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然橡胶的历史
1492年远在哥仑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当地居民已开始利用。
1736年直到1736年,法国才在世界上首次报道有关橡胶的产地、采集胶乳的方法和橡胶在南美洲当地的利用情况,使欧洲人开始认识天然橡胶,并进一步研究其利用价值。
1839年此后又经过了100多年,直到1839年美国人固特异(C.Goodyear)发现了在橡胶中加入硫黄和碱式碳酸铅,经加热后制出的橡胶制品遇热或在阳光下曝晒时,才不再像以往那样易于变软和发粘,而且能保持良好的弹性,从而发明了橡胶硫化,至此天然橡胶才真正被确认其特殊的使用价值,成为一种其重要的工业原料。
1888年英国人邓录普(J.B.Dunlop)发明了充气轮胎,促使汽车轮胎工业飞跃地发展,因而导致耗胶量急剧上升。
1876年英国人威克姆(H.Wickham)从巴西马逊河口采集橡胶种子,运回英国皇家植物园播种,并在锡兰(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试种,均取得成功。此即为巴西橡胶树在远东落户的开端。从此,栽培橡胶业发展非常迅速。1997年世界天然橡胶产量已高达624.7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垦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实践,打破了国外近百年来所谓15°以北是巴西橡胶树种植“禁区”的定论,成功地在北纬18°以北至北纬24°的广大地区种植巴西橡胶树,并获得较高的产量。1996年天然胶产量已达到42万吨,成为世界第五大天然胶生产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10号),进一步明确了'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的战略定位,肯定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指出了当前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今后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国内天然橡胶年生产能力要达到80万吨以上,境外生产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的目标。《意见》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开辟了广阔的工作空间,这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一部划时代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橡胶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现已布及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越南、尼日尔爾利亚、巴西、斯里兰卡、利比里亚等。我国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此外台湾也可种植,其中海南为主要植胶区。
常绿乔木,有乳状汁液。直根系,三出复叶,革质全缘。花单性,雌雄同株,圆锥花序。果实为蒴果,种子椭圆形。巴西橡胶树有较大的变异性和适应性。适于年平均温度26~27℃,而且没有15℃以下绝对最低温度;年降雨量2500mm以上,分布均匀;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土层深1m以上,表层20~30cm含有机质3%以上,土壤pH5~6,土壤质地以壤质土最好,地下水位1.5~2m以上;海拔高度一般300 m以下,无大风的地区种植。
天然橡胶采自植物的汁液,虽然世界上有2000多种植物可生产天然橡胶,但大规模推广种植的主要是巴西橡胶树。采获的天然橡胶主要成分是顺式聚异戊二烯,具有弹性大、定伸强度高、抗撕裂性和耐磨性良好、易于与其它材料粘合等特点,广泛用于轮胎、胶带等橡胶制品的生产。巴西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沃土,主要种植在东南亚等低纬度地区。受自然条件制约,我国仅海南、广东、云南等地气候条件可以种植,可用面积约1500万亩,已种植1400万亩左右,年产量在60万吨左右。 L A T E X T E S T R E P O R T
天 然 胶 乳 检 测 报 告
Subject : The quality test report of natural rubber latex 60% DRC H.A.
标题 : 高氨浓缩天然乳胶质量检测报告
Items
项目 Test result
实测结果 International standard
国际标准
Total solid content总固含量 61.53 61.5 min
Dry Rubber Content干胶含量 60.19 60 min
Non rubber solid非橡胶固体含量 1.49 2.0 max
Ammonia content (on total weight)氨含量 0.74 0.6 min
Ammonia content (on water PH.)水溶氨含量 1.92 3.0 max
PH of latex酸碱值 10.58 11.0 max
KOH number氢氧化钾含量 0.48 1.0 max
V. F. A. 挥发脂肪酸值 0.014 0.03max
Mechanical Stablity Time(S) 机械稳定率(秒) 860 650 min
Magnesium Content (on solids),PPM镁含量 32.5 80 PPM
Color of latex乳胶颜色 White白 White 白
All tests a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I.S.O. 2004 – 1979 (E) Specification
Tested by SGS International Inspecting Co., Ltd. Bangkok branch
由SGS国际商检机构曼谷分公司检验
❷ 橡胶的发展历史
橡胶发展历史:
世界橡胶工业百年发展史:大体划分为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及稳定发展时期四个阶段。
形成时期 早在11世纪,南美洲人民即已开始利用野生天然橡胶。
1736年法国人C.孔达米纳参加法国科学院赴南美考察队,观察到三叶橡胶树流出的胶乳可固化为具有弹性的物质。后来,亚马孙河流域的野生三叶橡胶树的胶样被寄回巴黎,开始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
1823年C.麦金托什在英国建立了第一家防水胶布工厂。在同一时期,英国人T.汉考克发现橡胶通过两个转动滚筒的缝隙反复加工,可以降低弹性,提高塑性。这一发现奠定了橡胶加工的基础。他被公认为世界橡胶工业的先驱。
1839年美国人C.固特异发现橡胶与硫磺共热可以大大增加橡胶的弹性,不再受热发粘,从而使橡胶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橡胶硫化方法的发现对推动橡胶的应用起了关键的作用。19世纪中叶,橡胶工业已开始形成。它已能生产胶布、胶鞋、胶管、胶板及一些日用品等。
发展时期 19世纪末期,汽车及汽车轮胎的出现推动了橡胶工业的蓬勃发展。
1845年英国人R.W.汤姆森首次提出了充气轮胎专利。
1888年英国人J.B.邓录普制造出第一条充气自行车胎。1895年第一条充气汽车轮胎问世。不久,汽车轮胎开始了商品生产。为了改进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尔默将帘布(见帘子线)用于自行车胎。
1900年帘布开始在汽车轮胎上应用。
1906年,美国人G.厄诺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进剂。
1912年S.C.莫特发现了炭黑的补强效果。不久,防老剂也应用于橡胶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胶密炼机(见塑炼)专利,橡胶加工机械相应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橡胶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胶在性能和产量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天然橡胶的人工栽培。到20世纪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胶已经逐步取代野生橡胶,成为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天然橡胶供不应求,德国开始了甲基橡胶的小批量生产,主要用于制造硬质橡胶制品。这种合成橡胶质次价高,战后即停止了生产。
30年代开始了合成橡胶商品化的生产,聚丁二烯橡胶(即丁钠橡胶)、氯丁橡胶、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等相继投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合成橡胶及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如汽车轮胎、飞机轮胎、各种军车用轮胎的生产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繁荣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的汽车等工业蓬勃兴起,推动了世界橡胶工业的大发展。
1943年钢丝帘布轮胎问世,1948年,法国米什林公司试制成功子午线轮胎。同年,无内胎轮胎也问世。
1953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研制成功。1956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开始在轮胎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胶使用。
1965年,热塑性橡胶开始应用于胶鞋及胶粘剂。1970年,首批浇注轮胎(用聚氨酯橡胶)诞生。
1972年,芳纶帘子线开始投产。这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为橡胶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原料和技术基础。
70年代初期,橡胶加工及橡胶合成的生产技术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从橡胶的耗量看,1950年世界耗胶量为2.3Mt,1973年达到了10.89Mt。1950年世界轮胎总产量为1.4亿套,而1973年猛增到6.5亿套。其他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量在 70年代初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世界橡胶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❸ 橡胶来自于哪哪哪.问题:从什么方面介绍的橡胶.橡胶的发源或者是橡胶的来处.哪个对
从我做热塑性硫化橡胶技术及销售经验来看,需要:
1)起源,这种橡胶的历史
2)合成,原料、工艺等等
3)性能指标、性能特点等
4)应用领域
5)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于更多的橡胶technology请网络下talktpe,你会发现非常有人情味,但还处于发展状态的rubber论坛。
❹ 中国橡胶发展历史
世界橡胶工业百年发展史:大体划分为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及稳定发展时期四个阶段。 形成时期 早在11世纪,南美洲人民即已开始利用野生天然橡胶。1736年法国人C.孔达米纳参加法国科学院赴南美考察队,观察到三叶橡胶树流出的胶乳可固化为具有弹性的物质。后来,亚马孙河流域的野生三叶橡胶树的胶样被寄回巴黎,开始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1823年C.麦金托什在英国建立了第一家防水胶布工厂。
在同一时期,英国人T.汉考克发现橡胶通过两个转动滚筒的缝隙反复加工,可以降低弹性,提高塑性。这一发现奠定了橡胶加工的基础。他被公认为世界橡胶工业的先驱。1839年美国人C.固特异发现橡胶与硫磺共热可以大大增加橡胶的弹性,不再受热发粘,从而使橡胶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
橡胶硫化方法的发现对推动橡胶的应用起了关键的作用。19世纪中叶,橡胶工业已开始形成。它已能生产胶布、胶鞋、胶管、胶板及一些日用品等。 发展时期 19世纪末期,汽车及汽车轮胎的出现推动了橡胶工业的蓬勃发展。1845年英国人R.W.汤姆森首次提出了充气轮胎专利。1888年英国人J.B.邓录普制造出第一条充气自行车胎。1895年第一条充气汽车轮胎问世。不久,汽车轮胎开始了商品生产。为了改进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尔默将帘布(见帘子线)用于自行车胎。1900年帘布开始在汽车轮胎上应用。1906年,美国人G.厄诺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进剂。1912年S.C.莫特发现了炭黑的补强效果。不久,防老剂也应用于橡胶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胶密炼机(见塑炼)专利,橡胶加工机械相应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橡胶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胶在性能和产量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天然橡胶的人工栽培。到20世纪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胶已经逐步取代野生橡胶,成为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天然橡胶供不应求,德国开始了甲基橡胶的小批量生产,主要用于制造硬质橡胶制品。这种合成橡胶质次价高,战后即停止了生产。30年代开始了合成橡胶商品化的生产,聚丁二烯橡胶(即丁钠橡胶)、氯丁橡胶、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等相继投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合成橡胶及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如汽车轮胎、飞机轮胎、各种军车用轮胎的生产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繁荣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的汽车等工业蓬勃兴起,推动了世界橡胶工业的大发展。1943年钢丝帘布轮胎问世,1948年,法国米什林公司试制成功子午线轮胎。同年,无内胎轮胎也问世。1953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研制成功。1956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开始在轮胎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胶使用。1965年,热塑性橡胶开始应用于胶鞋及胶粘剂。1970年,首批浇注轮胎(用聚氨酯橡胶)诞生。1972年,芳纶帘子线开始投产。这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为橡胶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原料和技术基础。70年代初期,橡胶加工及橡胶合成的生产技术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从橡胶的耗量看,1950年世界耗胶量为2.3Mt,1973年达到了10.89Mt。1950年世界轮胎总产量为1.4亿套,而1973年猛增到6.5亿套。其他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量在 70年代初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是世界橡胶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稳定发展时期 70年代中期,石油涨价,严重冲击汽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随之出现了危机,不景气的局面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世界耗胶量1979年为13.0Mt,1982年下降到11.6Mt,1982年以后开始缓慢回升。世界橡胶工业开始进入了较为缓慢的增长时期。橡胶企业的主要注意力由扩大产量转移到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努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橡胶生产的技术水平。橡胶制品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促进了橡胶应用技术从技艺向科学的过渡。轮胎浇注工艺突破了原有的轮胎制造技术。热塑性橡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橡胶工艺的根本性变革。
❺ 我国什么时候有橡胶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干崖土司刀安仁(傣族,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推行实业救国,从马来西亚运来三叶橡胶苗八千余株,种植在北纬24o50′,海拔960米的新城凤凰山南坡上。后来因战乱、管理不善,1950年只剩2株,现尚存1株,仍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受到国家保护。
。
经测定主干茎围还在继续增长。1988年4月20日,德宏州农垦分局测量树高为23m、主干茎基茎围为3.663m、离地50cm处为3.15m、离地100cm处为2.73m、、离地150cm处为2.94m。2001年8月14日测得树高为21.65m、主干茎基茎围为3.80m、离地50cm处为3.55m、离地10cm处为2.14m、离地150cm处为3.02m。计算得离地100cm处茎围在13年中平均年增长量为3.153cm。
自1876年开始人工栽培巴西橡胶树以来,世界天然橡胶种植业已有120多年历史。目前,全世界植胶面积已达960多万公顷,年产天然橡胶680多万吨。橡胶种植业已成为热带地区许多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于1904年引入橡胶树,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天然橡胶的大规模种植和发展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国初期,面对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党中央做出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通过三代垦荒植胶人五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我国天然橡胶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了以海南、云南和广东省为主的现代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跻身为世界植胶大国。目前,橡胶种植面积达660.8千公顷,年产干胶56.50万吨,均居世界第五位。约有300万人在从事橡胶种植、加工业以及提供科技、生产资料服务、运销业、设备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天然橡胶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辟了新的道路,而且为支持全国经济建设和巩固国防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我国,大规模种植天然橡胶是一项开拓性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天然橡胶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国外植胶权威认为橡胶树种植地区限于赤道以南10′到赤道以北15′之间的热带地区。而我国橡胶工作者经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橡胶栽培技术和初加工方法,成功地在北纬18o一24o、东经100o~120o地区大面积植胶,不仅填补了我国天然橡胶科技发展的空白,而且为世界天然橡胶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步伐,新中国天然橡胶业已经走过50多年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这些年来,三代垦荒植胶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谱写了一曲人类向大自然英勇斗争的壮丽凯歌,同时也创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整个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必将激励后人不断开拓、不断奋斗。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已成为天然橡胶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天然橡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我们坚信,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创造天然橡胶业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❻ 橡胶被发现和利用的历史
橡胶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天然橡胶就是由三叶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干燥后而制得。1770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橡胶可用来擦去铅笔字迹,当时将这种用途的材料称为rubber,此词一直沿用至今。橡胶的分子链可以交联,交联后的橡胶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具有迅速复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橡胶是橡胶工业的基本原料,广泛用于制造轮胎、胶管、胶带、电缆及其他各种橡胶制品。
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当这种橡胶树的表皮被割开时,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称为胶乳,胶乳经凝聚、洗涤、成型、干燥即得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而制得的,采用不同的原料(单体)可以合成出不同种类的橡胶。1900年~1910年化学家C.D.哈里斯(Harris)测定了天然橡胶的结构是异戊二烯的高聚物,这就为人工合成橡胶开辟了途径。1910年俄国化学家SV列别捷夫(Lebedev,1874—1934)以金属钠为引发剂使1,3—丁二烯聚合成丁钠橡胶,以后又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合成橡胶品种,如顺丁橡胶、氯丁橡胶、丁苯橡胶等等。合成橡胶的产量已大大超过天然橡胶,其中产量最大的是丁苯橡胶。
❼ 天然纤维、橡胶的发展历史
1.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材料来源。人类使用天然纤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我国于4000-5000年前已出现蚕丝及麻类织物,3000年前出现毛布,2000年前出现棉类织物。天然界除棉花、麻类外,树木、草类也大量生长着纤维素高分子,然而树木、草类生长的纤维素,不是呈长纤维状态存在,不能直接当作纤维来应用。将这些天然纤维素高分子经过化学处理,不改变它的化学结构,仅仅改变天然纤维素的物理结构,从而制造出来可以作为纤维应用的而且性能更好的纤维素纤维,这个技术称为人造纤维技术。人造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另一种。目前的人造纤维仅有“粘胶丝”(称人造棉)一个种类,它的化学成份是纤维素高分子。 以造纸浆粕的纤维素高分子为原料的 “人造纤维”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未叶,1890年出现了将纤维素分子硝化改性后溶于乙醇或乙醚做成溶液,而后经喷丝板挤出成丝,在凝固浴中凝固成型的湿法纺丝“人造纤维”技术。1905年进一步改进成将纤维素分子直接溶于碱性二硫化碳溶液,然后再湿法纺丝的技术,这种纤维称为粘胶丝。之后又出现铜氨溶液技术。以二硫化碳为溶剂的纺丝技术和铜氨溶液技术一直应用到上世纪60~70年代,后因所用溶剂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渐渐被淘汰。上世纪80年代初,欧洲出现了可溶解纤维素高分子的“N-甲基吗啉氮氧化合物”的新溶剂,这种溶剂无毒而且可以回收,因此出现了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粘胶丝”新工艺(Lyocell)的研发,并于90年代初工业化。我国的绿色粘胶丝技术(Lyocell),从2000年起开始逐步产业化。
2.天然橡胶发现很早,考古发掘表明,远在11世纪,南美洲人民就已使用橡胶球做游戏和祭品。1493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第二次航行探险到美洲时,看到印第安人手拿一种黑色的球在玩,球落在地上弹的很高,它是由从树中取出的乳汁制成的。此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征服黑西哥和南美洲的过程中,将橡胶知识陆续带到了欧洲。
进入18 世纪,法国连续派遣科学考察队奔赴南美洲。1736 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明(Charles de Condamine)参加了南美洲科学考察队,从秘鲁将一些橡胶制品及记载橡胶树的有关资料带回法国,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纪略》。该书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当地居民采集胶乳的方法和利用橡胶制成壶和鞋的过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768年,法国人麦加(P. J. Macquer)发现可用溶剂软化橡胶,制成医疗用品和软管。1770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橡胶可用来擦去铅笔字迹,当时将这种用途的材料称为rubber,此词一直沿用至今。1828年英国人马琴托士(C. Mackintosh)用胶乳制成防雨布,但制品热天发粘,冷天变脆,质量很差。
天然橡胶的工业研究和应用始于19世纪初。1819年苏格兰化学家马金托希发现橡胶能被煤焦油溶解,此后人们开始把橡胶用煤焦油、松节油等溶解,制造防水布。从此,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厂于1820年在英国哥拉斯格(GLASGOW)建立。为使橡胶便于加工,1826年汉考克(Hancock)发明了用机械使天然橡胶获得塑性的方法。1839年美国人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发明了橡胶的硫化法,解决了生胶变粘发脆问题,使橡胶具有较高的弹性和韧性,橡胶才真正进入工业实用阶段。因此,天然橡胶才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橡胶的需要量亦随之急剧上升。
在19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1888年英国医生邓录普(Dunlop)发明了充气轮胎。随着橡胶用途的开发,英国政府考虑到巴西野生橡胶树生产的橡胶终究不能满足工业的需要,决定在远东建立人工栽培橡胶树的基地。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H. A. Wickham)把橡胶树的种子和幼苗从巴西运回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繁殖,然后将培育的橡胶苗运往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种植均获成功,至此完成了将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人工栽培种植的十分艰难的工作。
此后,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扩种建立胶园。188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芮德勒(H. N. Ridley)发明了不伤橡胶树形成层组织的在原割口上重复切割的连续割胶法,纠正了橡胶树原产地用斧头砍树取胶因而伤树、不能持久产胶的旧方法,使橡胶树能几十年连续割胶。
1904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土司刀印生由日本返国,途经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65年8月9日独立)时,购买胶苗8000多株,带回国种植于北纬24度50分、海拔960米的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东南坡,从此开始了中国的橡胶种植历史。 1888年英国人J.B.邓录普制造出第一条充气自行车胎。1895年第一条充气汽车轮胎问世。不久,汽车轮胎开始了商品生产。为了改进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尔默将帘布(见帘子线)用于自行车胎。1900年帘布开始在汽车轮胎上应用。1906年,美国人G.厄诺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进剂。1912年S.C.莫特发现了炭黑的补强效果。不久,防老剂也应用于橡胶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胶密炼机(见塑炼)专利,橡胶加工机械相应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橡胶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胶在性能和产量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天然橡胶的人工栽培。到20世纪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胶已经逐步取代野生橡胶,成为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天然橡胶供不应求,德国开始了甲基橡胶的小批量生产,主要用于制造硬质橡胶制品。这种合成橡胶质次价高,战后即停止了生产。30年代开始了合成橡胶商品化的生产,聚丁二烯橡胶(即丁钠橡胶)、氯丁橡胶、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等相继投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合成橡胶及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如汽车轮胎、飞机轮胎、各种军车用轮胎的生产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繁荣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的汽车等工业蓬勃兴起,推动了世界橡胶工业的大发展。1943年钢丝帘布轮胎问世,1948年,法国米什林公司试制成功子午线轮胎。同年,无内胎轮胎也问世。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热塑性橡胶,无需化学硫化,而采用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方法成形。1953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研制成功。1956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开始在轮胎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胶使用。1965年,热塑性橡胶开始应用于胶鞋及胶粘剂。1970年,首批浇注轮胎(用聚氨酯橡胶)诞生。1972年,芳纶帘子线开始投产。这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为橡胶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原料和技术基础。70年代初期,橡胶加工及橡胶合成的生产技术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从橡胶的耗量看,1950年世界耗胶量为2.3Mt,1973年达到了10.89Mt。1950年世界轮胎总产量为1.4亿套,而1973年猛增到6.5亿套。其他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量在 70年代初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世界橡胶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稳定发展时期 70年代中期,石油涨价,严重冲击汽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随之出现了危机,不景气的局面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世界耗胶量1979年为13.0Mt,1982年下降到11.6Mt,1982年以后开始缓慢回升。世界橡胶工业开始进入了较为缓慢的增长时期。橡胶企业的主要注意力由扩大产量转移到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努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橡胶生产的技术水平。橡胶制品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促进了橡胶应用技术从技艺向科学的过渡。轮胎浇注工艺突破了原有的轮胎制造技术。热塑性橡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橡胶工艺的根本性变革。
希望这能帮助到你ˆ_ˆ
❽ 求橡胶在东南亚的历史
橡胶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当地印第安人把橡胶树叫做"眼泪树",并用土法制作成盛水器、橡皮球等橡胶制品。后来西班牙人逐渐从当地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采胶和制作橡胶的方法。1839年美国人查理·固特异发现把橡胶和硫磺放在一起加热,硫磺溶在橡胶里可增加橡胶的弹性和强度。橡胶的硫化法发明后,橡胶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后来,橡胶船、汽车的发明和使用更加推动了橡胶的生产发展,当时,橡胶的大部分来源于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亚马逊河的几个小镇,也随着橡胶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玛闹斯及老艾朗市就是在那时迅速发展起来的。
1876年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威克姆把亚马逊地区的七万颗橡胶种子带到英国,栽种在植物园,后来又陆续把橡胶移栽到东南亚各国。橡胶在东南亚地区迅速发展,到1913年产量已超过原产地巴西。东南亚的橡胶产量高,质量好,价格低,使巴西亚马逊地区靠橡胶发家的富翁大部分破产。很多人被迫迁出亚马逊,使现在的老艾朗市变成了如今的一片废墟。
橡胶树及橡胶经济衰落了,但巴西亚马逊人牢记了历史教训,他们在保护好自己特有物种的同时,也学会了引进外来物种。巴西响誉全球的咖啡就是从非洲引进的。我们考察的一大片橡胶林也是巴西人前几年从马来西亚引进的。当地的种胶人说,我们原生的橡胶树经过了东南亚地区的改良后,现在又回到了巴西,我们希望它再给我们带来财富。
❾ 什么是橡胶
橡胶历史悠久。人们发现的产胶植物化石可溯源到3000000年以前。人们在中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遗迹中都曾发现橡胶球,这些至少已有900年历史了。
橡胶是从称作“胶乳”的乳状液“体”中提炼出来的粘性的弹性固体。胶乳与普通树液不同,胶乳存在于植物和树木的皮、根、茎、枝、叶及果实中,但大部分胶乳是在橡胶树枝干的内皮中产生的。
胶乳是由存在于水质母液中的液体、固体或半流体小颗粒组成的。胶乳中只含33%的橡胶,其余大部分是水。胶乳中的橡胶颗粒提取出来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橡胶球。
在400多种不同的藤本植物、灌木和树木中都发现有橡胶。但是每种植物中的橡胶含量相差悬殊。从诸如蒲公英属植物、马利筋属植物和蒿属植物等里面提取橡胶是不合算的。
橡胶树最适于生长在距离赤道10度的范围内,赤道两侧各约700英里的区域叫做“橡胶带”,其原因是橡胶树需要湿热的气候和肥厚的土壤。产胶最好最多的树叫做“巴西橡胶树”。从树名可以看出,这种树首先见于巴西。今天,全世界天然橡胶供给量的近96%是来自这种树,不过现在这种树在“橡胶带”内的各地都有种植。
❿ 橡胶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Hancock 汉考克1826年发明了用机械使天然橡胶获得塑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