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禹主要功绩是什么
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治水事业。
其他的功绩如下
一、治理洪水,安定天下
二、征伐三苗,统一华夏
三、建立夏朝(结束禅让制),创建国家(奴隶制国家)
四、制订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这些是对的,但是统一度量衡的是秦始皇,并非禹
PS:禹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② "禹”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功绩
贡献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伟人。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参《论语•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端口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威严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③ 大禹有什么功绩为何他能够位列三皇五帝之一
五帝时代的传承人、夏王朝的奠基者-大禹
· 铸造九鼎-诠释王权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④ 禹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圣贤帝王,他最卓着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我国国土为九州。禹去世后被安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后来遗存了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要去禹陵祭祀他。
⑤ 大禹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治理黄河。
政权建设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伟人。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 大禹
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参《论语·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端口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教化
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 “大禹治水”玉山
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也没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的处罚。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欣然领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传说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涂山女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 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大禹与河图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 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关于“水”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⑥ 大禹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贡献
过去,很多人一向认为大禹只是一个神话人物,然而,诚如杨宽先生在《中国上古史论· 序言》里所提出的:“吾人证夏以上古史传说之出于神话,非谓古帝王尽为神而非人也。盖古史传说固有多出于神话,而神话之来源有纯出幻想者,亦有真实历史之背景者。”我们要了解大禹,首先要探索大禹的“真实历史之背景”。在这方面,作家骆宾基的学术专着《金文新考》(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书法家工笔楷书,影印200册),通过对古金文的考证整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氏族之称,在古金文中都有音标谱系可查”。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各个上古青铜彝器铭文之间的连系规律”。证明“尧、舜、禹”既不是神话中的人物,也不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见之于四千年前古金文记载的历史人物”。
对大禹的看法,历来颇多分岐,众说纷纭,而骆宾基则一反旧习闻与旧观念,以古金文为实证,认为大禹是个真实的存在。因此绍兴的大禹陵为其葬地也是可以足信的。
一、禹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作为上古人物的大禹,他与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终究是个什么关系呢?据考,炎帝主父足牛氏,生母是有(虫乔)氏;黄帝生父是熊氏,生母是有(虫乔)氏;故《绎史》卷五引《新书》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据原始社会时婚配制度,也就是说有(虫乔)氏这个氏族的女子可以与牛氏和熊氏两个氏族的男子通婚。这种既按父系方面计算世系,又按母系方面计算世系的现象,正说明炎黄时代是母权制衰亡,父权制确立的转化阶段。
炎帝氏族从母氏族中分离出来后,在陕西的渭水流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黄帝氏族从母氏族分离出来后,有一部分从渭水流域迁到黄河两岸的中原地区,逐渐强大起来,在扩展中发展成为黄帝部落,其活动的范围较大,表规出其势力的强盛。
后来,由于种种无法查清的原因,炎帝部落的一部分离开了渭水流域向东迁徒到中原地区。在黄河南岸发展起来,并与早已游徒到中原的黄帝部结成了部落联盟。可是,不久两者发生了矛盾。据《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大约是为争夺落联盟首领的权位。然而,”诸侯成归轩辕“,最后却被黄带夺过去了。《吕氏春秋·荡兵篇》载:“兵所自来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即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部落的矛盾水火之不相容,终于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最后,炎帝一败涂地,黄帝部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五十二战天下咸服”(《史记·五帝本纪》),从而巩固了自己在部落联盟中的地位。
以黄帝为首的炎黄部落联盟与夏民族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国语·鲁语上》说:“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据〈礼记·祭义〉:“不王不禘,王者帝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可见“禘”是一种专祭礼始祖而特设的祀典,夏后氏禘祭黄帝,足见黄帝部落与夏民族有着悠久深远的族源关系(血缘关系)。夏民族应该是炎黄部落联盟中黄帝部落的后裔。
由此可考大禹世系。《大戴礼记·帝系》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也”。古本《竹书纪年》亦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根据古代 “神不歆非类,民不祭非族”,“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的祭祀原则,把大禹的世系说得更为详细:“禹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也”。
当然,在原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殖,时间的推移,逐步分化出新的氏族和部落。《史记·五帝本纪》即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这些所谓新的族姓实际上应是从黄帝部落中分化出来的一些新氏族,夏后氏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说:“象这样的姓氏变更并不打乱该氏族所依据的亲属关系”。骆宾基在《关于〈金文新考〉的报告》中亦说,由于氏族之变化,有“在命氏彝器所刊载的氏族文字上相互连系的规律可循。不会是各自孤立的、静止的(氏族不变)”。所以,夏氏族虽然其姓氏、名称与黄帝部落不同,但人们历来确认大禹是黄帝的后裔。因而大禹也是我们最早的先祖之一。
二、大禹是史前时代的抗灾英雄
既然大禹亦为我们民族的祖先,那么他所处的究竟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环境呢?
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炎黄集团中的一支——夏部族活动在黄河中游的黄土地带。这就是中国史前的尧、舜、禹时代。这时中国原始社会开始崩溃,即氏族公社制度瓦解,阶级出现,国家和民族处在孕育之中。
当时的严峻局势是部落联盟正处在质变中的量变阶段。本来,早期部落联盟的成员之间是完全平等的,联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御敌对部落的侵袭和掠夺。但是,到了尧、舜、禹时代却发生了新的变化,联盟成员之间的平等已被联盟首领的权威所代替,最突出的事实是尧、舜在部落联盟中的首领地位,并不是真正由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也不历史上文人学士赞不绝口的“禅让制”(那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是他们凭借武力争夺来的。例如尧,据《淮南子·本纪训》载:“尧乃使羿诛凿齿于寿华之野,杀九婴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与射十日而下杀猰?,断?于洞庭,擒封稀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个记载告诉我们,尧的部落首领的位子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再如舜,向来盛传因舜贤,故 尧让位于舜,其实当舜作尧的助手时,尧就不放心,“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记·五帝本纪》),而舜一旦羽翼丰满便凭借武力取代了尧的首领地位,《韩非子·说疑》称:“舜?恳ⅰ保�疟尽吨褚浼湍辍吩疲骸八辞粢⒂谄窖簦�≈�畚弧薄5�牵�”艿笔绷�顺稍敝�涞钠降纫驯涣�耸琢斓娜ㄍ��妫��柯淞�私�⒌囊槭轮贫然辜绦�嬖凇R虼耍�杂谟泄卣�霾柯淞�说闹卮笫虑椋��耸琢煊敫鞑柯涫琢旎挂��斜匾�男�獭H纭兑⒌洹泛汀妒芳恰の宓郾炯汀范技窃氐囊⒅鞒忠淮我槭禄嵋榈氖悼觥U庖淮我槭禄嵋樘致壑嗡�娜搜‖侍猓�得饕⑹庇泄�淮未蠛樗��蚌缰尉拍辍保�坝砭油馐��辍保�秸吆霞疲�辽儆?2年之久。到舜时洪水依然泛滥,舜就任命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禹鉴于他父亲的失败,就把“堙障”的方法改为“疏导”,结果成功了。洪水平息,解救万民的痛苦,得到人民的爱戴。舜把帝位“禅让”给禹。(《史记·夏本纪》载:禹辞避舜元子商均于阳城。避商均,是在禹未即位时,后来,经过治水的考验,禹才被推为首领。这说明部落联盟首领职位不凭武力夺得而靠取情于民,禹是一个突出的例外。
禹受命于中国史前时代的危难之际,并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力挽狂澜,解民于水火,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抗灾救世的英雄。
上古时代有过一度可怕的洪水为灾,这大约是真实的。据甲骨文,“昔”字的字形,是画一个太阳,下面或上面画作水波汹涌的光景,意思是说:从前曾经有过可怕的洪水泛滥的日子。又据载,世界上多数民族,也都有过关于洪水的传说。可知古代或因自然发主变化,洪水泛滥遍及于全球。人类一直到今天,还保存着洪水为灾的惨痛记忆。但洪水泛滥的年代在什么时候,却还不能确切推定,中国历史上说是发生在四千几百年前的尧舜禹时代。
近年来,学术界借重于古史研究的成果,已有资料表明,曾使我们祖先遭到灭顶之灾的洪水,是自第四纪更新世末期以来发生过的三次海侵。其中第三次海侵发生在距今1万年前,海面升到-40米左右。至距今8千年前,海面已达-5米。到了距今约7一6.5千年前,海面就达到最高海平面。三次海侵都是全球性的。
从时间上计算起来,第三次海侵海退,与中图历史上所称的尧舜禹时代相去并不太远,两者似乎是吻合的。一次海侵海退,往往持续千年万年。“汤汤洪水滔天”,不仅对东南沿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来中国东南沿海平原与大陆架连成一片,成为宽谷盆地与浅丘相间的广阔原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然而,由于海侵,中国东南海岸线大约后退的600公里,到第三次海侵的时候,原野上自然条件不断恶化。当海侵到达顶峰时,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成为一片联结的浅海,其西缘正是天目山今钱塘江中游诸山。因为考古证明,这一带地方的许多新石器文化遗址如湖洲钱山漾、杭州水田坂、嘉兴马家浜、吴江梅埝、吴县草鞋山等,都有受水灾之后留下的于泥痕迹。而大规模的海侵,对内河的影响,也不能说一点没有。据记载,黄河自古至今,溃决泛滥1590多次,其中较大的改道就有26次。在第一次改道前,黄河叫“禹河”。它是我国最古老、最着名的河流,其危害之大,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有人粗略统计,从天山脚下、东北冰缘地带到海南岛;从青藏、云贵高原到川康等广大地区,竟有28个民族流传远古洪冰为害的神话。这可探知远古洪水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凡世界文明古国的史前史和文化史,大多都从洪水写起,也说明了这一点。
治理洪水,这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大禹肩负起抗击人类毁灭性的灾害的重任,面临着艰巨而复杂的使命。大禹治水有功,终于成为现实中战胜洪水的一个英雄。他的功业直接,、间接影响当时周围各部落,也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大禹是中华基业的开创者
在形成夏民族和建立夏王朝的划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夏后氏部落酋长大禹的治水活动起了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洪水横流的灾祸,不能不感到恐惧。因此,人们盼望能战胜洪水的英雄。大禹正是这样的人物。他肩负起我国上古治理洪水,发展农田灌溉事业的重任,最后完成伟业,奠定了华夏的基础,谱写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壮丽乐章。
面对铺天盖地的大洪水,先是尧命鲧去治理,可是治了九年,丝毫也没有成绩。据《书·洪范》记截鲧治不了洪水的原因,主要是他用错了方法。他用的方法是“堙”和“障”,也就是拿泥土来堵塞洪水,结果不但堵塞不了,洪水反而愈涨愈高。到了舜时,洪水继续泛滥,舜就推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洪水。禹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把“堙障”的方法改为“疏导”,结果成功了,洪水平息,解救了万民的痛苦。
这里鲧的失败和禹的成功,可以理解为主要是受生产水平所制约。鲧时,人们还不能采用先进技术,开山凿石,疏通河道,在生产特点上也还不是急于解决兴修水利、灌溉、发展农牧业的问题。这是时代的局限,而不是他个人的过失。为此,至今许多地方还留有怀念他的“鲧堤”、“鲧庙”,可见他仍受后人的尊敬。到了禹时,出现了青铜工具,使生产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越绝书》卷11所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海”。故《史记·封禅书》云:“禹以九牧之金铸九鼎”。《墨子·耕柱》亦云“启(禹之子)派蜚廉铸鼎于昆吾”。昆吾在今河南濮阳西南,是古代非常有名的一个产铜中心。青铜工具促使了“以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的形成。
大禹治水的思想方法。也不是一个无关科学的小问题。他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对传统的突破和革新。如历来传他为兼用“堙”与“导”的两手。而近人研究,对此又有新的说法。着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在《绍兴农业发展史略》序中认为,禹在南方治水,只能用“疏导”之法,因为海侵海退之后,平原成为一片沼泽,必须疏导河流,才能排干沼泽,从事耕作。至于兼用“堙塞”,则是故事在北方流传(黄河流域治水总是用“堙塞”),有时就顾不上南北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了,反正治水总有成功和失败,因此根据编织故事的需要而随时变更“堙”“导”之法或兼有两手之说
⑦ 请你简述大禹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帝王室历史沿革发展。 司马迁: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⑧ 除治理水患外,禹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禹的历史功绩有建立夏朝。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 ,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⑨ 大禹的成就有哪些
禹王又称“大禹”、“夏禹”、“戎禹”,是黄帝的第四代子孙。
他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是上古治水英雄。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一章。
⑩ 大禹有什么功绩
大禹的功绩:一是,大禹治理了长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二是,夏朝的实际创造者,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着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