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虽不能重来,但历史可以重演,这是什么意思啊
历史不能重来:历史就是历史,改变不了,你只能去知道历史。
历史可以重演:和吃饭一样的,你昨天的午饭就是今天的历史,但是你今天还是要吃午饭啊。
B. 历史为什么不会重演
因为这世界上存在着发展的客观基本规律,历史往往遵循着一规律,因而表现往往有惊人的相似性,历史在整体上完全重演,但会在局部表现出相同。
C.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恩确实,历史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和,我们只用回忆就能生活了
D. 历史不断重演,证明历史就是现实
不能证明,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所谓的历史不断重演说的是:历史总是以不同的方式重演,历史总是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说的是历史的规律性。既然是不同方式,不同面貌就肯定不会相同。所以历史不可能是现实,但是历史又能在现实中反映。这种反映是规律的反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重现。
E. 每人捐出一秒钟让历史不再重演什么意思
让我们以史为鉴,不要犯相同的历史错误了
F. 什么叫历史重演
历史总是会重演,这是几千年也摆脱不了的怪圈,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祟?历史当中很多事情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演和轮回着。
皇帝们面对整个帝国,要维持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当然离不开层层级级的官僚,官僚得帮助皇帝老爷子放羊、放牛(即老百姓),所以官僚们在某个时期也被称为“牧”,比如徐州牧,益州牧是也!
这些大大小小的“牧”们不可能都和皇帝一个心思,可能对皇帝的“奉天承运”的圣旨阳奉阴违,也有可能在朝廷之中形成不同的派别,形成所谓的“党争”,如战争时期的主战派、主和派,明朝的阉党和东林党等等。一般说来,聪明的皇帝不会让某一派势力独自坐大,而会让两派实力保持平衡。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那么一派坐大,掌握实权,皇帝就会成为一个傀儡。如果两派势力保持平衡,那么皇帝的地位和权势就会得到最大的巩固,一旦一方想争皇权,皇帝就会利用另一派来牵制这一派的势力,从而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和统治。现今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
《水浒传》中宋江上了梁山之后,逐渐架空晁天王的权力最后取而代之,这就是梁山新旧势力不平衡引发的结果!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完全控制局势,时不时总会冒出那么几个权臣出来。权臣曹操出现了,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曹丕篡汉,再后来,司马家族兴盛起来,于是依样画葫芦,晋又代魏,这是多么相似的历史!也有皇帝把权臣给治理了的,北周王朝宇文邕把宇文护给办了,然后自己亲政,康熙把鳌拜给办了,而后自己亲政。
历史总是很怪,发生了的事情总是还会发生。比如,隋文帝杨坚同志从北周朝的孤儿寡母手上抢夺了江山,后世宋太祖赵匡胤又从后周朝的孤儿寡母手上抢夺了江山。奇怪的是,被抢夺江山的这两个朝代的国号都是“周”,被取代前都是可怜的孤儿寡母。一般说来,一个朝代的皇帝可以分为三类:创业皇帝,守成皇帝和亡国皇帝!朝代刚刚建立,创业皇帝们一般都是艰苦奋斗,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朝代稳定和巩固后,守成皇帝们就开始躺在先帝开创的繁荣基业上面睡大觉,骄傲自满,最后亡国皇帝登场,荒淫无度,实施暴政,断送大好河山。
秦汉以后,一个较为长久的朝代的寿命一般都是200~300年。西汉/东汉各存在约200年;大唐王朝约300年;明朝:1644-1368=276年,清朝:1911-1644=267年,朝代的寿命为何又是如此的相似?开国皇帝将自己的子孙封王,为何反复出现削藩和叛乱?西汉王朝七国之乱,西晋王朝八王之乱,大明王朝靖难之役,难道不是唱的同一出戏吗?
且不说改朝换代这些很大的周而复始的重演,这里单单分析不同朝代中一些相同的现象。各朝各代中,皇帝们深居宫中,经常围绕在皇帝们身边的要么是后宫佳丽,要么是太监,于是这两种事物衍生出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的政治势力就出现了。因为大臣们隔皇帝太远,所以皇帝要依靠身边的人,不依靠A就得依靠B,不依靠外戚就要依靠宦官。西汉的灭亡主要是外戚专政,王莽篡汉。实际上,王莽是一个个人素质和修养很好的人,它的目标是想实现古书上描述的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结果改革失败,战争失败,成为被历史唾骂的贼人!东汉相继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专政,两者的势力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轮回,后来出现“十常侍乱政”,继而为了谋诛宦竖,董卓进京了,天下大乱了。可以发现,东汉王朝直接亡于宦官,但是后世依然出现宦官乱政,连赫赫的大唐王朝皇帝都被太监毒死过!明朝又出现大太监九千岁立皇帝刘谨,再后来出现魏忠贤,这些家伙都在朝廷里胡稿。请问,为什么历史上重复出现阉竖的祸害?还有那吕后专政、武则天称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这又是何其的相似,历史为什么又在这样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为什么屠戮功臣的事件在历史上也在反复重演?屠杀功臣最为厉害的,大概要数刘邦和朱元璋了。为什么恰恰这两个皇帝都是从一无所有的布衣而奋斗成为皇帝的?为什么那些非布衣出身的皇帝屠戮功臣却没有布衣出身的刘和朱厉害?为何历史又在重演?
G. “历史重演”是什么意思
释义:指历史上相似的情况再一次发生。
注音:lì shǐ zhòng yǎn
H. “不会重演历史,但会遵循历史的规律。”这句话你们有么看法
我们知道,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是黑格尔发现的。他的这一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厥功至伟。人类历史现象波诡云谲,人类社会生活纷繁杂乱,这感性的、多维度的、充满着偶然性的、断裂的而非连续的历史事件构成的历史,虽然其历史舞台上星光闪烁,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其实践空间广袤无垠,但意志的潮头总是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涌现,历史的真相被这一切所遮蔽。黑格尔从思维逻辑的普遍性上看到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尝试用逻辑的规律来表达历史的规律。他坚信,以其概念辩证法可以把自然、历史和人类思维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人类历史并非偶然现象的堆积和暴力行为的结果,而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思维的任务就在于透过偶然现象去揭示历史过程的内在规律。但是黑格尔的“密纳发的猫头鹰”总是事后登场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无论如何再现了历史,总是只能解释世界,而不能触及现实的矛盾、更不能触动既得利益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唯物史观,最终解决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这也是世人所公认的马克思的最伟大发现之一。令人萦怀于心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其历史观之不同于既往哲学的区别时,并不强调对历史客观规律的承认与否,他们强调的是历史的前提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时,他们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前提,指的是历史真实性赖以成立的基石,也就是说在面对真实的历史时,考察历史的出发点和确立历史的客观坐标。而这个前提,在马克思看来,就是“现实的个人”。他再次说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是现实的个人,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劳动的人。正因此,马克思在阐释劳动过程的那段名言中,特别指出:人类的劳动过程,人的劳动活动,“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开启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但却将人排斥于历史之外,使人远离于真实世界,远离于历史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将人,现实的人,人的劳动,作为历史的前提,历史的客观普遍性和属人自由性成为历史规律的内涵,历史规律必然是体现两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历史不再成为人的宿命,历史乃是人的历史,人的活动的历史。以现实的人、现实的个人及人的活动作为前提的历史才不再仅仅只是精神史或物质史这两种极端的、被曲解了的、非人的、臆造的历史。历史在这一前提下所展示的才真正是属人的、客观的、真实的历史。
I. 这句话是谁说的"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话,也有人说,这句话出现得更早,只是后来李秀英引用。
李秀英是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中的少数幸存者,她在被日军连刺37刀的情况下能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成为那段悲惨历史最有力的见证人。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残酷罪行的直接受害者,李秀英老人生前一直用自己的亲身遭遇,勇于揭露侵华日军暴行,被称为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活证据”。
(9)历史不再重演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李秀英因怀有七个月的身孕,无法逃往外地,与其父一起躲进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在五台山小学“美国教会学校”的地下室避难。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日本兵闯进地下室里图谋强奸李秀英,性格倔强的她与三个日本兵殊死搏斗,身中三十七刀。
日本兵走后,其父设法将奄奄一息的她送进南京鼓楼医院(时为美国教会医院),经美国专家抢救,才得以保存性命,但肚子里的孩子却因此流产了。
这样一位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到了晚年却再次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加害”。一九九八年,日本作者松村俊夫在其《南京大屠杀的大疑问》一书中,声称1998年活着的李秀英不是南京大屠杀时候的李秀英,污蔑她是“假证人”。
J. 生活需要凑合,历史不要重演,责任和义务尽力而为,愧疚只能深埋心底是什么意思
生活需要凑合,就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会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你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不要被生活和困难所打败,历史不要重演,就是说以前所经历的那些错误的事不要在以后再犯了。责任和义务尽力而为,就是说你所承担的责任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自己和你享有的义务愧疚只能深埋心底的意思,就是说有的时候有些事儿深埋心底比说出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