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的包公是什么样的人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1)历史包青天是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包拯以廉洁着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
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⑵ 历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真的很黑吗
历史上的包拯也是天面无私,是一位大清官,两袖清风的一个人;可能在历史上他真的比较黑,但是也没有影视剧里面黑成这个样子。
⑶ 历史上的包青天是什么样的
包拯是进士出身,之后从知县到知府,再到中央官员,当然,还有他最着名的官职——开封府尹。无论官大官小,包拯都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是当时官场的丰碑式或标杆式的人物,他也因此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都称呼他为“包青天”。
包青天的青天之名可不仅仅是后世传说的,他一生的德行作为都足以担得起“青天”之名。端州盛产端砚,历任端州知府除了上贡都私自敛取大量端砚,或据为己有,或送给朝中的达官贵人。包拯任端州知府时,严格控制端砚的产量,除上贡外,他从未向百姓索取一方砚台,直至他离任之时,手中竟然没有一方端砚,因此有歌谣说他是“端州一年任,不持一砚归”。包拯之清正廉洁可见一斑。
包拯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那些违法作恶的权贵大臣更是法不容情。他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朝中权贵和世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的现象严重,甚至侵占了惠民河,导致河道堵塞不通。包拯就带人将那些园林楼台全部捣毁,丝毫不管是哪个王公大臣家的。还有一次包拯的舅舅犯罪了,包拯也是毫不留情地按照律法处罚了自己的舅舅。对于朝中的奸佞邪恶之人,包拯同样不留情面,他直言弹劾贩卖私盐牟取暴利的淮南按察使张可久、私自役使士兵为自己织造绸缎的汾州知州任弁、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世良,以及残害百姓、盘剥百姓财物的转运使王逵等人。包拯也因此使朝臣贵族感到害怕,再不敢轻易触犯法律。当然,关于包拯惩治奸恶权贵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铡美案》,这虽然是后世文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但是流传甚广,非常有力地表现出了包拯的嫉恶如仇、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⑷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是什么样的人
说起包拯,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妇孺稚童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古代官员了,可能大家对他的记忆都源自中国最早的那部武侠小说《七侠五义》和那部由金超群主演的电视剧《包青天》,当然小说和电视剧的情节都是进过演义和杜撰的,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 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着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
⑸ 历史上真实“包青天”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我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都有过清官。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北宋的包拯是最有名的一位清官。在古今小说戏曲和现代影视剧中,包公被塑造的面如黑炭、额头长有一弯月牙,一副与众不同、非常奇异的长相。他廉洁公正,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伸张正义,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包公”。
包拯这种不避权贵,甚至敢于对皇帝直谏的正直作风,在小说、戏曲中经过人们的想象、发挥,成为许多动人的故事,人们最熟悉的《铡美案》、《打龙袍等剧》,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包拯做官三十多年,一直以刚严的态度,来执行封建国家的法纪,对于强宗豪族的专横不法,按公处断,丝毫不留情面。他弹劾和压制豪门贵族,虽然为了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封建统治制度,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是有好处的。
⑹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包拯是“包青天”,是大理寺卿,类似于现在社会的法官。包青天意思是公正不阿,不畏权贵,不包己私,是法律的化身。
并不是,包拯的许多断案都是在后人的加工附会上形成的。
1,包拯有断案的才能,他曾经破获过如牛舌案这类的案子,证明包拯的断案能力还是很不错得,但没演义中那么夸张。
2,包拯的名声主要来自他的铁面无私。在他担任开封府任职的一年半间,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帮助百姓出头,所以才深受百姓爱戴,民间声望很高。
⑺ 告诉你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什么样的,你想知道吗
包拯(999—1062)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深受仁宗皇帝的宠爱,更因为明察秋毫,破案无数,被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这样的确有点过分了,俗话说君威难测、伴君如伴虎,要是换成其他皇帝,包拯早就死了几百回了,宋仁宗的确太仁慈了,是他成就了包拯,也就有了名传千古的“包青天”。
包拯病逝后,老百姓莫不伤感,宋仁宗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欧阳修曾说,包拯一辈子“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着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但我们也包拯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男人----宋仁宗!
⑻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千年以后,我们回首包拯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仕途其实很平淡。他没有砍过负心的驸马,身边没有英姿飒爽的七侠五义,更没发明过三口威风的铡刀,甚至没有一张黑脸和一个月牙胎记。也许你要问,他干过些什么?
他带人挖过井,给人免过税;他关心开封的建设,也关心宋朝的外交出使辽国。不过,他干得最得心应手的,是就事论事给仁宗写报告。有时弹劾人,有时出主意,偶尔耍脾气。说他是“谏臣”并不完全,他更多的,是个埋头苦干的良臣。一点一滴,将他的改革进行到底。
⑼ 历史上包拯究竟长啥样
包拯是中国人当中,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刚正不阿,为官廉洁,又不畏权贵,因此百姓们都称他为“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甚至人们还建庙来纪念他。他的事迹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很多记载。然而,他的相貌却一直困扰着人们。那么,历史上包拯究竟长啥样?他真的是面如黑炭,额头有月亮疤痕吗?
其实,现在包拯的外貌是人们通过包拯的人物形象想象出来的。包拯铁面无私,而铁就是黑色的,因此人们就赋予了包拯黑色的脸色。而青天上是有月亮的。所以人们在他的额头有添加了一个月亮,比喻明镜高悬。然而,实际上,包拯的脸并不黑,额头上也没有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