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与英法德关系怎么样
一、中德关系(德语:Chinesisch-deutsche Beziehungen)指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中德两国从19世纪末开始进行直接的交流。刚刚完成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参加了八国联军。之后,两国持续了大约30年的合作关系,直到阿道夫·希特勒联合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国成为了敌对双方。
二战之后,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在冷战中,西德属于美国阵营,而东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苏联阵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在同年10月27日承认其政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在1972年10月1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关系正常化。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中国继续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保持友好关系。1990年,冷战进入尾声,两德统一,两国关系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二、中英关系:
两国经贸合作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英国在我优先发展的交通、能源、化工、机械制造领域及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也是我机电、纺织、化工、金属制品、服装以及初级产品的重要市场。英国对参与我西部大开发态度较积极,对华投资区域正逐渐从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
中国企业赴英投资也呈上升势头。浙江沪杭甬高速、江西铜业、中国国航、大唐发电以及中石化五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伦敦交易所挂牌上市。
两国交往密切,外交关系良好。
三、中法关系:
之前法中关系一直中国和西方大国中最好的,法国首先与我们建交。
主要因为法国之前奉行戴高乐主义实行独立的政策与美国很多地方意见不合,所以和中国的关系一直相对较好。
但是欧债危机后法国实力进一步削弱而中国的实力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大大加强,而法国在经济领域对中逆差始终很大,所以近年来关系趋紧,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竞争,法国是欧盟主要推行的对中国进行贸易反制的国家。
中国最近的葡萄酒双反明显针对法国,欧洲国家要想弥合中欧贸易逆差只有开放高科技出口和军购,这在欧盟中已经形成了对立意见。不过法中关系最终可以调和,不像美中关系无法调和。
2. 二战前的中德关系,竟然情同手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是鲜为人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摧毁了德国帝国主义妄图称雄世界的迷梦。凡尔赛和约不仅使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殆尽,而且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掠夺的权利全部让与日本。此后,大国在中国的争夺主要是美、日、英三国,德国因战败被排除在争夺之外。
▲希特勒上台后变着手于侵略战争,与日本建立公开反苏反共军事同盟
1938年以后,中德关系开始逆转。这是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不断扩大,日本政府对德国执行两面政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要求德国停止向中国供应武器、军火,撤退军事顾问团。德国政府在中日之间面临抉择。德国政府从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考虑,逐步明显地倾向日本一方。
1938年6月,德国外交部严令顾问团成员“尽速离华”,国防部亦禁止向中国输出军火。这时,双方关系虽渐趋冷淡,但是德国政府尚未发展到公开支持和帮助日本侵华的地步,两国还保持着一般外交关系。经济贸易额虽下降,双方仍继续维持着往来。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恶化了中德关系。德国在条约中,“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无疑是对中国及远东地区各国人民利益的粗暴干涉。1941年7月,德国更进一步宣布承认汪精卫伪政权。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正式宣告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宣告与德国“立于战争地位”,与德国间的“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一律废止”。中德关系完全破裂。
▌摘自《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四卷精装插图典藏本,张宪文等(着),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公司授权合作稿
3. 二战中德国和中国的关系怎么样
二战中,中国和德国是交战国。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重要成员之一,由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德宣战。
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分别在1938年与1939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其中捷克被直接吞并,斯洛伐克则是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共和国并与苏联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至1940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中包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挪威。其占领区内的“不受欢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断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在1944年红军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战争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国城市遭到盟军大规模地轰炸,面临着严重地资源短缺问题。
1945年初,盟军自西向东,而红军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纳粹德国宣告灭亡。
二战时德国对中国的贡献
中德之间30年代的军事合作对于我们国家的军队现代化有何很大的贡献。
中国第一批装甲机械化部队就是诞生于这次合作。大批经过德国的顾问团训练的部队成为抗战前期的核心骨干。
不仅仅是淞沪,后期的很多军官也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学会了现代化战争的最基本知识。
尤其重要的是,塞克特将军安排的那一点点刚开的工业化计划,是抗战初期我们独自苦撑危局的一个重要支柱。
其次,德国本身是打算调和中日冲突的(出名的陶德曼调解)。可是到了最后抉择的时候,日强中弱,出于全球战略合作考虑,希特勒抛弃了中国选择了日本。
他最后强令所有在华顾问全部撤离,否则开除他们的军官团身份。但是有个别顾问出于对中国的同情和友好,还是留了下来。
4. 二战时期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怎样
首先我觉得整个二战中德国和中国的关系真的是不清不白,一方面中国是和西方一样的反法西斯国家,另一方面从抗战处的德国援华武器装备,到德国军事顾问团帮助国民政府制定抗日战略,并训练了 87.88两个独立师全副德军装甲装备,蒋介石的王牌。典型的是八一三抗战,被日本人抱怨这是和德国人在作战.说回到希特勒本人。希特勒童年在维也纳的生活的非常贫穷,受到过一家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家庭的无私帮助,姓张。无偿的一次提供给他500奥地利帝国先令作为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还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留宿.当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绘画天分时,这个善良的中国家庭还主动帮他联系了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希望能资助他进入大学学习."他们的帮助是无私的,.后来希特勒掌权后合并了奥地利,但那时无论他用什么方法都再也没有找到过这家善良的恩人们。希特勒喜欢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并经常放在床头。在他和一些重要将领的信笺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二分天下设想:以巴卡思坦(当时的波兰东部和苏联的交接处)为界限,西方(欧洲,中东,北非,大西洋西岸)为德意志第三帝国领土,东方(亚洲,小亚西亚,印度,太平洋西岸)为中华民国领土.因此,尽管迫于意大利的压力与日本结盟,但纳粹德国对中国政府的态度一直都相当暧昧不明.甚至在得知南京沦陷后,德国还曾秘密支援了国军一些包括I号坦克,sdk.222在内的德制武器.最后的一个原因是种族吧,因为亚洲有纯正的雅利安人,对中国人是否有雅利安血统一直存疑。比如说,蒋公次子纬国,便是德军军官。德国对中国,远好于英美。另外,希特勒承担了1936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全部费用,并称中国人是“特殊的不同一般有色人种,理应享受更多权利。” 中国在二战的时候得到德国的很多支持,使用的都是德式先进装备。而苏联当时只会用“赤化”的名义尽量分裂中国! 在战斗期间德国和中国是友好关系!屡次的派遣专家和中国考虑战略。 而当时德国对收容犹太人的国家都给予打击,但是中国收容这种人是最多的,德国竟然没有提出条件。以上资料我觉得在希特勒眼中除了德国的纯正雅利安血统的人就是中国人了。所以我跟希望是德国人打赢这场战争。希特勒距离胜利就差一步,如果成功的话美 英 法 苏肯定不得瑟了。而在远东则是中国人的天下。我知识浅看的不深望和各位二战迷交流~
5. 二战时期中德关系怎么样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德国对华没有友谊,有的只是利益关系。
1937年以前,德国为了获得中国的矿产资源与中国关系较好。在军事上体现为卖给中国武器,帮助中国培训军官,派出军事顾问帮助中国策划对日作战等。
但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中国许多矿石产地落入日本之手,德国对华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停止对华武器出口,遣返留德的中国军官,召回驻华军事顾问,承认了伪满洲国。帮助日本诱降中国政府。完全是另一付嘴脸。
满意请采纳
6. 中德合作的概述
1911至1941年间,中华民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对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两国结成联盟,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这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之前尤甚。中华民国的创立虽然使中国从衰败清王朝重新站起来,但国家一直在军阀割据与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1928年,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虽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过于同时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的鹰派势力却在该国政坛抬头。有鉴于此,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这种关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间,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1月30日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而结束,只持续了不到4年时间;而且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7. 德国跟中国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联系
提问
网络知道十分钟内有问必答立即下载
德国与中国关系好吗
我有更好答案
最佳答案
总的来说,德国和中国的关系还算是西方国家里面最好的。
1、双方历史积怨不多,现实地缘政治利益上没有冲突,决定了双方政治关系不会起太大风波。德国除了偶尔在西藏问题上呛一呛中国的肺管子,也不会有其他的矛盾。
2、目前双方有中德法制对话,而且德国还在协助中国制定商法典和民法典。 在经贸关系上,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
3、从2002年开始中国超出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德国现在是对华提供发展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欧盟中对华提供政府间援助最多的是英国),两国政府签订有《财政合作协定》。
4、财政合作领域主要涉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医疗、扶贫、轨道交通及金融等领域。截至2011年底,中德财政合作累计生效资金94亿美元。
5、从1997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工具性了13轮两国国防部工作对话,从2002年开始已经举行了5轮防务战略磋商,2005年首届中德高级军官安全政策研讨班在德举行,目前已成功举办7届。
6、此外,两军在军兵种、后勤、测绘、后备力量建设等领域的往来与合作富有成效,人员培训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
8. 二战前夕中国与德国关系很好是吗
当时中德两国的关系非常要好。
德国要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对于一些重要资源(如铁,铜,钨等)自己国内却比较匮乏,而中国南方却盛产这些资源。因此德国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而当时中国正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也同样需氧从德国进口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用来抗日。所以两国就开始为了各自的目的而亲密合作。
9. 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怎么样
大致和英国差不多吧,德国和英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的观点和中国很大不同,同时对于中国内部很多问题都指手画脚的。还有一点,德国在1990年代积极推动东欧剧变和北约东扩,尤其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支持前南斯拉夫分离的国家,这,事实上是严重损害中国海外利益的。当然由于德国在对经济贸易方面相对于英法两国更加务实(英法两国间情况不同,英国是由于当地媒体对于很多贸易产生的经济问题的浮躁态度,法国是由于自身经济在欧洲国家的特殊性,不象其他西欧国家那样依赖于贸易),所以,就德国人均对华贸易和对华提供技术转让的积极性,德国远走在英国之前。
不过有一点,德国和英国一样,和台湾政权都保持相当的距离,从不对台湾出售任何武器。同时,就反G传统来说,德国也不如大多数美洲国家那么强硬。
1972年联邦德国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在绝大多数美洲国家之前,在西欧大国,却属于相对较迟的一个。
附:
西欧大国和大陆建交时间表:
英国:1954年和中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升级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法国:1964年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意大利:1970年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联邦德国:1972年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西班牙:1973年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0. 二战之前的德国,与中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作为1871年才真正崛起的列强,德国和我国的关系非常微妙,简单说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一战前和一战后,而无论是哪个阶段,德国和我国的关系都从未有“平等”二字,双方自始至终都在相互利用,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