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意义最深远的私学兴办者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圣人孔子是私学的倡导者和兴办者。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学校的大门,只要你能交出10条干肉,就可入学,成为孔门弟子。
孔子前后收徒达3000人,得意门徒则有72人。在这72人中,我们看到,其中有农、商、武士、贵族,基本涵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私学中传授的知识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其中礼、乐是最重要的内容。Ⅱ 我国历史上什么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我国历史上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私学产生原因,除社会需求外,还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即有可教学的内容和有从事教学的人。私学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Ⅲ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 私。因为人们都说孔子弟子3000 余人。
Ⅳ 我国历史上什么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我意思上同组的数学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远,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Ⅳ 历史上什么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我国历史上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私学是孔子约在30岁时创办的儒家学派的第一所私学,颜渊、曾点、季路等就是他最早的学生。
孔子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讲学;出外游历时,弟子们也相随。孔子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从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兴起,顺应了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人才,用以补充世袭制,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内容是"六艺"。这是儒家私学别于墨家、法家私学的基本特征。孔子私学的主要科目是"诗、书、礼、乐",也传授有关自然科学知识。要求学生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而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春秋末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历时四十多年,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是其它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在学术思想上的贡献和影响,也是当时其它学派无与伦比的。孔子私学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了许多教育理论和经验,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思结合"、"以身作则"、"立志乐道"、"自省自克"、由博返约"、"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知之为知之"、"学以致用"等等,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孟子私学、荀子私学等,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学说。
Ⅵ 中国第一名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是谁
司马迁。是他创作了史记。(一部历史传记)
下面是他的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做了中书令。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着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又作《报任安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
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着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着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