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朝历史简介。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秦始皇赢政至秦三世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秦王嬴政当政以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全国之大一统。秦朝就此确立,首都设在咸阳。秦王嬴政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过“五帝”,所以兼采二者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的专称。他自命是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子孙将是“二世”、“三世”......以至无穷。
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分掌政务、军务及监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设县,县下又有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全国由上到下均置于皇帝及其家族的严密统治之下。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全国修建驰道、直道,兴建水利,筑灵渠,销毁兵器,又大规模迁移富民集中首都咸阳;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十分有用。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统一车轨和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秦实行“强本抑末”,允许土地私有及自由买卖。确立土地私有,统一户籍管理;此外,秦始皇还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广修通往全国的驰道。而他自己则沿着新修之驰道,多次巡视全国各地,四处勒石记功。
秦始皇的一系列大一统措施,自然是为了建立其家族万世一系的统治,但其创立的制度,往往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它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于文化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言论自由。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规定除了秦国的历史记载,一切史书都烧掉;民间所藏,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余《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谁要是再谈论《诗》、《书》,就杀头;以古非今的人则满门抄斩。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加以追查,下令搜捕对朝廷不满的儒生,一共捉到四百六十人,全部加以活埋。这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坑儒”。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措施外,秦始皇也注重对外开拓,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当时秦朝疆域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大大超过了前代,形成后来中国领土之基础。而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见证,莫过于万里长城之修筑了。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扰攘,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朝后,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成为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东部的“万里长城”(今长城为明代重修,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全长六千多公里)。
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如疏浚鸿沟(河南汴河)作为水路枢纽,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于公元前214年,令史禄监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和安排身后的归宿,征调了数百万民工,大肆修筑宫殿和陵墓。宫殿以阿房宫(今陕西西安阿房村)最着名,东西五里,南北千步,规模盛大,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而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陵,也先后修了三十六年,到他死去时才勉强竣工。近年来在它东面发现了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中外人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 此外,秦始皇横征暴敛,求不死药,在全国大规模巡游玩乐。特别是毫无限制地徵发徭役,征收重赋,刑罚残酷。始皇末年,全国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满声中。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在巡游南方回归山东至河北道上病死。丞相赵高与李斯结谋杀害了太子扶苏,另立其弟胡亥继位,即秦二世。二世昏庸,在赵高的操纵下,其暴政比始皇时有过之无不及。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终于爆发了以戍卒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义烽火迅速蔓延,各地反秦力量都来参加。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秦国的下级官吏和地方势力也都起来反秦。秦军大败。但起义军内部矛盾很快出现,相互仇杀。反秦斗争遂由六国旧贵族之后项羽与原秦下级官吏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攻秦。这时赵高已杀丞相李斯,又杀二世,立始皇孙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殆尽。子婴使人杀了赵高。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至咸阳城外坝上,子婴出城降,秦亡。历史进入了以项羽为首的“楚王”和以刘邦为首的“汉王”的“楚汉战争”阶段。前202年,项羽败死,刘邦即汉朝皇帝位。
秦朝在历史上虽然为时很短,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极其深远。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始皇时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秦代修建的万里长城,至今仍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秦始皇的统治却是历史上少见的残暴统治,因此它很快又被人民起来推翻,成为短命王朝。
2. 秦朝历史简介
3. 如何评价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地位
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是历史上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的。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在中国,帝王对历史的影响比其他国家更为深远,与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庞大帝国不同,秦始皇完成的丰功伟业,不仅仅是把分散的诸侯或城邦统一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创造了一种在当时是全新的国家样式。这个全新的国家样式,十分地适合当时的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使得中国能够一直以统一为主流。
4. 秦朝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1]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2]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秦朝在历史上起了吗作用
秦朝第一次实现了我国的大统一,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尺寸)、量(容器)、衡(重量单位),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巩固国家统一。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小篆),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思想方面强化了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军事方面派兵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征服越族,设桂林、海南、象郡等郡,开凿灵渠,连接长江珠江水系,解决运输困难,保持了中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越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公元前230—21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西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训,实现休养生息政策,导致“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①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③秦因暴政而亡曰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两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结束了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了秦王朝。秦朝颁行了若干项新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或政策、措施,为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虽只存在了十四年,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
皇帝制 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只有天子称“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至战国中期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已极度衰落,各诸侯也相继称王。秦王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诸侯争战的局面结束,天下安定。秦王政自认为功劳高于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就让大臣们讨论此事。大臣们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①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政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②之“帝”,合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皇帝自称为“朕”,同“余”、“我”。秦王政还废除旧“谥法”③,规定称他为“始皇帝”,他的子孙和后人继皇位者,依次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这就是“秦始皇”一名的由来。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如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凡调动士卒五十人以上,必须持有皇帝的虎符为凭,才准调动。否则,就是违法。三公九卿制 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九卿有奉常②,掌宗庙礼仪;郎中令③,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④,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⑤,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⑥,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郡县制 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里的头人为里正。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2.实行统一经济、文化政策
秦始皇大力实行有利于封建地主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助于巩固新建王朝统一和安定的经济、文化政策。主要内容如下:实行土地私有制 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据实登记所有田地,按亩纳税。这是秦王朝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这个法令的推行,实现了土地私有制的法典化,促进了地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统一货币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制定新的统一的货币。新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重二十四两)为名;铜钱为下币,圆形,中有方孔,面文有两字,曰“半两,重如其文。”①旧币的废除,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铜钱的价值单一,交换方便;圆形中孔,规格一致;个体轻巧,便于携带,是一种进步的币制形式。自秦朝至于清朝末年,此种币制形式一直被采用。
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当时所下诏书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①在历代发现的为数众多的秦权和量器上,都带有这一诏书的全文。这说明了秦始皇对于统一度量衡一举是很重视的。统一车轨 秦始皇还在全国范围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这样,便于在大路上运行。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的作用。
统一文字 华夏文化的文字,本来是同源的,在商和西周的八百余年间,有很大的发展。可是至春秋和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诸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这就影响到文字的发展。所以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面临的情况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①这样的情况不仅严重妨碍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一种严重的易于导致分裂割据的因素。秦始皇有鉴于此,命李斯主持进行文字改革工作。办法是以原秦国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的文字,制定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也叫做“秦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从此统一了文字。狱吏程邈(miǎo秒)又根据民间已行用的新字体,造隶书,字体方正,笔画更简省,也更便于书写。到西汉初年,隶书已成为通行的字体。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祖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极好的影响。
二、镇压反动势力
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封建国家,对六国旧贵族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政策。迁徙豪富 秦灭六国后,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和豪富到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文献记载,仅被迁到秦的国都咸阳一带的,就有十二万户之多。有些旧贵族被逮捕关押,大量的旧贵族或与他们有关系的旧官吏、士人,隐名埋姓,四处逃亡。在秦灭六国时,六国的许多兵器流散于民间,或被埋藏起来。修治驰道 秦始皇为了在全国范围加强统治,为了调发士卒和转运粮饷方便,又大修驰道。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至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西至今甘肃东部,南至今湖北、湖南,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驰道宽广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树一株,用铁椎(chuí锤)夯打路基,使驰道平坦坚实。还修直道,自云阳(今陕西淳化)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堑(qiàn欠)山堙(yīn音)谷”约一千八百里,这是专为加强北面的边防而开通的。
秦始皇在统一后至他去世的十一年中,曾五次到各地巡游。巡游所经之路,都扩修为驰道。第一次是巡察秦的西北地区,临近边境;其他四次是东巡旧楚、齐、燕、赵、韩、魏等地区,都东至东海之滨,南至江南,北至北边长城沿线。每次巡游都历时约一年。他巡游时曾在峄(yi邑)山(今山东邹县境)、泰山、琅邪(今胶南)等处立碑,谴责旧六国统治者的黑暗统治,互相攻杀,歌颂 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业。还申张秦法,宣扬威德。这些活动对威慑旧贵族势力、巩固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博士仆射(yè业)周青臣在为始皇祝寿时,称颂始皇“神灵明圣”,并说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始皇很高兴。可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齐国人。他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迎。他说:“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他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他又讥讽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①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②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主要内容:(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③,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④,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⑤;(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在全国范围发生了焚书事件。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由于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不满,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认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把他们逮捕,严加拷问。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之举,这些人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多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对现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可是秦始皇的镇压是野蛮的、残酷的,不问情节如何,一概焚烧,一概诛杀,这是一种暴行。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极严重的摧残。
三、经略边疆
秦始皇灭六国后,军锋继续向前推进,不仅占领了六国的原有疆土,还进占了与楚、秦、燕等国已有密切的政治、文化关系的民族地区,并在那里设置了郡、县,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域的奠定,打下了基础。统一两越,开通灵渠 越人是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居住在今浙江境内和江西东部的为东瓯(东越),在今福建境内的为闽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湖南南部的为南越,在今广西西部、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为雒越,或称西瓯、西瓯骆。统称“百越”。东越与南越合称“两越”。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国,东越和闽越的君长投降,秦先后在今苏南和浙北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苏州),在今浙南和福建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福州)。后来,继续向岭南进军,大约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桂林(治今广西桂平)、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象(治临尘,今广西崇左)三郡。
秦在进军岭南时,为了转运粮饷,命监御史禄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截断了湘江上游,另开两条分水渠,一条较短,为北渠,引水七分下流,绕道再入湘江,可上下通航;另一条长达三十三公里,为南渠,引水三分西流,而入漓江。南渠就是着名于世的灵渠①。后代有歌谣说:“兴安高万丈,水把两头流”,就是描述灵渠情况的。灵渠东通北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灵渠的开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通西南夷,开五尺道 西南夷按照分布地域的不同,区分为西夷和南夷两部,每部又有若干族属。主要地区,包括了今贵州西部,云南的东部、中部、西部,四川的西部,西藏的东部。这些民族的族属复杂,语言和风俗不同,经济生活也不相同,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公元前279年左右,楚顷襄王使将军庄�(qiāo 悄)率卒循沅江而上,经略黔中(治今湖南沅陵)、且(jū居)兰(今贵州黄平)、夜郎(今贵州西部),直到滇池。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他在占据了这一地区后,想归报楚王。可是就在这时,秦国夺取了楚的黔中郡,断绝了庄�的归路。庄�及其部属,变更服饰,从滇人的习俗。庄�自立为滇王,在这里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即滇国。庄�入滇,带来了先进的楚文化,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1955—1958年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属于滇贵族的一个古墓群,出土大量的属于战国后期至东汉初年的文物。其中属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年的有数十件青铜农具,手工工具,上百件铜、铁兵器,大量的铜鼓、贮贝器和青铜乐器、马具、饰物以及黄金、玛瑙、玉制品等。这些器物独具风格,与内地的同样器物的作风不同。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滇人奴隶制前期的文化遗存。秦灭六国以后,派将军常�(àn案)征调巴、蜀士卒,经略西南夷。常�在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一线的崇山峻岭上,开凿了五尺宽的道路,通于西南夷;并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史记·西南夷列传》曰:秦于“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北防匈奴,修万里长城 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 老的民族,商、周时期,称为严(xiàn鲜)允、荤粥(hūn yù昏玉),战国时期始称匈奴。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马、牛、羊、橐�(骆驼)等。战国中期,匈奴一再南侵,多次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三国在北部边境地区修长城,驻重兵,以防卫匈奴。约在秦灭六国期间,匈奴已建立奴隶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单(chán蝉)于①,名头曼。他乘中原地区战争方炽,赵、燕、秦的北部边防都松弛之时,就率领控弩之士(能骑善射者)进占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秦灭六国后,秦朝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将军蒙恬率士卒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南地区。秦在这里设置了三十四县,都筑有县城,从中原迁来人口,以充实这一地区。蒙恬又北渡黄河,据守于阳山(狼山之西)和北假(阴山下)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余里,这就是着名的万里长城。头曼因不胜秦,就向北面迁徙。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6. 秦朝(前221—前207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秦
(1)秦国进攻燕国,燕国进行反抗,派人刺杀秦王,这是维护燕国的利益,无可厚非,且其英雄悲壮之举,令人敬佩。但秦国进行的是国家统一战争,反抗秦国就是维护分裂割据,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荆轲刺秦王是不对的。 (2)秦代统一了文字,对后来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3)他们很难进行交易。三人必须同时商定货币的对换值,最好有第四种可作比照。秦统一货币以后,有利于商品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
7. 秦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前后十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当今绝大部分有关论着对秦统一问题都持肯定的论调,其常常是一种政治态度,而并非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所以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中华统一进程始于西周大分封,这其实比罗马的移民屯垦更有实效性,再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到战国后期中华民族其实已行成融合的局面。所以,秦统一是当时大一统文化的必然趋势,秦始皇只是完成了这一形式过场,无须放大其历史作用。
然而在这一形式过场中,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却相当惨重。首先是所谓的统一战争,其残酷性是史无前例的。秦国在统一战争中所杀的中国人,有数字可稽的就有160余万之巨,其中有许多是没有必要的残忍杀戮。如秦军攻魏国大梁,扒开浚仪渠,引黄河水淹大梁,结果城毁魏亡,主要是百姓淹死无数。尤其是与赵国的长平一战,秦军已取胜,然而仍活埋40余万战俘,这些残暴行径无论如何都是对人民的犯罪。
秦统一后对人民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秦始皇“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滥施暴政。亲政不到两年,为独揽政权,专制文化,就逼死大臣吕不韦,严惩其门下士人。为禁止泄露宫中皇帝的言行,曾遍杀宫女随从。一些儒生不满政事,就被坑埋460余人。发现一块“始皇帝死而地分”的石刻,又尽取石旁居民诛杀。其法律日益残酷,如焚书令中规定:“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云梦秦简》的秦律规定,“宵盗,赃值百一十,其妻、子知,与食肉,当同罪。”“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与盗同罪。“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服苦役三十天。秦法律还有亲属连坐,邻里连坐,职务连坐……。
在这样的残暴统治和严酷法律之下,官员更是肆无忌惮,草菅人命。《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范阳某令为官十年,“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计。”人民动辄得罪,被迫害判刑的人数之巨大,实在难以想象。一次被派到湘山去伐木的刑徒有三千人,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的刑徒多至70余万,筑长城和谪戍北方、南边的刑徒也至少有好几十万。《汉书·刑法志》描写当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盐铁论》说:“上无德教,下无法则,任刑必诛,劓鼻盈累,断足盈车,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终而以亡者,秦王也。”可见人民生活在极其恐怖的统治之中。
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对当时的生产力更造成极大破坏。秦在兼并战争中,每攻下一国,就下令将该国的宫室图样描绘下来,然后在咸阳的渭水北岸仿造,从咸阳的雍门以西到泾水之间,二百里之内建筑了270座宫殿。秦始皇二十七年,又在咸阳的渭水南岸建筑了一座高大的宫殿,初定名为信宫,后改名极庙,同时筑一条道路通骊山。不久又在原甘泉宫前建筑了一座甘泉前殿,同时筑一条甬道通咸阳。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了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阿房宫的巨大工程。秦始皇这样大规模的建筑宫殿和陵墓,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还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需要从各地开采和运输过来。如果建筑阿房宫、秦始皇陵用70万刑徒,那么上述其他宫殿的建筑所用人力又何止几十万。再加上进攻匈奴数十万,进攻百越和南戍数十万,筑长城数十万……,那么以当时近二千万人口中约有四、五百万青壮劳力计,在生产第一线上还会剩多少劳动力?
秦统一后,《史记》、《淮南子》诸书只记:征泰半之赋,具体数字难以考订。然而从《史记·陈余列传》“秦为乱政虐刑,……头会箕敛,以供军需”等记载看,所谓“头会箕敛”,即采用按人头摊派,不肯交就闯入民居用箕来扫取的办法进行掠夺,它反映出秦时的赋税应是相当沉重的。同时,壮丁每年要向政府服徭役一个月,叫做“更卒”;一生要服兵役二年:在本郡或京城服役一年,叫做“为正一岁”;再要至边疆防守一年,叫做“屯戍一岁”,这只是法定的服役期限,实际情况要远远超过。有的往返就需经年累月,各种负担十分沉重。特别是对匈奴和百越进行的战争,出征与输送物资的民工都是异常艰苦的,时而还会押调“丁女”。《汉书·严安列传》载:秦国“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史记·主父偃列传》载:“秦始皇任战胜之威,……务胜不休,……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陲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汉书·晁错传》说:“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所以《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说:秦时,“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这样残酷榨取人民、奴役人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非常深重的。
其对私营工商业的打击和摧残,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秦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为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官府垄断冶铁诸业,曾不断把六国的大商人尤其是冶铁业主流放。如“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千处。”再如“程郑,山东之迁虏也”,“秦伐魏,迁孔氏南阳”。[1]全都财产被虏掠,人员被流放,情景凄惨之极。有理由认为,秦凡攻占一国,便将其私营工商大户没收财产,流放边地。统一后,又“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2]将商人无端流放南方戍边。西汉晁错说:秦代“谪戍”,“先发吏有谪用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3]秦代不但将所有商贾都流放谪戍,且对其三代子孙都不放过,可谓斩尽杀绝。秦发往岭南戍卒五十万人中,可能大部分为商贾及其后代,上述“如往弃市”之惨状可以想见。战国时繁荣的私营工商业经济,在秦统一后即遭到毁灭性打击。
文化上,秦采取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政策,尤其是野蛮的焚书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把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改造成单一残酷的法家文化专制。在上述政策统治的基础之上,统一文字的目的主要在于军令法律的畅通,统一度量衡的目的无非为了赋税的征收和俸禄的发放,车同轨,修驰道也主要是方便皇帝、官员的出行。所谓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各种评价,完全无视秦上述经济、文化的统治政策,可以说这方面的所谓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一些史学家提出所谓秦统一顺应人民的愿望,符合人民的要求诸观点,也是很幼稚的。如认为人们要求什么,愿望什么,上帝就一定会恩赐什么,这其实是十足的“唯心史观”。而事实是,历史常常并不按照人们的愿望前进。同时,所谓人民的愿望,不同阶层的人们差别是很大的;许多所谓愿望、要求,也只是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状态,并不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在许多重大的历史事变中无法起到多少作用。总之,说到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是如何符合人民的愿望与要求,这就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来佐证。对于秦的统一战争,就历史事实而言,非但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其符合人民的要求,恰恰相反,在战国史籍中我们几乎随处可见各阶层人士厌战、反秦的许多事例。如屈原反对秦的兼并战争,然而他对楚国的一片忠诚非但没有得到楚王的信任,反而遭革职流放,最后楚都被秦国攻破,屈原以死殉楚国,人民给予极大的同情,如今每年五月初划龙船、包粽子,以纪念这位爱楚反秦的诗人。荆轲刺秦王之类的史事也得到人民的广泛传颂,而成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传奇。甚至在秦统一之后,诸地还会出现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字样的陨石。……都说明:民心始终反对秦的统一战争。
随着汉代独尊儒术意识形态的确立,儒家思想文化开始一统天下(其实外儒内法),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性,及人民对战乱的厌恶,在一定模式上逐渐形成了人民对好皇帝一统天下,生活安定的一种虚拟的愿望。所谓大一统的传统观念,它的形成是在秦之后数百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并不能作为秦统一符合人民愿望的根据。退一万步讲,就是当时有部分人民厌恶战乱,希望统一,也有一个希望由什么样的统治者来统一的问题。从上述史实看,人民决不会希望由暴秦来统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尉缭子的一番话最能说明问题:“秦王为人,隆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思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秦统一虽在国家存在方面取得一种宏大的表象,然而内质却是统治者利用统一国家的财力、物力,进一步压榨和摧残人民。连秦始皇死,宫中嫔妃无子者“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修陵工匠也被大批关闭陵中殉葬,实在令人发指。社会进步与否当以人民的生存状况质量是否有所提高为主要标准,统一与分裂只是国家的存在状况,虽然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并非是横量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或谓秦统一结束了战国混乱的局面,其实秦统一后攻匈奴、战百越,加上一系列的徭役,百姓并没有得到安定的休养生息的机会,更谈不上经济、文化方面的有关发展。上述秦统治如此摧残人民的事实,都说明其统治的实质是:不把人民当人!这样的统一国家难道值得称道吗?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过早地完成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一个极其强大的大一统王权的形成,其专用刑法、酷吏对人民进行恐怖统治,不但直接剥夺着人民的各种权利,更压抑了社会民众有关权能的觉醒,人民谈不上有什么自由的权利,甚至连知情权、言论权也被剥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完全消失,从而使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处于一种权利蒙昧状态之中,基层民众没有基本的人权意识,更无这方面政治智慧的任何训练和积累,从而不可能产生某种独立的市民社会,无法培养出一种社会力量与国家权力互相制衡的文化能力与传统。这样,一个权力过分集中和强大的专制政府,与其说它对人民的基本权利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不如说它将严重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在此后千年历史的制度文化演进中,民众由是完全不懂“平等”、“自由”、“权利”、“权力制衡”、“权力监督”为何物,法律制度中也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概念与机制,所以中国古代绝无“自由民”、“国家公民”之法权概念与制度事实。它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肯定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民众的基本权利过早地被剥夺,社会活力也就过早地被扼杀,在强大的专制统治之下,人民逐步走向愚昧,社会逐步走向僵滞,从而完全迈进一个以高层权力斗争为主旋律,朝代周期循环,文化内涵僵化,经济发展迟滞的历史怪圈之中。
8. 秦朝的政治特点和其历史文化影响有哪些
秦王朝在政治方面注重实效、功利,质朴而率直,不事虚浮,主动性极强;在教育方面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同样具有鲜明的法家特色。
秦文化在古代历史上影响昀为深远的,就是它的这种政治文化和教育文化。显而易见,由于秦代的教育政策及社会教化推行至极致,在大一统国家形态和大一统国家观念的秦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9. 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纷争;书同文,车同轨,使中国的文化、经济得以进一步交流,秦始皇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9)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扩展阅读:
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令、县长领有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