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坑灰未冷是哪个历史事件

坑灰未冷是哪个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2-08-05 13:17:07

Ⅰ “坑灰味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跟着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秦朝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章碣的七绝《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山东指崤山以东。

Ⅱ 坑灰未冷山东乱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坑灰未冷,秦,焚书坑儒,山东乱,陈胜吴广起义,山东指崤山以东。所以这句话包含了“焚书坑儒”和“陈胜吴广起义”

Ⅲ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的山东指的是哪儿

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焚书坑
章碣 〔唐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译文
竹帛燃烧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化为空虚,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而起,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来并不读书!
诗的首句点出焚书坑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当年秦始皇下令搜集所有民间的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并进行销毁,诗人用“竹帛烟销”简练概括这一史实,而用“竹帛”这一文字的载体,来代指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则是故意夸大秦始皇的罪过与荒谬。紧接着,诗人用“帝业虚”三字来将秦始皇“焚书坑儒”所酿就的后果概括出来,就仿佛秦始皇焚烧书籍的飞烟袅袅升起的时候,他千辛万苦创下的秦国基业也被销毁了,本可以流芳百世的千秋伟业霎时成为虚空。

“帝业虚”引出了次句对“虚”的具体描写,这里的函谷关、黄河仍在,秦始皇以为它们是可以保卫秦朝天下万世长存的天险,但是这些天险并没能守住始秦朝的宫殿,没能守住他奠定的基业,“帝业虚”得到了具体化的阐释。同时,首句和次句构成了递进的关系,前者说秦始皇焚书是为了禁锢民众的思想,使他们不能产生反抗朝廷的思想,后者则是说秦始皇把函谷关和黄河这些天险看做帝业永固的地理屏障;前者为抑的方式,后者为扬的方式。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只是秦始皇美好的愿望,他的愿望最终还是“虚”“空”了。

诗人将始皇帝的两项重大举措都予以否定,说明作者认为帝业永固绝不是压抑民众的思想和凭借险要的地理优势能够做到的,进而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才能使帝业永固。其中“祖龙”一词用得很有深意,因为祖龙是始皇的意思,点明了秦始皇的野心,即希望秦朝的天下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然而事与愿违,秦朝只经过二代就灭亡了,以至于秦朝宫殿没有得到任何扩建,一直只是“祖龙居”。这里用“祖龙居”来代指秦朝帝业,形象地说明了秦朝的短命。

第三句将拓展开的思路转回到全诗的主题——焚书坑上,并紧跟对秦始皇焚书一事的调笑,进一步强调秦始皇采用焚书的策略试图稳固帝业的举措,实荒唐可笑。“坑灰未冷”紧承首句的“竹帛烟销”而来;焚书之烟已经飞尽,而焚书之灰还未冷却,山东农民起义就爆发了,“烟销”到“未冷”极言发生战乱之快,说明焚书对稳固帝业根本就没有一点作用。

然后诗人紧跟一句反语,他说因为刘邦是市井无赖,项羽则是不好诗书的武士,他们这样的起义者根本就不读书,所以焚书的策略没有任何用处。这是句有趣的戏谑,没有说焚书无用,而是认为焚书没有发生作用的原因是起义者不读书,这看来很可笑,然而诗人正是要读者在这一笑中理解他对焚书策略的批判。末句以揶揄嘲讽的手法,紧扣焚书坑的主题,再一次确认秦始皇焚书的荒谬,也再一次否认焚书这样压抑民众思想的方式能阻止亡国命运的到来,再一次唤起读者对亡国原因的思考。

Ⅳ 坑灰未冷山东乱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描绘了那几件历史事件

坑灰未冷 秦 焚书坑儒
山东乱 陈胜吴广起义 山东指崤山以东
刘绑和项羽自焚书坑儒儒家经典覆灭之日起开始楚汉战争 所以说此二人不读书指的是不读儒家经典 而非不读庄老和兵书

Ⅳ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讲的是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01焚书坑儒 02秦末农民起义 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等推翻秦朝的统治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五言绝句的作者,毛泽东曾经专门吩咐他的办公室秘书林克查一下,是否为晚唐诗人章碣。毛做事之认真由此可见一斑。诗的题目是《焚书坑》,有的版本中作《焚书坑诗》。作者章碣,有人说是晚唐,有人说是唐五代。其实这些对考古或研究文学史的人或许有些意义,但对我们普通人,并无所谓。

诗的大意说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儿。诗中的“竹帛”指书的印刷材料,是当时文字的载体。“祖龙”指秦始皇。据说有位老者告诉秦始皇的手下一句话“祖龙当死”,而秦始皇就认为“祖龙”指的就是自己。后人作品中常用“祖龙”指称秦始皇,大约来源于此。“山东”是指淆山以东的地方,尤指淆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刘项”指刘邦与项羽。刘项也是读一点书的。项羽还读过一些兵书。诗人原意应是指陈胜、吴广,但陈吴名气远不如刘项大,且刘项虽说读过一点书,但并不多,故以两人代之。据两人讲话做事看,想来于儒家诗书读得甚少,否则也不至于造反了。看到秦始皇出游,刘邦说:大丈夫亦当如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显然不是儒家风格。

秦始皇称帝后,有位博士认为应当分封诸候,认为这样才可以保帝业永祚。秦始皇表示严重不同意。后又有一些儒生聚在一起议论时政,饰古非今,结果惹恼了独夫,遂搞出了臭名昭着的焚书坑儒。现在看来,儒生的建议也未必符合实际情况,大约是一些书生意气。汉搞分封,有七国之乱。晋又搞分封,结果出了个八王之乱。不同的是,七国之乱并未伤及汉的元气,而八王之乱后,晋已经一塌糊涂,至东晋时也不过暂时苟安一隅。埋了儒生,烧了书,再加上其首都咸阳有函谷关、黄河作屏障,“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六国的“王子皇孙”已经“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造反必用的兵器也已经“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了。于是秦始皇就感觉“子孙万世帝王之业”了。于是就修“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秦始皇想破脑袋也想不通的是,从焚书坑儒仅仅过了四年,就有了“大泽乡下义旗扬”,“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转眼间又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了。“夷平六国成一邦”千秋伟业的清秋大梦短短几年时间内就终结了。而让秦王朝完蛋的竟然不是喜欢搬弄是非、饰古非今的儒生,却偏偏是“不读书”的“刘项”。
来源 孙爱国的BLOG

个人观点 这首做现代人的理解 我认为联系下面众多问题思考为好
01思想专制 愚民政策 意识形态的统治问题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冲突
秦朝以法为尊的治国理论缺陷
分封制问题
秦始皇的暴政
农民起义运动的爆发原因
秦朝的速亡
秦朝统治政策的失败给后世的历史教训
乱世时期历史英雄人物的崛起成就 -所谓读不读书(儒)的关系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历史评价
国家盛衰存亡之道
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如何统治知识分子

……章碣诗《焚书坑》
基本信息
章碣《焚书坑》书法作品
[3]【名称】《焚书坑》 【年代】晚唐 【作者】章碣 【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4]
作品鉴赏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此时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4]
作者简介
章碣 唐末诗人。原籍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后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公元874年(咸通十五年),以诗着名,然累试不第。后竟流落不知所终。由于生活坎坷,章碣诗中富有批判锋芒。公元877(乾符四年),礼部侍郎高湘典贡举,擢其所知者邵安石为进士,碣又落第,便愤而作《东都望幸》诗,借写宫怨以刺唐末科举中的徇私舞弊。诗工七律,并自创变体,为时人所效法。方干称赞其诗为:“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 (《赠进士章碣》)。《全唐诗》录其诗二十六首,编为一卷。
来源 网络

Ⅵ 坑灰未冷山东乱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两个历史事件,它们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指的是焚书坑儒和刘邦项羽起义。
后面还有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项就是指刘邦项羽。
关系:秦朝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Ⅶ 唐代诗人章碣在《焚书坑》中写道:“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揭示所属两个历史事件的关系

诗中“坑灰未冷”指的是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先焚书后坑儒。但仅过了十多年,“坑灰未冷”就天下大乱,造反的“刘项”,却是“不读书”之人。

阅读全文

与坑灰未冷是哪个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