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刘基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刘基刘伯温是患病离世。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历史上的李善长刘伯温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其实刘伯温的真正死因是两派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时刘伯温功高盖主,得罪了不少大臣,为了平衡两派之间的竞争,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让御医用药使刘伯温慢性中毒身亡。明朝建立后,朝廷中形成了以朱元璋的老乡会为主的淮西集团,代表人物有李善长、汤和、徐达等人。
另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尤其是淮西派集团,自朱元璋称帝之后,李善长就真正成为了淮西集团的第一把手,当然朱元璋也自然而然地偏袒淮西集团。从此两大集团,势不两立,互相攻击。尤其是自从刘基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之后,这两个党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始升级。
李善长一直在寻找机会陷害刘基。李善长煽动其他大臣一齐攻击刘基,朱元璋当然看出了这些党派之争的把戏,后来再加上刘伯温的学生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已经不信任刘伯温了。他明知刘伯温和胡惟庸之间的关系破裂,却还命令胡惟庸去探视刘基,最后使刘伯温魂归西天。
朱元璋的这一计可谓是一石三鸟,一是他利用党派之争除掉了自己的心头之患,二是他打击了党派争斗局面,三是为自己的子孙顺利登基扫平了障碍。
‘贰’ 历史上的刘伯温和李善长是怎么样去世的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传着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次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诉其冤,朱元璋得书,竟不加罪。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明代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
关于李善长详细的死因,因其当时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善长终于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由于李善长的下人屈打成招,说了出来,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善长既无谋反的野心也无那个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长不过也是人臣第一,同现在没区别,为什么要花那个风险去帮胡谋反呢?
‘叁’ 历史上的刘伯温怎么死的与胡惟庸有吗
提到刘伯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拿他跟诸葛亮作比较,所以民间才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作为一个辅佐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的传奇人物,留下了不少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由于胡惟庸当时作为丞相,这件事情自然没人敢说出去。后来因为爆发了所谓的胡惟庸案,牵连了不少的朝廷大臣,作为疑似主谋的胡惟庸被朱元璋处死之后,关于刘伯温离奇死亡的事情才重新被搬上了朝廷。这时候不少朝廷官员将他的死归结到当初的丞相胡惟庸身上,认为就是被他害死的。由于当时关于胡惟庸案牵连了不少人,即便不是胡惟庸做得也大家不敢给他翻案,一不小心就会被当成他的党羽,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至于刘伯温的死因到底跟胡惟庸案有多大的关系,或许只有曾经的当事人了解,如今有的基本都是一些猜测而已。
‘肆’ 大明第一谋士刘伯温,他最后究竟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晚年常常报病而不上朝,惹得朱元璋有些不快,一是因为刘伯温因事借病躲避上朝,二是因为刘伯温确实病了。刘伯温需要抄心的事情太多了,打天下的时候就需要运筹帷幄,看上刘基让他当丞相,他又像张良一样推脱回乡,朱元璋可不喜欢这一套,硬把刘基赶回身边你不干就一边待着。朱元璋再设信得过的人了,为了防宗派小团伙,索性废除了承相制。
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朱元璋君臣在朝堂上庆贺新年,刘伯温躬逢其盛,曾随喜写了一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应该说,身子骨还可以。朱元璋对刘伯温算不得多好,官爵俸禄都比他们低很多。因为刘伯温是浙江温州人,而李善长和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同乡,都是安徽人,老乡帮老乡嘛。
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胡惟庸就派人把他送回老家。刘伯温也不再找医生吃药看病,他对刘伯温的次子刘璟说,当年满朝都是胡惟庸的党羽,只有你的父亲不跟他们为伍,最后被他们杀了,你的大哥刘琏也是被胡惟庸逼死的,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不久就病死在家里,一代谋臣驾鹤西去。而腐朽的元朝政府没人愿意重用他,后来得到了伯乐朱元璋的赏识,刘伯温成了朱元璋的核心幕僚,帮助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不朽功劳。
‘伍’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病逝的。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
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
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
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
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
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5)历史上的李善长刘伯温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人物故事:
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
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
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狂的。这时,雕花匠忽然止不住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尴尬地离开了宫殿。
雕花匠事后一想,堂堂九五至尊,竟被我看到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是要没命了?所以,今日一见到刘伯温就跪在刘伯温面前,请他救自己性命。
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无疑问地杀死他的。
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花匠起来俯过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
朱元璋因恐泄了“天机”,不好说已去看过,只好跟刘伯温一起来到新殿。两人在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
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问罪。刘伯温见状大声喝问那雕花匠:“大胆刁民I为何见皇上来到不跪,还惊扰皇上!”
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又咳嗽了一下。刘伯温张开嗓子放声大喊,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那人经过惊天动地的喊叫似乎听见了,扭头朝两人望过来。
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好!”结果,雕花匠侥幸逃了一命。
‘陆’ 历史上李善长为何死,怎么死的
赐死。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省定远县人。《明史李善长传》记其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说的是他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很有智慧和谋略,研习法家学说,谋划事情很有一套。
其实在当初那个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里,李善长还有个强项,那就是特别能察言观色、揣摩度人,嘴巴能说会道,行事投机钻营。还在明太祖朱元璋寄人篱下时,李善长便看出他器度非凡,今后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于是主动投靠这个比自己小10多岁的后生小伙。
朱元璋虽说是个有为青年,但对当时群雄纷争、天下割据的情形也茫茫然不知前运如何。当李善长来军中谒见他时,他有几分试探似地发问:天下的战争什么时候能平定呢?李善长在投军之前,早就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通透,这一问也在他意料之中,于是便一本正经回答说:秦末战乱时候,汉高祖刘邦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5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看朱元璋一副正颜端听的样子,李善长于是接着往下说,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而将军你是濠州人,离汉高祖刘邦的家乡不远,只要你认真学习这位老乡的长处,天下不是很容易平定。
李善长的这一番言语,不但深深影响了朱元璋,让他下定决心,去排除万难争取更大胜利,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蹇滞命运,飞黄腾达几十年。
当时的朱元璋那是心花怒放,对李善长以礼相待,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于是李善长就跟随朱元璋,为他出谋划策,并参与重要事情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亲近、信任。后来,朱元璋的威名一天天地大起来,各处起义来归附的将领,李善长观察他们的才能后,报告给朱元璋任用。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在军中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时,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
短短一段时间,李善长不辞劳苦,充分发挥聪明才干,确实为朱元璋做了很多事,让朱元璋十分欣慰没用错人。特别是接下来的几件事,让朱元璋对李善长更为倚重:一是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同时郭子兴还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拉笼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辞谢不去。二是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攻打鸡笼山寨,留下很少一部分兵力给李善长留守和阳,元军将领刺探得知此消息偷袭和阳,李善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
朱元璋认为李善长既有忠心,又有政治、军事才能,于是越发重用提拔他。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做右相国,还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了百职制度后,以左为尊,朱元璋又任命他为左相国。等到天下平定,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大肆封赏功臣时,仍对李善长另眼相待,厚爱三分。朱元璋在金銮殿里当着一大帮随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的文官、武将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汗马功劳,但辅佐我的时间很长,功劳不是一般的大,赐封应该大一点。于是授予他开国辅运推诚守正又臣、特进光禄大夫、大师、中书左丞相,封爵韩国公,每年享受四千石的俸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封爵。还赐给他免死铁券,可免他两次死罪,儿子也可沾光免一次死罪。在当时6位封公的大臣中,李善长位居第一,朱元璋对他的褒赞也堪比汉代萧何,其风光在大明开国功臣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还不算,朱元璋还把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招为附马,让这个明朝第一文臣、开国丞相成为自己的儿女亲家。荣耀如此,实在是令满朝文武羡慕、嫉妒。
自古有言,树大招风。以李善长的一贯才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也许是越老越糊涂,也许是得意忘了形,李善长最终还是骄横专擅、颐指气使起来,做出了一些凭借自己的权势身份凌驾于众臣百官之上的事来,凭个人好恶,参议文臣、奏罢武将,甚至还把开国老臣刘基排挤逼迫退职回乡,惹得满朝不少文武官员对其敢怒不敢言,连皇帝亲家朱元璋也对他有些嫌厌,但看在他曾经劳苦功高的份上,隐忍了,只是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告诫他: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58岁的李善长被退休。
也许这么早被退休让李善长在家闲居多年仍有些耿耿于怀,以致于自己的亲弟弟李存义卷入了接任丞相胡惟庸的通倭通蒙谋反罪中,被朱元璋特别关照免除死罪后,李善长明知照顾了情份也不去向朱元璋道个歉、致个谢,这让皇帝亲家朱元璋十分不爽。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7岁的李善长仍耄不检下,大动土木,为扩建别墅,昏了头去向信国公汤和借300名士兵,被人告了一状,还不以为然。没过多久,他竟然还敢不折不挠,三番五次托人,到皇帝朱元璋那里为自己一个犯了罪的亲戚求情赦免,这让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严刑逼供,彻查李善长求情的亲戚丁斌所犯之罪。结果一查,还查出了10年前胡惟庸谋逆之前,曾几次派人劝说李善长同反,李善长不但不向皇帝和有关部门报告,居然还说出唉,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
这还得了,对臣僚本来就十分猜忌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便把李善长赐死。并亲自手诏条例李善长罪责,判决除李善长儿子李祺(附马)和儿媳(公主)及两个孙子(皇外孙)外,其余人包括李善长妻、女、弟、侄4家共70多人全部死刑,差不多是满门抄斩。诺大的一个家,就这样土崩瓦解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