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弈射日”是一个什么故事
后羿射日是一个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因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用箭射下九个太阳的一段神话故事。
2. 是后羿射日还是大弈射日
大羿射日,大羿后来建国是君王,现在把大羿说成后羿,夏朝的后羿跟大羿根本不是一档次的,大羿在前
3. 夏朝历史里面所提到的后羿和大羿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非得说他们两个有关系的话那就只能说他们两个生活在同一个部落,而生活在前面的大翌则就是后羿的老祖宗了,其实后羿和大翌这两个人在民间神话体系当中已经被完全搞混了,而且在民间当中流传的一直都是后羿射日但是真正的叫法应该是大翌射日。
三、分不清楚的纯狐和嫦娥
说了后羿和大翌自然要说一下嫦娥,嫦娥现在也和一个人物纯狐纠缠不清,甚至在现在有不少的同人作品都把纯狐和嫦娥当作一个人来看,更有甚者会把嫦娥当成纯狐的前世,不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她们两个也并没有什么联系,有联系也纯属神话记载的脑补。
4. 王者荣耀里的弈星原型是谁
“弈星”原型人物所谓何人?
历史上擅长围棋的人物其实有很多
古有范西屏、施定庵等人,近代有吴清源
而根据官方给出的“弈星”背景故事里
有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弈星”曾与扶桑国有过对决
扶桑国为何地?
根据资料显示扶桑多指现今的日本
因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在历史上
中日围棋对决并不多见
但有史料记载
唐朝时期出现过中日围棋对决
而官方英雄故事里
提及了“弈星”曾经去过长安(唐朝都城)
所以可以基本断定其所处唐朝时期
并且在官网描述“弈星”这个角色时
“不被看好的少年”直接说明了该人物的地位并不显赫
所以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天才围棋少年
综合以上线索
唐朝棋手、扶桑对决、不被看好
弈星的历史原型
很有可能就是晚唐第一围棋手
顾师言
苏鹗的《杜阳杂编》就有记载
唐宣宗大中二年三月
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
皇帝便让待诏顾师言与之对弈
下到最后
顾师言使出了镇神头的绝招才化险为夷
这个“镇神头”的招法
就是当对方投三六攻四四的时候
己方用五六来镇之
5. 奕星历史上的原型是谁
奕星的历史原型是:
王积薪。
王积薪是唐玄宗时的棋手。据记载,王积薪曾在丞相张说家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和一行和尚下过棋。王积薪常在宫中陪唐玄宗下棋。王积薪性情豁达,不拘小节。在棋艺上则刻意求精,勤勉好业。
(5)历史人物弈什么扩展阅读:
王积薪在当时所以名震天下,不仅是因为他棋艺高超,而且由于他提出了一套围棋理论,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围棋《十诀》。这《十诀》为:
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其中,不得贪胜也是奕星的台词之一,而且奕星的棋技也非常厉害。
王积薪的棋艺功效完成,自认为天下没有跟他匹敌的人。他要到京师游历,在一所旅店住宿。灯烛已经熄灭,隔墙听见店主老妇人呼唤儿媳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排遣,可以下一局棋吗?”儿媳说:“好。”老妇人说:“在第几道上布下棋子。”
儿媳说:“在第几道上布下棋子。”(他们这样)各自说了几十次,老妇人说:“你失败了。”儿媳说:“这一局我认输。”王积薪暗暗地记住了(她们摆布棋子的位置和顺序),第二天他恢复两人对弈中的形势发展的过程,(每一步棋的)用意都是他赶不上的。
6. 弈忻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关于他有哪些故事与评说
他热心于洋务与洋人多有协作而因此获得“【鬼子六】”的绰号,他始终是向着自强和复兴的方向努力的。
===================
【咸丰奕忻的皇位相争之谜 】
道光帝是十六周岁那年被皇父秘密确定为皇位继承人的。但他自己做了二十二年皇帝,年届六十,仍未确定继位人。道光帝迟迟没有确定皇太子,有三个重要原因。首先,他深知当皇帝是天下第一份苦差事,尤其想当个好皇帝更不容易,祖宗打下的江山绝不能随便交给哪位皇子。他是在大清帝国急剧衰败之时坐上龙椅的。执政以来,勤政图治,事必躬亲,力倡节俭,甚至穿破裤临朝,想乾出一番辉煌业绩,但诸如吏治、河工、禁烟、漕运、盐政等方面均无明显起色,到头来反落下遗恨无穷的内懮外患。尤其是鸦片战争,使他暴得名声,就知名度而言,超过大清国有史以来任何一位皇帝。然而,鸦片战争给他带来的不是什么好名声,这场战争使他蒙受永远洗刷不掉的耻辱。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头三个皇子先后夭折,使他精神备受打击,希望一再落空,而其他儿子都是在二十四虚岁的长子死后才出生的。
再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光帝老气横秋的目光在自己晚年生育的几个娃娃皇子身上来回逡巡,他尚拿不准谁更适合于继承皇位。就在道光帝痛失长子奕纬以后两个月,皇四子呱呱坠地,没过多少天,皇五子又来到人间,第二年皇六子降生,接着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相继出生。五十虚龄之后竟得六个儿子,这使道光帝得到很大慰藉,他可以在皇子中间好好选拔一番,看谁更有资格做皇太子,来日君临金銮殿,统治大清江山。经过日复一日的用心审察,他将青睐的目光落在皇四子和皇六子身上。这两个皇子哪个更适合接班呢?道光帝左思右想,盘算来盘算去,就是拿不定主意。
皇四子与皇六子相比,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
皇四子的优势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是皇后之子,皇六子则不是。其次,老四比老六早出生一年零五个月,身为兄长。处在封建宗法和礼教的汪洋大海里,即便皇室,也不能不对嫡庶、兄弟之别视而不见,绝对超然。皇四子也有明显劣势:其一,他是一个瘸子。为尊者讳,官家正史对这一有损皇帝光辉形象的生理缺陷不予涉及。据私家笔记,有一年,他到南苑打猎,从马上重重摔下来,伤及骨头。
上驷院正骨御医用尽一切手段,妙手无法回春,奕?从此落下后遗症,走路不能如常。在相信天命的时代,瘸子似乎不合真命天子之相。其二,生母孝全皇后病逝,奕?才八周岁多一点,道光帝将他交给皇六子的生母静贵妃抚养。这一事件,不仅意味着奕?由其生母地位带来的微妙优势的丧失,而且意味着道光帝对静贵妃的信任和宠爱,命运的天平开始向皇六子倾斜。
皇六子的优势在于:一是天资聪颖,很讨人喜欢,道光帝非常宠爱他。一位叫芮尼的洋人记述了奕的形象:‘恭亲王表情很和善,是个典型的鞑靼人。他的右颊上长了两个伤疤,显得有点脏,可能是两个小疡肿伤疤。’但不管怎么说,皇六子生理上只有一点小缺陷——脸上长了两个小伤疤,要比瘸子皇兄的形象强多了。
二是皇六子工于骑射,皇四子奕?则稍逊一筹。每次行围打猎,老六都有很多猎物。骑射水平如何,对在马背上得天下的满洲民族来说,尤为看重。三是生母博尔济锦氏健在,而且深受道光帝宠爱。特别是在奕?生母孝全皇后去世后,她在后宫的地位上升至第一,统摄六宫之事,道光帝把皇四子也交她养育。生母在皇父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对奕?是一笔重要的政治资本。确定皇太子之事,历朝历代本来不乏爱屋及乌的先例,何况皇六子很能乾,很讨皇父喜欢。不过,老六还有别的劣势,除了庶出、为弟之外,在玩弄权谋方面,也远不是其兄奕?的对手。在角逐皇冠的道路上,权谋心计恰恰是绝对少不得的。
江山社稷交给哪个皇子好呢,老四抑或老六?道光帝心中的天平左右摇摆。就在这左右摇摆之中,道光帝日复一日走向衰老。他眯着那双昏花的老眼,在他的几个年轻的儿子中间游离不定。
皇子师傅出谋划策皇四子奕?即帝位
皇子虚六岁进上书房读书。按照清廷这一规定,皇四子奕?与皇六子相继读书就学,步上十分严格、正规的学习生涯。两个尚挂鼻涕的学童,读书时间在师傅威严的目光下一道苦苦用功,课馀时光一起娱乐玩耍,童真无邪,全无你争我斗的心思。
对皇四子奕?影响最大的是师傅杜受田。杜受田对皇四子夺得皇帝宝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所传授的知识学说,‘悉本唐虞三代圣圣相传之旨’,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摒弃一切可能扰乱正统观念的旁门左道。他教授的帝王之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启迪心智,使皇四子大受其益。
道光帝为皇六子选定的师傅是卓秉恬。此人德才兼优,有丈夫豪气,不耍弄政治手腕。
上书房是较量智谋的角斗场。在皇子们童真稚嫩的读书声中,看上去师傅们不露声色,实际上却在暗中较劲,试图将自己的学生辅导成未来的天子。但他们深知结局的残酷:无论如何,天子只能有一个!
应该立皇四子奕?为皇太子,还是立皇六子为皇太子?道光帝一直决断不下,他在赐奕?锐捷宝刀的同时,又将白虹宝刀赐予奕诉.这两个儿子各有可爱之处。自己万年以后,该将皇冠交给谁呢?他自问过千百遍,却总也决断不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春天,道光帝旻宁无奈地批准西方列强强加的一系列屈辱条约之后,带着毁损祖宗基业的愧疚心情踏上祭祖之路。祭祖,对道光帝来说是孝举,更是心灵的自慰,这使他得以一时卸去败家之子的内心重负,抛开国事衰败的重重懮虑。三月十五(4月10日),他似乎一身轻松,在一行车马的簇拥下,顺道来到皇家猎场南苑。他要跃马挽弓,好好过一番骑射之瘾了。
南苑,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角斗场。较量的一方是皇四子奕?和他的师傅杜受田,另一方是皇六子和他的师傅卓秉恬。
野史笔记《清人逸事》对此作了生动记载:身为皇四子奕?之师的杜受田,早有拥戴奕?成就帝业之心,他十分注意窥探揣摩道光帝的思想。这天,道光帝命各位皇子校猎南苑。按照规矩,正在读书的皇子要奉命外出,临走时必须向师傅请假,以体现尊师之道。皇四子走到上书房请假,见只有师傅杜受田独坐斋中。皇四子照例向师傅施了一长揖。杜受田问:‘你要去哪里?’皇四子道:‘我奉命准备赴南苑校猎。’杜受田示意皇四子近前,对他耳语道:‘阿哥到围场之中,只管别人跃马射猎就是了,千万不要出一枪发一箭。不仅你自己如此,并且一定要指挥你的随从也不要捕杀任何一只生物。围猎结束皇上如果问及此事,你应当这样回答:时下是春天,正值鸟兽怀春生育之际,不忍心猎杀它们以乾天和;而且,我亦不想用马弓一日之长与各位弟弟争你高我低。阿哥如此回答皇上,必定能够符合皇上心意。这是关系你一生成败的关键,一定要切记在心,不可疏忽忘记。’皇四子奕?果然按师傅所嘱行事。南苑校猎之日,在众皇子中数皇六子所猎禽兽最多,他因此顾盼左右、沾沾自喜。见皇兄奕?默坐一边,随从都垂手侍立,一无所获,老六颇为奇怪,追问其中缘故。皇兄奕?答道:没什么,只不过今天身体不舒服,不敢纵马逐猎罢了。夜幕降临,诸皇子回去向父皇复命,只有皇四子一无所献。皇上便询问皇四子为何这样,奕?按照师傅杜受田所教一套言辞作了回答。道光帝听了不禁大喜道:‘其所思所为,真乃符合仁君的标准啊!’于是,在继位人问题上一直左右摇摆的天平,终于倒向皇四子奕?一边。
这个故事可信度很高,因为其同时见于正史、野史记载。
还有一则经典的权力角逐故事,道光帝晚年体衰多病,有一天,召皇四子与皇六子策问时政,以最终决定谁为大清国皇位继承人。两位皇子大概都已懂得讨好父皇的重要,觐见之前分别问计于自己的师傅。卓秉恬教皇六子说,皇上如询问什么,你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受田则对皇四子道:‘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皇四子觐见皇父时依计行事。父皇刚说出‘我已老迈,恐不久于人世’老四就开始号啕大哭,道光惊异地问他为什么,老四就把师傅教的话照说了一遍。道光帝听罢果然龙心大悦。觉得这个孩子虽然能力差些,但算得个仁孝的孩子。这样摇摆不定的继位人问题,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终于作出最后决断。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四的生母,原为贵妃,在她刚被升为皇后的不久后就突然暴亡了。死因不详。这也成为清史上一个谜团。目前最有力一种说法是她因为蓄谋毒害老六,独揽储位事发被太后赐死。
就这样,角逐大清国最高统治权力之计,在两位师傅短促过招之后成为定局。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2月25日)清晨,慎德堂御榻上的道光帝奄奄一息,生命垂危。道光帝在继位人的哀哭声中,终于闭上了昏花无神的老眼。从此,奕?步上独把朝纲的政治生涯。
正月二十六(3月9日),举行新皇帝登基大典。年逾十八周岁的奕?登临紫禁城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王公百官朝贺如仪。奕?颁布诏书,改年号为咸丰元年。
这个绝对是道光的一个错招昏招!
首先,老四身体太差,不说是个瘸子了,就说他少时因为出天花,没长好,脸上落了一脸麻子。
因为当年老四的生母是和老五的生母几乎同时怀孕的,为了争一个长子的名额,吃了催胎药的,所以他比老五早出生一个多月,(老五后来被过继给道光的一个兄弟作儿子,从而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选之外)因而先天不足的老四从小就是身体虚弱加上智力较差。因此于登极十年后就死了,从而朝纲被慈禧把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其次。老四性格懦弱,以致于被慈禧挟制,据载咸丰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每日只顾沈缅女色,清代皇帝每日‘御门听政’的制度就是在他这一朝被他给终止了的,可见其昏溃。因为据说喝鹿血能补气养血,所以他专门命人建了鹿苑,每天都要喝鹿血,靠这个秘方的支橕他才得以维持身体,终日纵情声色。等到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老四吓得屁滚尿流,带着一大群后妃逃往热河(今天的承德避暑山庄)时,还不忘记带上他的鹿,说‘鹿血是朕的命根子,不能没有它’坚持一定要带上鹿,而当时时局危乱,都忙着逃命的关口了,谁还管得了鹿?结果老四在热河因为喝不到鹿血而身体一落千丈,很快一命呜呼了。
第三:老四能力差,这一点是公认的,不说治国方略,他在政治上也是一味沿袭前朝旧制,因循守旧。老六恰相反,他比老四有更多的改革精神,对政事有自己的主见。这点,也是令道光有点不放心老六的唯一原因,他看不清楚老六的这种改革精神对大清是好还是坏?只有选保守的老四比较放心一点。以致史家认为正是道光的这个昏招葬送了清王朝。
第四:老六体质太差,造成生育能力差,死时只有过两个儿子。次子早夭,这样造成继承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仅存的皇子,6岁孩童载淳(慈禧的儿子),他也因此成为清代唯一一个没有经过争夺而登上皇位的皇帝。继承人无法挑选。
这段历史,晚清的史书,有高阳的慈禧全传还有解释慈禧一生的慈禧大传还有别的书,分析的很对,总之,道光太可气,但有人分析道光的性格和奕?相似而与奕xin相差很远也是一个原因,还有他的母亲孝全皇后很受道光喜爱也是一个原因,最可气的就是那个杜受田,所以不让恭王做皇帝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清朝的悲剧。咸丰死的时候大事没处理好,他不相信恭王,但他也不相信肃顺,才给了母后的权力,其实他也不是给慈禧权力,那枚同道堂印是给小皇帝的,不是给慈禧的,御赏印是给慈安的,但慈禧是小皇帝的生母自然她就把持了。
清人笔记《祺祥故事》中又有如下几点(‘祺祥’就是咸丰给同治选定的年号)
1、又一日,上问安入,遇恭王自内而出,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瞑。上但曰:‘哦,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
此记康慈不得太后封号,死不瞑目。‘哦,哦!’是暂不置可否之词,恭王则以为文宗已经许诺。这可能是一种误会,所司以礼请,上不肯却奏,依而上尊号,遂愠王,令出军机,入上书房,而减杀太后丧仪,皆称遗诏减损之。自此远王同诸王矣!
‘所司’指礼部。尊封皇太后,应由礼部具奏,陈明一切仪典。恭王传旨,虽非文宗本意,但皇帝如摈拒礼部请尊封皇太后的奏章,则将闹成大笑话,所以不得不依奏。而恭王的‘传旨’,起于误会,终同挟制,文宗自然要懊恼。
《清史稿·文宗本纪》咸丰五年秋七月壬戌朔:‘尊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到七月庚午(初九),皇太后崩,十一天以后,恭王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略’的‘原因’,奉旨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所谓‘自此远王同诸王’的‘诸王’,指敦郡王奕淙、醇郡王奕澴、锺郡王奕诒、孚郡王奕渔等四人,这就是说,文宗从此看待奕?与其他异母弟并无区别,不复如‘亲昆弟’。而康慈的抚育之恩,也算在尊封太后一事中报答过了。
据《清史稿礼志》康慈太后崩,‘帝持服百日如制’。所谓‘减杀太后丧仪’,最主要的是谥法有异,《清史稿·后妃传》康慈崩后,‘上谥曰“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庙’。按:封后而不系帝谥,起于明宪宗生母孝肃太后,《明史·后妃传》‘孝肃周太后,英宗妃、宪宗生母也。……嘉靖十五年与纪邵二太后并移祀陵殿,题主曰皇后,不系帝祀,以别嫡庶,其后穆宗母孝恪、神宗母孝定、光宗母孝靖、熹宗母孝和、庄烈帝母孝纯,咸遵用其制。’但在清朝,上谥太后,并无此前例。文宗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方面表示,孝静太后抚育有恩,侍奉如生母,一方面亦表示嫡庶究竟有别。致憾之深,可以想见。
宣宗生前,三后九子,二、三两子幼殇;第一子死于道光十一年四月,两个月以后,皇四子奕?生,是为文宗。
文宗的母亲钮祜禄氏,由全嫔累进为全贵妃,十三年四月,继后佟佳氏崩,全贵妃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十四年十月,正位中宫。二十年正月初九崩,年三十三。宣宗亲自定谥为‘孝全’。
清宫词:‘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原注:‘孝全皇后为承恩公颐龄之女,幼时随宦至苏州,明慧绝时。曾仿世俗所谓七巧板者,斫木片若乾方,排成“六合同春”四字,以为宫中新年玩具。’因生长苏州之故,亦可想见其在‘明慧’以外,还有江南女儿的温柔,这与旗下格格的开朗爽健是大异其趣的,此所以独蒙帝眷。
孝全之崩,曾有异闻。清宫词:‘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旋正中宫,数年暴崩,事多隐秘。其时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严,宣宗亦不敢违命也,故特谥之曰:“全”。宣宗既痛孝全之逝,遂不立他妃嫔之子而立文宗,以其为孝全所出,且于诸子中年龄较长。’照这首诗看,孝全暴崩,似是新年宫中家宴,为人下毒所致。但‘温成贵宠伤盘水’一,兼用宋仁宗张妃怙宠及庆历八年近侍作乱纵火,曹后率宫人救火擒贼的故事,不知意何所指?词连孝和,尤不可解。史载:宋仁宗张妃颇与闻外事,曾为其伯父尧佐乞官,或者孝全亦有类似的举动,而宣宗继母孝和太后秉性严毅,有所责备,孝全因而羞惧服毒。宣宗哀矜,谥以‘全’字。这是我的猜想,究竟真相如何?诚所谓‘宫闱事秘,莫得闻矣!’
孝全崩后,宣宗未再立后。其时妃嫔中,名位最高的是静皇贵妃,幼殇的皇二子、皇三子,都是她所出,再生一子,就是皇六子奕?。孝全崩时,奕?即由静皇贵妃抚养,王闿运《祺祥故事》:‘恭忠王母,文宗慈母也。全太后以托康慈贵妃,贵妃舍其子而乳文宗,故与王如亲昆弟。’静皇贵妃在文宗即位后,被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所谓‘乳文宗’的‘乳’字,如作哺育解,不实,‘舍其子’更不实,静皇贵妃多少是偏爱亲子的。但文宗与奕?为皇子时如‘亲昆弟’则可信,因不独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龄相仿,同在书房,兼之皇五子奕淙出嗣为敦亲王后,不在宫中,皇七子奕澴还小,不足为侣,除此以外,宫中别无可以谈得来的弟兄,感情自然而然就亲密了。
奕?的才智,无疑地胜过奕?,宣宗亦最锺爱这个儿子。这从道光为其二人选择姻亲上就可看出,因为姻亲事关皇子的运势,所以历来都是很受人重视的一件事。给老六定的亲事,亲家的权势、名位各方面都比老四的亲家要高,明显看出道光对老六的偏爱和重视。但大位终归于奕?者,另有缘故。《清史稿·杜受田传》:‘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馀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乾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文宗的这段话,就是杜受田的传授。又清人笔记载:‘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借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如上所引,文宗得位,不无巧取之嫌,而恭王的内心不甚甘服,亦可想而知。兄弟各有心病,种下了猜嫌不和的根由。而以静皇贵妃的封号一事为导火线,积嫌到咸丰五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祺祥故事》中,有关此事的记载。
原来文宗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初封全嫔,逐步晋封,成为继后,至道光二十年,以三十三岁的盛年,忽然暴崩,传说是婆媳不和,皇后之死,出于自尽。其时文宗年方十岁,由皇六子恭王的生母静贵妃所抚养,晋为皇贵妃,却不曾象孝全皇后那样,正位中宫,据说亦因宣宗痛孝全死于非命,所以不再立后。
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崩逝,遗旨封皇六子为恭亲王。文宗即位,尊皇贵妃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皇贵太妃大为失望,因为她本来可望继位为皇后,只以宣宗对孝全皇后有那么一般隐痛,以致受屈。如今她不能正位的障碍已不存在,而文宗又该报答抚养之恩,尊之为皇太后,情理允当,而于礼亦无不合,而居然如此,岂不令人寒心。
据说文宗与比他小一岁的恭王,原有心病,不肯尊养母为太后,多少有些意气在内。这样到了咸丰五年,皇贵太妃身染沈?,一天,文宗去探病,迎面遇见恭王自内而出,便问病势如何?恭王跪奏,且泣且言,道是病已不救,看样子是要等有了封号,才会咽气。
已经贵为皇贵太妃,再有封号,当然是尊为皇太后。文宗一时还没有工夫考虑,只‘哦,哦’地应声,示意听到了。而恭王却起了误会,将未置可否的表示,错误为已经允许,他这时是‘首揆’,一回到军机处,便传旨预备尊封的礼节。
及至礼部具奏,文宗大为恼怒,不过他亦很理智,知道决不能拒绝,否则在病中的皇贵太妃,受此刺激,立刻就会断气。因而准奏,尊养母为‘康慈皇太后’,这是七月初一的事,隔了八天,康慈皇太后驾崩。
这下,文宗没有顾忌了。他自己虽仍照仪礼,持服百日,但礼部所奏康慈皇太后丧仪,则大加删减。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是不祔庙;二是不系宣宗谥。
不祔庙是神主不入太庙。太庙是极严肃的禁地,有无这位太后的神主,谁也看不到,但不系帝谥,则天下共知,这位太后不是‘正牌’。宣宗尊谥末一字为‘成’,所以皇太后应称‘成皇后’。康慈太后的尊谥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并无成字。这在明朝有此规矩,皇帝的生母为妃嫔,如果及身而见亲子即位,则母以子贵,自然被尊为皇太后,倘或死在亲子即位以前,则追尊为后,但不系帝谥,以别嫡庶。文宗的用意在此,却不肯担承薄情的名声,凡此减损丧仪,都托词是太后的遗命。
兄弟猜嫌的迹象,不止于此,十一天以后,文宗以‘办理皇太后丧议疏略’为由,命恭王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本来亲如一母所生,至此,文宗拿恭王跟所有的弟弟一样看待了。
及至辛酉政变成功,穆宗即位不久,为了报答恭王的功劳,孝静太后才得祔庙系帝谥,称为‘孝静成皇后’。
‘孝静的尊谥,那时加了一个“成”字以外,还改了一个字。’张之洞说:‘原来是“弼天辅圣”辅者辅助,有保母之意,有人跟恭王献议,要改为安抚的抚。这样一来,孝静的身分,就大不相同了!文宗亦确为孝静所抚养,不悖事实,这个字实在改得好!由此可见,议谥的学问大得很。皇位之争
孝全成皇后暴崩一事多有隐秘,还有奕?母亲早逝给大行皇帝留下太多的遗憾,选中奕?也是对孝全成皇后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话说道光生母早死,是被孝和太后抚养长大的。而其人得以在热河期间没有找到遗诏的情况下迅速即位和嘉庆的皇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孝和太后)。也正是这位皇后大义为重,下了一道懿旨力挺非自己所生的皇次子(道光)登上皇位,(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置的有四个皇子,其中皇三子、皇四子均为孝和太后亲生子)。所以道光非常感激孝敬这位太后。虽然这位嫡母只比道光皇帝大6岁,却极尽孝道。甚至于道光三十年太后去世,道光自己也在病中,却坚持住进苫帐中为其守孝,结果染上风寒,于太后逝后一个多月一命呜呼了。一味讲究‘仁’、‘孝’赔上了自己性命。)
而后孝全皇后被逼而死也和孝和太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孝全皇后刚被升为皇后不久,就突然暴死,据说是因为一件投毒案。老四和老六从小在一起玩耍,这天在皇后宫中一块吃饭,这本也是平常事,皇后吩咐人准备一桌子菜,老四正准备夹起一个鱼块时,孝全急忙喝止‘别动!那是给你六弟准备的!’此事因为蹊跷,被太后所知,就下令彻底调查,结果发现这个菜被下了砒霜,太后大怒,因为在清代,后宫不得参与朝政,皇后居然有这个图谋害死阿哥,谋夺储君之位,这就犯了宫中的大忌讳,这绝对是不能容忍的。皇后只有死。她马上叫道光下旨赐死皇后,道光不舍得,迟迟未下,太后就把皇后叫来当面给她一条白绫让她自行了断,皇后舍不得儿子,赖着不想死。想用‘拖’的办法,等此事过一阵子平静后再作打算。太后就使出了最狠的一招,她当机立断命人在宫中敲锣打鼓宣布皇后‘殡天’的消息,皇后没办法再拖下去,只好用白绫自尽。
无疑的,道光选错了接班人,也许他想找的正是能继承自己的保守国策的继承人,不放心老六的维新思想、不放心老六的活力四射。
7. 弈星是历史上的谁 王者荣耀弈星历史原型是谁
王者荣耀公孙离历史人物原型是谁
在历史上公孙离原形是公孙大娘
围棋作为一款源远流长的博弈棋类,历史悠久就不用多说了。历史上擅长围棋博弈的角色还是很多的,近代有棋圣吴清源,古代黄龙士、范西屏、施定庵,等各类角色
。看这个弈星这个名字,历史并没有姓奕很出名的棋手。其次我们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历史上并没有明确对应的角色。看的出,这是一个完全原创的角色。
8. 后弈是谁是曾经的皇帝吗
楼主所说的应该是后羿吧,而不是后弈。
当然不是,黄帝生活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后羿是夏朝的事!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夏启当上国王以后,有一个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启和有扈氏的部落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灭了,把俘虏来的人罚做牧奴。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样子,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着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发百中的。有一个神话,说古时候天空里本来有十个太阳,地面上热得像烤焦似的,给庄稼带来严重的灾害。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几下,把天空里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这样,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又说,古时候大河里有许多怪兽,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水灾,把禾苗淹没,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这些怪兽都射死了,人们的生活才恢复了正常。这些神话说明后羿的箭术很高明,是大家公认的。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音niǎn)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夺,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相逃到哪儿,寒浞就追到哪儿。后来,相终于被寒浞杀了。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孕,被寒浞逼得没法,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少康长大后,给姥姥家看牲口;后来听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那儿。
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练了一身本领。他在有虞氏那里招收人马,开始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来,又得到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帮助,反攻寒浞,终于把王位夺了回来。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少康灭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还没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们的弓箭很厉害。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音shù)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又向东发展了。
来源:《中华上下五千年》(曹余章 着)
另附: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为五帝之首。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郑一带定居。其部落首领“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有熊氏。
五千多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万。当初炎帝部落势力强大,最有威望。各部族听从他的号令,相安而居。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部落势衰。部落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货,虏杀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黄帝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戚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之三次交战,打败了炎帝,使其归顺于已。这时,东方九黎部族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作战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惊魂落魄,溃散四逃。蚩尤在东方扫平诸部落后,一路西上,侵占炎帝部族。炎帝与之交战,竟一败涂地,于是丢弃境域,率领部族奔往涿鹿,向黄帝求救。黄帝亲率部族,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shu、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凶猛无比,又惯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黄帝即命风后制作战车,采用战车合围战术冲杀。蚩尤大败逃至中冀,被黄帝大将应龙擒杀。
黄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对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炎黄部族逐渐融合为一。接着,黄帝又打败北方前来侵扰的荤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怀来东)召集“万国”首领,庆贺天下太平,并“邑于涿鹿之阿”,休整士卒,养息生民。后来,他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领部族复归故里,“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为安抚百姓,他曾巡行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今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规模。
黄帝定都有熊,致力于各部落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诸部落),建立起完备的部落联盟管理体制。
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农业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黄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发明创造。传说他命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从此中国有了年月日的计算,后人称之为“黄帝历”。命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之类),观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宿;命隶首作算数,制定度量衡之制,用来计量物之轻重、长短、多寡;命仓颉总结前人经验,制作象形文字;命宁封为陶正,制作釜、甑、碗、碟,进一步完备人们的饮食器物;命赤将为木正,共鼓、化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邑夷作大辂,挥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命伶伦定律吕,将竹管截成十二个长短不同的竹段,按照声音的高下清浊分为十二个音阶,制成各种乐器;命荣猨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命元妃嫘祖教民养蚕制丝,供作衣料;伯余制作衣裳和鞋子。黄帝作冕垂旒充纩,定玄衣黄裳,于是衮冕衣服之制兴。建筑宫室,以避寒暑。与岐伯、雷公探讨医药之学。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防治疾病。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宏大,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又名覆釜山,今河南灵宝阌乡镇南),葬于上郡桥山(今陕西黄陵西北)。相传有子25人,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因此,后人共尊黄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9. 在甲午战败后去日本谈判被日本浪人开枪击中左颊,不但不肯擦拭鲜血,反而笑着说“此
B 此血可以报国矣!
[历史] 李鸿章谈判遭枪击,一颗子弹换万两白银
2009-09-08 17:03:05 来源: 网易读书 跟贴 20 条 手机看新闻
李鸿章中的这一枪,子弹正好嵌在左眼下方一寸的位置。他不让取,希望留下这个让伊藤博文揪心的“罪证”,和日本人做“有理、有节的斗争”。
熟悉清国人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人指出,“虽然朝廷颁布了禁止李鸿章再穿黄马褂的命令,但并没有同时撤销任命他为帝国军队统帅的圣旨。虽然李只能穿他的普通官服,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做清军统帅。如此看来,黄马褂的回收只不过是个警戒,希望这位帝国司令警惕,在抗击日本军队时必须有上好的表现。如果成功了,他可以指望重获黄马褂的殊荣,这无疑将是对他丰功伟绩的最高奖赏;但如果失败了,等待着他的可能是割掉他的马尾辫子甚至砍掉脑袋。”
差一点掉脑袋的败将李鸿章来到日本马关的春帆楼和伊藤博文“媾和”谈判。1895年3月24日下午4时,第三轮谈判结束过后,满腹心事的李鸿章步出春帆楼,坐轿子返回驿馆。谁知,就在李鸿章乘坐的轿子快到驿馆时,人群中突然窜出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朝李鸿章脸上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黄马褂,倒在血泊之中。迷迷糊糊中,他还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的黄马褂血衣保存下来,要求不要洗掉血迹。然后一声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今天,在合肥大兴集李鸿章享堂的正殿内,有一个紫檀木制成的玻璃橱,玻璃橱中陈列着一件染满暗黑血迹的李鸿章黄马褂,应该就是马关的这件。
小山丰太郎用的可能是土枪吧,威力不够大。李鸿章中的这一枪,子弹正好嵌在左眼下方一寸的位置。子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并没有伤及眼睛。李鸿章不让取出来,俄国医生也坚持不取。一是老先生时年七十三,一动不如一静。二是老先生可能希望留下这个让伊藤博文揪心的“罪证”,和日本人做“有理、有节的斗争”。果然,一颗子弹换回一万万两白银,最后理亏的日本人要价从三万万两降到两万万两。这“一枪”甚至还引来了俄罗斯、法国、德国对日本掠夺辽东的联合干预。在他们的压力下,特别是俄罗斯有意无意地在远东作调兵姿态,吓得日本不得不接受中国三千万两白银的“补偿”,放弃了辽东。毕竟日本打败清国后,自己也累得只剩一口气了。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