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为什么历史上灾年都往南方跑

为什么历史上灾年都往南方跑

发布时间:2022-08-09 11:23:48

A. 2008年雪灾为何在南方发生而不在北方发生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认为,形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尤其在欧亚地区,大气环流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当它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一个稳定的环流状态下,尤其是在低纬,青藏高原这一侧有一个低值系统,在西伯利亚地区维持一个比较高的高值系统,我们气象局讲的高压系统,这两个系统在这两个地区长期存在,低值系统给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南部海区和印度洋地区,带来比较丰沛的水系,因为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因为北边的高值系统稳定,主要带来的从西伯利亚地区不断带来冷空气,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南就形成了一个交汇,冷空气密度比较大,相对来说,位于底层的暖湿气流,就是暖空气垫上向上滑升,因为暖湿气流本身形成的水气就会凝结,形成一些雨雪的天气,由于这种冷暖空气,在这一带地区一直有长时间交汇的作用,导致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持续时间就比较长。

这种冷暖气流的作用,相当于两条河流,一条河流从北向南运行,一条河流从南向北运行。这样的话,这两条河流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河道中运行,这样的话,这两种河流交汇地点始终维持在长江中下游这段地区。同时在稳定气流的背景下,还会有一些小的扰动,比如在基本的气流之上,还有一些小的扰动,每一次的扰动一过,可能就会带来一次雨雪天气过程。实际上我国南方地区这三次雨雪天气过程,基本上主要是位于比较偏南的西风气流之上,三次扰动,同时引起了西南暖湿气流的三次加强,相应的出现了三次比较大的雨雪天气过程。
一、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

今年全球的气候大背景是拉尼娜,厄尔尼诺我们较熟悉,但对于她的姐妹拉尼娜我们还很陌生。

拉尼娜是同厄尔尼诺相反的气候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小小的0.5度,又远在南美洲,但却对我国造成了极大影响。

1.南太平洋的气温偏低是怎样扩散到全球的。海洋表层的洋流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从东太平洋(即秘鲁)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即中国、日本),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从而加剧气流在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实际上削弱了西太平洋的副高,加强了信风和西风,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将拉尼娜的影响从秘鲁扩散到全球,特别是中国。

2.西太平洋上升运动的加强对中国的影响。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加强,导致了本来在冬半年就已经远离中国大陆进入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进一步远离大陆,对大陆冷气团的牵制抵抗作用进一步降低,很明显,没有了副高的阻拦,副高两侧的风带,一是北方强大的寒冷的西风带,二是南方印度洋上的信风带可以长驱直入大陆,横扫全亚洲,而中国恰恰就在这两个风带的控制之下。

3. 风带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1)西风带。西风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北方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的,冷气团比较寒冷,冷空气强度比较强,因为北冰洋的蒸发作用小,空气极为干燥,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降雪,以前对我国造成影响最大、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股冷空气。今年主要受北方气团影响的东北降雪量就很少,跟过去持平。二是从西路过来的,这是我们很少关注的,但它借助西风带加强从冰岛大西洋沿途过来,经过欧洲地中海横扫整个亚欧大陆,由于来自较湿润的大西洋,这股冷空气带来了大量的降雪。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因为这股强冷湿空气,巴格达这种极度干旱的地方降了百年以来第一次雪,中亚地区,特别是阿富汗山区积雪超过两米。甘肃这种比较干旱的地方今年降雪量超过常年的两倍,为60年之最。多有趣,我们天上下的雪竟然来自大西洋的海水。

(2)信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信风带在过去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但由于拉尼娜的加强,加上西风带受到青藏高原阻挡,分流至喜马拉雅山脉南翼逐渐加热加湿的气团,使得中国南部受到了来自印度洋大量的暖湿气流,造成云贵高原的气温甚至比常年的还要高。

(3)共同影响。由于太平洋上的副高减弱,因而南北两股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中国内陆,信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控制南方,像深圳这段时间湿度都高达90%。过去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就单一的控制全国,全国都是寒冷干燥,但今年拉尼娜引导着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同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暴雪。降雪同降雨的原理一样,现在温度一上升就下大雨,甚至暴雨。从影响范围看,灾害程度从东向西递减,沿海省份影响较小,可见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而非太平洋,信风影响巨大。

二、局部分析

1. 长江中下游、安徽、湖北。这一地域处于北纬30度附近,正好是西风带同信风带交汇的地方,南北气流交汇,势必造成大量降雪。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当地水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也是降雪的来源之一。

(1)湖南。由于南岭的阻挡,将剩余的冷空气都集中在了湖南郴州、衡阳一带,也就是南岭山脚下,从而将冷空气最后的力量全部发泄在湖南。

(2)广西、贵州。云贵高原过去一直就是同时受到南北两股气团的共同影响,只是今年的强度特别大,过于湿润,又过于寒冷,造成严重的凝冻,冻雨。

(3)北方。过去印象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依然没变,东北主要受到北方的干燥冷气团,所以降雪量没有太大变化,从卫星云图上看这几天基本没怎么下雪。倒是西北地区由于强大的西风带来了大量的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降雪较常年偏多。

三、 降雪对南方的影响

下雪是自然现象,北方年年都下,即使有暴雪,也没造成严重问题。为什么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呢?这里主要同严寒的北方进行对比分析。

1.冻雨。现在南北地面温度都长时间低于0℃。但北方是从低空到高空都是稳定的冷空气,所以降下的都是雪花。

南方由于冷空气势力已经有所减弱,暖空气势力又异常强大,因此在1500米至3000米上空形成一个温度高于0℃的暖空气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温度又低于0℃。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即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如此,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融化成雨滴,接着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虽还没有来的及结成冰,但温度已降至0℃以下,便形成了冻雨。

2.结冰。北方落下的都是雪,而且由于温度低,落地不融化,所以不会结成冰。即使白天温度高融化了,由于北方完全受极干燥的冷气团控制,融化的水很快就会蒸发,又回到空气中,地面总是干的。树上,电线上结冰十分罕见。

而在南方,当冻雨落在地面及树枝、电线等物体上时,便集聚起来布满物体表面,由于物体温度都低于零度,所以立即冻结成冰凌。降下的雪花在白天温度高于零度时表面上的冰会有所融化,但由于受到暖湿气团的控制,湿度极大,根本蒸发不了,冰水还是留在地面物体上;到了晚上,温度又下降到零度以下,水立刻又结成了冰。

3.降雪量。北方看似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那不怎么厚的雪是整整一个冬天积累的,由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极干燥,所以每次下雪并不多,总是小雪、中雪,也就是每小时只下5毫米左右的雪。一个冬天总共才下了几厘米的积雪。

南方本来湿度就高,再加上拉尼娜带来的信风,使得降雪量非常大,湖南、安徽常常是暴雪,一小时就下14毫米以上的雪,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厚达20多厘米,远远超过了北方一年的降雪量,所以南方的雪灾更严重。

4.由于超重引起的冻害。北方的降雪不易结冰,所以电线、屋顶上虽然有落雪,但一旦积累到体积过大、无法保持平衡时,就会自动从电线上落到地面上,所以电线表面只会留有少部分积雪,对电线的强度影响并不大,不至于超过电线所承受的重量,也不会压塌屋顶。

南方的降雪、降雨最终转化为冰凌,落在电线上的雨雪,晚上一结冰,就将电线牢牢的包裹住,冰就固定在电线上,这样每一天冰都可一层层的将电线包裹起来,形成一种像树木年轮样的情况,积累几天,这个厚度就不容忽视了,看新闻说电线上冰的厚度超过电线直径的两倍,铁的密度是7,冰是0.9,也不算小了,相当于电线二分之一的重量压在电线上,电线自然承受不了,最终断裂。屋顶、高压线的铁塔都是这样被厚厚的冰块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最终倒塌,这种情况主要就发生在湿度极高、温度较低的南岭山脚下,所以郴州、衡阳一线的70多座高压线铁塔有近三分之一都被压垮。高压线高高的钢塔在下雪天时会承受2-3倍的重量,但如果是结冰,会承受10-20倍的电线重量。电线水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异常的低温,所以电线由于热胀冷缩已经超出设计限度缩的紧绷在铁塔之间,强度大大降低,直接导致了电力系统严重瘫痪,郴州已经连续5天断水断电,特别是京广铁路韶关到郴州段。电力机车没有电,可以换内燃机车,但信号灯也没有电,道岔也没有电,所以哪怕是内燃机车,也只有慢慢的靠眼睛看路边的人工指挥通过,道岔也都必须有人工搬,这使得内燃机车在这一段根本跑不出平时的速度,使得铁路运输更加困难。

5.公路冻害。北方公路上也会有积雪,但都不会化,而且量不会很大,即使化了也会很快蒸发掉,不会在地面上留下积水,冻结成冰。经汽车压实雪的摩擦力比冰高很多,即使要爬坡,安上防滑链,就可以在雪面上前进。

南方一方面积雪特别厚,很多地方没过脚。更重要的是这些雪融化成水,由于湿度极高,这些水很快就冻结成冰,也跟电线一样,一层一层覆盖在路面上,有些地方竟有10厘米厚,汽车在冰面上摩擦力很小,自然就会打滑。所以京珠高速不能通行完全是为了人民安全,结冰完全不可抗拒。另一方面,由于冰比雪硬的多,所以给车轮安上防滑链根本没有用,这一北方最实用的方法在南方失去了作用,反倒会使摩擦力更小,行车更危险。

B. 为什么这两年的自然灾害基本都在南方呢

因南方地下资源被应用过度,导致地球地表面支撑不住。地震其实是地球的自我调节。

C.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南迁的历程 原因 影响 启示

我国历史上曾进行过三次人口迁移,这三次大迁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人口迁移。所谓“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这种变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动。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在这一片地区。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战乱、移民支边和自然灾害等,但战乱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们为逃避战乱地区而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下面分别对三次人口南迁情况进行介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人口南迁高峰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和西晋的“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战火连绵,长时间的战乱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灾难,严重的破坏了人们经济生产,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不得举族南迁,对于第一次的南迁描述,史称“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2、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第二次人口南迁高峰
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国力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后达到鼎盛,在这段鼎盛时期内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军事制度——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日益盛行的募兵制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军队开始变为私人武装,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节度使,致使唐朝的军事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形成条件,“安史之乱”致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被迫南迁,对于战乱后的人口迁移的描述,史称“四海南奔似永嘉”。

3、宋代靖康之乱时期——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
在宋代“靖康之乱”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们纷纷南迁,但这一时期的南迁规模不及“靖康之乱”后的人口迁移规模。由于宋代统治者实行的是“守内虚外”的政策,同时宋朝国内的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靖康之乱”的重要因素之一。“靖康之乱”后,金兵大肆劫掠,中原战乱又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对于这次南迁的描述,史称“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

人口南迁对于南方地区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开垦荒地,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刺激的南方经济的增长,为南方农、工、商各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伴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所带来的是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由于北方较南方战乱较多,所以北方的经济特点一般是反复的破坏和恢复,而南方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其经济特点是持续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经济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愈加明显。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管子》、《汜胜之书》以及《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的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不论在质或量上方面均发生显着的变化。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影响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和积极表现,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寻觅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经过长期艰苦卓越的奋斗,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口南迁的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别是中原地区汉族人民迁居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内迁到内地,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丰富了各族经济文化生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人口的南迁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趋于平衡、合理,改变了古代人口布局,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于当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格局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D. 我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为啥都是从北向南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基本上是北方统一天下的多,而南方统一天下的很少。这也就是历史上说的,从北往南打容易,从南往北打,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E. 东汉末年南迁有什么历史意义

你的问题题目其实很不明确啦,我凭我的理解回答吧,呵呵。

历史意义:

1、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促进各民族人民的交流,促进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3、战乱等促使人民的非自发迁移客观上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F. 严冬、旱灾。河南人为什么要往更北方的山陕逃荒往南方走至少没有那么冷,至少可以看到绿色,为什么

个人觉得有三点原因:第一,南方人多地少,聚集性比较强,北方的局面较南方应该会较好一点;第二,山西陕西人主张吃面食,而南方大量种植的都是水稻;第三,明清时期的晋商,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的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国家有财政和税收保障,现而今,发展形势也比较好。

G. 看了《一九四二》,为什么一有灾,河南人就喜欢往陕西逃荒

河南很多地方都流传自己祖先是从西边来的,洪洞大槐树之类的,所以往西跑,而且42年很多灾民往西走是为了到洛阳搭火车。
下面的是1942的作者说的。。。。
河南人为什么逃荒到山西
提问背景 1942年,河南人逃荒都是往山西、陕西、甘肃走的。在逃荒路上,饿死300万人不仅是灾荒和战争的因素,还有背后很深刻的原因。这是小说《温故1942》年的创作背景。1991年,刘震云沿这条路线走过一趟,采访到很多还活着的当事人,听他们讲述,感觉非常震撼,不是被1942年的惨状,而是1942年的被遗忘。
记者:我看到你说过为了拍《温故1942》,和冯导来过山西?
刘震云:是啊,河南人逃荒往西走,要不去山西,要不去陕西。其实我觉得去东北逃荒比较划算,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但河南没有人往东北去,其实山西的某些地方比河南还贫瘠,他为什么要往山西去呢?
记者:您找到答案了吗?
刘震云:我找到了。因为第一个从河南逃荒的人是去的山西,第二个、第200个、第2万人都会去,因为那里有熟人,有落脚处,有照应处。那条路上的河南人在临死之前给世界留下最后一次幽默。比如老张马上就被饿死了,他想的不是妻离子散,他想的是两天前死的老李,“我比他值了”。路上饿死了个人,后面的人上来割肉,一割肉这人醒了,说“大哥,我还行”,割的这人说:“大哥,你不行了”。这人一想,转头又死了。我想说的是悲剧中藏着的幽默和喜剧比悲剧本身还要震撼人。

H. 为什么自古北方侵略南方多

古代改造自然的技术还没有现代这样能让春天的蔬菜在冬天成熟,也没有现在的大规模养殖业,所以那时候的天时很重要,去看看历史就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一般都会发生在秋天或者初冬,因为在那个时候要为牛羊上膘,配种,这样来年就会有更多的牛羊。游牧民族是以牲畜多少来衡量贫富,所以在秋冬时期牧民基本不会宰杀牲畜,游牧民族也不会谷物播种,为了自己不被饿死而四处劫掠。后来这就成了一种惯例。南方是农耕民族,除非遇上灾年,否则气候的问题就不会影响太多,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秋天有了收成,自然也成了北方的劫掠目标。所以,北方的侵略会抢走粮食和劳动力作为奴隶,抢完就走。而南方的入侵,一般会以耕地作为目标,打完就占领,可以参考百越金地众国入侵中原的历史。

I. 为什么这两年的自然灾害基本都在南方

第一,南方人多。
第二南方水多,水系发达,全球流量排在第二位的河流(长江)和第三位的河流(珠江)全在中国南方,所以很容易发生洪灾。
第三,中国南方主要为季风性气候区,而北方主要为大陆性气候区,然而往往季风性气候区夏季容易多雨,而冬季容易干旱,注意是为什么南方夏季容易发生洪灾,而冬季容易发生旱灾的原因。
第四中国南方主要多山区,丘岭地带,而北方多为平地,所以一下暴雨南方容易发生泥石流,而北方不会。

J. 大家说说 为什么 灾难 都在南方

南方人口过剩,尤其是四川全国人口最多 加上重庆有1.5亿左右,也就是说全国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遭报应,因果报应吧 ,自作孽,不可活。 北方地广人稀,而且平原居多,如果北方都灾害,恐怕要等到南方人灭绝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历史上灾年都往南方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