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藏文历史多少年

藏文历史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2-08-09 16:06:55

❶ 藏文和印度文那个历史更久远

印度文明显久远得多。。。 印度文(梵文)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最早的起源推断在公元前4000年甚至更早~~
藏文大概创于1300年前

❷ 藏文有多少年历史

五千年

❸ 藏族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6] 。
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
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7] 。
公元6世纪,山南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
吐蕃时期
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统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6]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也叫“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就是第八次会盟后所立),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6] 。
唐蕃会盟碑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争战不已,竟持续了400来年。与此同时,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藏传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6] 。
宋元时期
从9世纪末开始,藏族内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区陷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并形成“阿里王系”及(后藏)“亚泽”王系、(山南)“雅隆觉阿”王系和(前藏)“拉萨王系”等。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有时还常常为各自利益互相侵袭劫掠,大小战争频繁。
“凉州会盟”唐卡
这一时期,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藏传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在宋金时代,藏族各地方政权又加强与中央政权的联系,有些地方首领受到中央政权的册封。“茶马互换”等藏、汉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1244年秋蒙古宗王阔端代表蒙古汗廷与西藏萨加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这块土地上成功举行了“凉州会盟”。[8]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元初,首次设置中央机构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宣政院使(主管官员)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❹ 西藏方言的藏语发展史

松赞干布非常感激吞弥·桑布扎为吐蕃人民带来的功劳和意义,于是把国事委托给几位大臣处理,自己住进宫堡中跟吞弥·桑布扎学习文字,据说这一学就是整整4年。在松赞干布和吞弥·桑布扎的共同推动下藏文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吐蕃,使整个雪域吐蕃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文化、宗教、医药、内外交流等领域的发展。不言而喻,吞弥·桑布扎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因此受到了松赞干布和后来藏族人民的一致的崇敬,被称为“藏文之父”。
藏文完全合乎世界先进的表音文字体系的所有特点,就是使用一套字母,每个字母表示一定的读音,而不直接地、单独地表示词或词素的意义。将字母组合成各式各样的字,代表语言中的词,人们看到字就能读出音来。表音文字的字母数量有限,却能记录丰富的语言,便于人们学习、使用。它好学、好认、好记、好写,相比字数繁多、形体复杂的表意文字,更符合文字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在1300多年里藏文共经历了三次改革,分别是在公元8世纪中叶至公元9世纪初叶、公元9世纪中叶、公元11世纪初叶。三次改革后整理规范了藏文字和语法、统一了用词用语、确立藏文字的书写法。
现在的藏文已具有完备的文法理论、发达的造词功能、丰富的修辞手法,不能将其与只能粗略记录语言、在群众中并不通用的原始文字和尚不完备的文字相提并论。藏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字,它不仅在我国藏族地区使用,而且在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如尼泊尔、不丹、印度、蒙古等国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

❺ 藏族有多少年的历史

传统观点认为,藏文是松赞干布时代由吞弥·桑布札仿照古代梵文创制的,距今约1300余年。然而,一些专家从目前的考古成果和史料记载中发现,藏族有文字的历史很可能早于1300年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负责人、副研究员赵慧民介绍,考古工作者曾在距今已有1275年历史的西藏朗县列山墓群中发现长1米左右的条形木构件,其上书有墨写的单个字母,字母与现代藏语中的元音字母相似,字体较为成熟。

赵慧民认为,木构件上的文字应该是区别吞弥·桑布札所创文字的另一种成熟文字,这证明早在吐蕃时期,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

西藏文献中多有吞弥·桑布札创造文字的说法,而《善逝佛教史》记载:“参据蕃语实际,乃创三十字母及四元音”,这段记载似乎暗喻早在吞弥·桑布札之前,人们已经在使用一种“蕃语”了。

赵慧民推测,吐蕃王朝初期,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域生活的人们已经广泛使用文字,而且那时的文字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他还认为,藏文字母的发生、发展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在长期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并非个人的伟大行为。早在吞弥·桑布札创造现今通用的藏文前,藏族文字可能就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到了吐蕃时期则在字体、文法、发音上经历了较大变化,后世人们出于“英雄崇拜”心理,才演绎出“创字”的说法。

与赵慧民有着同样观点的还有西藏着名民俗学家、西藏大学客座教授赤烈曲扎。据赤烈曲扎介绍,在西藏苯教徒撰写的大量史书中,藏文起源被认为距今4000年以前,当时人们使用一种叫“玛尔文”的文字。另外,象雄文也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使用的文字,而据苯教典籍记载,苯教的创立至少已有8000年的历史。

他认为,“玛尔文”当时仅在王室成员间和祭祀中使用,由于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了该文字的最终消亡。松赞干布时期崇佛灭苯,几乎烧掉了苯教所有经文,使象雄文字成为千古之“谜”。

另据考古发现,吐蕃时期的石碑、敦煌出土的藏文史书、钟文中有很多文字与吞弥·桑布札创造的文字书写法不同。

赤烈曲扎说,如果吞弥·桑布札之前没有文字,那么仅靠口头相传,史书对吐蕃时代前苯教、42个部落以及松赞干布之前32代赞普的历史不可能记载得那么详尽。而且语言和文字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吞弥·桑布札创字的说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事实”。

❻ 1藏语是什么时候创造的

藏文(བོད་ཡིག),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1] 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据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2] ”。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❼ 先学界认为 藏族文字出现在哪个朝代

藏族文字出现在唐朝时期。

藏文的创制
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吐蕃经济一天比一天发达,实力一天比一天雄厚。不过有一个大问题让他非常恼火,就是吐蕃当时有文字,但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办法发布政令,没有办法书写法律,没有办法翻译佛经,也没有办法和周边邻近的邦国进行书信联系。不少国家派来使节,送来丰厚的礼品,还有用各种文字写的书信。吐蕃王臣们也给他们准备了回礼,不过没有办法写回信,只好通过翻译口头回答几句,就把使节们打发走了。
其实,松赞干布从继位开始,就想创制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后派出过几批大臣,带着大量的金砂、金粉,到南亚、西亚学习文字的创制方法。去的人,有的在途中被强盗杀害,有的在森林中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得热病死亡。剩下几个,都是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后来,松赞干布想起了一个能人,名叫吞米·桑布扎。他从小聪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松赞干布特意把他召进红山宫,鼓励又鼓励,嘱咐又嘱咐,说我们吐蕃没有文字,好比一个人没有眼睛,一个武士没有刀剑,走夜路没有灯。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学回来,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他给吞米满斗金砂和金粉,让他带着作为拜师求学的礼金;又给他充足的龙脑、冰片、檀香木等药片,准备在途中祛暑防病。
吞米·桑布扎出发以后,松赞干布特意在吉雪沃塘北面的娘热沟口修筑了一座9层楼的宫堡,取名叫工噶玛如,准备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后,住进里面安心创制藏文。
再说吞米·桑布扎和他的同伴,离开了吉雪沃塘,经历千辛万苦,翻过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骑着大象走出了老虎出没的森林,走遍南亚各地,最后找到了精通声明和文字学的大师婆罗门李敬,献上金砂金粉,恭恭敬敬地提出了创制文字的请求。婆罗门李敬被他的热诚和意志所打动,答应收他为徒。吞米·桑布扎在李敬身边整整3年,学会了梵文、乌尔都文等南亚文字,又学习了文字的创制方法,最后带着宝云经、宝箧经、大悲莲花经等经书佛典回到了吐蕃。
松赞干布热烈欢迎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亲自把他送进北郊的工噶玛如宫堡,让他在里边集中精力创制文字。吞米·桑布扎住进去以后,从此闭门不出,像喇嘛修禅一样,独自一人在里边待了很多个夜晚和白天。终于有一天早晨,他派人报告:藏文已经创制出来了!松赞干布像捡到马头那样大的金子一样高兴,立刻带领各位大臣骑马赶到北郊。吞米·桑布扎已经把创制好的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书写在周围的岩石上。他说,我仿效兰扎文创制了藏文楷书体,仿效乌尔都文创制了藏文草书体,藏文字母共有30个辅音,4个元音,能拼写出藏人所有的语言,表达藏人所有的意思。松赞干布说,感谢大臣吞米·桑布扎,他为我们吐蕃立了大功,他给我们吐蕃人民带来了大恩大德。不过,文字只有吞米一个人会写会念会使用不行,它要在我们整个吐蕃范围里流行,特别是我和大臣们要带头熟悉和使用。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拜吞米·桑布扎为师,第一个学习和掌握藏文。
从此以后,松赞干布把王政委托给几位大臣处理,自己住进工噶玛如宫堡跟吞米学习文字,据说这一学就是整整4年。在这期间,松赞干布不但学会和精通了藏文,还和吞米·桑布扎一起制定了十善法,这是用吐蕃文字写成和颁布的第一个法律条文,也就是所有藏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吐蕃臣民百姓欢聚在吉雪沃塘,表演各种歌舞戏曲,庆祝藏文的创制和十善法的诞生。松赞干布亲自把吞米·桑布扎介绍给全体臣民百姓,称赞他是吐蕃了不起的贤臣。藏文古史《贤者喜宴》中这样写道:
藏人之中七贤人,
吞米高为第四贤,
七贤绝非一般高,
首位当推大译师,
藏人总抱大恩情,
焚香顶礼理应该。

藏文的三次厘定
每种文字创制之初都不可能十分完善,需要在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规范,日益完善,藏文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据藏文史籍记载,藏文在历史上曾进行过3次较大规模的厘定规范,分别是8世纪中叶—9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11世纪初叶。
从8世纪中叶墀松德赞(730—797)至9世纪初叶墀德松赞(?—815)时期,是藏文的首次厘定规范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着名的九大译师,其中白若杂纳根据当时译语的发展和规范需要,编写了规范译语的翻译工具辞书《梵藏词典》。这是藏文辞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热巴巾,803—841,即汉文文献《唐书》所记的可黎可足)时,集藏、印着名译师,专设译场,统一译名,规定译例,校订旧译经典,新译显密经典,进一步对藏文进行规范。藏史称此为第二次厘定规范。这次规范中形成的藏文结构、拼写规则、创造新词语、表达新概念的规则至今未变。
对这次规范,藏文史籍如《贤者喜宴》中记载得比较详细,主要内容有:第一,颁布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确定工作主持人为钵阐布·贝吉允丹和定埃增二人。第二,确定了翻译的三大原则,即翻译要符合声明学理论原则;译文要忠实原文;译文要通顺易懂。第三,制定了音译、意译、直译和改译的方法。其中音译规定:难以解释的虚字词或声明理论不宜意译的采用音译;多义词不能按它的某一义来译时,采用音译;一些词意容易使人发生误解或有歧义的,采用音译。第四,规定4条注意事项。尤其规定,各译场不得按各自方言土语翻译和创造新词术语,必须使用厘定规范了的语言;若确要创新字词,必须理由充足而有根据,新创造字词必须由赞普下诏批准后,方能使用。
这次文字厘定,严格而谨慎,成效很大。当时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参、相(尚)·益西德针等藏族译师与印度班智达孜纳弥札、达纳希拉对旧译典籍进行修订,同时就显密乘典籍如何译法提出了处理方法,撰写了《语合二章》,确立了声明理论与藏语文互相吻合而又易懂的翻译原则。还对藏文词汇不规范以及译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搜集整理编辑了一部标准的藏梵文对照词典《翻译名义大集》,共收词语9565条,分283个门类,此书后收录于藏文大藏经的丹珠尔部杂部。这一时期,吐蕃从天竺聘请了很多班智达来藏,与本土大译师一起,按照规范了的藏文翻译编写了丰富的文献典籍。
墀祖德赞时期对藏文的新规范,影响很大。目前通行的藏文基本保留了这一个时期修订后的文字体系。某些原则和规定,至今仍闪烁着光芒。如上述第二条内容完全符合现代翻译要求的“信、达、雅”三原则;关于音译的原则规定也完全适用于现代。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的五世孙阿里古格王意希沃之子大译师仁青桑布(958~1055)同入藏的天竺班智达善护、德护、智护一起,共同修订文字,厘定新译语。藏史称此为第三次厘定规范。
藏族历史上的几次文字改革,采取了调整藏文字母体系、简化正字法、规范词语,并立法推行等措施,不仅促进了藏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还对藏文的统一和推广应用,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与藏文历史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