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梁性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

梁性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06 00:15:33

A. 谁知道姓“梁”的历史起源

梁姓来源:

梁姓最早出自赢姓,是大禹时期的治水名臣伯益的后裔。周宣王时,伯益裔孙秦仲受命征讨西茂,不幸兵败被杀,他的五个儿子立志为父报仇,再次西讨,结果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后,宣王对他们一一进行封赏,其中秦仲第二子秦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为伯爵,人称梁伯。此后,秦康的后代便在梁山一带发展繁衍。至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灭掉梁国,梁国贵族便改以国名为姓氏,以纪念故国。上述这支梁姓人,后来发展成为梁姓最大支派,也是当今天下姓梁的正宗
梁姓来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他恢复赢姓,称为秦赢。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赢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姓。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他们二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饥。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万岁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二人吃饱之后,以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的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八凯”的后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儿子是伯翳。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赢”。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费仲,费仲生恶来、季胜。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赢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边做官。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徐偃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这一支赢姓,以国为氏,改姓赵氏,就是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继承了祖先善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力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秦仲的长子为西陲大夫,封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宋人郑樵《通志》也认为:“梁氏,赢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据《路史》等所载,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干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是为山西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姓。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梁鸯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够驯服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达治国的方略。梁鸯在世时,夏阳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黄河对面的夏阳。

这些来自晋国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晋国有两位梁弘,一个是曲沃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栾共叔,此事发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献公在位时,跟随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由于河东梁姓人氏能征善战,人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着名的安定乌氏梁姓。

四、源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是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五、少数民族改姓梁氏

鲜卑族

《魏书·官氏志》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梁姓。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那里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姓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汝阳梁姓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梁铭,二儿子梁镛,三儿子梁鉴。

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保定伯爵。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佥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宁夏,不久去世。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交趾当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邓茂七发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担任“平蛮将军”,到湖南、贵州镇压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天顺元年(1457年),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陕西,又在凉州平叛中荣立战功。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汝阳移居到四川保宁府阆中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梁鉴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桑树的种植。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见于典籍。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铭之裔也。万历末,举于乡。崇祯六年,授衡阳知县,调罗田邑。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犹龙知必死,潜导罗汝才别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河北保定,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梁世勋、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广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中。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一打听,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咸丰初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曾祖不肯搬迁。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长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来。

此支梁氏,前后出过进士1人,举人9人,贡监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8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三苗之后,西周之初,他们的先祖曾经随周武王讨伐商纣。汉朝时,羌族有先零羌、烧当羌等,世代居住在汉朝边地,不断骚扰内地,成为边患。他们主要分布在金城、会宁、安乡、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风俗通》说:“羌者,其先本戎贱,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织。” 《广志》上说:“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数十,或至数百。”这种特殊的生育观念,对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羌族,无疑是繁育后代、延续种族的法宝。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北史》上记载为“梁(勒心)”。据《周书·异域传》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后来,梁企定与渭州人郑五丑发动叛乱,与中原政权进行对抗。朝廷于是派遣大将军豆卢宁和王勇等人前去镇压,平定了宕昌羌的骚乱。保定元年(561年)梁弥定派遣使者贡献方物,要求讲和。不久,他又送来了生禽猛兽,讨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再次发动叛乱,入侵洮州。洮州总管李贤把他们驱逐出境。一年之后,梁弥定又联合吐谷浑入侵石门,李贤再次给予迎头痛击,将宕昌羌驱逐出境。梁弥定的屡次侵扰,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当即派遣大将军田弘率大军追击宕昌羌,将他们大部歼灭,把他们的故地改为宕州。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鸟兽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来的逐渐被汉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据《万姓统谱》记载:“梁览,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个羌族部落首领,由于他把抱罕城奉献给北魏,因此被北魏封为临洮公。他的祖父梁(显页)官至尚书,封南安公。他的父亲梁钊,任河州、华州的刺史,封新阳伯。梁览本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他们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据《前秦录》记载:无愧为氏族的骄傲“梁谠,字伯言,略阳(今甘肃天水)氐人也,博学有隽才。仕建,为着作郎,稍迁至中书令。”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

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但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国家制度。秦汉以来,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梁氏的发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为数不少。

略阳氐人梁平老,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苻生当皇帝时,荒淫奢侈,对酒当歌,喝醉了经常借酒发疯,胡乱杀人,搞得满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当时担任御史中丞,很有正义感。他先去找苻坚商议,决定处死苻生,为国除害。梁平老说:“大臣们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怕祸乱发生的时候,国家俱亡,这是你殿下的事情,应该及早下手。”苻坚认为梁平老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动方案,寻找机会处死了苻生。苻坚即位,梁平老升任尚书左仆射,并作为全权大使,都督北蕃诸军的军事行动,后又升任镇北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谥曰“桓”。梁平老在镇十余年,鲜卑、匈奴对他是又怕又爱,敬而远之。他的儿子梁成,担任过中垒将军、兖州刺史、荆州刺史,主管荆州、扬州各州军事事务。后来,他又领护南蛮校尉,配兵一万,镇守襄阳。不久又转任卫军将军,驻守洛涧。淮南战役失败后,梁成被东晋将士所杀。

后秦将领梁国儿,不知属于什么民族,史籍称“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数民族。梁国儿身强力壮,擅长骑射,在姚苌的手下当镇北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随姚苌南征北战,立下的大小战功不计其数,被封为平兴侯,进位侍中。梁国儿忠诚朴实,有少数民族不拘小节的习惯。他曾在平凉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时常带领妻妾到墓中饮酒行乐,喝到尽兴之时,就站到灵床上放声高歌,当时的人或以此为笑料,当面讥讽梁国儿,而他却不当一回儿事。由于他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

B. 关于梁氏家族历史

梁氏出自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梁姓主要分布 广西、广东,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
得姓始祖:

伯益、嬴康、梁鸯、姬唐、魏毕、梁国儿、梁勒(梁懃)、梁平老、梁柱、梁彪、史彦昌(孛尔只斤·也先帖木儿)、良乙那。根据《梁氏族谱》记载,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梁鳝是康伯的九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其子梁聪又迁到郓州(今约山东沂水县附近)。西汉平帝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大约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开基宗祖;还有一支移居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东汉时,除上述的地区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梁氏居民。西晋时,有梁芬,其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举族跟随晋室渡江,子孙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等地间繁衍。梁芬之孙梁遐,在东晋做官,因为桓玄纂位,被迫跟随随晋安帝逃到福建洛阳县三山里,后来在此定居,就成为了梁氏入闽的始祖。
源流:

出自嬴姓和姚姓,根据姓氏典籍《姓撰》的记载,秦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秦姓源于嬴姓和姚姓,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因此被舜赐姓赢姓,赢姓出现,梁姓祖先之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且给舜给他的女婿伯益赐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住在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 该支梁姓以国为氏。嬴姓后传十四氏,其中秦、梁姓是其重要的一大支流。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康伯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C. 梁姓的历史发展

源于嬴姓
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梁康伯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国名为姓 。该支由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氏。 到了梁鳣的第45代后裔后唐天平节度官梁惟忠,举族定居于山东东平,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时期成为科甲鼎盛的望族。
源于姬姓
①出自东周时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路史》等记载,东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姬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后被楚国所吞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 ,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则居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负责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
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中、以及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广韵·路国记》中都认为梁氏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所繁衍的又一支梁氏。
②出自战国时期魏国文侯少子毕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都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姬诡诸攻灭魏国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国号“魏”。战国初期,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惠成王魏罃(魏婴)于周显王姬扁八年(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亦被史家称为战国之“梁国”,魏惠成王又被称为梁惠王。大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到了魏文侯少子魏毕统治的时候,在秦王赢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③出自周宣王牧正的役人梁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名为姓氏,是为山西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 由于河东梁氏族人能征善战,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着名的安定乌氏梁氏。
源于少数民族
①源于回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回族梁氏,为宋神宗赵项执政时期的赐姓。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曾有一名骨伤外科医学者由古波斯(今伊朗)来华,并被朝廷聘为了护驾金疮科御医。宋神宗还特别赐给他汉名为梁柱,于是后人都称他为“梁接骨”。梁柱从古波斯带来的医药学知识,曾被载入典籍《宋修本草》。到了元朝时期,回族梁氏后裔曾在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任职。明朝时期,回族梁氏接骨术已传至第九代,遂选梁季六和梁秀六迁居南京开业。梁氏回族在今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②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籍《魏书》中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拔列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图形推行改汉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氏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而当时地处代北的鲜卑拔列兰氏,则在汉化过程中被改为汉字单姓梁氏 。
③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后秦将领梁国儿,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国有一位着名的将领梁国儿,出自匈奴族孤独部,原名待考,史籍称其为“西胡人”。在梁国儿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得赐之姓为姓氏,世代称梁氏至今,是为陇西天水梁氏。
④源于羌族,南北朝时期的梁勒 ,在史籍《北史》上记载为“梁懃” 。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
⑤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宕昌羌,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氐族是西夷民族的别种,汉籍中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原始的国家制度。秦、汉以来,白马氐族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汉族梁氏的发源地交融,故而白马氐族人中取汉姓梁氏的人为数不少。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前秦国宣昭帝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这些羌族梁氏名人的后裔子孙,大多称梁氏,后逐渐融入汉族。
⑥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氏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进的蒙古族梁氏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孛尔只斤·也先帖木儿,是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汉名史彦昌。孛尔只斤氏·也先帖木儿的儿子孛尔只斤氏·和克齐在元朝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为营王,其女儿奉旨嫁给了蒙古高丽国沈王(王暠)。
⑦源于朝鲜族,属于本土氏族改姓,起源于古耽罗(朝鲜半岛南部海域之济州岛的古称)开国始祖良乙那,后改姓梁;韩国梁氏主要分为南原、济州两派,共十一本贯。
源于职业
梁姓出自两州时期围梁以鱼的渔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在典籍这里的“梁”,就是指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围堰的意思。地处黄河古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就称为“大梁”,之所以如此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在典籍《诗经》中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
因此,在古代的近河、湖、泽、湾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中,有许多人皆以“梁”为姓氏,世代称梁氏,其族人数要远远超过嬴姓、姬姓梁氏族人之数倍而无计。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大业的儿子,嬴姓。他是梁氏、徐氏、黄氏、江氏、赵氏、马氏、葛氏、裴氏与秦朝王室之祖。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伯益裔孙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 史称梁康伯,梁伯公以后的君主就称梁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氏。后历代尊伯益为鼻祖,梁伯公为始祖。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梁鳣(前522-?),战国时期齐国人,居千乘(今高青唐坊镇),为周代康伯九世孙。
此外奉为始祖的还有梁桥(安定郡梁氏始祖) 、嬴康、梁鸯、姬唐、魏毕、梁国儿、梁勒(梁懃)、梁平老、梁柱、梁彪、史彦昌(孛尔只斤·也先帖木儿)、良乙那。

D. 历史上的梁朝有多少年

历史上的梁朝有55年。
南梁(502年-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萧衍取代齐朝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梁朝后期国政败坏,爆发了侯景之乱,战火使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又使之趁虚攻夺了南朝的大片土地,使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日后以北统南的大势。
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定国号为陈。另外萧衍的孙子萧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后亡于隋朝。至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在江南重建萧梁,历五年,为唐朝所灭。

E. 粱朝有多少年历史有多少人

西梁(555-587年),又称为后梁,为中国在南北朝时代出现的国家。
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梁朝皇帝,史称西梁或后梁。萧詧是梁武帝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字理孙,庙号中宗。西梁是梁朝宗室萧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封建小朝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统治地区位于梁的西边,故又称为西梁。
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三十三年(555-587年),灭于隋。
西梁共传中宗宣帝萧察、世宗明帝萧岿、惠宗靖帝萧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西梁,西梁因此灭亡,存在共三十三年。
隋末其后人萧铣复国称帝,建立后梁,萧铣于621年兵败被杀,后梁共存5年。

F. 梁姓氏的由来

梁姓源流: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梁王嬴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称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复续嬴姓祀,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梁姓支派较多,但据史料所载,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据载,汉景帝时,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汉末,山西梁姓迁往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集中于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此时,天水一带也有梁姓郡望,为少数民族改姓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为避战祸而南迁者络绎不绝,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据载,西晋“永嘉之乱”时,有梁芳率家族随晋南迁于浙江杭州与广东河浦之间。又有梁遐开基福州,被视为闽、粤始祖。此时,梁姓遍布南方的广西、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广东、福建一带。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由于金兵及蒙古军队的入侵,致使梁姓又一次大举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发展。明清时期,梁姓已遍布全国,且以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为主要聚居地。今日梁姓以广东为多,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七,占全国梁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在今日的山东龙口市原中村镇,有一近三百户的梁姓村庄——梁家村,村里男性居民90%为有血缘关系的梁姓

G. 梁性的起源

梁姓来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他恢复赢姓,称为秦赢。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赢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姓。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他们二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饥。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万岁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二人吃饱之后,以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的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八凯”的后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儿子是伯翳。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赢”。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费仲,费仲生恶来、季胜。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赢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边做官。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徐偃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这一支赢姓,以国为氏,改姓赵氏,就是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继承了祖先善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力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秦仲的长子为西陲大夫,封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宋人郑樵《通志》也认为:“梁氏,赢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据《路史》等所载,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干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是为山西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姓。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梁鸯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够驯服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达治国的方略。梁鸯在世时,夏阳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黄河对面的夏阳。

这些来自晋国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晋国有两位梁弘,一个是曲沃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栾共叔,此事发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献公在位时,跟随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由于河东梁姓人氏能征善战,人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着名的安定乌氏梁姓。

四、源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是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五、少数民族改姓梁氏

鲜卑族

《魏书·官氏志》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梁姓。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那里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姓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汝阳梁姓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梁铭,二儿子梁镛,三儿子梁鉴。

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保定伯爵。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佥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宁夏,不久去世。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交趾当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邓茂七发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担任“平蛮将军”,到湖南、贵州镇压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天顺元年(1457年),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陕西,又在凉州平叛中荣立战功。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汝阳移居到四川保宁府阆中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梁鉴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桑树的种植。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见于典籍。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铭之裔也。万历末,举于乡。崇祯六年,授衡阳知县,调罗田邑。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犹龙知必死,潜导罗汝才别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河北保定,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梁世勋、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广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中。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一打听,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咸丰初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曾祖不肯搬迁。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长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来。

此支梁氏,前后出过进士1人,举人9人,贡监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8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三苗之后,西周之初,他们的先祖曾经随周武王讨伐商纣。汉朝时,羌族有先零羌、烧当羌等,世代居住在汉朝边地,不断骚扰内地,成为边患。他们主要分布在金城、会宁、安乡、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风俗通》说:“羌者,其先本戎贱,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织。” 《广志》上说:“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数十,或至数百。”这种特殊的生育观念,对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羌族,无疑是繁育后代、延续种族的法宝。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北史》上记载为“梁(勒心)”。据《周书·异域传》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后来,梁企定与渭州人郑五丑发动叛乱,与中原政权进行对抗。朝廷于是派遣大将军豆卢宁和王勇等人前去镇压,平定了宕昌羌的骚乱。保定元年(561年)梁弥定派遣使者贡献方物,要求讲和。不久,他又送来了生禽猛兽,讨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再次发动叛乱,入侵洮州。洮州总管李贤把他们驱逐出境。一年之后,梁弥定又联合吐谷浑入侵石门,李贤再次给予迎头痛击,将宕昌羌驱逐出境。梁弥定的屡次侵扰,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当即派遣大将军田弘率大军追击宕昌羌,将他们大部歼灭,把他们的故地改为宕州。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鸟兽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来的逐渐被汉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据《万姓统谱》记载:“梁览,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个羌族部落首领,由于他把抱罕城奉献给北魏,因此被北魏封为临洮公。他的祖父梁(显页)官至尚书,封南安公。他的父亲梁钊,任河州、华州的刺史,封新阳伯。梁览本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他们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据《前秦录》记载:无愧为氏族的骄傲“梁谠,字伯言,略阳(今甘肃天水)氐人也,博学有隽才。仕建,为着作郎,稍迁至中书令。”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

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但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国家制度。秦汉以来,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梁氏的发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为数不少。

略阳氐人梁平老,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苻生当皇帝时,荒淫奢侈,对酒当歌,喝醉了经常借酒发疯,胡乱杀人,搞得满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当时担任御史中丞,很有正义感。他先去找苻坚商议,决定处死苻生,为国除害。梁平老说:“大臣们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怕祸乱发生的时候,国家俱亡,这是你殿下的事情,应该及早下手。”苻坚认为梁平老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动方案,寻找机会处死了苻生。苻坚即位,梁平老升任尚书左仆射,并作为全权大使,都督北蕃诸军的军事行动,后又升任镇北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谥曰“桓”。梁平老在镇十余年,鲜卑、匈奴对他是又怕又爱,敬而远之。他的儿子梁成,担任过中垒将军、兖州刺史、荆州刺史,主管荆州、扬州各州军事事务。后来,他又领护南蛮校尉,配兵一万,镇守襄阳。不久又转任卫军将军,驻守洛涧。淮南战役失败后,梁成被东晋将士所杀。

后秦将领梁国儿,不知属于什么民族,史籍称“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数民族。梁国儿身强力壮,擅长骑射,在姚苌的手下当镇北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随姚苌南征北战,立下的大小战功不计其数,被封为平兴侯,进位侍中。梁国儿忠诚朴实,有少数民族不拘小节的习惯。他曾在平凉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时常带领妻妾到墓中饮酒行乐,喝到尽兴之时,就站到灵床上放声高歌,当时的人或以此为笑料,当面讥讽梁国儿,而他却不当一回儿事。由于他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

H. 大梁多少年历史

55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I. 大梁王朝一共有多少年

历史上以梁为国号的朝代一共有三个,南朝梁存在了55年,西梁存在了32年,后梁存在了17年。

1、南朝梁

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称帝之前,在基层政权机构干过一些年,有一定的从政经验,对齐末的腐朽统治耳闻目睹。

故即位后,所实行的政策大都对梁的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复苏发展有益。南朝梁后期国政败坏,导致侯景之乱,战火使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使这两朝趁虚攻夺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强的局势。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

南朝梁享国五十五年。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北周攻灭了位于长江上游郢州的南梁残余。另外北周还扶植萧衍的孙子萧詧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隋灭陈之前取消其帝号。

2、西梁

西梁(555—587年),又称为后梁,为中国在南北朝时代出现的国家。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梁朝皇帝,史称西梁或后梁。

西梁共传中宗宣帝萧詧、世宗明帝萧岿、惠宗靖帝萧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西梁,西梁因此灭亡,存在共32年。

3、后梁

后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实行两京制,以东都开封(今河南开封),西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9)梁性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梁朝皇帝介绍:

一、南朝梁

1、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

南齐时,萧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间两次参与抵御北魏,颇受齐明帝宠待。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

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在统治初期,萧衍尚能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

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但对门阀世族,萧衍一改前例,尽可能地恢复他们尊崇的地位;又宽待宗室,授诸王以实权。

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2、萧方智

梁敬帝萧方智(543―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县)人。南朝梁末代皇帝(555~557年在位),梁元帝萧绎第九子,母为夏贤妃。

初封兴梁侯。梁元帝即位,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封晋安王。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遇害后,由王僧辩和陈霸先确立为嗣君,入朝监国理政。

承圣四年(555年),在北齐强势干预下,太尉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以萧方智为太子,年号天成。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年号绍泰,军政大事皆决于陈霸先

太平二年(557年),禅位于陈霸先,梁朝灭亡,降为江阴王。永定二年(558年),遇害,年仅十六岁,谥号敬皇帝。

二、西梁

1、萧詧

梁宣帝萧詧(519年―562年),一作萧察 ,字理孙,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南北朝时期西梁(后梁)皇帝,西梁政权建立者,555年―562年在位。

萧詧初封曲江县公,后改封岳阳郡王,历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等职。太清三年(549年),其兄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为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所攻,萧詧于是率众伐江陵(今属湖北),兵败逃归,于是向西魏称藩。

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打并平定江陵。次年,西魏立萧詧为梁主,年号大定。仅辖江陵一州之地,上疏称臣,奉西魏正朔,是为西梁。

大定四年(558年),萧詧派遣王操掠取湘州长沙、武陵、南平等郡。大定八年(562年),萧詧去世,谥号宣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平陵。

2、萧琮

萧琮(558―607年),字温文,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县)。西梁政权最后一位皇帝(585~587年在位),西梁宣帝萧詧之孙,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子,隋炀帝萧皇后兄弟。

宽仁大度,博学好文,擅长骑射。初封东阳王,不久册立为太子。开皇五年(585年),正式即位,年号广运。

开皇七年(587年),接受隋文帝征召入朝,叔父萧岩和弟弟萧瓛趁机反叛,投降陈朝。于是,隋文帝废黜西梁,以萧琮为上柱国,封莒国公。

隋炀帝即位后,以外戚之故,深受亲近器重,守内史令,封为梁国公。大业三年,民间童谣说“西梁将要兴盛”,为隋炀帝所忌,贬为庶民,不久去世,追赠左光禄大夫。从子萧铣称帝后,追谥孝靖皇帝,庙号惠宗。

三、后梁

1、朱温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砀山 (今安徽砀山县)人,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

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

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

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朱温在位六年,卒年61岁,上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2、朱友贞

后梁末帝朱友贞(888年-923年),又名朱锽、朱瑱,五代时期后梁末代皇帝,太祖朱温第三子 ,朱友珪异母弟。

朱友贞是朱温嫡子,初封均王,担任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朱友珪篡位后,被授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与赵岩、袁象先、杨师厚等人密谋政变。

乾化三年(913年),禁军兵变,诛杀朱友珪。朱友贞遂在东京称帝。他在位期间,疏远敬翔、李振等旧臣,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能之辈,在梁晋争霸战争中胜少败多,接连丧失国土,以致国势日衰。

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勖建立后唐,对后梁发动总攻。朱友贞在唐军攻入东京前夕,命亲信皇甫麟将他杀死,后梁随之亡国。他终年三十六岁,在位将近十一年,后被李存勖追废为庶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朝代

阅读全文

与梁性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