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惠州西湖九曲桥有多少年历史了
九曲桥有54年的历史了。
惠州西湖孤山北面有一九曲桥,始建于1957年,原是木架长桥,1959年改为木架九曲桥;1964年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12米,宽2.2米。直通西湖平湖中的点翠洲,洲上有孤屿亭,明代建为点翠亭。亭西有枇杷洲,另有二桥,联通孤山与芳华洲。
九曲桥,顾名思义,是指桥共分成九曲,曲折迂回。 “九”是数字中最大的单数,古有“九九归一”和“九五之尊”之说,均是对“九”这个充满吉祥、尊贵的吉数集中的概括。
⑵ 谁知道惠州西湖的资料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位于惠州市区内,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品评西湖,人称杭湖为“吴宫之西子”,惠湖为“苎萝村之西子”。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胜”。这些,不约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点。当然,这三个西湖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曾经是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过的地方。“东坡到处有西湖”,苏东坡给西湖留下胜迹,而胜迹更因东坡而倍添风采。
西湖原是横槎、天螺、水帘、榜山等山川水入江冲刷出来的洼地。西枝江改道后的河床遂成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环抱,北依东江。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浅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个别水深3至4米。
西湖由五湖、六桥、七山、十六景组成。
①五湖指: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
②六桥指:拱北桥、西新桥、明胜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
③十六景指:玉塔微澜、苏堤玩月、象岭云飞、榜岭春霖、留丹点翠、花洲话雨、红棉春醉、荔莆风清、西新避暑、孤山苏迹、花港观鱼、飞岭览胜、芳华秋艳、丰山浩气、南苑绿絮、准堤远眺。这些景点品题精趣、与现实较为接近,更为淅外人士和国内游客所赞誉。
西湖景区自然布局甚佳,其特色是山川透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城妙在天成,与杭州西湖相比,清朝雍正初年惠州知府吴骞有《诗西湖》诗云:“西湖西子比相当,浓抹杭州惠淡妆,惠是苎萝 里质,杭教歌舞帽君王”。故有杭州西湖为“吴宫之西子”,惠州西湖享有“苎萝村之西子”美誉。1993年12月,西湖风景区成为全国评选的六个“环境卫生达标风景名胜区”之一。
资料:http://ke..com/view/14531.html
⑶ 有关惠州西湖的历史、景点、问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区内,原名丰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当然,这三个西湖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曾经是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过的地方。“东坡到处有西湖”,苏东坡给西湖留下胜迹,而胜迹更因东坡而倍添风采。品评西湖,人称杭湖为“吴宫之西子”,惠湖为“苎萝村之西子”。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胜”。这些,不约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点。
西湖原是横槎、天螺、水帘、榜山等山川水入江冲刷出来的洼地。西枝江改道后的河床遂成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环抱,北依东江。景区以山水资源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游览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浅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个别水深3至4米。
[编辑本段]景点分区
景点分为丰湖景区,平湖景区,菱湖景区,鳄湖景区,南湖景区,高榜山——红花湖景区,近年还加上了金山湖景区。
==平湖景区==
【范围】北以下角东路、拱北桥至东江为界,南以苏堤为界,东至环城西路,西至西山、孤山和准提阁山,面积79.5公顷。
【现状】平湖景区最典型的自然景观是洲岛景观,最典型文化景观是东坡文化景观、道教文化景观和佛教文化景观。其中,孤山是体现东坡文化的重点区域。但目前纪念内容还不够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元妙观是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周边均为民宅所包围,不能充分体现其特色等。
【规划】建设孤山东坡园,进一步完善孤山苏迹景点,突出东坡寓惠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整修朝云墓、六如亭等相关旧迹;恢复古熙春台这一景点;元妙观周边(以慈云路为界)恢复“桃源日暖”旧景等。
==丰湖景区==
【范围】北以苏堤为界、南以圆通桥和鹅岭路为界、东至环城西路、西至螺山,面积约113.5公顷。
【现状】丰湖景区最大特征是堤桥纵横,北有苏堤、西新桥,中有陈公堤、明圣桥,南有圆通桥,均为惠州西湖名迹。丰湖的人文氛围自古浓重,西湖花岛上曾建有丰湖书院。西湖沿环城西路一带游赏面积有限;黄塘半岛(花岛)旧时为丰湖书院、泌园等,目前建筑密度较大,仅有临湖一侧有少量游览用地。
【规划】重建荔浦风清景点,花岛中分别以丰湖书院匾刻、御书园、湖上五先生祠、太守祠、西湖博物馆等为主要景点,恢复香隐、啸花深处、留云亭、过帆亭、琴台、黄塘晚钟等景点;并在现状空地一带拓宽水域,种植荷花、养殖观赏鱼类,形成观鱼(轩)景点;螺山山顶恢复原有的万松径等景点,螺山与小架榜山之间的山坳处种植桃林,恢复桃花源景观(武陵春色)。
==南湖景区==
【范围】西北以鹅岭北路为界、西南以鹅岭东路为界、东至惠州市第一中学,面积48.4公顷。
【现状】南湖景区旧时主要名迹有唐代的开元寺,宋代李氏山园、唐庚故居、清代今是园,均久废。目前主要景点只有飞鹅揽胜和南苑绿絮。
【规划】建设以飞鹅岭为核心的景群。在南湖边飞鹅岭下建设以生态为主题的景点“龙塘挹丽”;在惠州市一中的第二操场建设园林“今是园”。
==菱湖景区==
【范围】东北以太保山为界、南以丰山、百鹤含书为界(不含丰山、百鹤含书)、东至下角中路、鳄湖路,面积约55.0公顷。
【现状】大量陆域被挤占,景点建设较为滞后。
【规划】景观结构为三个主要景点:怡园、犹龙剑气、横槎小隐,由两条滨湖路串联:菱湖二路、丰山前路。
==鳄湖景区==
【范围】东北以烟霞堤、丰山、百鹤含书为界,东南以凤山为界,南至紫薇山、小鳄湖,西至古榕山。面积约128.3公顷。
【现状】游览用地不多,历史遗迹被淹没,游赏性较差。
【规划】完善“丰山浩气”,增加丰山耀彩、浩气长存、桃林叠翠等景点,使丰山成为弘扬东江文化的景群。恢复紫薇山庄纪念堂等。
==高榜山-红花湖景区==
【范围】高榜山—红花湖景区包括高榜山、红花湖和周边山体,面积约1861.3公顷。高榜山—红花湖景区形成高榜山、红花湖、红花嶂等三个郊野游览区的格局。
【现状】景点建设较少。
【规划】建设为郊野性质的景观游览区,建设“榜岭春霖”景点,并开辟上山道,沿途设置观景亭、台。新建永福寺,恢复“山寺岚烟”景点;种植的滨水植物点“岚影花溆”;在主坝及其北侧山丘建观景景点“留云挽湖”等。
⑷ 西湖的历史
惠州西湖
面积辽阔,湖岸弯环曲折,湖上洲屿点缀、三面青山环抱。湖泊东西最宽处达10公里,南北最长达8公里,面积最大时有10平方公里,湖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在烟波浩淼的湖面上,堤桥如带,把湖面分割成五大部分,素有“五湖六桥”之称。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惠州“山川秀遽”。这里是广东着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据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说:“东汉时,湖上犹有狼虎居之,无所谓湖也。”那时。湖区一带大概还是一片狼虎出没的草丛洼地。但到公元三一八年东晋元帝时,“兴建龙兴寺于湖上”(《惠州府志》),可见东晋时湖已形成。唐代在惠州筑开元寺,北宋余靖写的《开元寺记》中描写这一带风景:“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幡,湖光相照”。从这些历史记载推断,惠州西湖大概成于东汉后、东晋前这一历史时期。
惠州西湖的建设始于北宋时。州守陈偁最早经营西湖,他“引湖灌田,兼鱼、藕、蒲、苇之利”,使西湖“施于民者丰”,被称作丰湖。同时还在湖上筑堤造桥,修建亭榭,使丰湖当时被誉为“广东之胜”,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他把丰湖称为西湖,一来湖位于城西,二来也因惠州的这个湖泊的风景与他熟悉的杭州西湖一样美丽。从苏东坡以后,惠州西湖就叫开了。
清代美术家戴熙称惠州西湖“西湖各有妙,此以曲折胜。”确是恰当的评价。此外,清代惠州知府吴骞还作了《惠阳纪胜》诗,将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作了一次对比:“杭之佳以玲珑而惠则旷邈;杭之佳以韶丽而惠则幽森;杭之佳以人事点缀,如华饰靓妆,而惠则天然风韵,如娥眉淡扫。”把惠州西湖比作未入吴宫前在苎萝村浣纱的西施,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色是:天然美。
⑸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
1912年,叶举驻军惠州,派秘书利春芳浚湖,成西湖纵横水道以通舟。
1916年,设西湖经理局,局址仓圣庙,主要管理西湖和湖区园林绿化工作。
1917年,组成董事会,改西湖经理局为西湖整理委员会。
1931年1月16日,,设立惠州西湖管理局,下设两课。1931年9月,西湖管理局因经费异常竭蹶,报准改为西湖管理委员会。
1937年,成立西湖整理委员会。
1956年成立西湖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
1958年4月,西湖管理委员会改为西湖建设委员会。属下单位有园林管理队、养鱼专业队。开始清理西湖区内被占作农田的水域230亩,测定五湖水面为2500亩(约1.67平方公里)。
1960年将西湖建设委员会改为惠州镇西湖管理委员会。
1964年改惠州镇西湖管理委员会为惠州市西湖管理委员会。
1968年上半年成立西湖管理处革命委员会。
1969年,撤销西湖管理处革命委员会,成立惠州市工程建筑第二队。
1971年,撤销惠州市工程建筑第二队,成立惠州市淡水养殖场革命委员会,属下有园林管理队、鱼苗场、大鱼养管队三个基层单位。
1972年9月,恢复惠州市西湖管理委员会,属下有园林管理队、鱼苗场、大鱼养管队,后又增加西湖旅行社、苗圃场、石场、绿化队等基层单位。
1979年3月成立惠州市园林管理局,原西湖管理委员会名称还保留(即两个牌子一套班子)。
1982年3月,撤销园林管理局和西湖管理委员会,成立惠州市西湖建设委员会。
1986年2月,撤销西湖建设委员会,成立惠州市园林管理局、西湖风景区管理局(两个牌子一套班子),属惠州市建设委员会系统。
1988年5月,原惠阳地区改为惠州市建制,原惠州市改为惠城区建制,原惠州市园林管理局及西湖风景区管理局划归惠州市管辖(属副处级建制)。
2002年5月17日,国务院审定惠州西湖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3年1月,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4A级旅游区。
⑹ 惠州西湖的变迁~~急~~
惠州西湖在东汉时期是荒野之地,东晋在湖边建有龙兴寺,唐朝改名为开元寺,唐中宗年间,位于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张昭远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时,将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则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平湖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乡民收获甚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安置,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苏轼还带头捐资在西湖边上筑桥修堤,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坝和西新桥建成,后人为纪念苏轼将堤坝取名为苏堤。同年,苏轼的爱妾王朝云去世,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大圣塔(今泗洲塔)下的松林中,并在墓上筑六和亭以纪念她。
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贤堂,后来改称为丰湖书院,初时的丰湖书院位于银岗岭,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迁至西湖的丰湖半岛上,在明清两代,丰湖书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学府。丰湖书院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目前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多为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绶重修后的遗迹,书院古朴牌坊上的匾额“丰湖书院”和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为伊秉绶请来主持丰湖书院的着名诗人宋湘所撰写。
古代的惠州府城一直建于西湖边上,位于西湖的东面,民国时期惠州府城的城墙拆除、扩修马路,出现了岭南骑楼街,但全城仍然处于西湖的东面。1950年代至1980年代城市逐浙扩展,形成三面环湖的态势,西湖的景区大幅缩减,湖岸山麓建满杂乱的房舍,湖水开始受到污染。据统计,建国后的40年,西湖湖水面积减少了46%。1989年之后,惠州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规划,西湖景区才得以保护。
⑺ 惠州西湖的简介
惠州西湖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区内,原名丰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当然,这三个西湖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曾经是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过的地方。“东坡到处有西湖”,苏东坡给西湖留下胜迹,而胜迹更因东坡而倍添风采。品评西湖,人称杭湖为“吴宫之西子”,惠湖为“苎萝村之西子”。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胜”。这些,不约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点。
惠州西湖原是横槎、天螺、水帘、榜山等山川水入江冲刷出来的洼地。西枝江改道后的河床遂成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环抱,北依东江。景区以山水资源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游览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浅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个别水深3至4米。
⑻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
惠州西湖在东汉时期是荒野之地,东晋在湖边建有龙兴寺,唐朝改名为开元寺,唐中宗年间,位于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张昭远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时,将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则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平湖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安置,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
⑼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介绍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公里。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以山水为特征、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五湖、六桥、八景等景点。12002年5月17日,国务院审定惠州西湖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2003年1月,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4A级旅游区。32009年10月22日,祥云挂榜(高榜山)、玉塔微澜(泗洲塔)、西湖苏迹(东坡园·苏堤)、丰渚孝感(丰渚园)、碧湖书香(丰湖书院)、留丹点翠(点翠洲)等景点被选为“惠州十大名胜”。
⑽ 惠州有多少年历史
惠州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端。惠州市东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南海大亚湾相邻,与香港隔海相望,西部与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广州市接壤,北部与广东省韶关市毗邻。惠州市总面积为10,922平方公里;2003年全市人口327万(其中户籍人口286.3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90.97亿元,进出口总额131.31亿美元;行政驻地为惠城区。
惠州在广东的位置
市政府驻地 惠城区
面积
- 总面积
- 占全省面积%
- 全省面积排名
10,922平方公里
6%
第8位
人口
- 总人口
- 占全省人口%
- 人口密度
286.36万人(2003)
3.9%
450人/平方公里
行政级别 地级市
行政区划 5个县级行政区
邮政编码 516000
电话区号 0752
车牌代码 粤L
历史沿革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在惠州设立循州总管府,始有地方一级行政区划。
宋朝天禧四年(1020年)由祯州改为惠州,始有“惠州”之称。
1963年始设立惠阳专区、惠阳地区。1988年撤销惠阳地区,惠州市升为地级市。
气候
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为19.5℃-22.5℃。南临南海大亚湾,有海岸线223.6公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宜人。
行政区划
惠州市行政区划图惠州原为1区4县(市),2003年3月6日开始所辖县级“惠阳市”撤销,成立市辖“惠阳区”,至此全市行政区划为2区3县:
2区:惠城区和惠阳区
3县: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
民族和语言
惠州市居民主要是汉族,除汉族外还有少量的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人口。
惠州汉族人中,大多数是客家人,此外还有鹤佬人和广府人。客家人分布于全市各县、区,鹤佬人分布于博罗、惠阳、惠东,广府人分布于龙门、博罗。 惠州本地的语言也以客家方言为主,在部分地区亦流行粤方言和闽方言,此外在惠东平海等地,有军声等较有特色的方言。
在惠州的惠城、博罗、龙门等地,有一系列称为“本地话”的语言(东江本地话),它们在语言学上依具体情况分属于客家方言和粤方言,但它们与一般的客家话或粤语又颇为不同。惠城话正是东江本地话的代表。
经济
2004年惠州市国民生产总值(GDP)为685.14亿元。其中,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2.1%,57.1%,30.8%,以工业所占的比重最主。人均GDP为23642元。
在农业方面,以水稻、梅菜、甜玉米、马铃薯、韭黄、荔枝和年桔等种植业为主,是一个有众多三高农业基地的市。其中梅菜是惠州最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因此惠州被誉为“中国梅菜之乡”。
在工业方面,电子信息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最高,为59.5%,成为惠州的第一大工业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品所占的比重为11.2%,是第二大工业产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业等产业紧跟其后。TCL集团、德赛集团、华阳集团是惠州市最大的三个工业企业。
旅游
惠州临山靠海,自然景色悠美,旅游资源丰富,着名的景点有:有罗浮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平海海龟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惠东古田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惠东平海古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龙门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温泉汤泉和风光旖旎的海滩。
文化
惠州市最有特色的文化是客家文化和东坡文化。客家文化是指惠州市内众多客家人从中原迁居过来时形成的文化,包括客家习俗、客家美食、客家建筑等。而东坡文化是指宋朝苏东坡1094年来惠州后所创作的诗词而构成的文化。
交通
深惠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与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一起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网络。市内还惠州机场和惠州港,陆、水、空交通都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