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上个世纪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初衷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就是一塌糊涂。作为城市知识青年有必要到到农村去接受艰苦的环境锻炼。看看现在的知识青年除了书本和网络上的知识还有什么?可谓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水来伸手”
⑵ 知青下乡的意义及目的
意义:
1.缓解当时社会就业压力。
2.缓解城市供给压力。
3.拉近阶级之间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
4.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战后的中国农村注入大量劳动力,一龚程度上解放农村劳动力,给农村带来新的种植理念,引导农业发展。
5.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给知识落后的农村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想,为以后政府执行政策起到了前期铺垫作用。
6.从某种程度上位终止文化大革命起到一定作用。
目的:
1、知识分子属于小资产阶级,因此当时认为他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分必要;
2、希望他们把一些科技、文化传到农村;
3、部分反革命组织企图以此为借口,打击异己,全面夺权。
(2)历史如何评价知青下乡扩展阅读: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下乡知青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当年被《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进入高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在编者按中说:“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从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至1973年12月8日,全国有800多万城镇青年上山下乡。这些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实际上,这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的知识青年。
⑶ 如何评价知青上山下乡
【1】知青上山下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伟大创举。
既然是一场运动,也有不足的方面。
【2】网页链接
不准修改答案!
⑷ 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
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
1、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建立(乡镇企业成立多是知青推动,初期其业务骨干也大多是知青担任)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民面貌。
2、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缓解了城镇青年就业危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是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
(4)历史如何评价知青下乡扩展阅读: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大都是新中国创立后的第一代儿女,他们成长过程中大都受到英雄主义的熏陶,既造就了“文革”时期的盲从冲动,也成就了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感。
在逆境和曲折当中,在不公平和磨难当中,1700万知青中的多数人用青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他们在荒原戈壁、热带雨林、农村边疆,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他们屯垦拓荒,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农机知识、抢险救灾,医疗济困,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曾经造福一方。
⑸ 上山下乡的评价
关于知青上山下乡,一直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为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
同时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建立(乡镇企业成立多是知青推动,初期其业务骨干也大多是知青担任)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民面貌。
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他们通常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华抱有怀旧情绪,甚至有人自称“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决不后悔。” 梁晓声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雨》和长篇小说《雪城》及据此改编的这两部同名电视剧反映了关东的知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的生活。
梁晓声的电视剧《年轮》也反映的知青的生活。
叶辛所写的着名小说以及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孽债》,描述的1990年代时,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插队时所生的儿女,来到上海寻找亲生父母的故事。早期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其后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阿城:中篇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
姜戎:长篇小说《狼图腾》,以自己在内蒙古插队时的见闻写成。
史铁生: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王小波:中篇小说《黄金时代》
作家老鬼:长篇小说《血色黄昏》 电影
舒淇和刘烨主演的电影《美人草》演绎了云南知青的一段爱情故事。
导演张暖昕拍摄的知青电影《青春祭》,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西双版纳的知青生活。
陈冲导演的电影《天浴》描写了一位上山下乡到西藏的姑娘的悲惨命运的故事。
1983年出品的由谢飞导演的电影《我们的田野》是第一部知青电影,描述了当年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影片由周里京和林芳兵主演。 《血色浪漫》是以这次上山下乡为背景的一部电视剧,局部反映了当时的一个城市知识分子下乡的背景,可以说是近年来下乡运动描写最真实的一部电视题材的作品。本剧的主演有刘烨和孙俪。
《北风那个吹》主演闫妮、夏雨、马苏,是高满堂根据自己年轻时下乡的真实感受创作,讲述七十年代知青的真实生活,以二十多载的命运跨度,以笑泪交融的独特讲述方式,闫妮在剧中扮演了憨厚朴实的大队长牛鲜花,她爱上了由夏雨饰演的知青帅子,两人由此开展了一段跨越20年的姐弟情缘。 《无声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忆录(1964-1965)》,邓鹏主编
邓贤着有纪实作品《中国知青梦》,描述在云南知青的抗争故事。
⑹ 应怎样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进行总体历史评价
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政策是好的,执行得有误。可以说这个政策当时不完善,或者出发点不同。作为毕业的青年不但要下乡而且还要到工厂,部队去锻炼,也许当时国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现在有这个条件了却没这样的主张了。如果当时下乡的青年有上级委派的专业带队再与“贫下中农”相结合(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具体方案,当时有吗?可以说口号喊得挺亮,没有具体办法)锻炼个几年,回来的青年远比现在“书呆子”有用的多了。什么事情都是,执行不好再好的政策也没有用!
⑺ 关于上山下乡的历史
上山下乡运动即上山下乡。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所有适龄青年除了当兵以外,基本上都属于征召范围。
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多数知青们的确是一个严酷的锻炼,客观上并没有解决我国农村三大差别,由于当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历史环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
,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着下乡锻炼镀金走过场和所谓的永远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现象,有些地方知识青年在农村遭受强奸迫害的事件也屡屡发生,特别是最后期返城的部分知青,多数是文革遭迫害最后得到解放平反的家属子女们,他们是最后一批被中央下发文件各省经过统计上报落实实名回城的。至此,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知青返城工作彻底结束。
上千万的知青回城后,并未出现某些官员担心的城市因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而引发混乱。相反,由于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反而使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都更加“和谐”。国家在八十年代初骤然强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共对知青返城的一种反应。
⑻ 怎样评价回乡知青
摘要 您好,下乡知青相应共产党毛主席口号,下乡接受锻炼,有一些知青留在了哪里,他们在那片土地付出了很多,给当地的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生机!
⑼ 如何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主体是文革的组成部分。中央早在1981年就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称文革使党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其中,1700万知青下乡给数亿城乡人民带来的动乱,就是这个”内乱“的重要组成。
作为上山下乡的主体,1700万知青在农村的行为,其主流是值得肯定的。