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晖园的由来
【清晖园历史沿革】
园址原为明朝万历丁末状元黄士俊宅第,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顺德杏坛镇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干隆年间,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时得中进士,将天章阁、灵阿之阁购进。
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龙廷槐,而左右两侧为龙廷梓所得。其中龙廷梓将归他的左、右两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人们俗称左、右花园,南侧的龙太常花园在园主衰落后,卖给了曾秋樵,其子曾栋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广大园。
应时长子龙廷槐字澳堂,大良人氏,于清干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候补御史。嘉庆五年(1800年)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其子龙元任请了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了“清晖园”三字书余园的正门上方,以喻父母之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其后,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的继续精心营建,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抗日战争期间,龙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趋残破。
近年来,顺德区委区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59年,中共广东省委书纪陶铸莅临视察,深为关注,批专款予以重点保护,同年县政府重修扩建清晖园,与左右的楚香园、广大园(均为龙应时后裔所建)合并,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1996年)起,顺德市委、市政府鉴于其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清晖园进行再度兴工扩建,扩复旧制,以重现名园精髓,以接待海外广大游客,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面积由70多平方米增至2.2万平方米。
【清晖园造园特色】
清晖园的造园特色首先在于园林的实用性,为适合南方炎热气候,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其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亭作文。
其次,清晖园内水木清华,幽深清空,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花卉果木葱笼满目,艺术精品俯仰即拾,集我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画、灰雕等艺术于一体,凸显出我国古园林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② 清晖园的历史沿革
园址原为明朝万历丁未状元黄士俊宅第,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顺德杏坛镇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干隆年间,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时得中进士,将天章阁、灵阿之阁购进。
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龙廷槐,而左右两侧为龙廷梓所得。其中龙廷梓将归他的左、右两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人们俗称左、右花园,南侧的龙太常花园在园主衰落后,卖给了曾秋樵,其子曾栋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广大园。
应时长子龙廷槐字澳堂,大良人氏,于清干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候补御史。嘉庆五年(1800年)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其子龙元任请了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了“清晖园”三字书余园的正门上方,以喻父母之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其后,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的继续精心营建,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抗日战争期间,龙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趋残破。
近几年来,顺德区委区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59年,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莅临视察,深为关注,批专款予以重点保护,同年县政府重修扩建清晖园,与左右的楚香园、广大园(均为龙应时后裔所建)合并,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1996年)起,顺德市委、市政府鉴于其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清晖园进行再度兴工扩建,扩复旧制,以重现名园精髓,以接待海外广大游客,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面积由70多平方米增至2.2万平方米。
③ 清晖园在什么时候建的
到2007年刚好400年,园址原为明朝万历丁末状元黄士俊宅第,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顺德杏坛镇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干隆年间,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时得中进士,将天章阁、灵阿之阁购进。
顺德清晖园位于顺德大良,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岭南园林的代表。 原址原为黄氏花园。明万历年35年顺德杏坛镇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清干隆年间,黄家衰落,庭院荒废。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时得中进士,将天章阁、灵阿之阁购进。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龙廷槐,而左右两侧为龙廷梓所得。龙廷梓将归他的左、右两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人们俗称左、右花园,南侧的龙太常花园在园主衰落后,卖给了曾秋樵,其子曾栋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广大园。
龙廷槐字澳堂,于干隆53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编修,记名御史。嘉庆五年辞官南归,居家建园。嘉庆11年,其子龙元任请了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了“清晖园”三字书余园的正门上方,以喻父母之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园林经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
清晖园的造园特色首先在于园林的实用性,为适合南方炎热气候,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其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亭作文。
清晖园与番禺馀荫山房、佛山十二石斋、东莞可园并称粤中四名园,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宅第, 清干隆年间为进士龙应时购得。嘉庆十年(1805),龙应时长子、辞官归里的监察御史龙廷槐动工兴建清晖园。其后,廷槐子孙继续营建,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趋定型。园内水木清华,构筑精巧,兼备华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主要建筑有船厅、碧溪草堂、笔生花馆、惜阴书屋、归寄庐、澄漪亭、八角池、竹苑、斗洞、狮山等。1959年,县政府重修扩建清晖园,与左右的楚香园、广大园( 均为龙应时后裔所建)合并,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起再度兴工扩建,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面积扩大至2.2万平方米。章,整个园林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④ 清晖园的历史故事
明朝万历丁未(1607)状元黄士俊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建筑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之阁。清干隆年间(1711—1799年),大良进士龙应时购得旧址,修葺扩建,渐成规模。1805年,龙廷槐建小方园。1806年,其子龙元任扩建,称“清晖园”,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名家李兆洛题写园名。
后其子龙元僖建龙太常花园、楚芗园,几经周折转手,龙太常花园后改称“广大园”。1959年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视察顺德,对清晖园修缮高度关注,指示重点保护,并拨款修复,更将楚芗园、广大园、介眉堂、竞勤堂合并,统称“清晖园”,后辟作顺德县委第一招待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顺德政府拨款修复扩建清晖园。二十世纪末,政府再度扩建,增添众多景点。1984年春邓小平同志来到清晖园,1994年春,邓小平同志在清晖园门前略作停留,为这一古老园林留下珍贵历史。
(4)清晖园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清晖园的主要景点:
1、澄漪亭与船厅互为对景,可平视房舍亭院,以及东岸花亭,还可近望远眺玉堂春以及千年活化石银杏树。
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临水一面是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观者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
2、碧溪草堂,据传是清晖园最早建筑。早先应是龙氏供母之处,可能老人西去之后才定名 “草堂”。在碧溪草堂明间,设有一座镂空疏竹木雕圆光罩;两侧玻璃屏门的裙板上,用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寿”字, 称为“百寿图”。
⑤ 清晖园的历史价值
清晖园的历史价值:
清晖园,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地,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清晖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古代园林建筑。位于广东省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或称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晖园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蔚为壮观,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读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整个园林以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着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
园址原为明朝万历丁未状元黄士俊宅第,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顺德杏坛镇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干隆年间,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时得中进士,将天章阁、灵阿之阁购进。
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龙廷槐,而左右两侧为龙廷梓所得。其中龙廷梓将归他的左、右两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人们俗称左、右花园,南侧的龙太常花园在园主衰落后,卖给了曾秋樵,其子曾栋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广大园。
应时长子龙廷槐字澳堂,大良人氏,于清干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候补御史。嘉庆五年(1800年)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其子龙元任请了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了“清晖园”三字书余园的正门上方,以喻父母之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其后,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的继续精心营建,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
⑥ 清晖园怎么样
其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
明朝万历丁未状元黄士俊于明天启元年建筑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之阁。清干隆年间,大良进士龙应时购得旧址,修葺扩建,植花莳草,渐成规模。1805年,龙廷槐建小方园。1806年,其子龙元任扩建,称“清晖园”,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名家李兆洛题写园名。
后其子龙元僖建龙太常花园、楚芗园,几经周折转手,龙太常花园后改称“广大园”。龙氏后人经年精修,这一古老园林渐富岭南特色。1959年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视察顺德,对清晖园修缮高度关注,指示重点保护,并拨款修复,更将楚芗园、广大园、介眉堂、竞勤堂合并。
(6)清晖园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清晖园的相关情况:
1、清晖园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阴书屋、竹苑、斗洞、狮山、八角池、笔生花馆、归寄庐、小蓬瀛、红蕖书屋、凤来峰、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阁等。
2、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清晖园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