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献学概要的目录
王序.
自序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
二: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
二:金
(一) 礼器
(二) 乐器
(三) 兵器
(四) 农器
(五) 度量衡
(六) 钱币
(七) 符玺
(八) 日用器
三:石
(一) 碣
(二) 摩崖
(三) 碑
四:竹木
五:帛
六:莎草纸
七:羊皮纸
八:贝叶
九:纸
(一) 造纸术的发明
(二) 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
1. 卷子
2. 经折装
3. 蝴蝶装
4. 包背装
5. 线装
第三章 文献的形成及流布
一:文献的形成
(一) 着
(二) 述
(三) 编
(四) 译
1. 佛经翻译
2. 学术翻译
3. 文学翻译
二:文献的流布
(一) 讲唱
(二) 镌刻
(三) 抄写
(四) 印刷
(五) 摄影
(六) 扫描、微机输入。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一) 历代官府文献的收藏概况
(二) 历代文献的大量散佚
1. 秦始皇焚书
2. 西汉末年战乱
3. 东汉末年战乱
4. 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5. 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6. 隋末唐初
7. 安史之乱
8. 黄巢起义
9. 靖康之难
10. 李自成起义
11. 干隆禁毁
12. 嘉庆宫火
13. 太平天国起义
14. 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
15. 庚子事变
16. 日本侵华战争
17. 文化大革命
二:历代藏书家之兴替
(一) 周秦私家藏书概况
(二) 汉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藏书
(三) 唐宋私家藏书
(四) 元明私家藏书
(五) 清代着名藏书家(上)
(六) 清代着名藏书家(下)
(七) 近代着名藏书家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一:版本释义
古代写作板本,指一种书籍的多种出版形式。
二:版本类型
(一) 写本
1. 手稿本
2. 清稿本
3. 抄稿本
4. 影钞本
5. 抄本
(二) 刻本
(三) 套印本
(四) 饾版本与拱花印本
(五) 活字本
(六) 石印本
(七) 珂罗版印本
(八) 批校本、题跋本
三:善本的界义
(一) 善本的两层含义
(二) 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
四:版本的鉴定
(一) 明确撰写年代
(二) 细读前后序跋
(三) 验牌记
(四) 查避讳
(五) 考刻工
(六) 核校阅人时代
(七) 看字体
(八) 看版式
(九) 看纸张
(十) 看装潢
(十一) 查藏印
(十二) 类比法
(十三) 查着录
(十四) 求旁证
(十五) 对书影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
一:文献讹误的类型及校勘的目的
(一) 文献错讹的类型
1. 讹
2. 脱
3. 衍
4. 倒
文字颠倒。
5. 错乱
(二) 校勘的目的
二:校勘应具备什么条件
(一) 主观条件
(二) 广求异本
(三) 广求相关资料
(四) 精研所校之书
三:校书的主要方法
(一) 对校法
(二) 它校法
(三) 本校法
(四) 综合考证法
四: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五:校书的态度:多闻阙疑
第七章 文献目录
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古籍的分类
三:目录的主要内容
(一) 书名
1. 古书的命名方式
(1). 以通称为书名
(2). 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
(3). 以性命为书名
(4). 以朝代为书名
(5). 以时间为书名
(6). 以地点为书名
(7). 以隐括内容为书名
2. 同书异名与同名异书
(1). 同书异名
(2). 异书同名
(二) 篇卷
(三) 撰人及朝代
1. 关于撰人的朝代
2. 关于撰人
(四) 版本
(五) 提要
(六) 大小序
四:目录的类型
(一) 公藏目录
(二) 私藏目录
(三) 史志目录
(四) 专科目录
1. 经学目录
2. 小学目录
3. 史部目录
4. 子部目录
5. 集部目录
(五) 特种目录
1. 举要目录
2. 丛书目录
3. 知见目录
4. 眼经目录
5. 禁毁目录
6. 版本目录
7. 辨伪目录
8. 其他
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一:辑佚
(一) 古书亡佚之多及其原因
(二) 前人辑佚的成绩
(三) 辑佚的方法
二:辨伪
(一) 什么叫伪书
(二) 作伪的动机
1. 传道
2. 射利
3. 炫名
4. 争胜
5. 逃禁
6. 避嫌
(三) 作伪的主要手段
1. 作者假托他人
2. 后人改题着者
3. 割去序跋
4. 伪撰序跋
5. 沿袭旧名而作新书
6. 节采某书更易新名
7. 缀合群书造为新编
8. 变乱旧例以充新编
9. 自着自注
10. 书以篆籀而充古本
11. 以假掺真窜乱旧帙
(四) 我国辨伪的历史
我国辨伪历史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
(五) 辨识伪书的方法
1. 从授受源流上辨伪
2. 从被依托的人辨伪
3. 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
4. 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
5. 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
6. 从文本上辨伪
7. 从文章风格辨伪
8. 从特殊词语的起源辨伪
9. 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
10. 从因袭上辨伪
11. 从称引上辨伪
12. 从佚文上辨伪
13. 从史实的先后辨伪
14. 从称谓上辨伪
15. 从制度上辨伪
16. 从地理沿革上辨伪
17. 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上辨伪
18. 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
19. 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与本书矛盾辨伪
20. 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
(六) 伪书的价值
1. 伪书的史料价值
2. 位数的文学价值
3. 伪书的语言价值
4. 伪书的思想价值
5. 伪书的其他价值
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
(一) 何谓类书
(二) 类书的起源
(三) 类书的功用
1. 查找史料
2. 查找辞藻
3. 校勘、考订古书
4. 辑佚
(四) 类书举要
二:丛书
(一) 什么叫丛书
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二) 丛书的起源与功用
(三) 丛书举要
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
一:地方志
(一) 地方志的产生
(二) 历代地方志的数量
(三) 地方志的种类
1. 总志
2. 省志
3. 府志
4. 州志
5. 厅志
6. 县志
7. 乡镇志
8. 都邑志
9. 卫所志
10. 边关志
11. 土司志
12. 盐井志
13. 专志
(四) 地方志的用途
二:家谱
(一) 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二) 家谱的内容
(三) 家谱的价值及存佚情况
1. 家谱的价值
2. 家谱的存佚情况
第十一章 总集与别集
一:总集
(一) 选集举要
(二) 全集举要
二:别集
(一) 别集的起源
(二) 别集的内容
(三) 别集的文献价值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
一:甲骨文文献
(一) 甲骨文的发现
(二) 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
(三) 甲骨文资料的结集与考释》
(四)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
二:金文文献
(一) 金文的出土
(二) 金文文献的汇集及考释
(三) 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
第十三章 出土文献概述(下)
三:简帛文献
(一)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概况
(二) 简帛文献的价值
四:石刻文献
(三) 石刻文献要籍
(四) 石刻文献的价值
五:其他出土文献
(一) 盟书
(二) 玺印
(三) 砖瓦文字
(四) 纸质出土文献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
(一) 敦煌
(二) 敦煌石窟
(三) 莫高窟
(四) 藏经洞
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
(一) 敦煌石室的发现
(二) 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和原因推测
(三) 敦煌遗书的流散
三:敦煌文献的目录
四:敦煌文献的汇编整理与刊行
五:敦煌文献的内容及价值
(一) 宗教文献
(二) 儒家经典
(三) 语言资料
(四) 史籍地志
(五) 子部图书
(六) 考古与艺术
(七) 文学作品
(八) 科技史料
❷ 目录在中国古代文献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目录:指着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它是联系文献与用户的桥梁和纽带。
目录是目和录的总称。 “目”指篇名或书名, “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前人把“目”与“录。编在一起,谓之“目录”。《昭明文选·任彦开为范始兴求立太宰碑表》李善《注》引刘欲《七略》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可知刘向校书,即已使用“口录”一词。班因《汉书·叙传》中,亦有“爱着目录,略序洪烈,述艺文志第十”之句,表明早在汉代, “目录”二字已作为一个名词而被加以使用。在现代汉语中, “目录”一词的涵义:一为“图书日录”的简称。这类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着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二是指书籍正文前所我的目次。此外,根据一定的主题,为专科研究而编制的参考书目或向群众介绍优良读物的推荐书目,一般称为书目,有时也称为目录。
我国古代学者对目录学的研究,一宜定在世界的前列。汉代刘敌所作的《七略》,比被誉为西方目录学之父的瑞土人吉土纳所编的欧洲第·部图书分类法 —《万象图书分类治》,要早1500多年。前人治学,都很注重书目和拿捏有关目录的学问。清代着名考据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写场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朗,方可读书;不明,总是乱该。”又说: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目录对于整理古耪文献亦至关重要。着名日录学家余哀锡在《目录学发微》中,总结了目录学在考辨古籍上的六种作用:一日以目录着录之有无,断书之真的;二日用目录书考古书篇名之分免三曰以目录书着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求阴性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书,六曰以日录书所裁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余先生的上述论断,是校人深刻的。目录对于研究者来说,又是得力的助手和工作的指商。出于日求是图书的分类着录,因而利用目录有助于查阅有。关图书资料, “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同队日录在分门别类之中,亦可展观文化学木的源流、派别,从而使人们可从中“炊事学术,考镜源流”,这对于研究工作,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我们在研究、整理和运用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对于目录特别是史部目录必须认真加以学习和研究。
我国目录起源于何时?目录的产生,是以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为前提的。根据近几十年来对安阳小屯衬甲骨的发掘与研究,我们知道,商代已有一定数量的文献典耪。那些由占Fj面积累的甲骨F辞,是当时文献记录的一部份。从殷墟的发领中我们还可看到,每一个窖穴中的甲骨F辞,都有一定的年代,通常是以一个商王在位的时间为断限。一个容穴里的甲骨入藏,都有一定的顺序、方法和手续,有与此相应纳记号或数码排列,而这些,应该说与目录的产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但是,在奴隶社会里,由于文化典籍掌握在官府手里,流通的范围有限,加以书写工具落后,均不利于目录学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同时期.随苦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生产力得到发展,学术研究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昔日“学在官府”的局旧逐渐被打破,以金石、简核、绣帛为载体的图书资料大量增加。社会fL阶级和各阶层的人,从不同的目的出发,要求对文献进行整理和编目,孔子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开始他的文献整理工作的。据记载,他曾纂《易》、修《春秋》、则《诗》、《书》、订门N、《乐》。在进行这项整理工作的同时,孔子实际J:也在从事日录工作:一是精选文献,如从3000篇诗中选取300余篇,一是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分类,如《风》按地区分,《雅》按时间分,《颐》按作用分;三是写提要,如为《诗》、615b瑶序;四足为“六经”的各篇匣定次序。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冈文献典籍,从7L子删定“六经”所作的大序、小序,列战国素汉睹子百家着述的白序,再到刘向校书的书录,反映丁我四目录的形成过程。那些大序、小序和自氏在当时已起营“内容提要”的作用,实为目录的一项重要内容。
继孔子之屑。出现了篇名提示内容之作,如《墨子》的《兼爱》篇,其篇名揭示出文章的内容,同时,按作者分类之法也巴出现,如《庄子》一书,其自着部分为内篇,后学历作者列为外篇、杂篇。至于《吕氏春秋》的“序意”,《推南子》的“要略”,较过去的“大序”、 “小序”意思更为完整,已近乎一书的日录丁。由此可见,我国目录,萌芽于先秦时期,起源于《诗》、《书》之序。
❸ 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什么的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3)历史文献学目录怎么做扩展阅读
学科特点
综合性,是指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以及所运用的理论,方法既涉及到历史学,也涉及到古典文献学,同时又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古代文学、中国哲学史、科技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性虽然不是历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但的确是它的一大特点。
基础性,是就历史文献学在历史学的结构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而言的。研究历史必须依据史料,史料的范围虽然很宽广,但传世的和出土的历史文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践性,是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强调实践讲求致用的学问。无论整理还是研究历史文献,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等都需要长时期的动手实践和经验积累,方能得其门径而取得成就,而整个历史文献学学科也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文献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❹ 历史文献学学什么
学科定义: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研究领域
主要有四个方面:
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
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学科性质
(1)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历史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❺ 怎样做“历史研究”
表面看来,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或哲学研究比历史研究更能显示其现实意义。不过,历史研究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哲学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着明”的效应。[1]与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看,“现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见得调查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的而历史研究的对象就一定是“过去”的。相反,一切“现代”都正在成为过去,而一切历史都可以理解为当代史。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实践史)和学术史研究三种。而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事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历史的考证研究和历史的叙事研究其实就是历史的调查研究,可统称为历史的实证研究。一般意义上的调查是对“当下的事件”的调查,而历史的考证研究和历史的叙事研究是对“过去的事件”的调查。
历史的解释研究在面对历史事实(主要是历史文献)时,它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判断及其所选择的视角。不同的研究者总是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解释,这使解释研究不可能像其他实证研究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那样显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观性。但是,历史的解释研究在提出解释时仍然重视解释的理由和证据,以便使自己的解释令人信服。就此而言,历史的解释研究也有某种实证研究的含量而并非任意、任性地随意发挥。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
●了解历史的考证研究的三个主要途径;
●掌握历史的发生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途径;
●学会使用历史的话语分析法,掌握历史的话语分析的三个主要方法;
●学会使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法;
●理解传统的解释学研究与隐微解释学研究的主要差异;
●理解历史的述评研究的技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
●掌握隐微解释学研究的三个技巧并理解“解释学的三个自信”;
●学会历史的比较研究。
中外历史研究几乎都有重视史料考证的传统。中国有“乾嘉学派”,西方有“兰克学派”。中国史学界在18世纪已经兴起“考证”之风。干隆、嘉庆两朝,迄于道光中叶的百余年间,朴实的经史考证成为学术主流,时人“皆以考博为事,无复有潜心理学者”,形成“乾嘉学派”(也称为“考据学派”)。[2]“清代是校勘硕果累累,校勘学独立形成的时期。”[3]当时出现一大批从事校勘、版本、目录研究学者。[4]发展至戴震(1724~1777)、章学诚(1738~1801)等人那里,“乾嘉学派遂臻于鼎盛”。
西方史学界重视史料考证的传统并非始于德国史学家兰克(L. Ranke,1795~1886),但兰克为这个传统制定了严格的考订与批判的方法,并发展成一个学派。“兰克学派”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它倡导“史学即史料学”的实证主义史学,因为,“兰克本人既没有说过此话,他的着作也绝非史料的编排”。相反,兰克本人一直相信“历史背后的精神力量”,他甚至会在其着作中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论。他的着作隐含了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兰克学派”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只追求“如是直言”而不重视写作的艺术。相反,“他的史笔,从容流畅,且有音乐节奏,……他从不讳言史家需要艺术天才和造诣,他一直认为大气磅礴的叙事,仍是史家的重要任务。他的书不仅仅为专家而写,也可供非专业者阅读。”[5]兰克学派的真正贡献在于:它不仅收集和利用档案资料,而且辨别档案文献的真伪,强调在引用史料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史料辨伪或史料批判。1886年兰克去世,3年后德国史学家伯伦汉(E. Bernheim,1850~1942,兰克的再传弟子)总结兰克的史料辨伪方法,出版《史学方法论》。兰克学派所强调的史料辨伪对后来的史学发生了持久的影响。即便后来出现的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对兰克学派提出批判[6],但是,年鉴学派或新史学也依然重视考据。其差异只在于,年鉴学派或新史学更重视社会经济史、文化史而不赞成兰克学派只强调政治史以及相关的宗教史和外交史的研究。[7]
至民国初年,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人结合中国“乾嘉学派”的传统和西方兰克学派的精神而倡导史料的考证与辨伪,一度兴起“古史辨派”(也可称为“古史辨伪”)。[8]考证研究看似与现实无关或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它往往为相关的思想史研究或制度史研究以及哲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证据。学术研究可以因此而避免以讹传讹。
史料考证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根据比较所采用的材料来看,考证研究可分为校勘法和三重证据法。考据是历史研究的必要工具,但是,在义理和考据之间,义理优先于考据。
一、校勘法
校勘是寻找适合阅读的文献、做注释或参考文献以及撰写文献综述的前提条件。与之相关的研究包括版本学研究和目录学研究。
(一)校勘与校勘学
有关校勘的系统研究,称为“校勘学”。狭义的校勘就是“用本子互勘” [9],以便发现同一部书的错误、错漏,然后订正。也有人认为,校勘学的主要工作有三:“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10]
校勘既可以作为历史研究中的辅助方法,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独立的校勘研究似乎并不多见,但在编辑教育着作或引用他人的文献时,需要基本的校勘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校勘技巧。比如,在编辑和整理杜威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着作时,编者特别强调了“文本的校勘原则和程序”。[11]又如,有研究者对有关拉伊(W. Lay,1862~1926)的“实验教育学”的相关简述及其版本做了校勘,发现大量以讹传讹的错误(见案例6-1)[12]。
案例6-1:拉伊和他的实验教育学
拉伊在1903年出版了他的《实验教学论》。这本书1905年推出第2版,1910年推出第3版。迄今未见中译本。他在1908年出版了他的《实验教育学》,1912年和1918年分别推出第2版和第3版。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译本;199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中译本。
在我国建国以前,比如,钱歌川的《现代教育学说》正确地指出了拉伊在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授学》,1908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雷通群在其《西洋教育通史》中说,拉伊于1903年着《实验教授学》,但未及《实验教育学》。
然而,如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书》中的“拉伊”目说,“1903年,发表《实验教育学》一书”;其“实验教授学”目,说“实验教授学之名词,始于拉伊所着Experimentelle Didaktik(1903)一书”。又如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的《现代西洋教育史》说,在1903年,始才公布他的《实验教育学》(Experimentelle Didaktik);又提到“《实验教育学》(Experimentelle didaktik)1912”。把拉伊的两本书搞成一瓶浆糊了!建国以后、我国一些教育类工具书、教育理论和教育历史的书籍,搞错了的确实不少,比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教育实验学》第2页,说“另一位德国教育家拉伊1903年写出了《实验教育学》一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第259页,说“拉伊于1903年写成《实验教育学》一书”。……之所以如此缕述拉伊的《实验教学论》和《实验教育学》两本着作及其出版年份,是因为感到“以讹传讹”实在太多了!
(二)校勘学与版本学、目录学
传统的校勘学主要是指对古籍的校勘,它与版本学、目录学相关,三者一起构成“古典文献学”。[13]版本学侧重研究各种版本的源流(发生和传播)、差异、优劣及其演变规律,并以此为校勘提供基础;目录学侧重书名、卷数、页码、作者、版刻以及索引和提要。[14]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校勘学、版本学、目录学三者往往相互支持、彼此呼应。广义的校勘学包括了版本学和目录学。[15]也因此有人统称之为“目录版本校勘学”[16]或“版本目录学”。[17]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领域卓有成就者,被称为“版本目录学家”或“校雠学家”。[18]这样看来,校勘包括了史料辨伪。[19]中国近代兴起的“古史辨伪”,也可以视为广义的校勘和校勘学的一个部分。[20]
在现代学术研究领域,很少有学者被称为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或校勘学家,也很少有学者被称为“版本目录学家”或“古典文献学家”。但是,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一起浓缩为“现代文献学”或“历史文献学”。[21]与之相关的“文献研究”以及“文献综述”成为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校勘的时机
并非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校勘,但是,当研究者遇到以下情境时,则需要做必要的校勘,以免出现学术研究中的“低级错误”。
第一,在阅读文献时,需要在不同版本之间做出选择。如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的开篇所提示:“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读书不知道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22]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考察文献的目录、导言、注释以及参考文献来对文献的质量做一个整体的评估。然后,在比较不同版本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第二,在引用文献时,如果同一着作或论文有多种版本,则需要通过校勘的方式选择高质量的版本。
第三,在引用文献时,如果发现所引用的文字不顺畅,则需要通过校勘的方式确认原文是否准确。
第四,在转引他人的文献时,需要确认所转引的文献是否准确。比如,在讨论柏拉图的“灵魂马车”比喻时,不少研究者的引文与注释出现错误[23]:一是引文与原来的译文不符。二是注释错误,标示的页码与原来的译文不符。[24]又如,Rudck, J.和Hopkins, D.在其主编的Research as a Basis for Teaching: Reading from the work of Lawrence Stenhouse中引用了Stenhouse的What Counts as Research,其注释所标注的出处是错误的。类似的错误同时也说明,应该引用原始文献而不得转引他人文献或“文摘”式的文献,除非研究者经过努力之后实在无法获得原始文献才可以采用转引。如果发现某份文献与原始文献摆放在一起可以起到“互文阅读”的效果,则可以在注释中同时列出原始文献和转引的文献。这样做的前提是,需要对转引的文献与原始文献做一些校勘,以便确认转引的文献是否准确。
第五,如果同一着作出现多个版本,则需要以校勘的方式确认版本的质量,一般而言,专业出版社的版本比较可信,而商业出版机构出版的作品需要警惕。本领域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献比较可信,而没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献则可能难登“大雅之堂”。若同一文献出现多种资料集,应尽量使用最早的版本或选编校勘精良的版本。
第六,如果同一着作出现了多种译本,则需要通过校勘的方式比较译本的质量以便选择优质的译本。
第七,如果同一着作出现了多次修订版,则尽可能采用最新的版本,不过,也可以通过校勘的方式确认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便选用合适的版本。
第八,如果引用译本,则需要对原文与译文做必要的校勘,以便确认译文的质量。如果发现译文的语义不顺畅,则立刻进入校勘状态。
二、两重证据法
如果把校勘理解为“用本子互勘”,那么,这种考据的方法仍然是以文本为单一的证据,有人称之为“以文献考证文献”、“以古书论古书”。[25]除了“用本子互勘”这种“单一”证据之外,还有两重证据法和三重证据法。
两重证据法主要指王国维所使用的地下的考古材料与地上的古书材料互勘的方法。在王国维看来:“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26]有人称之为“物质与经籍证成一片”或“地下纸上打成一片”法。[27]
其实,王国维的考证并不止于“两重证据”,陈寅恪将王国维的治史方法归纳为“三目法”:一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相当于王国维本人所说的“两重证据法”。二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28]
不过,有关王国维的“三目法”更适合用来概括陈寅恪本人的治史方法。王国维在史学方法上的突破主要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地下的考古资料与地上的文本资料相互印证,比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二是哲学视角尤其是西方哲学的视角与历史文本的相互印证,比如用叔本华哲学视角研究《红楼梦》。但是,王国维本人外语水平有限(仅通晓日语和英语),很难做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真正能够熟练使用这个方法的正是陈寅恪本人。据说,陈寅恪能熟练使用的外文有十六七种[29],尤其精研“梵语”,这为陈寅恪采用“异族之书”与本国之书相互印证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陈寅恪后来也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更正了王国维书中的某些错误。[30]
除了采用“异族之书”与本国之书相互印证之外,陈寅恪还采用了以诗证史的“诗史互证法”。采用此种方法的典型作品是《柳如是别传》。
如果说王国维的史学方法的两个特色是考古学与文献学的互证以及哲学视角与史料的互证,那么,陈寅恪的史学方法的两个特色则是“异族之书”与本国之书的互证以及“诗史互证”。
❻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试主要考啥它的重点是啥会考哪些内容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科目参考书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1.《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中华书局2001年。
2.《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试大纲
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2.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学科构成,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3.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4.文献载体的演变过程。
5.古籍的主要编纂体裁类型及编纂特点。
6. 古代重要类书及其文献价值。
7. 丛书的概念及其作用。
8. 《四库全书》编修的历史背景、体例特点、流传情况及其功过。
9.目录学的概念和目录学对于读书治学的指导作用。
10.古代书目的主要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和功用。
11.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及其产生、确立、影响。
12.版本、版本学的概念,版本学对读书治学的功用。
13.我国古籍版式与装帧制度,官刻、私刻、坊刻古籍的特点。
14.古籍版本类型及其特点。
15.校勘、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6.陈垣“校勘四法”的具体内容。
17.历代古籍散佚的几大原因及其给图书造成的损失。
18.班固《汉书•艺文志》的体例、成就与影响。
19.郑玄注的特点及其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20. 《隋书•经籍志》的体例、着录特点及其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21.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及其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22.清代校勘名家及其主要校勘成果。
❼ 古典文献学中的古籍目录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典籍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科学。全书由“九论”即文献论、载体论、目录论、版本论、校勘论、辨伪论、辑佚论、专题论等组成。在内容上,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创新。本书注重学术性和可读性相结合,并尽可能地体现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古典文献学、文史哲有关学科、图书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供广大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参考。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分而析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大致包括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
❽ 历史目录题型怎么做
1.先读问题,之后带着问题读材料;
2.在读材料的同时,给材料“定位”,找出材料在我们平时学习中的对应位置(例如:必修三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3.回想在这个位置上课堂上讲过什么、笔记上记了什么、老师强调过什么,注意这里必须是关键词,不能乱七八糟、仔仔细细地硬掰知识点(例如:孔子 仁 礼 中庸【这个其实就涉及到选修了,一般在必修考题里不会出现……我是辽宁的,考试地方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就是举个例子,别计较哈~】);
4.将与题意、与材料有关的知识点提取出来,这时候,根据问题进一步细化(比如:孔子思想的影响【这个你得会展开说,在这里我就不打了,教材上写的很清楚,就算教材上不全笔记上也应该有的哦!】),尽可能用学术性词语解释问题(例如:促进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其实,这样将问题与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之后,你答出来的答案就很有韵味了,最起码看起来不会很直白、很幼稚、好像是理科生(= =;)。
但,很重要的一点,这么做就要求你必须很熟悉基础知识,或者说你的基础知识必须扎实、运用必须熟练。这就要求,你既要认真复习教材、复习笔记、尽力回想课堂,又要多做题、多找感觉、多从中印证自己的解题思路。
❾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领域
主要有四个方面:
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
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