委员会选为海地总统,从而开始了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29年的统治。
1986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之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下台,以亨利·南菲将军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统治。
1990年,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选举为总统,但他的任期被军事政变破坏。1994年,在联合国授权的国际干预下,阿里斯蒂德重返总统职位。1996年,勒内·普雷瓦尔当选总统。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当选为总统。
2004年2月,海地发生军事叛乱,叛军迫使阿里斯蒂德逃离该国。之后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费斯·亚历山大根据宪法成为临时总统。联合国派出维和部队以监督海地选举。
2006年2月7日,海地的总统和议会选举举行,33名候选人竞选总统,另有1300名候选人角逐议会129个席位。
❹ 海地有关的知识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国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人口892万,主要是黑人;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的居民使用克里奥尔语。“海地”一词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多山之国”。
18世纪时期,海地曾是法国的殖民地,主要向世界输出蔗糖。法国发生大革命(1789年)后,这个小岛上的各种利益集团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包括法国种植园主、黑人奴隶和由混血人种、贫穷白人及自由黑人组成的“中间集团”等。随后,黑人奴隶发动了起义,海地进入三方混战时期。
虽然海地在1804年取得独立,成为加勒比地区乃至拉美最早脱独立的国家,但最初美洲各个国家都不承认它的主权,因为害怕本国的黑人奴隶也揭竿而起。
美国1854年才承认海地是独立国家。但美国不断干涉美洲地区的事务,甚至找个借口出兵占领一些小国。1915年,美国武装占领海地,一直到1934年才结束。
1990年,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成为首任民选总统。他1991年2月上任,同年9月就被反政府武装赶下台,被迫流亡美国。随后,还是在美国的军事干涉下,他于1994年回国复任总统。
阿里斯蒂德2000年11月再次竞选总统获胜。2004年2月,海地再次发生兵变,阿里斯蒂德政府被推翻,这也是海地历史上第32次政变。当年4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1542号决议,设立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负责协助维持治安。
2006年5月,勒内·普雷瓦尔就任海地总统,恢复宪政。不过,治安主要靠大约90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来维系。
这里枪击、绑架事件层出不穷,首都太子港西北角的太阳城被叫做“危险之地”,连当地警察也退避三舍。这里隔三差五的还有绑架、强奸及虐童等恶性事件。
天灾在这里聚集
近年来,海地频繁遭遇自然灾害。
2004年9月,海地遭遇飓风“珍妮”袭击,3000多人丧生,西北部城市戈纳伊夫是重灾区,全市25万居民中大约20万人无家可归。
2008年8月至9月,海地接连遭遇4场灾害性风暴,引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至少793人死亡,另有超过300人失踪。
2008年,海地连遭4场热带风暴袭击,数百人死亡,近百万人流离失所。
由于该地区森林遭到大量砍伐,森林覆盖面积正在急剧减少。因此海地岛国在受到飓风袭击后,抵抗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❺ 海地 地理环境
西印度群岛中岛国。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面积约27797平方公里。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千米。全境75%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 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为全国最高峰。戈纳伊夫岛为全国最大岛屿,面积约207平方千米。最大湖泊为伊坦沙乌马特胡,面积约181 平方千米。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河谷地为海地重 要农业区。
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2—28℃间。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4—6月、8—10月为雨季。多飓风。沿海地区炎热,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全国平均气温24-27℃。海地一年分两季:3月至11月相对炎热,12月至2月较为凉爽。不同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地本地物种资源丰富,另外也是南美巫术的传承之地。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此,将该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即“西班牙的岛”),1502年,正式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由于殖民者的奴役、屠杀以及由其带来的天花[2],阿拉瓦克人在岛上绝迹。西班牙人遂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成为岛上主要的劳动力。1697年,根据勒斯维克条约,海地被割让给法国。1790年,在黑人领袖杜桑·卢维图尔领导下,海地人发动了独立战争,是在拉丁美洲最早开始争取独立的国家。1804年,起义 海地地图军攻占太子港,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海地独立后,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体制,政局动荡,独裁者不断被推翻,据统计,从海地独立到1915年一百年间,共有近90位统治者相继上台。1915年美国入侵,相继扶植多个傀儡统治者。1956年,亲美的总统马格卢瓦尔被推翻,次年,独裁者老杜瓦利埃上台,建立起家族统治,直到1986年被推翻。之后以亨利·南菲将军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统治。1990年,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选举为总统,但他的任期被军事政变破坏。1994年,在联合国授权的国际干预下,阿里斯蒂德重返总统职位。1996年,勒内·普雷瓦尔当选总统。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当选总统。2004年2月,叛军迫使阿里斯蒂德逃离该国。
之后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费斯·亚历山大根据宪法成为临时总统。联合国派出维和部队。2006年2月7日,总统和议会选举举行,33名候选人竞选总统,另有1300名候选人角逐议会129个席位[1]。2月16日,临时选举委员会主席宣布,希望党总统候选人普雷瓦尔在总统选举中获得51.15%的选票,成为获胜者。
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规模7.3地震,震中距离首都太子港16公里,震源较浅破坏力极强。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周二16时53分。虽离首都太子港还远,但太子港受灾严重。
随后又相继发生了规模5.9和5.5两次余震。太子港大量建筑倒塌,截止2月13日,地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22.25万人,根据这一数字,海地地震遇难者数量已经超过了2004年亚洲海啸22万人的遇难者数量。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C.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发现海地岛。1502年该岛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勒斯维克条约》,将该岛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东部仍属西班牙。1790年海地爆发反抗法国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黑人大起义(见海地革命)。1804年1月1日海地独立,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1915~1934年美国武装占领海地。1957年9月~1986年2月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实行长达29年的独裁统治。1990年12月16日,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成为海地自1804年独立以后第一任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就任后宣布对包括军队、法院和政府部门在内的腐败机构进行整顿,引起军人和上层社会的不满。1991年9月,武装部队总司令L.塞德拉斯发动政变,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并驱逐总统出境。阿里斯蒂德流亡美国。1993年7月,阿里斯蒂德与塞德拉斯在纽约达成协议,但军方无意执行。199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直接出兵干涉的决议,美国军队登陆海地,阿里斯蒂德又回海地。
1987年3月通过的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总理和两院制议会分享。议会分参、众两院。1990年12月组成的议会有参议员27人,众议员83人。1991年10月推翻民选总统J.-B.阿里斯蒂德后,J.内雷泰出任临时总统。1994年2月,马尔瓦任内阁总理。在1995年12月17日举行的大选中,普雷瓦尔当选总统。1986年8月,海地全国执政委员会颁布法令,承认创建者不少于20人,支持者不少于2000人的政党为合法政党。从此,许多政党和政治联盟相继成立,主要政党有:全国进步民主联盟、国民大会党、民主团结联盟、争取改革和民主全国阵线、全国协商阵线、民主运动大会国民委员会等。
历史年表
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时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今日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1502年该岛被西班牙据为殖民地。
1698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勒斯维克条约》,把该岛东部的西班牙属地被称为圣多明各,而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
1790年至1803年法属圣多明各黑人爆发大起义,于1804年1月1日起义成功,正式宣告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成为拉美大陆最先获得独立的国家。独立后不久,海地因内战出现南北分治的局面,
1820年重归统一。
1822年海地统治者布瓦耶东征圣多明各成功,将伊斯帕尼奥拉岛东西两部合而治之。
1844年圣多明各脱离海地,成为独立的国家——多米尼加共和国。
1844年至1915年为海地内乱时期,先后更换了22位统治者。
1915年至1934年被美国占领。美结束占领状态后,海地先后由樊尚和莱斯科任总统。
1946年海地发生军事政变,迪马瑟·埃斯蒂梅为总统。
1950年保罗·马格卢瓦尔上校出任总统。
1957年至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实行独裁统治,1986年2月7日,在人民反暴政斗争浪潮的冲击下,杜瓦利埃逃往法国。以原军队参谋长亨利·南菲将军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接管政权。10月19日举行第一次全国立宪议会选举。
1987年3月通过新宪法。
1988年1月17日马尼加当选为总统,组成文官政府。
1990年底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9个月后被军事政变推翻;
1997年至1999年,海地总理空缺,政府陷入危机。
❻ 海地历史简介.!
19世纪初,拿破仑在欧洲挥舞马鞭,横扫一切封建势力,他的威望日高一日,所到之处,万众欢腾。
正在这个时候,1801年下半年,他得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法国殖民地海地发生了暴动,来势凶猛,大有赶走法国殖民者的声势。
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海地位于中美洲大西洋西部的圣多明各岛(又叫海地岛)的西半部,原来被强大的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后来法国打败西班牙,占领了海地。海地人大多是非洲黑奴的后代,世代忍受着殖民者的残酷压迫与剥削。早在1790年,海地的黑白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发动了武装起义,试图用暴力手段争取与白人完全平等的公民权,但是由于起义准备不足,也没有提出反映广大黑奴要求的革命口号,所以没有得到广大奴隶的支持,在法国殖民者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了。
但这并未阻止海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决心,一年以后,1791年8月,混血种人和黑人再次发动武装暴动。他们高喊“宁愿死也比当奴隶好”的口号,猛烈地向殖民统治者和白人奴隶主发动进攻。起义军放火焚烧了咖啡园和甘蔗种植园,烧毁了殖民者的豪华别墅和其他建筑物,杀掉了残酷压榨奴隶的法国殖民官吏和白人奴隶主,起义军受到广大黑人奴隶的拥护,队伍迅速壮大,声势越来越高。起义刚开始两个月,烽火便燃遍了全国各地,有200多个咖啡园、甘蔗园被毁坏,有2000多名法国殖民者被打死,法国人胆战心惊。
在这次起义中,涌现出不少起义英雄,如杜桑·卢维杜尔、克里斯托夫、德萨利纳等。其中杜桑更是一位杰出的海地黑人领袖。他原是奴隶出身的种植场马车夫,与一般奴隶一样,他从小就受到法国殖民者和奴隶主的欺凌。杜桑对于这一切早已暗下决心,誓把法国殖民者和奴隶主杀掉,争取黑人的自由。所以后来他刻苦学习了法文,还经常阅读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着作,接受了新的思想。
参加起义以后,杜桑以严明的纪律统率部队,所到之处,敌人望风而逃。他率领的部队发展壮大,很快成为起义军的主力,他本人也成了海地奴隶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1793年,法国因国内混乱,只派出了6000人的军队去镇压起义,被起义军彻底摧毁。西班牙、英国看到有机可乘,又先后派兵入侵海地,去镇压方兴未艾的起义烽火。但杜桑领导起义军英勇奋战,终于相继赶走了英国、西班牙侵略军,把他们赶入大海,英、西军队狼狈逃窜。同时,杜桑又平定了黑白混血种人上层集团的叛乱活动,最终统一了整个海地岛,并建立了革命政权。
1801年6月,海地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宪法明确规定废除奴隶制度,所有海地人不分人种、肤色一律平等,都享受自由的公民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贸易自由。海地宣布独立。在这次会议上,杜桑被选为终身总统。拿破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消息的。他立刻召见他的妹夫黎克勒,命令他远征海地。
1801年12月,黎克勒率领54艘战舰、3万名士兵,开始了企图恢复法国殖民统治的远征。
杜桑领导起义军坚决保卫自由海地。他对战士们说:“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我们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法国人又回来了,他们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我们宁可战死也不决不能答应他们!让我们共同奋斗吧!我们要让法军饿死、渴死、累死,让海地变成这些强盗的活的地狱!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
当3万法军来到海地的时候,起义军就在他们要登陆的地方点起火来,烧毁那里的一切,法军所到之处,一片灰烬,只有满地尘土、满眼浓烟似乎在怒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
法军找不到吃的,饥饿难忍。他们甚至找不到喝的,因为水中已被起义军下入了毒药。法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减,黎克勒大伤脑筋。此外,起义军利用有利地形,四处出击,法军不时有人阵亡,法军狼狈不堪,到处挨打。
一个作战部队无吃无喝,人困马乏,又不熟悉地形,如何能作战!不要说提高战斗力,就连最起码的作战能力都不具备。这样下去,如何向拿破仑交代?黎克勒在思考着在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不久,一个大胆而有效的计划出来了。黎克勒满心欢喜,他立即召集部下,把这个意见告诉他们,法军将士听了以后,也都非常高兴,他们的任务终于可以完成了。
黎克勒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给杜桑,信中说:“法国和海地虽然相距遥远,但我们世世代代都很友好,以后还要继续友好下去。目前,我们之间存在一些分歧,这是误会,我们应该把误会消除,所以,我建议,我们坐到一起进行谈判,有什么话、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商量。我相信,我们会消除误会的。请来我们这里吧,我的朋友,我们真诚地邀请您,您来到之后,就会发现,没有谁是比我更诚实的朋友了。至于您的安全,我们将绝对保证,将不会有任何人对您施以非礼。”
这封信确实够“诚实”的了。杜桑相信了黎克勒,一个人单枪匹马来到法军驻地。
这时候,黎克勒听说杜桑来了,为自己设计的骗局成功而非常高兴。
“报告将军,杜桑来到了。”一个兵士报告黎克勒。“逮捕他!”黎克勒简捷有力地下达了命令。
杜桑被带上镣铐。当他知道自己上当受骗,怒气冲天,破口大破黎克勒:
“你们背信弃义、卑鄙无耻!你们是强盗,一伙强盗!你们杀死我,只不过是在海地砍倒了一棵自由之树,你们砍倒了这棵,将有成千上万棵生长起来,你们是砍不完的,等着瞧吧,你们这伙强盗,你们都将一个个滚出海地去!”
黎克勒和他的部下听了杜桑的叱骂,竟一齐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
1802年5月,黎克勒逮捕了杜桑,随即把他押送到法国,交给了拿破仑。拿破仑下令将他送进监狱。1803年4月,这位杰出的黑人领袖死在法国监狱中。
杜桑之死,使海地人民更加清醒地认清了殖民主义者丑恶、凶残、卑鄙无耻的本质,也更激起了海地人民对殖民统治者的仇恨。他们决心继续完成杜桑未完的事业,为争取海地人民的独立、自由、幸福而勇敢地战斗!
不久,海地的革命烈火又熊熊燃烧起来,革命者在克里斯托夫和德萨利纳领导下,继续抗击法国殖民者。
在海地人民的英勇反抗下,法军行动艰难,再加上海地蔓延黄热病,侵略军损失惨重,伤亡达3万余人。1802年11月,黎克勒也死于黄热病,法国侵略军陷于绝境。1803年10月,法军终于投降。法国远征舰队载着仅余的8000老弱残兵返回法国。回国途中,所有人员又被英国海军俘虏,于是,黎克勒率领的庞大的远征军最终全军覆没。
1801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布独立,并恢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名称——“海地”,其意为“多山的地方”。
海地革命是拉美国家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黑人革命;揭开了整个拉丁美洲黑人革命的序幕,为拉美人民推翻殖民统治、建立自由国家树立了榜样。
❼ 海地在哪有多大多少人是个岛国吗
国名:海地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Haiti) 国名释义: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独立日:1月1日(1804年) 国庆日:1月1日(1804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上蓝下红。旗面中央为白色长方形,其中绘有国徽图案。海地国旗的颜色源于法国国旗。镶国徽的国旗为官方用旗。国徽:图案中间高耸着一棵棕榈树,树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顶是“自由之帽”。树前的绿地上有一面战鼓,两旁为战斧、大炮等武器;树两侧各有三面海地国旗和一面三角旗;树后有六支带刺刀的步枪。白色饰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就是力量”。 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是着名的良港,人口约100万。 国家政要:当选总统勒内·普雷瓦尔,2006年2月当选,同年5月宣誓就职。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九个省,省下设区。九省为:西北、北方、东北、阿蒂博尼特、中部、西部、东南、南方、大湾。 【自然地理】 西印度群岛中岛国。位于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东界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千米。全境75%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为全国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河谷地为海地重要农业区。 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2—28℃间。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4—6月、8—10月为雨季。多飓风。沿海地区炎热,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摄氏度。全国平均气温24-27摄氏度。海地一年分两季:3月至11月相对炎热,12月至2月较为凉爽。不同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 830.4万,主要是黑人,约占95%,黑白混血人种和白人后裔占5%,人口密度在拉美国家中位居第一。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非洲语和法语的混合语),90%居民通用克里奥尔语。居民中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占80%,信奉新教的占5%,其余信奉耶稣教和伏都教。农村中盛行伏都
❽ 海地革命的起因
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经历了海地革命、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巴西独立运动,有将近2000万人口卷入其中,这一场近代史上反对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种植园奴隶制度的大规模殖民地独立战争,除古巴、波多黎各、圭亚那等地外,绝大部分地区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的殖民统治,先后建立了墨西哥、危地马拉等17个独立国家,除巴西外,都建立了共和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拉丁美洲的历史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海地有着苦难而悲壮的历史,自古就一直是印地安人生活繁衍的地方。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时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今日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1502年该岛被西班牙据为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勒斯维克条约》,把该岛东部的西班牙属地被称为圣多明各,而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1790年至1803年法属圣多明各黑人爆发大起义,于1804年1月1日起义成功,正式宣告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成为拉美大陆最先获得独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