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的建筑布局: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Ⅱ 名片怎么画
利用PS软件的文字和图层工具就能做名片,具体操作请参照以下步骤。
1、在电脑上打开安装好的ps软件,然后新建一个图层,图层的大小可以根据个人的名片大小来选择。
2、然后在选项栏上选择矩形工具,在图层上拉两条线出来。最好是画图层的下面一点,上面的等一下要填写文字。可以使用辅助线来拉直。
3、现在就可以在图层上面编辑输入文字了,根据个人的职业信息来填写就可以了,也可以选择在图层上添加logo图标。
4、下面就来填写个人的名字和介绍,选择横向的字体,把手机号码信息输入进去。
5、最后背景更换为合适的背景图片,调节图片的不透明度让名片显得更自然。完成以上设置后,就能使用PS做出名片。
---------------
1、PS并不适合做你要的这种方法,最好是用corelDraw等矢量制图软件
2、如果非要做,先开一个文件9*5.5的尺寸,排好你想要的版式,然后合层。
3、建立一个21*29.7的文件,把制作好的拖进新文件中,再复制9个,图尽量靠中间,因为怕输出的时候打印出界
4、在打印时一定要原比例输出,还有一点,你两个文件的分辨率一定要一样,不然拖进去的时候是会变大小的。
Ⅲ 六尺巷的故事简介
六尺巷传说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
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
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
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Ⅳ 六尺巷的由来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来历: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叶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Ⅳ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何典故哪首诗可以表达
一、典故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
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二、诗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意思是你们千里传书说的就是墙的事啊,让给他们三尺又能怎么样。
万里长城现在还在,但当年修万里长城的秦始皇已不在了。
(5)六尺巷的历史文化名片怎么画扩展阅读:
相关人物: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先祖世居江西。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着作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着》、《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着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六尺巷
Ⅵ 桐城六尺巷的来历
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张英进士及第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为官,他的家人在桐城办起事情来就神气了很多。有一年打算扩修府第,不巧的事张府的邻居是叶府,叶府的主人也在京城做官,而且官至侍郎。
张府扩建府院时,提出让叶府让出三尺地面好修建院墙,然而叶府的家人却死活不答应。张府人觉得张英比叶侍郎的官大,就像让张英以官势压服叶侍郎,长一长的张府的威风,灭一灭叶府的气势。于是他们就修书一封,派人去了京城。
张英接到家书以后,知道家人倚官仗势,欺凌同乡,心中老大不高兴。他手捧家书一肚子不快,最后他断然挥笔给家人写了一封回信说:
千里投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得意思是要家人不要再也与叶家争那三尺宽的地面,让自己家人往里缩三尺来构筑自家的院墙,家人看到张英的来信,就不与叶府去争了。
叶府的人听说张家去京城搬张英时,心想张英必定要强占三尺地面,正发愁的无计可施时,却见张家动工修墙主动往里退了三尺,一打听才知道是张英有书信指示张府人这么做的,叶府人就把这个情况上京告诉了叶侍郎。
叶侍郎得知详情后,也指示家人把院墙往里缩三尺。这样桐城县变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百米长的小巷——六尺巷,张叶俩家也成为了世交。如今小小六尺巷穿越百年,已经变成了桐城有名的景点,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
(6)六尺巷的历史文化名片怎么画扩展阅读
从政者,当以公为首。“六尺巷”的纠纷,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而唯一不同的是,这样的纠纷牵涉的人有从政为官背景——当事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
然而,这样的纠纷,我们看到被一首家诗轻易化解: 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写下了那首为我们熟知的诗,然后,双方都主动礼让,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
这样的美谈其实也在传递一个信号:从政者,当以公为首,以理断事,莫为自身的家长里短所束缚,莫为私利而滥用权力。做到这些,常见的“亲情牌”、“同窗牌”、“老乡牌”等可乘机而入的“说情”歪风,就可有力刹住。
为人者,当以大度为先。诚然,从政者当先学会做人。“六尺巷”的美谈更是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度量道理。张英的度量,带动了邻居的度量,这说明,做人的度量问题也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可以相互影响的作用力。
做人,眼光放长远些,胸襟放开阔些,做大事者不为蝇头小利所困,就不会迷失良知与人性。算计着钻营谋利,图谋着个人是否所得多少,计划着索取利益几许等,必然会走向唯利是图之路,必然会利欲熏心,抱着如此狭隘的人生观做人,岂会有坦荡的胸襟,岂会有事业上的作为?
从政为人,当以声誉留传。张英礼让在先,后在邻居受感动相让,成就邻里之间的佳话,也成就一段官员及名望家族美谈。
这样的美谈其教育意义深刻:积极的行为能够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声誉,也会影响后人。“六尺巷”的声誉对于两个家庭是一笔财富,是最好的家风写照,对于我们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笔财富。金银珠宝有价,精神影响无价。
Ⅶ 六尺巷的传说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7)六尺巷的历史文化名片怎么画扩展阅读:
典故深意
在故事中,人们都在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给他的最高褒奖。后人们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镌刻在屏风上。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流传。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
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保护意义
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副总理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
2006年11月21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他说,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2014年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