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廉颇的资料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6)、赵悼襄王(前246—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着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点评: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担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Ⅱ 山东 平度 的 历史故事 有 哪些
你好,平度比较有名的历史故事有:
一、即墨之战(又称田单火牛阵)
乐毅出兵半年,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莒音jǔ)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两个地方。莒城的齐国大夫立齐王儿子为新王,就是齐襄王。乐毅派兵进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战斗中受伤死了。即墨城里没有守将,差点儿乱了起来。
这时候,即墨城里有一个齐王远房亲戚,叫做田单,是带过兵的。大家就公推他做将军,带领大家守城。田单跟兵士们同甘共苦,还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属都编在队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钦佩他,守城的士气旺盛起来了。
乐毅把莒城和即墨围困了三年,没有攻下来。燕国有人妒忌乐毅,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能在半年之内打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费了三年还攻不下这两座城呢?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耐,而是想收服齐国人的心,等齐国人归顺了他,他自己当齐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他说:“乐毅的功劳大得没法说,就是他真的做了齐王,也是完全应该的。你们怎么能说他的坏话!”
燕昭王还真的打发使者到临淄去见乐毅,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这样一来,乐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过了两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单一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个好机会,暗中派人到燕国去散布流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上齐王了。为了讨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没接受称号。如今新王即位,乐毅就要留在齐国做王了。要是燕国另派一个大将来,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来跟乐毅有疙瘩,听了这个谣言,就决定派大将骑劫到齐国去代替乐毅。乐毅本来是赵国人,就回到赵国去了。
骑劫当了大将,接管了乐毅的军队。燕军的将士都不服气,可大伙儿敢怒而不敢言。骑劫下令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可是城里的田单,早已把决战的步骤准备好了。隔了不多天,燕国兵将听到附近老百姓在谈论。有的说:“以前乐将军太好了,抓了俘虏还好好对待,城里人当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国人把俘虏的鼻子都削去,齐国人还敢打仗吗?”有的说:“我的祖宗的坟都在城外,要是燕国军队真的创起坟来,可怎么办呢?”这些议论传到骑劫耳朵里。骑劫就真的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齐国城外的坟都刨了。
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他们还在城头上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要跟燕国人拼个死活。田单还打发几个人装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说:“城里的粮食已经完了,不出几天就要投降。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请将军保全我们的家小。”骑劫高兴地接受了财物,满口答应。这样一来,燕军净等着即墨人投降,认为用不到再打仗了。
田单挑选了一千多头牛,把它们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块被子,上面画着大红大绿、希奇古怪的花样。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束。
一天午夜,田单下令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上了火。牛尾巴一烧着,一千多头牛被烧得牛性子发作起来,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齐军的五千名“敢死队”拿着大刀长矛,紧跟着牛队,冲杀上去。城里,无数的老百姓都一起来到城头,拿着铜壶、铜盆,狠命地敲打起来。一时间,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声、铜器声,惊醒了燕国人的睡梦。大伙儿睡眼蒙胧,只见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脑袋上长着刀的怪兽,已经冲过来了。许多士兵吓得腿都软了,哪儿还想抵抗呢?
别说那一千多头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队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国军队自己乱窜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计其数。燕将骑劫坐着战车,想杀出一条活路,哪儿冲得出去,结果被齐兵围住,丢了性命。
齐军乘胜反攻。整个齐国都轰动起来了,那些被燕国占领地方的将士百姓,都纷纷起兵,杀了燕国的守将,迎接田单。田单的军队打到哪儿,哪儿的百姓群起响应。不到几个月工夫就收复了被燕国和秦、赵、韩、魏四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田军把齐襄王从莒城迎回临淄,齐国才从几乎亡国的境地中恢复过来
二、曹参攻即墨
公元前203年,汉大将韩信率锐师一举攻克齐国之都临淄城,遂派遣部将曹参引领前锋将士,东进胶东郡驻地即墨(今平度市古岘镇南),击杀齐将田既于城池之下,齐国就此纳入汉之疆土。
汉高祖刘邦创建汉王朝,改秦王政的郡县制为郡国并行制,择秦置胶东郡的即墨、夜邑、都昌三县交汇的胶水下游至渤海的两翼之地,设置平度县,以彰显本朝天子的意志,营造新一统天下的盛德,故而平度之名由此诞生,县之域为今日平度市西北隅、莱州市西南角、昌邑市东北边。
三、云山观的一些传说故事
1、云山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城东25公里处。乃齐鲁名山,道教圣地,史志载:“天将雨,则云出,山以此得名”。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后,走到云山,就升天做了神仙。由于住在天上,自然是在天之上,所以就有了“上有老子,下有天,云山有个云山观”的说法,云山观自此成为道教的圣地,“云山烟波”成为平度八景之一。
2、这里有不少传奇故事,特别是王重阳、邱处机、王抱玄、李志常等着名道人故事更多。邱处机携李志常等十八弟子去西域见成吉思大帝时,部分弟子就是从这里被召集出发的。
晚年的李志常与王抱玄(王重阳之孙)等在云山观弘扬道法,采药炼丹,修心养性达十四年。德馨环海,道震华夷,出神妙用,异显骘人,生擒猛虎于岩前,倒跨苍龙超碧落。公元1235年,两人同日仙逝归真。是日,双鸾伏地,赤凤搏空,青霞紫气,馥郁馨香,云山观内显迹殊多,成为美谈。当年的炼丹台,今日仍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游人见之无不感叹。
3、隋朝末年,草莽英雄程咬金,曾带义军在云山观周边安营扎过寨。今横卧在山前大王桥村东的那座坚固而又笨拙的石桥,俗称“大王桥”,就是程咬金所监造,桥旁有康熙年间所立二通碑,记述了此桥历史。
4、“先有猪拱河,后有云山观”这句话的由来:
城里湾里有一窝猪,夜间经常出来找食吃,糟蹋了不少庄稼。簸萁般的大嘴张着,舌头伸得老长,一眨眼工夫就能吃垄麦子,食量比牛还大。
村里议论纷纷,这猪原是吃糠的,靠康王生活。康王受这老母猪的撺掇,才在淮南王刘安谋反时私自打造兵器,暗中策应。淮南王刘安畏罪自杀后,康王也被老母猪吃“康”而亡。
如今又要糟蹋地方百姓,这还了得,于是,附近村民联合起来想除掉它。
这天夜里,老母猪又出现在庄稼地里,村民们一拥而上,用农具追打起来。没成想老母猪力大无比,带领小猪一阵猛窜,一路往北,硬生生趟开一条河,直拱到云山,被云山挡住了去路,就地归隐,做了神仙。
赶走祸害,村民一路返回,偶尔捡到劈下的猪皮,回到家在油灯下一看,竟是金灿灿金子!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窝金猪。赶跑了金猪,康王城也保不住,不几年,城废了。
Ⅲ 三甲村的介绍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属于坝区。距离镇8.00公里, 国土面积7.01平方公里,海拔1900.00米,年平均气温11.60℃,年降水量800.00毫米,适宜种植粮、烟、果、蔬等农作物。
Ⅳ 青岛有多少年的历史(快点!!!!!!!!!!!!!!!!!!!)
118年
1991年时有首歌,有句歌词:一百年,好漫长。唱青岛百年的。
到现在是118年。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
官方文件:
青岛市建置时间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议的话题,为了确定一个权威的说法,我们在考证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提交了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是青岛作为近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把1891年6月14日作为青岛市建置时间的专题报告。1990年7月19日,市政府秘书长向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作了《关于确定青岛市建置时间和举行建置100周年纪念活动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和通过了这个报告,作出了《关于举行青岛市建置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
Ⅳ 廉颇御职与三个村名的故事中三甲村,徘徊村,换马村的由来
廉颇卸职与三个村名话说赵王误中秦国反间之计,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帅,替代廉颇。廉颇告诉赵括:“秦军千里奔袭,利在速战,应以守为主”,并以“守势图”相托。不料赵括却冷眼相待,廉颇大怒之下,交出帅印,离开大营,骑马驰奔,要回邯郸。路过一村,百姓跪拜,这才发现自己仍然头戴帅盔,身披铠甲,足蹬战靴,觉得自己已经卸职,无披挂必要,便把这三件东西脱在这里,人们为怀念这件事便把这个村叫三甲村。 廉颇越走越不放心,他觉得赵括骄傲自大,轻敌麻痹,若轻率出击,必遭惨败。再加上赵军战士和百姓的挽留,心理就犹豫起来,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卸职,干脆走了吧;一会儿又觉得长平战事,非同儿戏,四十万生灵乃赵国元气......,是走,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在一个村边徘徊犹豫了好长时间,直到邯郸发来诏书催他回朝,这才哀叹一声离去。因此,百姓就把这个村叫徘徊村。 虽然诏书催发,去意已定,但沿途百姓仍拦路乞留。百姓为啥能认出他来,除了廉颇的白发白须外,最显着的就是他骑的那匹体格高大,浑身雪白的玉兔赛风驹。廉颇为了摆脱窘境,经一村时,忍痛换掉了他的宝马良驹,百姓就把这个村叫换马村。
Ⅵ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1902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谢万禧夫妇在平度城先后创办教会学校“知务学堂”和“义集女校”。
1905年,“知务学堂”迁入南关新建校舍。
1912年,改称“知务中学”。
1929年,改名“崇真学社”,后改称“崇真学院”。
1941年底,因日寇占领,而被迫停办,翌年,就地建立中学,称“平度县立中学”。
1944年,日军占用怀阿医院旧址作为校舍。
1945年9月,平度解放,平度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并改名为“胶东区平度中学”,并迁入平度城内的原国民政府创办的平度县立中学校址。 1932年,国民政府筹建平度县立中学,校址在平度老集街东首崇灵湾北岸(原平度一中西院)。
1933年秋,学校开学,是国民政府创办的一所公立中学。
1937年,因“七七事变”爆发而停办。
1940年秋,在平度县明村镇辛安村复学。
1945年秋,部分学生进入西海中学,其余大部分师生随学校迁至青岛。
1947年,学校改称“鲁东联台中学三分校”和“私立青岛郁文中学”。
1949年,“鲁东联合中学三分校”随青岛解放而停办。 1941年秋,在掖县(今莱州)由朱自村创建西海中学。
1942年7月,在大泽山南麓建立西海中学分校。
1944年秋,西海中学与西海中学分校在大泽山地区合并为南海中学。
1945年2月,改称“西南海联中”。
1945年9月,又改称“西海中学”,并迁至平度县蟠桃乡七里河子。 1946年2月,“西海中学”与“胶东区平度中学”合并,称“胶东区西海中学“,同年秋,因战争自辗转于大泽山一带办学。
1948年10月,学校迁至掖县(今莱州)西杜家。
1949年4月,第二次迁入“平度县立中学”原址(原平度一中西院)。
1950年9月,学校改名为“山东省立平度中学”。
1951年5月,学校改名为“山东省平度中学”,同年,师范班从中析出。
1952年9月,学校迁至平度市一中老校址并改名为“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1953年8月,平度二中并入。
1955年,增设高中部。
1960年,开办“初高中五年一贯制”试改班,至1966年止。
1962年,学校被确认为山东省重点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
1973年3月,城关中学并入。
1976年,城关中学(现平度九中)析出。
2001年7月,学校改制为“国有民办”性质。
2002年2月,学校东迁至新校址。
2011年8月,平度六中的高二、高三学生并入。
2012年9月,学校恢复“公办”体制。
Ⅶ 平度三甲村有多少姓氏
明朝洪武年间,赵姓先祖由四川迁居到此地,因初建时有三家,俗语三家,后改称三甲。
Ⅷ 平度有哪些历史人物
乔天华(1902~1989),原名乔永祥。平度乔家村人。 乔天华1919年春入山东省立第九中学 (掖县) 学习,1920年转平度知务中学,1922年兼任小学教师,勤工俭学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在此深受青年教师刘谦初爱国主义思想影响。1929年到烟台培真中学任教。
Ⅸ 平度有哪些镇
平度市下辖12镇、南村镇、新河镇、云山镇、明村镇、田庄镇、蓼兰镇、大泽山镇、旧店镇、崔家集、古岘镇、仁兆镇、店子镇、
平度市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地处北纬36°28′15″~37°02′46″,东经119°31′30''~120°19′13″。东以小沽河、大沽河为界,与莱西市和即墨市相邻;西及西南以胶莱河为界,与昌邑市和高密市相望;南与胶州市毗邻;北与莱州市接壤。东西最大横距71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4千米。总面积3175.63平方千米,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3/10。
(9)平度三甲村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平度市,山东省下辖县级市,位于胶东半岛西部,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位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环渤海湾经济圈、山东半岛制造业中心地带,是连接青岛、潍坊、烟台三大城市的“枢纽”,被誉为青岛的“后花园”;地形大体北高南低,呈伞形向东南、西南、西北倾斜;属暖温带东亚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下辖5个街道、12个镇;2016年总人口137.26万人。
地形地貌
平度市地形大体北高南低,呈伞形向东南、西南、西北倾斜。海拔最高点736.7米,最低点不足2米,境内最大高差735米,沿县(市)界按西北—西南—东南—东北的顺序从低到高。
呈螺旋状分布。北部是大泽山脉,蜿蜒起伏,绵亘数十千米,地面高程均在150米以上,是市内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主峰北峰顶,海拔736.7米,是全市的最高峰。中部、东南部是平原,地面高程在20米与50米之间,占全市总面积的42.79%。西南部的地面高程多在海拔10米以下。西北部是洼地丘陵区。丘陵区地面高程在海拔50~150米之间,分布着少量的海拔100米左右的小山头,其中主要的有三合山。胶莱河沿岸特别是下游地区,地面高程多在海拔10米以下。
Ⅹ 平度铜牛始建哪一年
平度铜牛始建于1871年,是当年最优秀的铜建筑也引起了世界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