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涿鹿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B. 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它发生于5000年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起源的时候,当时还是以部落制度为主,而且生产力低下,一块好的地盘对于部落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为了争夺合适部落发展的中原地带,以蚩尤部落为主的南方部族和炎黄为主的部族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根据《史记》记载,当时是因为蚩尤反叛不听从黄帝的号令,所以皇帝才带着各地诸侯征讨蚩尤,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王侯制度的观念,并不是单纯的两个部落扩张导致的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要比阪泉之战来得多在《逸周书·尝麦》中就有提到,其中的记载虽然有着后人想象的成分存在,但是依旧可以看出这场战争起源于蚩尤的侵略,黄帝帮助炎帝最后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奠定了华夏几千年的基调。
这场战争是当时比较发达的蚩尤部落带头发起的,他们的武器制作比较精良,士兵战力比较高,在当时很快就击败了炎帝部落,炎帝向黄帝求助,因此引发了一场大战,这场战争非常的激烈,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神话传说,比如黄帝屡战屡败,蚩尤作巫法释放大雾黄帝发明指南车才得以冲出大雾;还有黄帝得到九天玄女的帮助,杀掉东海之上的夔兽,制成屁股才得以击败蚩尤;甚至还有黄帝的女儿因此一战成为旱魃,从此以后流传了旱魃出世大旱千里的传说,这些传说故事虽然有着不少夸张的成分,但是对于后来人研究那段历史却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料,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涿鹿之战的情况和当时的历史环境。
C. 春秋战国时诼鹿县属哪国
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今天的涿鹿县西南部属于代国;北境、东境有屠何等山戎邦国。
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伐戎救燕,灭山戎,山戎领地大多纳入燕国疆土。
公元前475年,赵襄子灭代国,代国领土名义上并入晋国,实际上为赵氏所据;
公元前457年,三家分晋,涿鹿西境正式属于赵国;
战国时期,燕昭王中兴,“伐赵,围浊(涿)鹿”, 占领了涿鹿全境,公元前283年设上谷郡。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涿鹿复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灭赵,公子赵嘉北逃,在代地称王,涿鹿地区属之。公元前222年被秦将王贲所灭,该地遂属秦。
1、代国属地:
赵嘉是赵悼襄王的嫡子,但不受宠爱被废。至赵幽缪王(赵迁)八年,秦拔邯郸,虏赵幽缪王。赵人北保代,拥立赵嘉为王。王代六年,为秦将王贲所虏。
D. 涿鹿县的建制沿革
秦朝时,兼并诸侯分天下为36郡、涿鹿县境属上谷郡。
汉朝时,属幽州上谷郡,并于今县境内置涿鹿(因涿鹿山得名,治今矾山镇三堡),下落(治今涿鹿镇西)、潘(治今保岱)3县。
西晋时,改置广宁郡(治下落),仍置三县于原治,唯下落改称下洛。
北魏时,属燕州广宁郡,州、郡治下洛县。并改下洛县为广宁县,仍置涿鹿、潘县于故址。北魏末废潘县,北齐改置怀戎县。同时废广宁、涿鹿2县。
隋大业初废北燕州、改属涿郡,为怀戎县地。
唐代初属河北道妫州怀戎县。光启中改置新州(治永兴县)及永兴县(治今涿鹿镇)、矾山县(治涿鹿故城),隶属河东道新州。
辽时,属西京道奉圣州,置永兴、矾山2县。
金代属西京路德兴府,大安元年(1209年)改永兴县为德州县,仍置矾山县于故址。
元代时,属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至元二年(1265年)省矾山县并入永兴县,属顺宁府保安州(治永兴县)。
明代时,属京师保安州(徙治今怀来县新保安)。
清初沿明制,仍为保安州(治今县城),属宣府镇;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属宣化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保安州为保安县,属于直隶省口北道。民国5年(1916年),改为涿鹿县,仍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九年(1920年),涿鹿县改属察哈尔省。民国17年(1928年),改属直隶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口北道十县划为察哈尔省,涿鹿县又改属察哈尔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被日军侵占,属伪“察南自治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属平西专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察南政厅,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为宣化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怀(来)涿(鹿)及蔚(县)涿(鹿)宣(化)二联合县,属北岳区第六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30日,共产党解放涿鹿县成立涿鹿县人民政府,属冀察区第十一专区,年底划归察哈尔省,属第五专区,同年增设涿鹿市,由省直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13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涿鹿县同日成立国民党县政府。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共产党重建蔚涿宣、宣涿怀二联合县,属察哈尔省第六专区。12月改属北岳区第六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撤销联合县,涿鹿县仍属北岳区第六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改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涿鹿县仍属察哈尔察南专区。
1952年察哈尔省建置撤销,涿鹿县划归河北省,属张家口专区。
1958年撤销涿鹿县,并入怀来县。
1961年以原辖区复置涿鹿县,仍属张家口专区。
1970年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涿鹿县属之。
1993年7月撤销张家口地区改属张家口市管辖。
E. 逐鹿中原发生在什么年代
逐鹿中原 ( zhú lù zhōng yuán ) 涿zhuō 〔涿鹿〕〔涿州〕地名,均在中国河北省。 〖解释〗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指争夺天下。 〖示例〗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觭角,~,机动歼敌。 ★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近义词〗 龙争虎斗、鹿死谁手 〖成语故事〗:①晋朝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赵国国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为是,有一次他问大臣徐光他能与历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论。徐光答复为汉高祖刘邦。他笑道他只能做刘邦的部下,但与刘秀并驱于中原,相互较量,那就不知鹿死谁手了 ②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轩辕丘、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遗址遗存。具体可详阅《涿鹿县志》、《史记》、《水经注》等文献史料。现代建筑有“中华三祖堂”等。 猪,繁体字做”猪“根据原始人造字的方法,估计古地名“涿鹿”猪和鹿比较多,又有水。适合原始人打猎生活。大家都想抢占。结果引发了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后,黄帝成为中原大地上的部落首领。
F. 逐鹿之战的发生时间
我来答:【中文名称】: 涿鹿之战
【发生时间】: 黄帝时期(公元前26世纪)
【发生地点】: 河北省涿鹿县
【事件介绍】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着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G. 涿鹿之战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涿鹿之战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涿鹿战争之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使得氏族成员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从而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H. 涿鹿的历史
【涿鹿由来】
涿鹿这一古老的地名,县名是得自城名,城名是得自山名,山名是以山下植物“竹”、动物“鹿”而得名为“竹鹿”的。按“竹鹿”之音,曾经分别记之以涿鹿、独鹿、浊鹿、浊漉、独漉等许多名称。据考证,商末周初,寒冷期出现,竹子生长绝迹后,竹鹿山无“竹”之后,山名、城名以“竹鹿”二字之音乱记了一个时期后,到了春秋之后,便逐渐统一到“涿鹿”二字上来。“竹鹿山”变成了涿鹿山,“竹鹿城”变成了“涿鹿城”,“竹水”自然早被写作“涿水”了。
至于“涿”字,当敲击讲。因击瓦鼓之声同流水下滴之声相似,后“涿流水下滴也。从水,涿声。”远古的狩猎人要想捕到鹿,只得派一部人携弓箭埋伏起来,而另一部人在远处相对的地方涿(敲击)器具发出响声,使鹿子受惊向猎人埋伏地方奔跑,现今俗称“赶坡”。皮肉俱佳的鹿实在难得,鹿死谁手谁就成了英雄。以后,“涿鹿”就有了其引伸之意——诸侯争霸天下的地方。
.
.
【涿鹿城】
古涿鹿城,其遗址在今涿鹿县城东南30多公里的矾山镇三堡村北。初以轩辕黄帝所居称为轩辕之丘、轩辕之台,约在夏商之际依山名称竹鹿,春秋之际普以“竹鹿”二字之音,分别被记之以浊鹿、独鹿、蜀漉等不同名称。战国后期统一到涿鹿二字上来,西汉始置县、南北朝时其城即毁;今涿鹿城因处桑干河、洋河汇合处,古为沼泽地带,所以建城较晚,北魏以后才逐渐修建完善。汉代始置县,称下洛,王莽更名下忠,三国魏时称广宁,北齐曰北燕,唐长安时名永兴,后唐为新州,石敬瑭送予契丹后改名奉圣州,元更名保安州,1914年恢复使用古涿鹿县的名称,依县治所在称涿鹿。
I. 涿鹿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公元前27世纪的涿鹿之战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中国古代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