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妇女讲究的“三从四德”具体是指啥
“三从四德”是古人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以儒家礼教对妇女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的规范要求,具有极为浓厚的古代礼教特点。作为中国古代妇女最为重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很多人认为“三从四德”本质上就是对女性压迫的一种象征,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算全面。
如上所述,“四德”其实更多是从品德修养方面对女性的要求,虽说其中有些要求较为苛刻,但其中有些其实现代仍然适用,毕竟提高道德修养并没有什么不好。
对于“三从四德”,其实不难看出其主要是在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所产生的,且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发生变化。不可否认,“三从四德”中的确蕴含着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但综其内容来看,其实也并非全为糟粕。
B. 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是指哪三从哪四德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妇女应有的品德,三从是未嫁从(听从)父、既嫁从(辅助)夫、夫死从(抚养)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有明文规定的“内外有别”始于西周。周灭商,建立了第一个血缘贵族统治的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称“周公制礼”。权位和分配和继承需要确定贵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组织上的保证,划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妇女在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参与,男女内外有别的制度习俗形成了。
内外有别的意义不在于“分”与“别”,而在于男性外部空间和职分是无限的、开放的、重要的和有发展潜力的,而妇女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封闭的、循环的和被贬低的。婚姻家庭也是内(男)本外(女)末、男主女从。“内外有别”成了了维护家长制、决定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一系列的规条的依据,是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础并得以延续的根源。
C. 中国古代女人三从四德是指哪些
一、“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二、出处: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三、具体解释: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仪礼·丧服·子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D. 古代通常所说的女人三从四德是指哪些
三从四德
定义、源流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E. 历史上的三从四德,究竟指的哪三从哪四德呢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汉代建安年间,一个小官的妻子刘兰芝被婆婆赶回了娘家,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忠贞她发誓不再嫁人。奈何这位女子太过美丽引得大官之子的喜爱,而她的兄长完全不顾妹妹的感受,强迫其出嫁。作为古代女子,刘兰芝拒绝不了如父亲一般的哥哥又不想辜负丈夫,最后和丈夫殉情而死,这个故事被流传千古。
董仲舒在儒家思想中融入道家的阴阳思想,认为男女是阴阳调和,但是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会高于女子,并且主要承担着养家糊口的力量工作,女子则承担的是比较后勤的工作,所以就又有了“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的判断,自此夫妻之间“兼”变成了不平等的关系。
那个时候的女子如果学习读书写字,完全不会像科举的男子一样读四书五经,而是一些专门为了女子教育编写的书籍,比如东汉班昭写的《女戒》,将对女子的三从四德教育完全融入从小的教养,女子的刻板形象也深入骨髓。
到了明朝,学堂教育已经发展得十分旺盛了,对于女子三从四德的教育甚至出现了专门机构——女教。这种机构一般是大户人家或清流世家在自家内宅开设。一般对女孩有培养需求的人家都会抢着把孩子送到这种地方进行专门学习。
而明代的女性教科书也多了起来,徐皇后的《内训》、吕得胜的《女小儿语》、陆氏《温氏母训》以及吕坤的《闺范》和《昏前翼》等,都是介绍的女子待字闺中,出嫁之后如何自处的书籍。
女子的三从四德最后是在近代解放的过程中渐渐被废除的,可是直到现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地方,甚至是社会大众依旧存在着刻板形象——“全天下男人都可以犯错,但是对女人的容错率却低很多”。
而我希望在时代的逐渐发展中,这种思想能够完全被男女平等取代。
小袁有话说
古代出现三从四德是为了迎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里面有许多糟粕,也不乏一些好的东西。
比如妇德要求妻子勤俭持家,维护好一个家庭,这种观念对当今家庭维系是有支持作用的,但是更多的坏东西,限制着这群女子的自由。她们不能像男子一样自由外出,寻欢作乐,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只能一辈子困在一方小小天地之中。
如果换成是现代女子穿越到古代,一定会惊讶于她们的卑微,而古代女子穿越到现代呢?又会不会惊讶于我们的自由和平等?
我们现在回顾三从四德这样的思想,并不是想要去批判些什么,而是说想要向大家展示历史的遗迹,在不忘记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明亮。
F. 古代女子有"三从四德" 这是怎么由来的具体指的是什么
古代女子有"三从四德" 的由来: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 具体指:
“三从”中的第一个就是未嫁从父,意思是女孩子在没嫁人时要听从父亲的教导,不要随便反驳长辈的教导,他们说的大部分都是对的。
第二个“从”的意思是女孩子出家后就要辅佐丈夫,帮助丈夫一起持家执业,当然也要以丈夫的主意为先,听丈夫的话。并且把公婆的日常生活也给照料了,然后还要给丈夫生儿育女。
第三个“从”是说如果丈夫去世了,那女人就需要坚持自己的本分,最好不要改嫁,而是要抚养教育子女成人。
“四德”具体指:
“四德”第一个的就是“妇德”,这说明作为女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品德。只有品德好了,才能正身立本。
“四德”第二个是“妇言”,它的意思是女人还是说话要得当,不能说不该说的话。
“四德”第三个是“妇容”,容是容貌,就是说女人的相貌最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要端庄稳重,衣服要穿好要得体。平时要勤于打扫,按时沐浴,讲究卫生。
“四德”第四个是“妇工”,就是说女人要在男人在外努力养家的同时有治家的本领,要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把家里治得井井有条。
(6)女人三从四德在历史哪个派别扩展阅读:
“三从四德”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对女子的修养、行为、能力、道德各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四德”是古代的礼仪规范,毕竟使用在古代和旧社会,有不妥也内涵精髓,新时代的女性,我们要正确理解,谦逊面对。
“四德”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的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综合要求。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G. 古代女人的三从四德是指哪些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三从四德对妇女有重要意义。
1、含义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2、出处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 天官 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3、影响
有明文规定的“内外有别”始于西周。周灭商,建立了第一个血缘贵族统治的包括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称“周公制礼”.权位和分配和继承需要确定贵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组织上的保证,划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妇女在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参与(而在商朝还有商王的妻妇如妇好等率兵作战、主持祭祀和农政大事的记录),叫妇女退回家庭。男女内外有别的制度习俗形成了。
内外有别的意义不在于“分”与“别”,而在于男性外部空间和职分是无限的、开放的、重要的和有发展潜力的,而妇女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封闭的、循环的和被贬低的。 婚姻家庭也是内(男)本外(女)末、男主女从。“内外有别”成了了维护父家长制、决定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一系列的规条的依据,是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础并得以延续的根源。
H. 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指得是哪三从哪四得
三从四德”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年从子。从是被负责、负担的意思。“四德”是我们古代女子的人格培养目标,为“德、言、容、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