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学概论 什么是历史主义原则
历史主义原则:历史主义是运用历史方法研究人类历史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❷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信史原则
中国古代对历史记录非常重视,的确保留了大量的文字技术甚至是当事人的言、行,甚至是当事人的着作、书信等,其现实原则指导了大量宝贵的史料记录,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知识是为统治者提供经验教训,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❸ 唯物史观给史学研究提供的哪些基本原则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总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认为" 社会本身
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人"之外
它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现实运
❹ 能说说什么是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概念,范畴和观点,原则,原理吗
1.辩证法+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1+2=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这就为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然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历史,那么人类社会的历史也首先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既然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就起着决定作用。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人民群众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并且通过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以及精神领域等方面的活动,来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而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活动, 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 的方向和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 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但要记住: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成功的伟大人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知识。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中的偶然。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将会再多摸索几十年。毛主席是人民的一盏明灯,他的出现给人民指明了道路,但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一个没有人民群众基础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历史伟人的,不会成为英雄。英雄的成败个人的才能重要,但是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他是不会成功的。理解了这一点,你也该知道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了。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加速了历史的进程,并不等于他可以一个人成功!
❺ 中国历史研究应当坚持什么原则
历史研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这就决定了辨别史料的价值与真伪是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政治学家一般都承认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承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历史研究法曾经是政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政治制度的着作都是由历史学家撰写的。在西方,采用历史研究法有影响的学者,有法国的孟德斯鸠、德国的沙维格尼、英国的S.H.梅因。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❻ 兰克认为研究历史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兰克认为研究历史应有的态度是:研究历史必须基于客观地搜集研读档案资料之后,如实地呈现历史的原貌,他的这种史学主张,被称作“兰克史学”。
史学思想:
1),兰克史学的核心是客观主义—“据事直书”。他认为,历史学家必须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决不可出于政治或宗教等原因带有偏见。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是弄清历史事实,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实地用文字再现出来。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心存实用的目的,只应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非。
2),兰克史学历史研究方法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唯一途径就是穷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并加以科学的考证:要考察那些“目击者”是如何记载事实的,要让史料本身说话。
3),兰克所创立的史观后来被称为历史主义,其核心是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即历史的特殊性。
4),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活动。历史学家只能以此为依据进行专题研究,再现他们的活动,但不能作理论上的概括。他认为历史研究的是个别的、具体的、独特的事件。至于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不是历史学而是哲学的任务。因此,历史不过是一幕幕不相连续的伟人的活动,里面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
5),兰克生平笃信宗教,他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在全部的历史进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是到处显现的。历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证明是上帝的意志,每一个关键性的时刻都证明上帝在主宰一切。”
❼ 中国古代编写史书有哪些原则
“良史”的标准:
答:①不虚美,不隐恶。不诡辩,不抑抗。写史的人要“直书”而不能“曲笔”,不能凭借史官的好恶来评价他人和写史。更不能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来左右自己的写作,史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惩恶劝善,秋季良好的社会风尚,必须以直书为贵,使乱臣贼子有所畏惧。敢于真实的记载历史。
②辞多劝诫,有益于风化;而不是单纯的记录史实。
③史料要真实,要维护历史记载的真实性。要认真的分析史料的真实性,不能拿过来就用。我认为不能都用文士来修史,因为文人更加的重视辞藻,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连篇累牍、雅好丽辞、文辞繁冗的现象,而不是文辞质简,微言大义。
④文词简约,不冗杂;详略得当;论述有理有据,史实与史论要结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⑤刘知几“良史”要有史才、史学、史识;写史的人不仅要有才能和学问,更要有统领才和学的史实。章学诚认为“良史”还要有史德,使史学家在修史的时候不使气、不恣情,凭主观认识超越历史的客观真实,造成对历史的歪曲。
❽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信史原则及其历史局限性
我国信史是官休历史,这种历史是一种成王败寇的历史史观,对于当时的对抗着基本上是诋毁难以客观。
在深刻的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从客观的历史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以及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得以存在的理由。
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要把具体的历史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要重视基本的历史联系,既要把问题放到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中考察,其前因后果,也要注意其与就周围事物的联系。
特别是与一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联系,同时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这一切又一定要建基于对历史发展总体趋势的辩证的,宏观的把握之上。
(8)历史史学原则是什么扩展阅读:
由于人的主体意识结构诸因素的影响,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所做评价有可能出现差异,封建史家可能视某些帝王为绝代明君,但人民大众却有可能视其为剥削者、压榨者的总头目、总代表。
在不涉及政治态度、阶级观点等等,都从科学、客观的立场出发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不同的历史评价,如有人认为明中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如同西方文艺复兴以及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伴生物;有人则坚决反对“启蒙说”。
再如有人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有人则不认为是,即持前说者中亦有分歧意见。但这并不是说历史评价就没有较为一致的标准和原则,但这种较为一致的准则一般比较概括和抽象。
比如刘知几评价史学家及史学作品的准则是史才、史识、史德三者的统一,这一点我们至今仍可接受。不过史德究竟何指、史识究竟何谓,在不同的时代是有差别的。
❾ 历史原则是什么
我历史原则应该是指正视历史吧: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目前众说纷纭.我试着提出五项原则.供大家一哂.何谓历史人物?我想.简单地理解.已经故去的过往的人物就是历史人物.这里包括两点.一是肉体上已经不在人世了,二是时间上已经是过去时了.当然.过去的时间有长有短.涉及的人物有大有小.这就有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当代的各色人等.都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人物.
怎样评价他们.应该有五项原则:
第一.阶级原则.简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是现在.也应该运用这个有效的原则. 当前.不是运用不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阶级社会中.我们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方.讴歌他们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英雄行为.但是.这种讴歌.不应该是教条的.僵化的.而应该是辩正的.唯物的.不能无原则地美化.无限制地拔高.如对农民起义的研究就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美化或拔高农民起义.在太平天国起义的研究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太平天国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但是.对它的研究存在过分美化的倾向.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现在.就应该恢复太平天国的本来面目.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简化为农民起义斗争史或儒法斗争史.就是阶级分析原则的教条僵化运用的极端典型.
第二.历史原则.这是一个不可或缺而又经常被乱用的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这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他们很多现代色彩.农民起义领袖.则被美化为[高.大.全"式的无甚瑕疵的英雄.现在.银幕上的帝王.则被过度美化了.另一种是把历史人物妖魔化.文革中间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律视为历史垃圾.统统加以摈弃.这两种倾向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大节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往往不是圣人.伟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因此.伟人也必然有失误.也必然有错误.这些.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总之.我们历史学者看待历史人物.应该看他们的大节.看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如秦始皇.我们看他.主要是看他对统一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是.他的焚书坑儒.无论如何是不能肯定的.我们既不能因为他大搞焚书坑儒.而否定他的历史贡献,也不能因为他的历史贡献.而美化焚书坑儒. 此外.我提出一个个人见解.就是对历史伟人不能进行道德评判.亦即道德评判不能改变伟人的历史地位.在常人看来的十分重要的如男女生活作风问题.或者真诚虚伪问题.对于历史伟人来说.都不成其为问题.因为有很多问题.不能证实.即或证实.我看也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小节.历史学者评价历史人物.是看他的大节.而不是小节.搜索细节.小节.那是小说家的事.
第四.双赢原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在她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在现在疆域的版图内.曾经多次出现过国中有国的历史现象.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辽金史专家张博泉教授说:[国中有国.族中有族.这是历史上常见的."他在分析金与宋之间的关系时说:应当承认在中国境内的各兄弟民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真族是中国民族的一个成员.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权.而且构成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朝代.这是分析金.宋战和史所必须肯定的一个前提.这就是说.不能用中国民族的主体汉族来代替整个中国民族这个概念.
第五.两点原则.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两点论.不能一点论.如评价曾国藩.就存在这个问题.曾国藩曾经严酷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此.他数十年来一直被定为刽子手.卖国贼.卫道士等.成了历史上反面的典型.但是自90年代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公诸于世.使世人受到很大的震动.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是1917年毛泽东24岁时在一封信里写的. 马东玉教授说:[毛泽东是对曾国藩评价极高者.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这虽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的事情.但曾国藩对他诸多方面的影响却是深刻而长久的.这是个很大的题目.这里不过是举例而已."他又说:[本世纪中期到80年代.大陆是全盘否定曾国藩的.原因是他镇压起义.他捍卫封建传统.而当时是全盘否定封建意识形态的.如今政治思想解放.人们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学问上肯定曾国藩.并形成热潮.这充分说明.曾国藩是一个影响历史的人物."我们过去评价曾国藩是一点论.只看到他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而全盘否定他.现在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来评价他.就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应该丢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