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为什么蒋输毛赢历史

为什么蒋输毛赢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04 11:39:14

❶ 历史上有哪些被铭记的生死宿敌

越王勾践vs吴王夫差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最先忍辱负重以图报复的却是夫差。檇李一战,夫差的父亲阖闾被勾践打败,受伤身亡。临死前嘱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从此拉开了夫差与勾践长达20余年的恩怨。
2年后,夫差兴兵南征,夫椒之战,吴军几乎全歼越军。就在越国唾手可得之际,夫差却答应了勾践的投降请求,给了死对头以喘息之机。之后的几年间,勾践象奴隶一样侍奉着夫差,把仇恨深深的埋在了自己的心里。麻痹的夫差最后还是放勾践回了国。死中得活的勾践励精图治,准备了整整20年,终于等到了报复的机会,一举全歼了吴军,把夫差逼到了绝路。天真的夫差希望勾践象当年自己放过他一马那样放吴国一马。可比他老辣、阴狠的多的勾践根本不给他任何机会。夫差在绝望中自杀,结束了两人长达20余年的争斗。

孙膑vs庞涓

传说中,两人同时授业于世外高人鬼谷子,但阴险的庞涓深知师弟孙膑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所以下山之后,他时刻关注着孙膑的去向。在魏国,庞涓受到了魏王的重用,指挥着魏军横行中原,战无不胜。但当他听说师弟孙膑下山的消息之后,就将他骗到了魏国,对他展开了一系列的迫害。被挖去膝盖骨的孙膑利用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师兄的魔爪,来到了齐国。从此师兄弟二人利用齐、魏两个大国的军队上演了一场斗智的好戏。最终心术不正的师兄在马陵道中了师弟的埋伏,全军覆没,自杀身亡。

苏秦vs张仪

实际上此二人到没有直接进行过对抗,但他们的政治主张却是水火不容、针锋相对的。一个是倡导六国合纵一致抗秦,一个则是鼓吹连横与秦国结盟。在战国中后期的政治舞台上,两个完全相左的主张几乎决定着战国七雄的命运。苏秦合纵六国,最终促成六国的盟约,六国全都任命他为相国,并承诺共同对付强秦,这使得秦国20多年不敢出函谷关。而当苏秦死后,张仪往来于东方六国,用自己的一付伶牙利齿瓦解了六国的联盟,为秦国取得对山东六国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将老学友、老对头的成绩一笔勾销。

刘邦vs项羽

鸿门宴、楚河汉界、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都是刘邦和项羽这对老冤家奉献的。这对曾经的结拜兄弟,为了江山大大出手,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双方都曾被双方逼的九死一生。最终还是老辣的刘邦计高一筹,在迫使自己的义弟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之后,横剑自刎在乌江边

刘秀vs王莽

一个是处心积虑数十年终于代汉自立的阴谋家,一个是以汉室宗亲自诩、一心要恢复故国的少年豪杰。两人自始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因此在反莽起义一开始,刘秀就跟他的大哥刘縯在南阳起兵响应。虽然刘秀并不是反莽的主力,但昆阳一战却让他成为了敲响新莽王朝丧钟的人,他仅以万余兵力战胜了莽军40多万大军,消灭了王莽最后的主力,从而最终导致了新莽王朝的灭亡。
刘秀与王莽之间的争斗在民间传说中流传的更广,甚至许多地名都与这两个死对头有关。

诸葛亮vs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周瑜死时,曾大呼“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终。其实这句话应改成诸葛亮来说:“既生亮,何生懿”。在后曹操、后刘备时代的三国,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是最精彩的部分。假设魏国没有司马懿,恐怕诸葛亮早就突破了祁山防线,北进中原了。而弱小的蜀国若没有诸葛丞相,可能刘禅也没机会安安稳稳的当了40多年的皇帝。两个人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上演像“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这样的好戏!

牛僧孺vs李德裕

公元808年,制科考试,年轻气盛的考生牛僧孺写下了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矛头直指当朝宰相李吉甫。位高权重的李吉甫立即让考官取消了牛僧孺的考籍。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李吉甫的专横,没办法为了平息众议,唐宪宗只得将李吉甫外放到地方,而这个李吉甫就是李德裕的父亲。这件事也成为了李德裕与牛僧孺长达40年争斗的导火索。在后来的唐朝官场上,牛李两党交替掌权,相互攻伐,斗的你死我活。最终在唐宣宗时,李德裕被贬到海南,牛僧孺病故,才结束了这场历经五朝,长达40余年的党争。

岳飞vs金兀术

在民间传说中,他们一个是金翅大鹏转世,一个是赤须龙再来。去除神化的部分,他们两个人都称的是不世出的英雄人物。很难想象暗弱的南宋如果没有岳飞会是什么样子?同样道理,曾经动摇过的金国如果没有金兀术,恐怕也无法完成占领中原的宏图大业。牛头山、郾城、朱仙镇。。。这些地方都因为见证了他们的对决而变得不朽。军事上两人各有千秋,唯一不同的是在金兀术的履历中有“政治家”这个头衔,于是他就利用自己的政治手腕,让他的特工——秦桧用卑鄙的手段解决了岳飞。最终金兀术获得自己想要的胜利和土地,而他的对手岳飞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百姓的景仰与爱戴。

毛 泽 东vs蒋介石

从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起,蒋毛二人之间的对抗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井冈山、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人在军事、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均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人民选择了共 产党,选择了 毛 泽 东,曾经不可一世的蒋介石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退到孤岛台湾。
虽然大势已去,但两个人的争斗仍未结束,毛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蒋、谋划着解放中国最后的一片领土——台湾,而困守孤岛的蒋也不甘失败,时刻想着要反攻大陆。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两个人仍视对方为最主要的对手。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中期,他们先后撒手人寰才为这场半个世纪的争斗划上了句号!
摘自网络知道。

❷ 为什么大决战的时候,蒋失败了

民心不在蒋这边。
毛泽东说“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最为重要。蒋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发动内战,引发全民愤怒,此为一也。国民政府贪腐之严重,政治之腐朽,触目惊心,不得民心,此为二。而共党在自己统区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大快民心,此为三。民众都倒到毛那一边,蒋焉能不败。

❸ 为什么现在吹蒋光头的人这么多有多少是美分造势。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蒋和毛两个都是曾经走上圣坛的人,他们的身后的羽毛固然有洁白的,但是也有漆黑的。

光指着一个人某个细节说事,就如只看一段剪辑的录像去考察一个球员一样是非常不靠谱的。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局域网,如果有你有翻墙的能力和耐心的话,可以看看英国人是怎么评价蒋和毛的。

固然,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政治性的教育,连经济学都要加上政治两个字。所以从小就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但是,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们应该摒弃简单的是非观,而去了解更多以前未接触的知识,以自己的判断得到一个更可信的结论,而非鹦鹉学舌……

❹ 蒋家王朝为什么在三大战役中败北

第一: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各个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无止无休。具体过程你可以看一下整个过程。
因为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所以各个将领和领导之间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方向都有所不同,因而意见不一导致很难一并统筹,最后结果是国民党高层举棋不定多次贻误战机。

第二:将内部战略方针多次失误。例子太多不多赘述,其中,有蒋本人用人不当也有派系斗争导致方针变化或者方针执行出现延迟,更有甚者上级三令五申但下属概不执行和共产党全部围绕在朱毛领导下的中共中央相比差的太多。
第三:辽沈战役的失败。
蒋介石在其中又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我军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国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我军全歼的命运。
辽沈战役后,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
之后国民党越来越被动,淮海战役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之后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
第四:国内基层民众不支持国民党,淮海战役中的名言还记得吧。国民党的部队在这里吃大亏了。

❺ 为什么说中国资本主义失败了中华民国是因为当时战乱才会输给毛的。

你说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当时来讲,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很弱小,没有政治资本,没有权力,更没有人听他们的。另一方面,他们也竞争不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些企业。中国当时处于统治阶级的,还是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对抗不过那些地主。
中华民国到了蒋介石时代,基本上变味了,变成了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后来国民党不是分了左右两派吗?左派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右派就是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民族资产阶级站到共产党这边了,最后一起推翻变质了的中华民国。

❻ 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是历史的必然

1.蒋家四大家族垄断了工商业。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这得罪了资产阶级工商业者

2.没有对农民实施有利政策。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蒋某人欲独裁。在1946年颁布了修改的宪法,上面写:总统独裁一切!

4.常年动乱。中国已经不希望战争了。然而蒋某人竟然挑起战争!

❼ 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赢

原因:
(1)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共产党迅速取胜的原因:
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
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c.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❽ 天涯‘煮酒论史’ [近代风云]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战略决定真的正确吗

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国共自不用说。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才有了后来宋美龄访美,杜鲁门只接见了半个小时不到,更罔谈援助了。 了解了战役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辽沈战役。林彪的意图是先吃掉长春郑洞国,再图整个东北,东北吃掉后,百万雄师一入关,那国民政府注定倒台。毛一意孤行要打锦州,事后都说毛棋高一着,战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战略问题,林彪和中央军委(主要是毛)电报上谈了半年。林彪之前之所以由于不打长春,是想对长春围点打援,可惜东北剿总卫立隍不上当,怎么都不派人解围长春。没有绝对优势林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赌徒,五五开,林彪才不干呢。稳扎稳打,东北这块肥肉早晚是林的,没的跑。 后来林见长春不好打,就在犹豫中南下北宁线围攻锦州,寻找战机。这个过程中林彪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吃下锦州。为什么呢,因为一打锦州,就让东北决战提前到来,锦州绝对是个火药桶,锦州是东北的门户,以蒋的性格,绝对不肯把整个东北和60万大军白白送给林彪。会从葫芦岛增兵,另外关内傅作义兵团30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增援,另外仅仅在关外,林彪还要分兵继续围困长春,防止郑洞国突围,以及沈阳卫立隍驰援。关外还有廖耀湘10万机械化精锐兵团,需要林彪对付。补给方面,林彪南下北宁线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甚至辄重部队汽油只有单程的,只能打赢,打不赢的话,汽车,坦克,重炮等等辄重全部要丢给国民党。所以正如林彪所说: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攻打锦州事实上就成了毛和蒋的一个大赌局。本来蒋在东北已经输红了眼,要在最后一注跟毛赌身家,结果毛同意了,林硬着头皮都要上,不想打也要打。林彪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整个东北林彪兵力数量占优,但在辽沈战役尤其是攻打锦州战役中兵力是吃紧的,可以说是不够用的,所以后来就有着名的也是最为惨烈的塔山阻击战。三大战役为什么辽沈战役最困难,就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是占优势的,海空优势,装备优势,兵力优势。从来不说狠话的林彪对负责防守塔山的四纵下了死命令:只许胜,不许败,拿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们的脑袋。另外,林彪本来想用六个纵队攻锦,不得不抽出一个作为总预备队。攻城兵力如果不能战绝对优势,战斗一呈胶着状态,那后果不堪设想。林彪可能一生都会后悔四平攻坚战中,没有听信邓华建议多投入一个纵队,若如此,历史将会改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会少一个上将,多一个战俘—陈明仁。 事实上战斗一打响,正如林彪所料,侯镜如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战役前,廖耀湘西进兵团已经攻占了彰武,切断了北宁线,彻底掐断了林彪的补给线。但是廖耀湘一直在救援锦州还是南下营口中间犹豫不决,对蒋的命令阳奉阴违,率领十万大军“武装大游行”,给了林彪机会。我一直在想,如果把廖耀湘换成邱疯子邱清泉,或者其他人,哪怕无能只要听命,林彪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整个锦州战役,林彪虽然赢了运气成分有多大?假如傅作义出兵东北呢,假如廖耀湘毫不犹豫西进,假如国民党烟台增援的39军不是由于风浪太大,不能靠岸,及时赶到塔山呢?当时塔山防线已经快守不住了,事实上侯镜如军团已经几次突破塔山防线,但是由于后续部队跟不上,让缺口又补上了。当时塔山防线就是一个中国的凡尔登搅肉机。后来又有人纂文说,塔山共军已经兵力不济,路过一个团是执行其他任务的,临时拉上去打,才顶到锦州城破那天。 锦州拿下了,辽沈战役胜利了,毛赌胜了,蒋彻底败了。双方都明白锦州就是一块多米诺骨牌,问题是向哪边倒下。现在是向国民党方面倒下,随后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一下子就没有大仗可打了,中国大陆比军委预计提前4年解放了。 回顾辽沈战役,最无能的就是廖耀湘,十万大军无所作为,结果让林彪在攻打锦州结束后第六天就给包了饺子。如果说他想保存实力,那就在锦州大战时直扑营口也好,起码也算为国民党留下了一些精锐。林彪后来就嘲弄廖:廖耀湘回沈阳也好,下营口也好,五天前干什么去了。廖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林彪这么厉害,攻打锦州后不用休整直接能吃掉他这个王牌,而且是一口吃掉。当时战役前让林彪夜不能寐的就是这个廖耀湘兵团,林曾对同意军委意见,坚持攻打锦州的罗刘说:“以一个纵队阻敌一个兵团(廖兵团),谁有这个把握”。所以林在攻打锦州过程中对付援军制定的是“南抵(侯)北拖(廖)”的战略。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我在想,如果让历史重演,即使知道这个结局,还会不会有这个锦州战役。 一家之言,不值一唏,如有不当,请方家斧正。

❾ 解放战争为什么仅三年多就胜利了

解放战争能够快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内因(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

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2、外因(国民党)

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走向失败和灭亡。

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的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9月)挺进大别山。

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

第四阶段——战略追歼(1949年2月—1950年6月)渡江战役,消灭国民党残部。

(9)为什么蒋输毛赢历史扩展阅读

1、解放战争,是指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至1950年6月基本歼灭国民党残部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800余万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2、解放战争的意义: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❿ 国民党为何在三大战役中败北(详细点 )

第一、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各个派系明争暗斗尔虞诈无止无休。具体过程你可以看一下整个过程。因为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所以各个将领和领导之间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方向都有所不同,因而意见不一导致很难一并统筹,最后结果是国民党高层举棋不定多次贻误战机。

第二、将内部战略方针多次失误。例子太多不多赘述,其中,有蒋本人用人不当也有派系斗争导致方针变化或者方针执行出现延迟,更有甚者上级三令五申但下属概不执行和共产党全部围绕在朱毛领导下的中共中央相比差的太多。

第三、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解放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解放军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

国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解放军全歼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

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攻打长春时,东北野战军指挥员又加强了政治攻势,使国民党军队主动起义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长春,避免了伤亡。

在黑山,解放军第10纵队又成功阻击了敌第9兵团,在敌军败退后,又迅速出动数倍于敌兵力包围敌人,展开辽西大会战。具体作战时,解放军又采用边合围,边分割、边歼灭的战术,大胆渗透穿插,将敌军10万人马全歼,国民党反动派部队“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亦在此战中被全歼。

后来东北野战军虽打乱建制向沈阳进军,但是由于解放军有明确攻击目标,最终解放了沈阳,东北的国民党主力部队有47万人于辽沈战役被解放军全歼或主动起义、被迫投降,解放军伤亡仅有不到7万人。

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东北解放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

这一战后,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解放军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10)为什么蒋输毛赢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从军事角度具体来说:

1、解放军实强 解放军后防稳固,机动部队远多于国民党军。在局部上往往形成优势。

2、国民党军精锐消耗严重 经过2年多内战,国民党军中的有经验的老兵损失严重,抓的新兵作战能力低下。

3、蒋介石战略失误 有了以上两条,根本就不能和中共决战。例如东北战场,应迅速撤退至关内,保全实力。

4、解放军后勤保障充足 淮海战役支前民工有543万,平均每8个人保障一名解放军战士。

5、解放军兵种,编制合理 解放军纵队编制适合大兵团作战,较之国民党的军更强,较之其兵团更灵活。 从政治角度说: 国民党外交不独立,国家民族尊严丧失殆尽。中国没人喜欢国民政府。共产党血气方刚,而且又是劳苦大众的子弟兵,自然有无数的理由取而代之。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蒋输毛赢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