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维度是什么

历史维度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4 11:31:52

⑴ 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

1、历史的维度——强起来的时代

新时代,对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来说,对于奔向民族复兴的13亿多中国人民来说极具历史穿透力。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使我们从一个一穷二白、任人欺凌、被动挨打的落后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迅猛增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集中体现在新时代发展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化上。我们已经不再刻意追求GDP翻番等速度目标,而是对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注重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社会领域发展。我们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制度的维度——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时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由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扩展到各行各业。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开展,调结构、转方式、谋发展、促增长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体制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正在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的完善使我们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更加自信,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届领导人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伟大成就,当代中国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伟大变革。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对处于低谷的世界社会主义具有示范效应,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国际的维度——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时代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增长引擎,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中国作为国际形势的稳定之锚、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动力的作用已不容小觑。

中国正在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的治理。亚投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与运营,“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实施,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等等,在当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始终秉持着“世界好,中国才能好。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理念,正在努力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新格局。这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可以说,中国正在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全人类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历史维度是什么扩展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判断。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报告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新成就,谋划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郑重宣示。这一宣示,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这一宣示,明确了旗帜,更预示了未来。

⑵ 新时代的五个内涵和三个意义是什么

内涵:

一是,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

二是,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

三是,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的问题。

四是,这“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的问题。

五是,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要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

意义:

1、第一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第二个“意味着”: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第三个“意味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内涵的维度解析

1、历史的维度——强起来的时代

新时代,对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来说,对于奔向民族复兴的13亿多中国人民来说极具历史穿透力。已经不再刻意追求GDP翻番等速度目标,而是对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注重创新驱动、生态建设等社会领域发展。

2、制度的维度——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时代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开展,调结构、转方式、谋发展、促增长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体制机制正在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正在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⑶ 维度是什么意思

⑷ 历史的维度是什么

看待历史的视角

⑸ 集体记忆的历史维度

在《论集体记忆》中,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首先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社会为何需要记忆?首先,社会自身总是让身处其中的个人产生一种幻象:似乎今天的世界和过去的世界相比,总有些莫名的不完满。哈布瓦赫提到,希腊的哲学家们并不是把世界的末日看作黄金时代,相反,他们认为世界的开始才是最美好的。许多普通人也使自己相信,和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相比,现今的生活似乎有一种莫名的缺失感和沉重的压抑感。因此,社会之所以需要记忆,因为记忆赋予社会的“过去”一种历史的魅力,把最美好、神圣的事物贮存在与现今相对的另一个维度里。
那么,社会出于何因,需要赋予自身的“过去”一种超脱之感?生活在现时的每个社会成员,无时无刻不意识到自身处在种种无孔不入的约束之中,因为任何社会成员都不是茕茕孑立,他总是与他人身处同一社会环境里,每个人都与其他人由此形成各种复杂多样的关系,每一重关系都蕴含着处理这种关系的一整套社会性的逻辑和手段。社会正是在这种双重性中得以维持:社会佯装尊重个体个性———让个人充分地在他人中体验到社会性的个性,但社会又通过这种方式把个人囚禁在他所建立和身处的重重关系之中。
集体回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这个讨论由扬·阿斯曼(Jan Assmann)延续,他写下了《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文化记忆),较近期的学者如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的着作《社会如何记忆》,把这个概念再伸延,认为人类的身体就是记忆的保留和繁衍这种集体过程所进行的地方,而皮埃尔·诺哈(Pierre Nora)研究地方与空间(lieux de memoire - 记忆的场所)在集体回忆中的角色有很大的贡献;他说:“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英译为the work of time)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这里所指的是法国社会)。”

⑹ 历史的维度是什么意思

一:零维,一维,二维,三维。

零维度空间是一个点,无限小的点,不占任何空间,点就是零维空间。当无数点集合排列之后,形成了线,直线就是一维空间,无数的线构成了一个平面,平面就是二维空间。无数的平面并列构成了三维空间,也就是立体的空间

二:第四维:时间

三维的世界是静止的,当三维世界以时间为基准发生变化时,四维空间就产生了,如果把时间看作一根轴线,则这个轴线上的任意一个点,都是一个三维空间,也就是说无数个三维空间依据时间轴线集合,构成了四维空间。

在四维空间中,时间呈线性进行,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源头只有一个,将来也只有一个,不管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即将发生的未来只有一个。

同样,忽略了三维属性后,我们将会发现,任意一个四维物体在时间轴上都表现为一条线段。

三:时间平面

假设无数的时间轴线集合起来,会构成什么呢?
一个时间平面。这个时间平面就是五维空间,它是由无数个四维空间根据某一轴线集合而成的。
但是,请不要问我这条轴线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我是一个四维的生命体,我无法为一个我根本观察不到的现象制订标准。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五维空间的物体,应该是跨越不同时间轴线的。在任意一个时间轴线上,你只能观察到它的一部分。

四:时间轴线间的跳跃。
假设说一个四维生命体想要跳跃到其他时间轴线上,那么它就必须先成为一个五维的生命体,很显然,在跳跃的过程中,它会同时出现在两条时间轴线上,这时它已符合了五维生命体的要求。
这个事实用另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在四维空间中,时间是线性的,方向和进程不可改变。只有在五维空间中,你可以改变时间的方向和进程。
所以:与其说你改变了历史,不如说你改变了自己当前所处的时间轴线。

五:无限与永恒

虽然人类可以想象出无限的概念,但是我们却无法看到五维世界是什么样子。

虽然人类可以明白永恒的概念,可我们却无法创造出一个永恒的事物。

虽然我可以构想出整个五维空间的模型,可我却不了解你,我的爱人,你现在在想些什么。

虽然我无法创造的永恒的事物,可是此刻,我对你的思念却成为了永恒。
一:零维,一维,二维,三维。

零维度空间是一个点,无限小的点,不占任何空间,点就是零维空间。当无数点集合排列之后,形成了线,直线就是一维空间,无数的线构成了一个平面,平面就是二维空间。无数的平面并列构成了三维空间,也就是立体的空间

二:第四维:时间

三维的世界是静止的,当三维世界以时间为基准发生变化时,四维空间就产生了,如果把时间看作一根轴线,则这个轴线上的任意一个点,都是一个三维空间,也就是说无数个三维空间依据时间轴线集合,构成了四维空间。

在四维空间中,时间呈线性进行,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源头只有一个,将来也只有一个,不管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即将发生的未来只有一个。

同样,忽略了三维属性后,我们将会发现,任意一个四维物体在时间轴上都表现为一条线段。

三:时间平面

假设无数的时间轴线集合起来,会构成什么呢?
一个时间平面。这个时间平面就是五维空间,它是由无数个四维空间根据某一轴线集合而成的。
但是,请不要问我这条轴线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我是一个四维的生命体,我无法为一个我根本观察不到的现象制订标准。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五维空间的物体,应该是跨越不同时间轴线的。在任意一个时间轴线上,你只能观察到它的一部分。

四:时间轴线间的跳跃。
假设说一个四维生命体想要跳跃到其他时间轴线上,那么它就必须先成为一个五维的生命体,很显然,在跳跃的过程中,它会同时出现在两条时间轴线上,这时它已符合了五维生命体的要求。
这个事实用另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在四维空间中,时间是线性的,方向和进程不可改变。只有在五维空间中,你可以改变时间的方向和进程。
所以:与其说你改变了历史,不如说你改变了自己当前所处的时间轴线。

五:无限与永恒

虽然人类可以想象出无限的概念,但是我们却无法看到五维世界是什么样子。

虽然人类可以明白永恒的概念,可我们却无法创造出一个永恒的事物。

虽然我可以构想出整个五维空间的模型,可我却不了解你,我的爱人,你现在在想些什么。

虽然我无法创造的永恒的事物,可是此刻,我对你的思念却成为了永恒。

⑺ 如何拓宽历史教学的维度

历史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内涵博大精深,包括民族精神、人生哲学、传统美德以及文艺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厘清历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基本维度和现实意义,以揭示出剔除其糟粕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时代性,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试从历史教育的层面来审视传统文化的内涵,描述教学目标,提出教学探究的体验路径,为当前历史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启迪,进而培育师生美好道德、民族精神和社会新风尚。
历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学维度,主要是指与历史课程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情感等维度。这三个教学维度是一个整体,知识、方法、情感互相联系。在历史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既没有离开情感培育、过程探究的知识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的情感体验及过程探究的学习。既然如此,本文就以知识为载体来综述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历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就民族心理素质、谦恭心态、仁爱责任和人性修养等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传统文化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素质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为民族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具有超时空意义的优秀传统,对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构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以新历史课程为例,民族精神蕴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文明史的模块或课时之中,主要包括:独立自主、维护统一的爱国精神;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日新变革的创新精神;崇实求真、经世致用的求是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协和万邦、爱好和平的大同精神等。这些具体内容互相依存、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对于中学历史教育而言,其最核心的是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鸦片战争后这种精神的坚守,尤为可敬。诚如学者所言:“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力量远远落后于欧美。在瓜分吞并的险恶环境中,中华民族几乎没有能抗衡列强的物质力量,但她却以英勇卓绝的斗争迫使帝国主义的侵略者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经过百年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华民族终于以自己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并以胜利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①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等内容时,要通过问题形成、史料收集、整理发现、历史解释等环节,引领学生透彻感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倾而不颓,危而不溃,始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凭借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的深刻道理。
其次,传统文化的谦恭处事。谦恭处事主要表现为人的凝聚力、谦恭与礼让等平和心态。是古往今来立身处世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封建道德的代表,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追求“天人合一”,向内探寻人格的完善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儒家《中庸》首章就表达“中和”的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①“平和”并不是彻底的不作为,而是深沉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又使平和表现出“谦”和“恭”的特征。“谦”在于谦下、虚己。道家以其哲理性的阐述给人们谦虚的品质。“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②老子这段言论的意思是,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孕育出无穷无尽的生命本有,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拥护而行道德于天下。在儒家看来,人的谦下与恭敬又是密切相连的,恭敬的意义在于培养起人际关系的凝聚力,一心一意,实实在在,行当行之道。如果说恭敬能使人自觉地要求自己,使内心保持平和的话。那么,谦下、恭敬、礼让、平和等综合起来的品格,则能使人外在显现的人格特征合于社会群体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心态的实行,最根本就是学会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融入同他人的现实联系之中,做一个群体道德生活的自觉者和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实践者。温和、善良、节俭、谦逊,既是传统文化之本,又是人立足社会保持良好心态之本。教师在教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宋明理学”等内容时,要善于借助生活细节、社会习俗和文物掌故等,以口述访谈、调查研究等形式,积极体验“对人对事,会想得开,不斤斤计较,不计较生活中的得失”的高尚品格。
再次,传统文化的仁爱责任。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中,责任源于血缘,“而血缘虽然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本能,很难说它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③但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性特质发端于人类共有的祖先崇拜、尊祖敬宗的文化特性,经由中国人特定的“孝”的观念强化后,应用到“伦”和“序”的人际关系中,最后上升到“礼”的层面。孝不仅“具有珍惜生命、延续生命的哲学意蕴”,而且“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也是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根本”。④在血缘和孝的基础上形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关系,从而使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家国同构、礼治为本的国家。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不仅被赋予了最重要的社会内容,而且成为理解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血缘化色彩还直接导致了“关心人事,重视民生”的中国伦理政治。民生与责任也成为中国政治领域的主旋律。《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观念,无不具有浓厚的“人本”和“民本”色彩。在中国传统士人的“民本”情怀,导致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处人之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进取精神,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教师在教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时,要借助哲人言论、故事场景等材料,以对话、讨论的方法,带领学生感受“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社会责任感。

⑻ 如何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十九大报告在系统总结过去五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了充分肯定,强调“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一重大政治判断,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定位。
成就和变革是密不可分、有机统一的,成就包括和促进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变革是成就的一部分,是成就的硕果和结晶。十九大报告之所以特别强调五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因为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更重要的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深入理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要着重把握“历史性”“深层次”“根本性”这3个关键词。
一是“历史性”。这主要是从历史维度来评价五年来发生的变革。有3个历史维度,即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进程,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70多年的进程。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多年的进程看,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上少见的巨变时期,经历了从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的伟大飞跃。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几个标志性变革。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变革,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又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革。这一历史性变革,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非同寻常,变革的主动性、针对性、创造性也更加明显,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持续走向繁荣的良好态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进程来看,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变革,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前所未有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变革,对于巩固坚持和完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意义极其重大。从改革开放30多年进程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的伟大革命,勇于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变革,从理论、实践、制度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是“深层次”。这主要指变革的深度。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段话内涵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指导思想、理念思路、方针政策,到体制机制、社会氛围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来讲,一是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二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三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四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五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六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七是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八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九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这九个方面的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着、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党全社会高度认可、感同身受。
三是“根本性”。这主要指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比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_指南。又比如,五年来,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了16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领域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着提高,这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别是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着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这些历史性变革,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方向性、全局性、规定性、长远性的影响。
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11期

⑼ 房龙说:“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时间与意义。”这句话怎么理解

第一维,人的维度,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就没有历史。
第二维,时间维度,历史的发声都是基于时间发展演化。
第三维,文化维度,不了解文化背景,就读不懂历史,儒家文明不理解穆斯林为啥不吃猪肉,穆斯林不理解基督徒不信安拉。。
第四维,地理纬度,不到函谷关,就不理解六国为啥攻不破函谷关,不走一遍入川的古道就不懂啥叫蜀道难。
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历史维度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